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爱说话的霍霍 于 2018-3-23 09:56 编辑
二.为什么说上下身的分离产生反弓
髋部运动的问题我们理解之后,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上下身的分离产生了反弓。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又有很多疑问。如果我们没有上下身的分离呢?就不会产生反弓了?既然反弓是髋关节的外展(内侧髋关节的内展)我们只需要在滑行中侧向下压(外展肌收缩)就可以了,类似与做劈腿的关节运动。和上下身的分离有什么关系,难道上下身的分离不光指髋关节的内外旋,还指腿的侧向移动? 好吧,我们先回到初始问题上,为什么说上下身的分离产生反弓。首先定义一下上下身的分离,上下身的分离是指髋关节以下的身体部位独立于髋关节以上的身体部位在运动。我们要达成的理想目标是,除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外其它身体关节都不参与滑行过程中的任何技术动作,当然这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可能。明白了这个定义之后是不是就是说上下身分离产生反弓仅仅是髋关节外展一个动作的因素呢?也不是,必须还要有转腿(也就是髋关节内外旋)的参与,才会形成反弓。但是在一些滑雪体系中,定义上下身分离有可能仅仅指是髋关节的内外旋,但是这对我们理解上下身分离形成反弓的核心讨论没有影响。 为什么呢?我们先看一下在转换阶段,上下身分离(髋关节外旋+外展+前屈+面朝山下)造成的结果是什么? 四张照片,两两一组,脚相对于身体的位置没有变化,但是由于腿的内旋外旋,大腿和身体的折角有着很大的变化。但是,这种反弓的前提是你只关注上下身分离的本身,抛开其它一切因素来讨论上下身分离对反弓的影响。因为在很多时候,你需要主动的外展内腿,而不是将外展内腿作为上下身分离的一个附属产物,这就涉及到了外腿平衡的概念上了。稍后我会继续和大家讨论。
下面为非此讨论内容的引申话题(本来想在讨论日本技术的时候说,但是感觉在说一下更容易理解一些):
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内倒,内倾的滑法有没有上下身分离,有没有上下身分离带来的反弓?我用丸山的2011年的一段视频来说明一下。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丸山有没有上下身分离?图一,图二,图三,雪板的朝向和身体的朝向夹角非常小,但是到了图四。我们再对比一下:
有没有发现在转换阶段是一样的!一样的,我们真的是一样的。同样的上下身分离,髋关节前屈,新外腿髋关节外旋并外展,新内腿髋关节内旋并内展。
日本和其它滑雪体系或者任何竞技体系在转换阶段的控制都是相同的,上下身分离(髋关节的内外旋)产生反弓的做法也是当今滑雪技术流派公认的最有效率的转换方式。丸山2011年的视频和Reiily的视频不同的是,在转换阶段前的处理是不同的,丸山使用的是在转换阶段前不产生大的分离,在转换阶段那一刻,髋关节以上部分(骨盆带动驱赶)主动做上下身分离。而Reilly在转换阶段前,就固定上身,下半身随雪板进入弯的后半段逐渐产生分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