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
发表于 2018-9-12 19:23:48
来自手机客户端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eijys 于 2018-9-12 22:03 编辑
不少品牌的女鞋和女板宣称重心位置调教符合女性anatomy。
同系列内的几款鞋,低硬度比高硬度的鞋筒motion range更大一些;同时,科学的女鞋设计应该是低鞋筒(low cuff),甚至鞋底坡度和鞋筒前倾角度的设计会比男鞋(除竞技鞋之外没有中性鞋一说)大一点点(1度到3度的差别),以适应女性的自然站姿需求。因此,鞋的超高硬度对重心习惯性后座有坏的“依赖作用”,但是对运动风格(sportive/aggressive)前压又有好的“支持作用”,这是低硬度鞋不能实现的。
对鞋的理解提上去之后,便不能只因重心后座而刻意选低硬度鞋来“强迫”自己提高掌控重心的能力。
换个思路想一想,倘若做到出神入化的重心调控,岂不是零硬度雪鞋也能实现人板合一的滑行?即便在理想状态下能成立,但是在现代滑雪装备领域和实际滑行状态这近乎是无稽之谈。
再说女板。我对比过某些同一数理设计的男板(中性板)和女板,发现除了板花之外没有任何不同。
总之,若不能买到真正意义上针对“女性特征”调教的女士雪板,建议买双尺码合适、类别和宽度恰当的女款雪鞋,对女士滑行“减负”的帮助是比较显著的。
宽度在98-100mm的女鞋,引起注意的并非只是宽度,更深得人心的是穿着的包裹感。拿道内鞋Atomic Hawx大系来说,其三个亚系Magna、Prime、Ultra的宽度、高度、容量均依次降低,同硬度标号的三个亚系雪鞋的内胆级别也基本依次升高,功能性组件会依次改良,实际达到的riding performance也依次改善。相同性质的雪鞋大系还有道内鞋Dalbello DS等。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像Tecnica鞋厂那样,用HV高容量版(如Mach 1 HV标宽103mm 坡3.8度 倾12度)、MV中容量版(如Mach1 MV标宽100mm 坡3.8度 倾12度)、LV低容量版(如Mach1 LV标宽98mm 坡4.5度 倾13度),仅从数理设计进行区别,而不在材料、科技、工艺等方面进行增减配,买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量脚数据和滑行风格而定,几款鞋的建议零售价统一,没“坑”。
所以,如果是针对压实雪道的装备,强烈建议买偏硬的女款道内板和100mm及以下标宽的女款道内鞋。准确的鞋码比高硬度的鞋更易实现对重心的把控。
最后说一点,自山上向山下的滑行过程,重心是在动态平衡中度过,并非一开始踩准了重心位置就全程不落后。调整重心(更宏观地说 应该叫路径规划)是预见性的决策,不要把心思放在“重心跟不上身子—补救—下一个周期的滑行曲线再次落后—补救”的恶性循环里面。如果在滑行中发现sportive的感觉不再(根本原因是超出了自己现有的对雪道处理的能力范围),在保证自身和他人安全的前提下立刻停止滑行,确认前方雪况后重新起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