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雷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次论语学习活动(暨儒学学习社)将于本周日开展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6-5-11 09:09:58 | 只看该作者

个人的一点拙见

 很佩服雷兄弟的热情,特别是在当今功利色彩仍十分浓厚的社会氛围里仍费心组织这种公益性活动,但在下对此有一些建议仅供组织者参考。
    首先,儒学包括论语学习所包含的内容太多,而且我相信我们的水平仍较欠缺,因此采取集体学习的方式效果是否好?我个人认为不如让大家平时自学,然后针对大家学习的情况再组织一些沟通活动,大家在一起交流学习成果,这样估计比在一起系统的学习既节省时间又节省精力;
    其次,可以先做一些国学的普及学习,儒学目前仅仅是国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儒学和其他国学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不如先做一些普及型的学习,让大家对于国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择优选择一些可以值得学习的大家共同研讨学习;
    第三,最后理论联系实际,大家在一起空谈哲学我个人认为意义不大,如果将儒学或国学精华和当前实际相结合,那么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朋友参加,同时也能为大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以上个人观点,仅供组织者参考。
    顺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5-11 10:00:04 | 只看该作者

与我心有戚戚焉

 感谢楼上的朋友为我们提供的中肯的建议,其实这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确实集体学习论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由于我们的水平不高无法正确理解论语的精髓,另一方面也极容易形成比较枯燥的学习氛围,为此我们也在试图改进,比如说可以采取精读论语即大家先自学然后将学习论语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大家分享,这样参与样就比较强,比起空洞和枯燥的学习要好得多,此外我们也在考虑和其他哲学相融合学习,比如将儒学和老庄进行对比学习和研究,同时和自身实际相结合,争取用儒学或其他古代优秀哲学的思想体系有效解决和帮助我们处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我想这样开展活动可能会达到比较不错的效果,我们欢迎更多的朋友提出宝贵的建议,争取将这利人、利已又有利于社会的活动长期坚持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6-5-11 10:06:1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建议,但有不同见解。

 1. 如果真的水平欠缺地话,自学能力和效果必然更加不行;集体学习有交流平台,有思想火花的碰撞,大家可以转益多师,求同存异。

2.活动目的显然不是空谈哲学,学以致用才是所求;当然,还要先从一些基本理论下手,这是客观规律。

3. 国学的其它分支内容,会成为围绕儒学学习的辅助工具和借鉴库,大家可以尽其所能地发挥。同时,国学的普及型学习,即使在著名大学的国学系也未必靠得住,我们不会有能力真正搞起来。

也供参考。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6-5-11 15:48:27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5-12 10:34:35 | 只看该作者

儒家读经教育及其现代意义(余同元)

 教育传统是传统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成就的结晶,是一个民族本质的精华的历久弥新的文化遗产。本文试图叙述儒家教育传统中的“读经教育”这一教育教学方法及其现代意义。正确与否,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正。

儒家教育宗旨(即教育目的与理想)可以概括为学做人(“成人”)的基本目标(成为大丈夫、士、君子式的,社会化的文化的人)和做圣人(“圣人”)的理想目标(成为仁、智、勇兼有的,真、善、美统一的人),其理论依据是“人道设教”(即以人之所以为人来教人,与神道设教不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谋生,因为做人的知识与智慧(智慧之真、道德之善、心灵之美)开发了,就容易懂得谋生的技术;同时,各种各样的谋生技术也与做人的艺术有密切的关系。故其核心是教人(或学习)做人的教育(亦即人生教育),目标是做一个既有人格修养又对社会有用的圣人或贤人。这个人是有着——积极的入世的态度,天下为公的理念,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等等的,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这个教育宗旨决定了其教学的核心内容是“道”。《周礼·天官》曰:“儒者以道得民”。孔子有四教;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或曰文、行、忠、信,见《论语·述而》)。重点是求道、明道与弘道。 《汉书·艺文志》曰:儒者“于道最为高”。子谓子夏曰: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道以致其道。”“道者,非天之道也,非地之道也,人之所以道也。”(《荀子·儒效》)故传道是谓教,求道是为学,教学之关键在明道与弘道。儒者要“笃信好学,死守善道”(《论语·泰伯》)。善(人)道在哪里?答曰:道在“六艺”之中,亦在“六经”之中。

教育教学的中心课程是“六艺”: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周礼·地官》);孔子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的就是教育教学中基本的学科或中心的课程。表现为基本教材就是“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或“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五经”(其中《乐经》丢失)。教学的基本方法就是经典的诵读和诠释,一般说来就是所谓的“读经教育”。孟子认为:学习要经过文字(文)、语句(辞)、文意(志)、个体体验(意)的过程,即“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也。”(《孟子·万章上》)荀子执着于诵经读礼,曰:“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劝学篇》)总而言之,教育教学首先是文化经典的诵读与诠释工作。

在经典诵读的基础上进行经典内涵的理论诠释和行为诠释,构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即通经致用与经世致用之谓也。儒学不同于其它流派的最大特点是解释和阐发其所尊奉典籍,即六经或四书五经。历代儒者皆以此为研究的中心课题,从而构成了儒家教育传统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

什么是经典?顾炎武说;“六经之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史记·太史公自序》曰: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经典应怎样学习?曰诵读与诠释。故谓 “育才首在通经” ,“通经”然后“致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应人生教育过程——认识阶段(认识基本概念)、情感阶段(对善恶真假美丑的好恶的情绪体验)、意志阶段(克服困难的顽强努力)、实践阶段(力行近乎仁);才能符合人生教育原则——培养人生理想追求高尚境界;培养自我认识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倡导践履躬行的德育原则。正是这样,“读经教育”才历数千年而不绝于世。

传统“读经教育”一度被彻底否定,近年来又有人提倡,并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一种方法进行推广,称为“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它要求在不耽误原有课程学习和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利用每天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完成最有价值的几部中国文化经典《老子》、 《论语》、《诗经》等诗文的诵读任务。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以作为儿童长大后终生消化、理解、受益和发展的文化准备。本人认为,这一做法真切地体现了传统儒家“读经教育”的现代意义,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之。

一、推广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宗旨

开发儿童智力潜能,培养儿童记忆能力,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中进行母语语言学习,同时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加强文学修养,陶冶高雅情操,以便日后消化理解,并融合西方文化精华,重新塑造中国文化精神。 《庄子·天下篇》云:“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让儿童诵读这些文化经典, 自古以来就是一项基本的教育方法。中国历代如此,外国也不例外(如犹太人从小就要诵读经典)。所以,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张岱年先生说:“‘五四’时期,曾有人反对读古书,甚至有人反对读中国书。这事实上是偏激之谈。” (见张着《读经与读子》)而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的名著《中华元典精神》则科学地论证了元典精神对民族文化的原创性作用。对此,本人曾在《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秋之卷发表《重新塑造中国文化精神——兼评〈中华元典精神〉》一文中有过专门的论述。

二、开展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方式方法

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能识字读拼音的人,就能成为导读老师。父、母亲是其中最理想的老师。

2、“小朋友,跟我念。”这是导读的六字真言。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儿童和老师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地诵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是一种在唱诵中学习的方式。

3、每日诵读半小时。在学校由老师利用早自习或活动课的时间,分几个阶段背诵(因儿童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既能培养亲情关系,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与家人分享。

4、诵读的先后顺序和具体进程由老师根据小朋友的兴趣决定。以一个班级的二分之一小朋友能背诵,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单元,不需要迁就落后的小朋友。落后的小朋友,只要多少背一点,也有相当的功效。

5、教学重点。小孩方面“不求理解,只求熟读”;老师方面“只奖励,不强求”。只要反复诵读,儿童自然就能背诵。

6、教学环境:老师和家长们关键“要持之以恒,要有信心”。最好创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让孩子浸濡其中,自然会乐意亲近经典。几个孩子集体诵读比一个孩子单独学习的效果好,但一个班以不超过20人为佳。如能组织户外诵读或配乐诵读,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三、开展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科学依据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指出,儿童背诵诗文不等于强记。背诵是大脑在愉悦的状态下记忆,它不需要理解与分析,比如一个小孩学唱流行歌曲,随便一听就会背诵,不需要用心就记住了。强记则是由外在压力的强迫灌输,而且容易忘记。背诵是一种修养的科学。内心专一、安定才能背诵,而专心唱歌,专心背诵,大脑就更安定,思想行为随之而变化。以佛学来讲,背诵是很快乐的一种境界,而强迫记忆则是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大脑的表层作用,对小孩的身心没有益处。

根据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的研究,儿童背诵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可以透过视觉作用刺激右脑,而念唱的律动也同时启动了右脑,至于仔细地辨认字体的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所以整个诵读过程恰恰动用了左右脑的功能,使左右脑运用得以同时行。而左右脑能同步发生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加2—5倍。儿童一再地反复吟唱经典,所念唱的内容会不知不觉地存入大脑的记忆库,更会深深地烙印在潜意识中,而潜意识的妙用就是无需经过意志的运作便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与行为,所以儿童诵读蕴藏着智能精华的文化经典是正确的先择。

根据心理学家共同认定的“人生秘密”,人的记忆只在十三岁前发展,而记忆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儿童心性纯净,该记忆的时候让他记忆,不该理解的时候不强求理解。要及早地把涵义无穷、具有最高价值的文化经典“灌注”在孩子的心灵中。一个人的文化储备愈雄厚,其发展潜力就愈大,将来在事业上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从过去的历史看,中国五千年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西伯来文化等大都是靠背诵流传下来的。犹太民族之所以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最才智的文化民族,关键就在于自古以来,它的每一个成员从小就要背诵犹太经典和犹太法典。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的儿童也都是从背诵文化经典开始启蒙教育的。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古代名人,无一不是由诵读经典开始其学业,毛泽东、胡适之、陈寅恪等近现代名人也都是因童年诵读经典奠定了文化的根基。许多有名望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其儿时启蒙同样是由背诵经典开始。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具备雄厚的国学底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从小背诵《孟子》全书,日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汤川秀树,自小跟随通汉学的父亲背诵中国文化经典,尤其钟情于《老子》和《庄子》。

事实证明,儿童时期没有打好文化经典的根基,就难以培养出第一流的人才。近年来,台、港地区开风气之先,把诵读经典的教育重新推向社会,成千上万的儿童积极响应,成效卓著,令世人大为震惊!

四、开展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作用与效果

1、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诵读经典可以升华人生的境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以利于把二十一世纪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的礼义之邦。

2、对文化发展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文化的多元化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个民族国家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即发展个性文化)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根本途径。所以,用传统文化教育下一代,提高下一代的文化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亨廷顿将各国之间的竞争归结为文化的竞争,并将文化发展作为西方民族国家与东方民族国家竞争的战略提出来,这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大问题!2002年6月产27日《文汇报》第五版用大幅版面介绍上海复旦中学、格致中学等名牌中学开列的《上海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书名中,竟没有一所中学列出一部《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等最有价值的中国文化经典,这更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大问题!

3、对儿童成长与成才的好处:人的生命有限,从小熟读一些有高度人文价值的文化经典,是吸取人生智能的最方便法门。站在巨人的肩上,可以迅速地启迪理性,而后可以对各门专业性的学问事半功倍地加以吸收。温故知新,推陈出新,返本开新,内在超越,文艺复兴,等等,都说的是这个伟大的道理,但这些需要专家学者们从教育学、文化学、心理学、创造学等各个学科角度去进行专门研究和说明。

这里仅将诵读经典对儿童学习和成长的明显益处罗列如下:

(1)识字大增(诵读一部经典,认识汉字数千),记忆力加强,注意力集中。

(2)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作文水平提高,并带动其它学科学习成绩提高。
(3)培养读书兴趣,增强社会道德、人生理想和身心修养。

(4)变化气质,提高素质,净化灵魂,增进祥和的家庭气氛

五、特别说明

不要以成人对经典难易的主观判断来衡量课程的深浅,儿童的学习潜能和吸收能力,是成人无法想象的。背诵《三字经》与背诵《大学》、《中庸》对孩子来说没有难易之分,故南怀瑾先生不赞成让儿童由《三字经》和一般诗词等辅助性诗文开始诵读,而建议从《老子》、《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开读。等中国经典诵读取得实效,马上开始西方文化经典的诵读,中西文化经典导读活动就可同时进行了。

江泽民主席在1997年11月访美时指出:“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或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同年,江泽民主席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中,谈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时说: “记得我在高中读书时,老师给我们讲微积分,第一课就是讲《庄子》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很形象地使我建立起极限的概念。这表明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无限的,也说明我们的先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早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和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99年江泽民主席在欣赏唐、宋诗词音乐朗诵会时指出,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用朗诵加上音乐诠释的形式表现古典诗文,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加深对古典诗文的了解,有弘扬祖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除了富强之外,人人都拥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伟大的理想要求我们从现在就开始落实,切实从根基做起,自儿童时期即开始“童蒙养正”,这既是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的目的所在,又是继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的一大良策,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正确途径。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不言自明。因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及各级领导对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活动给予大力的关怀和支持。我们的心愿是: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诵读中国文化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