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6479|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户外安全] 鳌太悲剧对大自然有多无知就对自己的生命有多轻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5-10 09:1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特 于 2017-5-10 09:24 编辑

【鳌太悲剧】对大自然有多无知,就对自己的生命有多轻视原创 2017-05-09 十一郎 不见

雪中鳌太

十一郎

五一小长假期间,陕西秦岭山脉著名的“鳌太”穿越线路又传来户外爱好者发生重大伤亡、失踪事故的新闻。

综合事发以来几天的新闻报道,我们大致可以梳理出如下经过:
4月30日青海团队、5月1日浙江义乌团队和上海团队、以及个别零星组合,分别上山进行鳌太线穿越。
5月2日在鳌太穿越途中遭遇暴风雪,约40位户外爱好者中的半数失联被困。
5月4日救援队上山展开救援。
经过几天艰苦营救,截止5月9日,共有3人因失温遇难、2人冻伤面临截肢。其他被困人员均获救下山。
搜救过程中,还发现一具不是今年遇难的男性遗体。


鳌太穿越线路图

“鳌太线”位于秦岭山脉,是国内著名的穿越徒步路线,总行程约150公里。线路起步海拔740米,线路最高点是太白山主峰、海拔3767米的拔仙台。这条线路因很长一段路程位于秦岭山脉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脊线,连接了鳌山海拔3475米的标志塔和太白山主峰,而被称为“鳌太线”。

由于秦岭山脉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所以山上的气候非常多变,雨雪大风天气几乎就是常态。加上相对较高的海拔、复杂的地形地貌、150公里大部分无补给的长线路,造就了鳌太线穿越“特别艰难”的业界名声。

从事故报道中,我们了解到,这次遇难和受伤的原因都是“失温”,也就是说直接原因是5月2日的那场暴风雪。

与鳌太灾难同时,几批山友正在四川攀登海拔5430米的半脊峰。他们也在同一个时间,在比鳌太出事更高的位置(接近海拔5000米)遭遇了一场超过12小时的暴风雪。遭遇暴风雪的登山队,由专业的登山探险公司提供服务,参与者大部分是第一次登雪山的入门级山友。最终,半夜从海拔5000米出发、在暴风雪中冲顶的21人全部成功登顶、安全返回。没有发生冻伤或失温死亡事故。

半脊峰攀登

同一个时间段、同样遭遇暴风雪、同样是爱好者,海拔3000多米的“鳌太线”山脊发生三死、二冻伤的重大事故,比鳌太线高出2000米的“半脊峰”反而没有因暴风雪出现人身伤亡,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其实只有一点:对自己做的事情是否足够重视?比如,有没有准备充足的御寒装备——厚羽绒服、高山帐、羽绒睡袋?

我们回顾鳌太线的穿越历史,不难发现这是一条历年事故多发的“高危线路”。根据网上信息,笔者查到2001年至今鳌太线不完全统计的重大事故如下:
2001年1人遇难;
2002年1人在暴风雪中失踪、后确认遇难;
2008年1人失踪;
2010年1人失踪;
2012年4人遇难(3人确认死于失温)、1人失踪;
2013年2人遇难(1人确认死于失温)、1人失踪;
2014年1人失温遇难、1人失踪;
2015年1人遇难。

雪雾中的鳌太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出门看天”,户外活动也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基本理念:“做好准备才出发”。

在这个互联网早已普及的时代,“鳌太线”作为著名的穿越线路,其线路特点、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历年伤亡事故等基础资讯,很容易在网上查到。去走这条以难度知名的穿越线路,首先应在行前做好充分的物资准备:御寒服装、宿营装备、炊事饮食、医药应急、通讯和照明等必要的器材…

然而,从本次鳌太事故基本上都是失温冻伤的情况来看,反衬出当今很多户外爱好者在出行之前,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将要去的区域,太缺乏基本的了解。

在登山户外运动中,失温的主要原因是防寒保暖装备不足,其他原因还包括缺乏长距离负重徒步的体能、行程安排不合理、途中能量摄入不足、严重高反失去行动能力等其他因素。这其中,“保暖”是一项最基本的常识,甚至还达不到“技术技能”的层面。

提前了解鳌太线的天气和最低温度,并不难。最简单的就是上网查询过去的穿越报告,特别是对事故的报道。

图为手机APP查到的太白县气温

如果要自行计算,也不难。秦岭是中国气候的南北分界线,天气变化必然迅速,这是中学地理知识;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度下降6度,这也是中学地理知识。结合周边最近的、有天气预报县城的最低温度进行换算。

比如,太白县县城海拔1500米、最低温度3度,那么山脊线的理论最低温度就是:3-(3300-1500)/1000x6=零下8度。然后,考虑到秦岭作为气候分界线,山上的风速必然比下面大,加入风感系数,就能大致推算出山脊线上人体所感受的最低温度。如果山上风力较大的话,风感温度低于零下20度很正常。

再换一种方法,也可以预知鳌太线的天气和气温。查一查这个出行区域的天气趋势、过往的同月份天气记录、看看卫星云图——这些在网上都是公开信息——适当进行海拔和风力换算,也可以得知山上可能遇到的最低温度。

综合上述方法,再考虑到野外长距离徒步人体消耗大、低温承受能力较差的特点,完全可以为出发前准备好衣物和宿营装备提供有效的依据。行前预判天气、准备御寒装备,本不应该成为什么难题。

然而,这次的鳌太事故、以及历年的鳌太事故、还有近年国内很多山区的户外事故,都呈现出“失温冻伤是主要原因”的奇怪特征(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迷路”)。在为逝者和伤者深感痛惜的同时,我们所有户外爱好者也要由此反思:“作为成年人、而不是巨婴症患者,我们能不能对自己稍微负责一些?在每一次出发之前,做好应有的了解和准备?”

对于户外爱好者而言:你对大自然有多无知,就对自己的生命有多轻视!

山野之间既有无穷的魅力,也有超出日常生活经验的风险,珍惜生命、请从珍惜自己做起。

雪后鳌太


注:本文为《体坛周报》约稿。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
 楼主| 发表于 2017-5-10 09:22:16 | 只看该作者
昨天看到十一郎的文章,觉得很重要,转发过来,如果作者有异议,将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7-5-10 09:33:45 | 只看该作者
图片发不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7-5-10 09:54:01 | 只看该作者
感觉十一郎也是凡凡谈而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知他与5.2鳌太的哪位驴友沟通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5-10 10:08:31 | 只看该作者
一般的所谓AA缺乏组织性,缺乏团队精神,再加上很多人有侥幸心理,过度依赖别人,遇到恶劣天气出事是难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5-10 11:35: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nuxl4 于 2017-5-10 18:03 编辑

这种事儿。。。,事情已经发生了、人已经死了,你怎么说都是有理。

人类的进步靠的就是在风险面前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和远见,如果想要追求绝对的安全、零风险,何不在家坐着。

我相信,那些死难的驴友并非没有准备,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向他们致敬。可悲的是,中国这个国家里,懂得尊重他人选择的人不多。

如果死难的是国外的驴友,不知道是否还有这些事后诸葛亮们肆无忌惮地嘲笑他们愚蠢。



点评

应该明晰一个基本事实:绝大多数的驴友只是户外活动的体验者,并非探险家。有没有这种自知,性质是不一样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0 17:55
我相信,那些死难的驴友并非没有准备,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向他们致敬! 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0 14: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5-10 11:56:19 | 只看该作者
听说
---

鳌太事件持续发酵


陕西省太白县生态休闲办公室突发公告

各户外运动协会,俱乐部,户外登山组织者:
太白山、鳌山气候多变,户外登山穿越游玩条件十分恶劣,气候变化无常。尤其是鳌山地质构造特殊,地貌复杂,全线大部分时间浓雾迷漫,加之今年气温较低,山上积雪太深,近期连续发生游客失联事件,山上环境极不利于人类生存。太白县本着生命为重安全第一的原则,经过认真研究详细分析,决定:
所有户外组织不得以集体或个人名义,组织户外爱好者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登鳌山、太白山。
请各户外组织接到通知后,严格按照通知要求执行,并相互转告本行业其他同行,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确保户外运动向着更健康、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这意味着什么?也许鳌太线从此不让上了?
--

     我觉得,对这些危险的路线应该规范管理,然后给爬山提供可能的尽所可能提供气候,地理路线,地图,警示等,可以收一些合理的管理费用组建专业的救援队,爬山通过一些收费或者商业保险等提供救援费用,不在浪费非专业的公共力量(警察等)救援。
     避免无知无准备人随便去爬就ok,熬太确实是非常危险的路线,就算经验足够,装备齐全也会有风险,但是登山本来就是探险运动。如果过因此而一刀切就禁止,就有点太武断了,对户外爱好者也是不公平的。珠峰死的人更多,那还是专业户外公司组织下情况下的,但是珠峰也没有禁止攀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5-10 12:35:49 | 只看该作者
常来风版可以大大降低这种无知。(我也是泛泛而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7-5-10 13:47:59 来自手机客户端 | 只看该作者
根据幸存者叙述,如果幸存者没有夸张的话,情况非常恶劣,并不是准备了合适的衣物就能解决的事。

点评

好几年没见了,问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0 14: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7-5-10 14:29:32 | 只看该作者
linuxl4 发表于 2017-5-10 11:35
这种事儿。。。,事情已经发生了、人已经死了,你怎么说都是有理。

人类的进步靠的就是在风险面前仍然坚持 ...

我相信,那些死难的驴友并非没有准备,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向他们致敬!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