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发表于 2018-9-11 23:25:30
来自手机客户端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eijys 于 2018-9-12 03:06 编辑
没有套餐一说。
品牌官方有比较清晰的建议搭配款式,定义需求并认清产品后可以买官搭。
从装备大领域来说,也只是在类别上产生适配和搭配,并没有硬生生的“套餐”。
特别不建议买国内这些商家已经搭配完的4k以下“套餐”。如果想试滑这类“套餐”,雪票里含的那套租赁装备即是,个别雪场可能要加价升级到“豪华板”、“高山板”、“大头板”,何必自己买完还要自己背去?
按惯例,木材做芯加金属层强化甚至碳纤维强化并采用三明治结构,是高标准雪板的基本要求。至于里面用了一种还是几种木材/金属、什么品种的木材/金属、什么规格的木材/金属、怎么个铺装方式等等,这是品牌商和制造商的“道”和“本”,见得多了用得久了才能察觉体会。雪板三围(头-腰-尾宽度)、camber/rocker比例、侧切半径、重心位置等数理设计,各品牌商自己的研发团队有把握,品牌集团之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涂装,各品牌有自己的“元素”,基本不相仿;品牌内各系列、各款式、各年份的产品会围绕“元素”遵循一定的规律,不论是横向差异还是纵向延续。
按消费习惯,初次接触装备,在明确的类别(如All Mountain Frontside Women)里面选好看的涂装即可。
下次装备升级时,随着滑行技术提高、装备知识和意识提高,能稍微认识到数理设计对下一步发展方向的影响(积极vs消极),根据实际需求购买。
第三次及以后再换装备,基本锁定了技术平台(对部分人来说也是技术瓶颈),需从品牌历史及文化、产品维度和系列梯度、科技概念的噱头/实用性、地域/雪况的适用性、全身装备的色彩搭配等方面综合考虑。
再就个人观点说一下鞋(硬度)和板(硬度)的关系。软宽鞋-硬弹板,小马拉大车;硬窄鞋-软绵板,大马拉小车。好(hào)面子的“套餐”,通常是商户有意搭配的小马拉大车,鞋穿进去脚感异常的舒服,滑起来也能“过滤”很多坑洼(没路感);目前雪场里很少出现大马拉小车的状况,即使真有的话,绝大部分是由于捡了这双鞋的超低价格(硬度120+ 到手价不到1500)。初滑三两次的小体重(80kg以下)新手用软宽鞋+软绵板没错;已经掌握了平行式的雪道选手,该换成中偏硬(男100起/女80起)的中偏窄(标宽98mm-100mm)鞋 和 带金属层(钛/钢/铝)强化的木芯板,更多掌控更多乐趣。
雪板、雪鞋、固定器是三个领域,单个品牌并非有能力和实力兼顾这三个方面,所以兼并收购、整合供应商、协议外包、工厂批量采购等既定事实要看清,多以集团或阵营的形式联手打造品牌实力。部分品牌是努力再努力地“拓展”产品线以覆盖所有类别,注意甄别,争取买得物有所值。
还有不少知识点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如遇问题,可进行针对性地探讨。
给题主的建议以17/18款为例:
道内Völkl Flair SC, Dalbello Avanti 85 W.
前山Völkl Flair 78, Dalbello Kyra 85 / Dalbello Kyra MX 80.
道内Atomic Cloud 9, Atomic Hawx Ultra 90 W.
前山Atomic Vantage X 77 W, Atomic Hawx Prime 90 W.
道内Salomon w-max 10, Salomon X Max 90 W.
前山Salomon Astra, Salomon X Pro 90 W.
道内Rossignol Famous 8, Rossignol Pure Elite 90.
前山Rossignol Temptation 80, Rossignol Pure Pro Heat / Rossignol Pure Pro 90.
道内Head Super Joy, Head Vector 90 W.
前山Head Total Joy, Head Advant Edge 95 W.
...
...
以上是偏保守的推荐。允许在系列内向上选择。
不必把雪道的颜色(级别)当成衡量自己的滑雪水平并贸然在当日选择雪道的标准。即便好几条都是绿道,每一条也会产生能下、会下、顺利下三种甚至更多的状态。在某个类型的绿道找到感觉后,可以去相似状况的蓝道小试一下,只要不是把精力的50%都用在克服恐惧上,就可以继续练下去。类推至红道、黑道。
鞋码根据量脚。板长选择要根据数理设计,结合身高和体重,并非单纯身高减某一定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