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aay 于 2018-3-16 09:50 编辑
前言:最近因为体力问题每个礼拜空闲时间比较多,网上能找到的对自己有帮助的滑行视频都看了无数遍了,闲来无事上绿野看看,全程目睹了所有的争论。有点话想对诸如@阿拉布 @firehawk等绿野里滑的比较好的雪友说。(老实话不知道都该@谁,确实不太混绿野,一年上绿野可能不超过10次,发回帖不会超过5个)
我是不太想干摆资历上视频之类的事情的。一来视频本身并没有正经拍过,唯一一个正经点的视频还是17年夏天在新西兰红花梁帮忙拍的放在了他ctt的宣传视频里(但老实话那时候滑的是相当一般),自己也没有任何视频网站的账号,上传什么的也成困难,空口白话讲自己滑的如何,有什么资历大概也不会有太多人信。二来本来写这一篇的目的就是想让大家试着多少打消一些偶像崇拜,放宽自己的眼界,使劲摆资历颇有些“屠龙勇者变成恶龙”的讽刺意味。
但为了说话有人听,能让人稍微信服一点,我还是得自我介绍一下。
之所以写这篇,大概是觉得自己对中国大众滑雪多多少少有点责任,自己在外面学了这么多,总得把一部分传播出去,就算技术传播有困难(老实话不上雪是几乎教不了任何东西的,不上雪能真正学到正确的东西的人我是教不了的,那已经是加拿大4级的水准了)
关于本人:老实话我开始滑雪是很晚的,但雪时在国内应该也不算少的了,2015-16冬天真正第一次滑雪,那个冬天在石京龙和留寿都大概共滑了20多天,京郊的小雪场和日本全世界对初学者最友好的雪况让我误以为滑好雪是很容易的事情,于是当年夏天到了新西兰开始脱产学滑雪,至今是第四个雪季了。总的来说,我真正在雪上的时间,大概总共有230天左右,其中大概有至少170天是跟随Trainer在训练的(按从开缆车到下午3-4点算一天),私以为跟着外国Trainer训练的经历大概全中国我可能是最多的,大概在这方面有些发言权。各国体系个人了解的最多的是NZSIA和CSIA,第一个夏天在新西兰通过NZ一二级的时候,11个礼拜大部分是跟着Rookie的新西兰Trainer训练的,其中有一个礼拜跟着英国前国家队Racer的Jas,一个礼拜跟着大概同时持有BASI 法国 还有某个欧洲国家的考官资质的Ruppert Golding;第二个夏天在新西兰的时候同时报了C和NZ的三级考试,所以其中有一半时间跟着NZ的DT、Sebastian、Daniel Bogue这些NZ的三级考官,另一半时间跟着Sunny,Kyle Armstrong和JF训练通过了三级滑行。两个北半球冬天都在MSA跟着JF训练,也和John Gilles 一起滑了几天,目前4级九项大概有4-5项已经可以通过。日本体系我接触的虽然没有那么多,但我可以看到JF研究了多少遍丸山的滑行。
我不厌其烦的说了这么多自己经历的废话,大概就是为了证明我从这么多训练中得到的领悟是真实的。
警告:下文部分内容极不适合初中级雪友,极有可能对部分雪友滑雪学习产生负面,请谨慎地自我评估
正文:希望到现在还有人在看,而不是看见堆废话就走了。
我之所以想对绿野里的“大神”(不论你们自己承不承认,起码很多人这么叫 )说这些话,是因为不管从激情上、还是滑行上,你们都是不错的滑雪者,所以我有责任要告诉你们这些东西,让你们能够从全世界滑雪体系的“陷阱”中走出来。
永远不要相信你在指导员那里学到的是绝对真理,在你达到下一个阶段之前,他告诉你的只适用于当前阶段滑着当前雪况的你(或者视频里他的学生)
在你达到接近3级指导员的滑行水平之前,这些国外大神交给你的几乎所有技术上的东西到最后都是“错误的”,并不是他们使坏,这很像你在初高中学到的物理化学,因为你水平不到,理解不了,因此他们会用一种比较近似适合你理解学习但本质错误的方法来让你进步,从而你可以在提升后学习真正正确的东西。而国内的雪友们没有条件跟随体系长期的学习,所以会被困在由此产生的“陷阱”中。
首先我得承认,日本体系在教导初中级滑雪者的时候,使用的方法和表象确实和欧美的体系确实是不一样的。但我想说的是,不谈雪况坡度速度谈滑法就是耍流氓。就好比3个人出发登山,一个人被要求从冰崖上去,所以用了攀冰的技法,一个人被要求从岩壁上去,所以用了攀岩的方法,另一个人被要求从雪坡上去,所以选择AT上去。他们在路上确实走了不同的线路用的不同的方法,但你不能说他们因此到达的山顶时不一样的。
我们在学滑雪的时候,如果囿于技术上的细枝末节,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被困在某个地方难得寸进。
况且严格来说“反弓”并不是一项技术
反弓只是结果!!!
这点CSIA手册写的是最明白的“Upper and lower body separation allows for angulation to provide grip.”反弓并不是你需要主动运用的技术,它是上下分离的自然结果,开车拐弯的时候你不需要动,你车里吊着的东西也自然会往弯外走。“主动”反弓就像是你知道拐弯的时候身子会往外甩,便主动在离心力来之前把身体摆到那里,何其谬哉。
在这里举这个例子,主要是希望大家可以稍微把目光从技术的细枝末节上挪开。我们滑雪的时候,思考的方式需要转变。回到更本质一点的地方去,这样你才能理解那些与你学到的不同的东西,并吸收为己用。
滑雪的本质只有两个,平衡与旋转,所有的技术的终极目的都是这个,“我如何能更好的平衡”“我怎么才能做出我想要的弯型”,其他的一切东西,都仅仅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
这一点上其实CSIA是做的最好的,然而在国内吸收CSIA的知识的时候因为某些原因并没有接触到它最精华的东西,不得不说是个遗憾。CSIA在技术参考之前,优先级更高的是另一项“滑行目标”,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好的滑雪,我要滑成什么样,然后才是寻找能让我达成目标的技术。
只有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才能更好的理解滑雪,现在拿大家争论的“里倒”的问题举个例子。在高速陡坡大弯的弯型上,首先肯定的是,大家转弯的方式都是一致的,尽量利用雪板的切边和弯曲进行旋转,追求尽量圆润的弯型,将压力分配到弯的每一个阶段。那使得日本大神们在大弯中和欧美有明显不同的姿态的原因便明确了——为适应不同雪质产生的不同平衡方式。
去过日本的尤其北海道的雪友应该都知道日本的雪质是极为松软的,即便是机压雪道在人多的时候下午也会变成漫山遍野的蘑菇,这种雪在承受巨大的板压的时候会出现下陷或者被挤到外侧(取决于压力方向)的情况,而这样显然是无法像世界上绝大多数其他地区的机压雪道一样把重量放在外侧板上面就可以很好的平衡的。而技术选作为追求表现力的比赛,参赛选手不得不寻求自己最好的滑行表现来取得更高的分数,由此只剩下了唯一的选择,用内侧雪板承担一部分压力,从而使得在高速高立刃下,雪道依旧可以承受雪板的压力。而当重量分配发生改变的时候,自然,身体自然表现出了更小的反弓。实际上如果有人看过武田竜等大技赛选手在GS比赛中的姿态的话,你会发现他的姿态与欧美并没有不同。
(在不追求最大的雪板表现的时候滑法可以参考2015年interski的大弯,chopy powder的滑行思路和极软雪是很像的,当然机压软雪的支撑力会更强点)
同时从这个思路出发也可以发现,在同一个帖子里争论的Racer入弯里倒的本质和日本大神是不一样的,日本人选择更多的内倒是因为极软的雪质,而racer选择里倒是为了延迟雪板抓雪(冰?)从而取得想要的弯型,这个不用细讲了。
实际上就算是同体系的大神们,滑行也是完全不同的。你跟John Gilles上课时会发现他会告诉你很多很奇怪的和别人告诉你的完全相悖的东西。而我相当倾慕的另一个CSIA大神Sebastian Michel的滑行用JF的话来说“与我(JF)完全在相反的两面”
但当我们真正谦虚的去尽自己所能的去理解这些不同风格的大神“他在怎么滑?”“他滑行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他的滑法能达成他的目的”的时候,我们对滑雪的理解才能真正的提升,而不是陷在细枝末节的技术碎片里。
同时,写这篇文希望大家对接触到的信息能够保持充分的怀疑,滑雪技术在进步,stivot就是十来年前才从滑水应用到高山滑雪现在逐步进入到大众滑雪中的,并不是现在滑的好的大神告诉你的东西就是绝对的真理。我们要试着充分的理解滑行背后的道理,才能不被不同的大神们可能完全相悖的理论搞糊涂。
。。。。。。。。。。。。。。。。。。分割线。。。。。。。。。。。。。。。。。。。。。。。。。。。。。。。。。。。。。。。。。。
这雪季刚来加拿大的时候开始有有个开公众号,做一个专家级滑雪者到底怎么滑要注意什么怎么学滑雪的系列专题的想法。这篇文章里很多的思考都是这段时间思考总结的结果,发现写文章对自己水平的提升还是挺有帮助的。但这里篇幅有限,不可能把我想说的都说出来,也算提前打个广告吧(其实连公众号都还没申请的)夏天去新西兰录一些素材,最后大概会在9月10月份出来。
@不爱说话的霍霍 帮我向粉红小豹问好 我跟她说了等你儿子长大让我来教,不知道告诉你没
微信号就不放了,想和我讨论技术的雪友们,霍霍媳妇有我微信。
最后,为了技术上的东西撕逼置气挺无谓。拿出点爱因斯坦和波尔世纪讨论的气度来,这样才能推动滑雪水平的提升。
JF说“The Japanese guys are pushing skiing into the new level!!” 我特别希望几年后我和他一起滑的时候能听到,“YOU CHINESE GUYS are pushing the sport so much!”
真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滑雪的文章。。。。。。
end/以上/完毕
预祝自己下周3级教学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