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61981|回复: 29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聊] 音响.录音.噐材.唱片.音乐知识帖子集中营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3-8-20 22:54:05 | 只看该作者
如何選購擴大機及看懂擴大機規格

相信大家對於「如何挑選音響」、「如何知道喇叭的種類及看懂喇叭規格」都有基本的了解,而完成選購擴大機的任務,我們的音響設備就已經大至上全部具備了。 擴大機以可以連接喇叭數量來區分,除了在說明書或型錄規格有詳細的資料外,也可依擴大機面板及後方喇叭連接端子來判斷擴大機的聲道數;當然最基本還是要視玩家自己本身的需求及預算來挑選適合的擴大機。 擴大機以聲道數一般分成下列幾種 1. 兩聲道:只能連接2個喇叭,一般常見使用於純音樂欣賞或者家庭卡拉OK。 2. 四聲道:此擴大機可以連接4個喇叭,其用途與兩聲道相同,不過,還有一種可以切 換聲道數的擴大機,最明顯在於擴大機面板會有一個切換旋鈕(A、B、A+B),當選擇(A或B)時,僅為兩聲道,但在(A+B)就變成四聲道了。 3. 多聲道:此擴大機都使用在”家庭劇院”居多從5.1CH、6.1CH、7.1CH,甚至於到10.2CH 都有。 註:在之前我們有介紹喇叭種類分為「被動式」及「主動式」;「被動式喇叭」因為可以透過擴大來決定輸出功率的大小及各參數調整,並且由喇叭內部分音器發出高、中、低音,所以算是”完整的聲道”;但是「主動式喇叭」自己本身雖然可以調整,但它只是藉由擴大機給予的信號來產生低音,不能算是完整的聲道;所以當我們看到” 5.1CH”的標示,就可以知道此擴大機可以輸出”5個喇叭”加上”1個主動式重低音”了。 以「功能」來區分的話可以有以下幾種 1. 前級擴大機:前級擴大機主要是將輸入之信號放大,以便輸出給後級擴大機,並能控 制音量大小聲及訊號源的選擇切換。 2. 後級擴大機:將前級擴大機所輸出的訊號放大推動喇叭。 3. 綜合擴大機:此擴大機可以視為「前級」+「後級」。 4. 環繞擴大機:此擴大機可以輸入”數位訊號”,並解碼分配多聲道,一般多使用於家庭 劇院組合。 在擴大機的背板或產品說明書中都會有標示「規格」,我們比較需要注意到「輸出功率/阻抗」,如果標示為100Watts x 2 / 6Ω,即表示此為100瓦的兩聲道擴大機,喇叭最大阻抗不能超過6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05:31:28 | 只看该作者
阿赞文 发表于 2013-8-19 11:23
耳朵要紧啊!

阿赞文讲的太在行了,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3-8-17 03:32:56 | 只看该作者
CD-R盘片结构与烧录原理
CD-R盘片主要由4层组成,靠近光头的为盘基(Substrate)、之后是感光层(SL,Sensitive Layer)、
光反射层(RFL,ReFlective Layer)和保护层(PL,Protective Layer)。保护层与盘基就不用介绍了
,相信大家都清楚它们的用途。而光反射层与感光层才是CD-R盘片的关键部分。当CD-R进行烧录时,驱动
器是根据数据中的0/1二进制信号来调制(Modulation)烧录激光(功率要比读取激光强得多)的照射开
关。在没有被照射前,感光层可以让光线通过到达反射层,但当受到照射时,感光层在激光的高热量下将
被永久破坏(这也是为什么只能记录一次的原因)使光的透谢率大大降低,从而使激光的反射功率比没有
被照射的地方小了很多,这就出现了两种功率电平。估计许多人读到这里都会认为,没有被照射的地方(
高电平)就代表1,被照射的地方则代表0,其实不然。事实上,CD-ROM的读取原理是只有当电平从高转向
低或从低转向高时才代表1,而长期稳定的电平不管是高还是低都代表0。所以,CD-R的记录方式也要与这
个原理相符。举个例子,如果先前激光一直关闭(代表电平一直稳定,即表示0),当遇到111这三个二进
制数值时,激光的照射开关动作就是“开、关、开”,第一个开就与前面关的状态产生了差别,代表了信
号1,第二个关与前面的开又产生了状态差别,所以也代表信号1,第三个开就不用讲了,相信大家已经清
楚。当然,有人会说,在开与关之间肯定有一段间隙,也就是说存在一个稳定的电平周期,但它与0所代
表的电平周期相比很短,因此只要通过逻辑分析(驱动器都有这一电路)就不会在读取时产生误判。对于
101这三个二进制数值,激光又将有什么动作呢?显然是“开、开、关”,因为0代表了一个长期稳定的电
平,所以它延续了第一个开的状态。如果在此之前激光是处于开启状态的,那么这两个例子的结果就是“
关、开、关”与“关、关、开”了,大家现在可以自己分析一下。需要指出的是,CD-R盘片在制作时都已
刻好了激光导引槽,而感光层与光反射层就是均匀地涂在它上面。在烧录时,CD-R会通过导引槽来识别当
前CD-R盘片的容量并设定转速,同时沿导引槽进行烧录。
CD-R与普通CD-ROM盘片的一大区别就是盘面的颜色。使用过CD-R的朋友都知道,CD-R盘片的颜色没有一种
与CD-ROM盘片一样呈银白色,这是因为CD-R盘片的感光层都使用有机染料(ODM,Organic Dye Material
)制成。而CD-ROM盘片是直接用模具压出来的,所以根本不能相提并论。CD-R盘片目前主要有金、绿、蓝
三种颜色,绿色染料(Cyanine)和金色染料(Pthalocyanine)属于较老的产品,分别由日本太阳诱电公
司(Taiyo Yuden)和三井公司(Mitsui)研制。蓝色的氮化金属染料(MZ,Metal Azo)则是最近才开始
大量使用,而且蓝盘的反射层也改用银(Silver)而不使用传统的金(Gold),其盘片的制造技术已由美
国威宝公司(Verbatim)取得专利。在这几种颜色的CD-R盘片中,绿盘是最常见的,由于使用的染料对光
的敏感度较高,所以它对烧录激光的适应范围较大,兼容性最好。金盘则在绿盘的基础上更长寿,因为它
所采用的染料抗光性更好。蓝盘的特点则在于非常低的区域错误率(BLER,Block Error Rate),数据的
“清晰度”最高,适用于制作VCD和Audio CD。而且蓝盘都有防刮伤涂层,并有很好的抗紫外线(即阳光
照射)能力,寿命也与金盘相当。不过,增加防护涂层的做法已被越来越多的厂商采用,比如柯达公司(
Kodak)就在其产品中使用了Infoguard涂层。
经过数年的发展,CD-R盘片的制造技术已日趋成熟,并在价格上体现出来。现在的CD-R盘片大多是十几元
一张,与一张盗版光盘差不多,一般的用户都可以承受得起。而且CD-R的光反射率只比CD-ROM降低7%,使
得CD-R盘片可以在任何一部CD-ROM上读取,兼容性极为优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3-8-17 03:34:28 | 只看该作者
音響美學之中, 一直有兩派

一個是硬派(我自己亂創的名詞), 也就是傳真派, 強調延伸好, 聲音越接近真實聲音自然輕鬆好聽, 音場要透明無霧, 暫態反應快, 細節多, 小編製有質感, 大編製不雜亂........

好了, 這串談高音, 那就是極佳的延伸, 豐富的細節(細節就是音場與所謂空氣感,氛圍的主要來源之一), 好的延伸才能使樂音的泛音充分表現, 才能使小提琴不至於變中提琴, 四十歲的女聲不會變二十歲的聲音, 銀線和銅線的特質, 上面的同好們說得很清楚了, 硬派所偏好的是優質銀線!!要求高頻延伸之外, 又以導體量感平衡中低頻厚度  偏好的墊材也是硬質的, 少用木質, 凡會影響高頻延伸或吸引者, 都先避免!! ........

另一派是柔派, 或可稱美聲派, 不強調過度的高低延伸, 但求中頻極美極真, 這派小弟不夠了解, 不敢多說!!

從最近體驗扭力, 與硬質螺絲的心得, 得知硬派會持續硬下去!! 呵呵 聲音的進展仍可期待~~
傳真派也就是個人認為的還原派,盡其所能是還原錄音的真象為何?可是真象是什麼是沒答案.所以設定在音場的完整 編排 樂器分別...., 聲音接近耳朵聽到現實聲音與音階的正確性.應該是還真的美聲.
也提過木質是會減少2端和音場內的高音空氣. 我是比較美聲派的
我聽人聲的片子很多
我很在意唱歌的人的感情我是不是體會到了
jazz人聲的的片子通常樂團都不多
舞台越樂器和歌手相對位置的鋪陳...是我調整聲音的重點
我的空間不大
低頻一定要潛下去..收的很快...不然量出來了... 很容易駐波跟著來
中頻人聲一定要夠飽滿浮凸....音像大小大概是一公尺直徑是我喜歡的大小和深度
中高頻要有延伸還要兼顧厚度...這個比較麻煩
沒有厚度我進場聆聽耳朵會受不了
延伸不夠 ....音場的高度和深度空間感都會不足...活生感也大打折扣
如林兄說的
用多了木頭...聲音溫潤了...高頻延伸會差一些...低頻會變的有量..但是Q度和下潛度較不足
唯一正面的改善是中頻豐潤寬鬆...舒服耐聽啦
金屬用上了<特別是航太鋁>
高頻的延伸真的好上一大截.......空間感也開闊很多
低頻的速度快一些...下潛度好...收的也快一些

我自己覺得任何調音的方式都像一種雙面刃
他只能在 上中下 給你較全面的2個面
要全面一些還是得各種方式的互補
然後在中間找出適合自己大部份聆聽音樂和個人喜好的美聲 碰音響到現在發現其實調音不該是神話

我覺得調音像是調整整體EQ,只是校正工具改成人耳,可是自己躲在家裡聽呢,通常會調出以偏蓋全的自我無敵,
講到這表達的是,擁有好全面的聲音,平衡的聲音,得先從認識毒舌派好友開始
音色的部份保留自由的喜好就很ok

題目是高音我也來講高音
身邊幾個朋友機器到一定程度的幾乎聲學東西都拆光光了,這招跟東方不敗的武林覺學有關
練神功需先自宮(沒把吸音材拆掉,很多好東西都被吸掉了
走硬派要一路到底,才會改變觀念的新耳界  
你現在的聲音解析度,也是接近最高境界了
這樣的空間有這樣的表現,也是多方面調音均衡的考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8-17 03:34:03 | 只看该作者
线材讨论

【高音之重要】
許多音樂迷所追求的.空間的處理 器材 線材都會影響高音.那一個好系統高音會影響音場和聲音多大呢?高音會影響中音和低音嗎?  
個人的體驗,高音沒有處理好,空間感會少很多,當然還有音域也會失去了平衡,有時候認為低音太多,其實是高音太少 .
先以線材來談-純銀線是眾所皆知高音是強項,然後是合金線 這名詞近幾年才出會在市場高音也是很好,也有銅鍍銀 純銅 金銀 純精銅鍍銀 銀鍍銅等等.
好的高音會有情感不是感情喔,聲音細膩厚度適中刻劃清楚 形體比較小而密度高 音場透明層次分明...其實與中低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線材 Part 1:
普通銅線頻段是最正常,往往音響用銅線,要端視做線者本身想要給消費者什麼樣的聲音.以前聽過銅線 高音被切掉 中低音厚到不行,很容易產生聽人聲會奈聲.高中低音不夠諧調 而認為是空間造成駐波.其實有時是高音問題.也有高低音同時被切的線 很少.
銀線這種線要做的好就很難.如果銀線 導體量不夠很容易中低音是沒有或稀少,聲音聽起來飄飄的.如果導體量 很多並不代表聲音一定好,往往中低音是很飽滿,並不代表高音會好 頻段是正常,跟剛剛銅線所講有些雷同.
線是須要編織 不同粗細 蕊數都有其影響.純度越高的線 聲音越好聽.  
線材 PART 2:
講的線材的長度與線材的2端頭.長度本身影響訊號的長短,一般銅線的訊號是1.5米是正常值 端看銅線本身速度與技術而有加長或減少.做極好的訊號線加長會影響高音的水份和音場內的泛音變的自然.
銀線也是如此喔,可是訊號線1.5-1.8米是正常值,需要可在加長.
端子頭的材質也是如此,導體材質純度好壞 提煉技術 結構完整.
線材篇在此結束,聽很多線慢慢研究就知道個所以然.沒有實際上運用很難明白.我寫的也是粗略大概.千萬不要輕忽線材.  先說銅線
一般來說銅線的中低頻比較豐潤...舒服耐聽...但是聲音的質感和高頻的延伸是他比較弱的一環
但是隨著冶今技術的進步....純度越來越高
很多高純度的銅線聲音已經越來越有銀線的味道
也就是說潤度少逼點...質感和延伸提升很多<如furutech>
當然有很多銅線的特殊結構如tara lab 的方型銅則是另一種特殊技術..這就暫不討論
再說銀線
一般來說銀線的聲音質感和高頻延伸好上很多
但是中頻的豐潤度和韻味就少了很多
所以有些廠家攪盡腦汁要把他的聲音往銅線靠攏又可以保留銀線原本的優點
如siltech的金銀合金...就用金來填補銀分子的結晶空隙
在用45度攪繞..讓聲音的速度感可以放慢..溫潤感可以增加
另則是用新的冶金技術....如長結晶的方式改善銀線的缺點都是

音響在改進...線材也跟著在進步
但是很多聲音的特性一時之間不會有突非猛進的改善
所以回到基本
還是要了解器材和線材的特性...
各取所長.....截長互補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8-17 03:34:52 | 只看该作者
器材篇:

當然一分錢一分貨的字眼又出現啦!除了各家音色不用討論外 在來就是各家聲音厚度暫不討論.而是原廠數據都有到多少k,那是延伸 而非延伸的是有厚度,所以往往器材內的用料 線材 其他零件都會影響.當然高級機種相對用的比較好,所以才這麼貴.
最怕是器材本身強調某一頻段是特別凸出或凹陷,那就問題大大了.  
其實週遭硬派就屬harrisonlin兄最執著, 加上小林由於是音響業內, 又愛動腦筋充滿創意, 可說........
不時有喜悅!!

自己系統聲音若有一點不對勁, 這幾位硬派大內高手可是完全不留情面!! 讓你又脫胎換骨~~

走什麼派, 一開始就要練對功!!

走延伸, 還原或是寫實派, 或是傳真派......就要買傳真的器材!!

德國的Burmester  
瑞士的Goldmund
美國的Audio Research, Mark Levinson, Wadia
日本的 Esoteric ....
加拿大的 Sim Audio

在個人以及朋友的經驗, 都是組合硬派系統常用器材品牌!!

而柔派印象中(若有誤請指教), 有 Linn, Macintosh, MBL 這三家各有不同的聲音美學~~

若用硬派內功要練柔派拳腳, 或是相反, 都會是徒增自己困擾!

另外, 硬派的高傳真取向, 在同廠牌的等級而言, 通常是越向旗艦越自然通透延伸!! (舉例: Goldmund 訊源, 等級與寫真度皆為 36+10C > 39+10C > Eidos 18 綜合機; 36+10就是一派自然延伸, 寫實性佳, 同時就能把軟體原本的質感與該有的表現表現出來, Eidos 18的高頻就是加料的絲絲入扣, 所以 不比則已, 一比就知高下與對錯!! 此三組皆為個人用過年餘真實感受!! )

大概有一年多沒有真的玩音響了, 都拿來看看影片而已, 不知不覺CR-7 Run開了, 加上昨天神來一筆, 又燃起Hi-End熱情~~
對於高音或者高頻的重要性,我一直以來都不敢輕忽之,其實高音或高頻在於訊源、擴大機、喇叭的影響更巨,以喇叭來說一個高音單體的特性與選用,分音器的設計,或是機內線的配置,以及音箱的設計,就已經決定了設計者的設計理念或者說設計者想給使用者什麼樣的聲音了,使用者只能透過真正了解設計者的設計理念或長時間實際使用器材,才能了解到此器材的高音或高頻的音質或音色是否為自己所能接受或喜愛的。
不斷的研發測試當中.我對頻寬與平衡性有一種新註解.

就是將整體平衡(高中低.3:3:3)聲音突破成另一境界...整體均衡(3.33:3.33:3.33)

白話一點就是平衡只會順耳.但是均衡會有臨場感(這也就是為何多了小數點兩位的由來)

當聲音一均衡.(注意為什摸我不是說平衡喔.平衡比較淺顯.就像是形容持用情感而不用感情的差別)

做法很科學.就是用上高規格的紐力計校正系統.這套調音也成為我的標準了.

讓機器自體均衡協振真的很重要.真的很重要..
哪怕是系統上換上幾根螺絲都能讓你有很高的音質價差 ...其實在器材就定位之後,線材就是一種提味的原素了,就如一泡上好春茶除了好茶外還需好水來提味,又如上好的精肉除肉質好外就只需薄鹽來提味了,說來簡單但是如何知道你自己不是喜好"重鹹"口味呢?例如說一對線接上,的確高音的延伸變的極好,但是音場是否也變成前傾或後傾,所謂高音的正攻法,用在線材上就是系統高音不佳時,不是用一些銅線或接法避開它,應該是正向的用條無障礙無瓶頸無壓縮的質優線,讓高音能夠順暢無虞的展露其該有的聲音。
音響很機車
常長讓人像瞎子摸巷一樣
慢慢摸索
我喜歡的聲音也是那種很舒服耐聽
要潤度還要足夠的通透感和活生感
總是這樣
一套系統調的滿意了
聽幾天就會想他還有沒有可以進步的空間
你上次來
我也體會到你說的那種改變和改善
不過我也跟你說啦
後來我又自己調整過了
我說啦....我算是自己清楚自己要什麼的人
不過老實說啦
音響這條路你也算是很認真去對待客戶對待器材..用心研究聲音的人
能跟你買音響的客人都應當算是福氣啦...................................... 硬派 / 傳真派 --> 先求"真"後求"美"
柔派 / 美聲派 --> 先求"美"後求"真"
最終目標不都是追求"真"與"美"兼具嗎?
只是大伙都在這條路上來來回回的走了好幾趟而不自知而已。全部因素定位不可變動時,光講線材這部份是可通的.高音速度快於中低音速度時就會有音場高音會前頃的,所以才會說跟中低音有關聯 也密不可分.
在音響圈領域中"真正無障礙無瓶頸無壓縮的質優線,讓高音能夠順暢無虞的展露其該有的聲音。"已不多見了
有無注意到樂器與人聲的平衡與大小?另一方面,"音像大小大概是一公尺直徑"這是近場聆聽的最佳距離嗎?還是近場聆聽需要一些實際上的條件呢?
一公尺直徑是我個人喜好的大小
就好像去音樂廳...有人喜歡坐在後頭有人喜歡坐在間或前面
這樣的大小...讓我感覺彷彿坐再前面1/3的地方聽音樂
跟演唱者有幾排的距離..可以保持一點神秘感....卻又可以享受前排的張力...不會遺失一點點細節
我喜歡那種小酒館聽jazz的庸懶感覺
越是簡單的樂器和曲目
越可以聽到空間中細微的變化和演唱者的感情
這種時候來一杯咖啡....最是對味
人相對於演唱者的相對位置和形體比例
這有時會因為錄音的關係而有所不同
不過我的片子中diana krall是我很喜歡在調整系統時拿出來聽一下的
她的錄音在人聲的感情...
樂手前後左右的相對位置....平台鋼琴的動態張力...低音大提琴的Q度都有很不錯的呈現
器材篇 PART1:
也是器材篇結束,器材的外殻的材質與器材重量的配重點也是會影響.每台都有變壓器如何不干擾,內部與外部可以隔離更好,使音場更靜 細節就多 高音自然也會變多.這是另一種注意的地方.  
是阿,讓我想到最近的國際貴金屬價格越來越貴,很多廠線不是縮編就是暫時停產,但是還是有許多廠線大量推出一系統的新產品,不是數字越來越大就是名字越來越響亮,價格當然要水漲船高一番,只是不知道聲音真如數字或價格一般有十足進步嗎?哈。
老實說啦
再怎麼貴一公斤也漲不了多少
你把線材裡面的線抽出來
拿去賣我看賣不了幾百塊
但是......廠家就會編一堆理由...原物料漲價...工資漲...
然後一推出新款時順便就把價格漲一翻
我覺的很可惜...水漲船高的售價讓音響再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消費的起
舉個例
以前一對B&W M801 當出也才10來萬....那時就已經是HI-END的境界
不過約莫10來年 由N801 >> N801D
實售價格由原來快40 又漲到快 60
薪水有漲這麼多ㄇ?
我喜歡的gryphon 前級由我剛接觸的 line stage 10初頭萬的價格...
改款新的Sonata前級...漲到30左右
再到現在面版可分離的MIRAGE漲到牌價90左右...哎...
我們又不是musk......預算無上限.........
越來越高的價格加上現在mp3的盛行
導致越來越小的HI-END圈
他們只好越來越往高價走來維持公司的營運和收入
上次用dy c2喇叭
我拆下單體看過裡面
老實說.......我只能用失望透頂來形容
虧他以前的廣告都還用木匠當封面來強調他的優質木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8-17 03:35:35 | 只看该作者
空間篇:
此篇是音響最重要的課題,常聽說空間越好聲音越好,但是絕非如此 必需考量其它.如電源 器材 墊材 線材之.講的是高音之空間篇 往往要講的清楚必須要有例證,那要選誰好呢?
而且講的越深入會與其他等等有相關,所以此篇要就短 否則就是要長 當然是講重點啦!領悟力在於個人,只要堅持一點只要有變動聲音絕對不同這個道理,電壓 機器擺的位置 架子材質......舉凡你所想的到 看的到的.
我也不知 能寫多少篇,當然是能寫多少算多少,例子越多當然講的越清楚,大方向調整是不變的 在於微小調整,有時許多用家也未曾試過或試過與我所說會有出入,當然可提出疑問 我會講解為何如此,當然也有我想不出答案的問題.
以實體的樂器而言,每一個樂器各有需要的發聲空間,越大的編制就需要越大的空間,其實音響器材一樣需要適當的空間,空間好的確未必會出好聲,但是空間不好要想發出好聲就真的是折磨人的耐心與毅力,又例如:兩個常見的聆聽根本問題,1.隔音問題,來自外面環境的雜訊與噪音,2.無法大聲聆聽的問題,會干擾或妨礙/家人或鄰居,一但在聆聽音樂有心理上的障礙,就會無法產生類似坐於音樂廳的聆聽環境,其實就很難投入音樂之真與美了,音樂與空間的處理是相當重要與基礎的, 所以聽音樂的環境 要配合家人 擺設 鄰居,所以有獨立空間是一件幸福的事.碰到的朋友 往往家人也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興趣,當然也要量力而為.
空間的隔音是要注意的當然是已聲音來探討,空間這門真的不好搞,還好是講空間的高音而不是空間的高中低音.講不完牽涉到音響的全部.最後連家裡用電都會影響也要提的話 會不會太神經質啦!
空間篇 PART 1:
講客廳 大部份是木質家俱 沙發 地毯 窗廉 電視,大部份是吸音的材質居多 因材質不同吸音頻段也應該不同.高音當然是首當其衝,中低也是會有.舉個ewewe的空間 就是如此,還好背牆是硬牆 這面牆的反彈高音是未被吸音的,所以保留了一些聲音存在與音場內 也是低音的反彈變多了音場就會有前後左右高低的存在.
背牆如果是有空腔而非硬牆 聲音會先穿過在反彈回來與下一個聲音互相碰撞 而抵銷,聲音會是凹陷的或是吸住彈不回來,那細節和空氣就不見啦!音場內沒空氣 就是呆呆的 沒有活力.
如器材和線材用到一定聲音的線 是會有活力不多.可以試試拿掉一些 聽看看.如果是器材和線材等級不夠 那就這樣聽,除非想換東西.
以上是舉例當然每人空間不同 要好聲又要省錢 處理方式正確才是王道,切計不要盲從跟進.今天所提是單一個案.
附註:從喇叭發聲過來聆聽者位置. 有三:
1.喇叭直接過來的聲音.
2.第一反射點聲音.
3.從背牆中間反彈至聆聽者的聲音.  
我有一個想法想請教.
如果高音偏薄,尖澀,最簡單的辦法可以用衰減的方式去消除,耳不聞為靜.另一方面是否也可以增加該頻段的能量,用能量加總的方式去提升厚度?例如在高音配線處用多並一些細銀線去增加能量.  
答:應該用質純的銀線且不宜細比較有助於高頻的厚度 ,也不會糊掉   
高音偏薄原因就是高音吸音 器材等級 線材高音不足.
如果單獨補充高音的量 而忽略中低音其實是不夠平衡,聽起來銜接頻段也會奇怪.舉個例子:前端只有高頻 那後端訊號也不會有中低頻.
解決方式用普通好的銅線聽變可以.除非想花大錢改進.
用細銀線方式  
前面所說到的第一種方法,個人稱為"避開法",在所有器材就定位或不想換器材條件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調整擴大機的Treble減一格讓高音衰減個1~2db就可以輕鬆聽音樂了。
如果想徹底檢查高音問題的話,就要從器材的本身下手,由訊源、擴大機、喇叭一項一項的仔細交替發聲測試,然後找出器材問題的根本,最後考慮到是否可更換的器材或是換那台較佳的現實條件了。
了解.幾年前有和朋友說過 先要有高音 然後是高音的延深 再來高音的厚度 最後是高音的密度.當然與兄所提的"如果想徹底檢查高音問題的話,就要從器材的本身下手,由訊源、擴大機、喇叭一項一項的仔細交替發聲測試,然後找出器材問題的根本,最後考慮到是否可更換的器材或是換那台較佳的現實條件了"
空間篇 PART 2:
還是講客廳 許多是非方正或喇叭背牆是落地窗或有窗戶,擺擴散板或窗簾至少是個方法.MDF擴散板本身高音還是會被吸掉一些,可是反彈的高音也是會很多,又可以擴散頻段.窗廉是完全吸音 高音會比較少.把喇叭離背牆距離可以做為調整 取高中低均衡點.
許多空間頻段算法並不適用每個地方,空間是死的 人是活的.把所有可變因素算進去,才是正確的.
巧妙不同 答案一樣.  
空間篇 PART 3:
音場空間最好是ㄇ字型,高度一定要夠,讓高音能自由的綻放聲音不被壓抑.音場內的形體才不會是矮胖子,形體大小會比較正確,古典編制特別明顯 層次會不分明.  
空間篇 PART 4:
音場內的90度角落很容易產生駐波,高音也是.看過幾個網兄的音響室與個人聲音的感覺.是一定要處理.高音本身也會嗡嗡叫 導致聲音不清楚.
1.如果是天花板不處理方式只需用少量吸音棉不用太厚,規格是長10cm寬2cm捲成壽司狀然後貼在90度的角落.
2.如是像一般家中客廳一樣做大片天井式,90度角落上面還有空腔 ,高音聲音產生駐波是很高的,而且很難解決.
3.天花板是有做一些擴散 吸收角落還是必須.
不管上面或下面.只要有90度最好做點處理. 說到一個很重要的地方
就是做點的處理,不要一次就做大面積的處理
這樣對聲音是有點危險的
要循序漸進,以越自然的、越簡單的方式越好高音要清楚當然跟中低音也是相關.剛好的處理是解決問題而且細節也不會吸掉.
  空間篇 PART 5:
空間中冷氣機的位置,也是會影響高音的聽感.假如在喇叭背牆上方很容易影響,高音尤其是會漂移,很容易定位不佳.冷氣機的聲音大聲更會影響聲音.音場是由空氣組成,沒空氣時也就是沒高音.想想多可怕,系統沒空氣那聲音是用什麼在傳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8-17 03:36:27 | 只看该作者
音響導線常識響專用導線由來記得在十幾二十年前,喇叭線與訊號線都是隨機奉送的,喇叭的包裝紙箱內會附有喇叭線,擴大機的包裝紙箱內會附訊號線,而買Tuner、LP唱盤、唱臂、卡式錄音座等也都會附送訊號線,至於電源線則大都是直接裝在機器上的,音響迷們安裝音響非常方便,不要為了另外買線而煩腦,那時也沒有人知道線材會有聲音上的差別的,也沒有所謂的音響專用線,音響界用的喇叭線或訊號線都是使用現成的工業用途線材。
最早發現導線會影響聲音變化的是日本,剛開始時有些日本的音響玩家們發現把傳統的喇叭線做不同的編織組合,竟然聲音有很大的差別,當時的一些日本音響雜誌也發表了這種玩法,日本的音響玩家們都忙著編織喇叭線,於是就有日本的音響廠家利用這種較為特殊的編織法生產喇叭線,這就是音響專用導線的開始。
約在1975年左右,一些日本的音響廠家們就開始研究音響用的專用線,有些廠家發現線材導体的純度與聲音有關聯,於是製作出純度較高的「無氧化銅線」(OFC線),經過各方面的試聽比較都證明了純度高的銅線聲音較好,於是銅導体的純度之戰於焉就開始了,OFC、LC-OFC、OFHC、PCOCC、4N,5N、6N、7N、8N.......。
繼日本之後,美國有一家Monster Cable的公司,也開始對音響用線產生興趣,也開始製作音響專用線,最早只不過採用OFC線,但市場的反應相當好,後來利用肌膚效應的原理,也就是較高的頻率走導体的表面的原理而研發出一種採用不同粗細的音響專用線,在美國的音響圈頗獲好評,於是有些美國的其他廠家也開始研發音響專用線,自此之後,音響圈可說是五花八門,各種音響線的理論都紛紛出籠。
而實際上,音響專用線聲音的差別絕不會比器材的差別小,終於成為了音響組合中足以與其他器材抗衡的地位。
為什麼音響用導線價格高的使人望而卻步,不過其對音質的影響卻又不可否認﹖
首先要知道一件事:不只是音響專用線,其他音響器材零附件的價格都與其他大眾化工業用途或民生用途的器材高很多,其原因有二,一是工業用、民生用、或電腦用的線材用途極廣,因此生產的數量非常巨大,在大量生產製造之下,成本自然會很低;但是音響專用線的消費數量極為有限,生產的成本自然就高,其實一般民生用途的線材也可以用在音響上,但問題是對吹毛求疵的音響玩家而言,一般用途的線材聲音確是不如音響專用線。再加上音響專用線的用途是為了聽音樂,所以製造商都無不用其極,設法製造出聲音更好的音響專用線來,對於線材導体的材質、外皮的材質都特別講究,更對於線材的繞法、結構也往往花費很多心思,再加上生產的數量相對於一般用途而言極為少數,因此製造的成本就會大幅增加,售價自然就會特別高,當然也有廠商賺錢太離譜,售價不合理的情形,據我們所知Siltech有一對3米長的喇叭線售價高達新台幣120萬元,在台灣賣出近百對。

各種導體之導電率在眾多的金屬中,銀是導電率最高的導体,要想訊號傳送的損失少,就最好使用純銀線,而導電率又與線徑的粗細有關,所以即使用導電率最高的純銀線,也要盡量選擇較粗的線徑。
下列是常見金屬的導電率,依高低順序排列:
銀 6.3×107 (商用純銀)
銅 5.85×107 (純銅)

4.25×107  
鋁 3.5×107 (高純度)
鋁 2.31×107  (+1% Mn)

1.82×107  
黃銅 1.56×107  
鐵 1.07×107  
白金 0.94×107  
鋼 0.7×107  
不銹鋼 0.14×107   


註:由於銀是導電率最高的導体,是故導電率係以銀為 1:其他金屬比較:
Rate=M1 Cond./Silver Cond.
如以銅的導電率為100%,那銀與金的導電率分別是,銀的導電率為113%,金的導電率為83%。
 

導體材質的種類TPC (Tough Pitch Copper)
一般電線用之電氣用軟銅線都是此材質。電氣分解後之電解銅經熔解、冷卻成製造電線所需要之形狀、再經返覆抽而成電線用導體。因全部在大氣中進行、故含氧量高達300~500PPM左右。
OFC (Oxygen-Free Copper)
即無氧銅之意。採用隔絕空氣法所製造而成,因此含氧量極少 (10PPM以下),導電率較TPC高出0.5~2%,由於雜質較一般銅為低,訊號的損失也較少。
TPC銅的純度雖然也達到了百分之99.9,但是因為這種銅線是在一般曝露在空氣環境下所煉製的,在煉製的過程中會有相當多的氧分子與空氣中漂浮的雜質混入銅的結晶中,約為300~500ppm程度,而這些雜質與氧分子就會造成傳送訊號過程中的阻礙。既然在一般環境下煉製會造成空氣中的氧氣、雜質與銅分子起反應而混入銅結晶中,那就不要在一般環境中煉製,而改在充滿惰性氣體的環境下煉製,因為惰性氣體不容易與其他元素起化學反應的特性使然,所以煉製後銅結晶中的含氧量與雜質大幅降低,氧雜質約只有10ppm以下,如此一來其電阻將會大幅降低而電氣特性將會提高,所以用無氧銅OFC來做導體必然比用一般TPC好。
LC-OFC (Long Crystal Oxygen Free Copper)
即長結晶無氧化銅之意。無氧銅OFC在日本的音響界大為流傳之後,就有更多家的製線廠研發更進步銅導体,例如日本日立Hitachi公司研發出了巨大化結晶的無氧銅,稱為LC-OFC,係將OFC利用特殊的加熱煉製方式將銅的結晶巨大化,使得LC-OFC的一個銅結晶比一般的OFC還要大,還要長,1公尺中的結晶約15~20個左右,如此一來在同一長度內銅結晶的數量就會大幅降低,導体的結晶愈大則導体的間隙愈少,損失就更低,因為這個接合面與銅結晶中的雜質一樣,會使訊號耗損,所以當同一長度的銅線中的銅結晶愈少的時就表示接合面越少,理論上對訊號的耗損也就更小,因此自此以後日本其他各家有紛紛加入生產長結晶的無氧化銅線來。
OCC(Ohno Continuous Casting Process)
即單方向性結晶無氧銅之意。音響導線商已知導體的結晶數越少越好,於是許多人都研究如何將導體的結晶做的更長,但說的容易,做起來卻談何容易﹖直到後來日本工業大學有一位大野(Ohno)教授,發明了一種「高溫熱鑄模式連續鑄造法」所製造的導體材質。因鑄造經過加熱處理,故可得單結晶狀的導體,在實際應用之長度上結晶粒僅有一個,因此無晶粒界面存在,故在訊號傳遞上可達無阻力之境界,將訊號的損耗降到極低,為所有導體中之極品。
早期OCC線僅使用於純銅線,故亦稱PCOCC(Pure Copper By Ohno Continuous Casting),近年由於亦用純銀製造,故可稱謂PSOCC或稱OCC純銀線或單結晶純銀線。
我們所推出單結晶純銀單芯線就是OCC方式所製造的純銀線。
 

導體的純度音響用導線常用"N"來代表導體的純度,所謂"N"就是英文"Nine"的頭個字,也就是幾個"9",來表示,常看到的幾N銅就是表示純度有幾個"9",一般音響導線表示導体純度通常都由4N開始,亦即純度高達99.99%之意,N數越多純度越高,雜質也越少,其他的依此類推,如5N就代表導体的純度為99.999%;6N就代表導体的純度為99.9999%;7N就代表導体的純度為99.99999%等。

銀線、銅線、鍍銀線、純金線基本上,銅線的音色較為溫暖,柔和,速度較慢,解晰度較不明朗,音色較暗;而銀線的音色較冷,速度較快,頻率響應較寬,細節較多,音色明快,有高貴感。
我們可以用調整的手段來改變其性質,例如使用較短,或較細的銅線,音色就會比較明快,也較不會拖;又如使用較長,或較粗的銀線,音色就會比較溫暖,速度也會慢些。
鍍銀線是一種在銅線上鍍銀的線材,由於銀的導電率較高,鍍在銅線的表層可以降低肌膚效應,使得高頻響應較佳。但是銀與銅的導電率不同,會造成較大的相位失真,聽起來會有點吵,就是這個原因,有些廠家為避免這種現象而採用「銅包銀」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所謂的「銅包銀」實際上就是鍍銀比較厚的意思。
有人認為純銀線的聲音偏亮,其實這是頻率響應平衡的問題,由於純銀線的高頻響應比銅好很多,因此在聽感平衡上會感覺到純銀線的聲音比較亮,有兩個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一是覺得高音偏亮,只要把喇叭稍向背墻移動少許就調回平衡來了,二是使用較粗或較長的純銀線。
有沒有人用純金線﹖聽起來的聲音又如何﹖
在各種導體中,銀是導電率最高的導體,傳導電氣訊號的效率最高,當然比其他的金屬都要好,很早以前我們就曾經到銀樓打了一付純銀及一付純金的唱頭引線,結果是純銀的比純金的聲音好,純銀線的聲音活潑乾淨,低頻及高頻都比較延伸,而純金線的聲音特別穩,但是聲音會呆,高、低兩端也較不延伸,而且在低頻到中低頻的地方有一頻段較為突出。

一般純銅的喇叭線、訊號線可以用多久聲音不會變差﹖而純銀線呢﹖
答案是不論銅線或銀線,如果在線頭的地方處理好,不讓空氣輕易進入的話,是可以延長銅或銀線氧化時間的,換句話說,聲音的變化需視線的氧化情形,氧化的時間因條件有所不同,因此時間的長短亦不同。但銅比銀較易氧化的多,且銅一旦氧化之後就變成非良導体,而銀氧化之後還是良導体,因此銀線的壽命比銅線長好幾倍,還有鍍銀線與的Litz線,都是為了延長線的壽命而設計的。
 

單芯線與多芯線由肌膚效應而得知較細的多芯線可藉著表面積的增加來降低高頻的阻抗,對高頻較有利;而單芯線則對低頻較有利。
但多芯線平行會產生同向電流相吸與異向電流相斥的現象,而單芯線就不會。
一般而言,單蕊線的解析度較高,聚焦準確,樂器輪廓鮮明,但由於單芯線通常線徑都不會太細,因此高頻的延伸性較差些,但這個問題可用純銀線來解決,因為銀線的高頻比銅線好太多;而多蕊線的聲音較為細柔,高頻也較延伸,但導線一多,會產生較嚴重的電流相吸與相斥的現象,因此聲音的音像比較模糊,細節也較少。
我們向來都極力推薦單芯純銀線,當您知道純銀單芯線的好處之後,您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用多芯線,但同樣是單芯純銀線市面上就不下十餘種,我們研究純銀線已有十幾年的歷史,我們可以肯定的說,不管市面上的純銀線有多貴,都不如我們的Black Cat單芯純銀線,可說是台灣能買到最好的單芯純銀線了。
我們的另一種向日本訂做的OCC單結晶單芯純銀線可說是全世界最好的純銀線。
 

肌膚效應與靠近效應肌膚效應
直流電通過導体時,通過截面的電子是均勻的,但交流電通過導体時,就會受到磁場與電荷交互的影響,使電荷有朝導体外圍移動的現象,越高的頻率,越走導体的表面,這就是肌膚效應。反之,越低的頻率卻越走導体的內層。也就是說,當一個具有頻寬的訊號在線裡傳送的時候,較低的頻率會走在線材較靠中間的部份,而較高的頻率則會走在線材較外層的地方。
Frequency (Hz) Skin Depth in Copper (cm) Skin Depth in Aluminum (cm)
1000 2.08E-1 2.62E-1
10,000 6.56E-2
8.27E-2
100,000 2.08E-2 2.62E-2
1,000,000 6.56E-3 8.27E-3
10,000,000 2.08E-3 2.62E-3
100,000,000 6.56E-4 8.27E-4
1.000,000,000 2.08E-4 2.62E-4
以「肌膚效應」而言,線愈細肌膚效應愈低,就拿12AGW的標準喇叭線來說,將會因「肌膚效應」的緣故,使得由1KHz-10KHz之間的電阻增加到11%之多,但如果用18AGW的線,則只會增加2%而已,由此亦可看出線愈粗肌膚效應愈嚴重。
如果我們利用不同粗細的線材結構來設計音響導線,是不是可兼顧高,中,低音呢,是的,最先利用這個「肌膚效應」原理來設計音響導線的就是美國Monster Cable,他們設計不同粗細的線來組合。
另需考慮的是較低頻率走得速度比較慢,而較高頻率的走得比較快,所以理論上從線的一頭同時發出的訊號並不能同時到達線的彼端,也就是所謂的時間差,雖然時間的差別幾乎測量不出來,但是偏偏人耳就是聽的出來。
解決這種高低頻不同步的最有名音響導線就是Monster Cable公司的"時間修正纏繞法",以一根較粗的單心銅線為中心,四周再以螺旋的方式纏繞兩種不同粗細的銅線,其中較細一點的又比較粗一的的纏繞的多一些,因此這三種不同粗細的銅線長度就不同,最中心的單心線是直線,所以路徑最短,次粗的路徑較長,而最細的路徑最長,如此一來將會使頻率較高的聲音訊號走較遠的路徑,頻率較低的聲音訊號所行經的路徑較短而達到高低頻抵達時間相同的修正目標。
靠近效應

高頻除了會走導體的表面之外,也會沿著兩股導體靠近的一側走的傾向,這就叫做靠近效應。「靠近效應」也會像「肌膚效應」一樣,隨著音樂訊號而產生持續變化的電磁場,像右邊三圖喇叭線結構,就最容易產生「靠近效應」。
由於「靠近效應」高頻會沿著兩導體的內側走,因而兩導體之間就會產生電磁場,高頻訊號會在兩導體之間跳來跳去,而產生「渦電流」(Eddy Currents),這是由於訊號電流一直來回打轉所產生的。
「肌膚效應」與「靠近效應」都會使一部份的音樂訊號產生「渦電流」,而使兩股線的電阻值隨著電流的改變而改變,這種現象又叫做"Constriction Resistance",會掩蓋音樂訊號,而產生失真。
那要如何來降低"Constriction Resistance"呢﹖
像採用下圖三種線材的結構,把導體與導體之間的接觸減少,採用多條平行線或用對秤同軸線等等就可以改善這種情形。又或者採用鍍錫或鍍銀的銅線也可以改善這種現象,但由於兩種不同導體的傳導速率不同,又會產生亂相的作用。又或採用純度非常高的銅或用銀也會解決一部份的問題。還有一個方法是採用Litz Wire的方式,把每一條線都絕緣起來使導體不接觸,也可以消除此一問題。   

   
   
兩條線分離較遠 多條線平排 對稱同軸線
導線的電氣特性導線的電阻
就是導体對電流的阻力,阻力愈低,導電率就愈高。我們都知道較短較粗的導線,電阻值較低,而較長較細的導線電阻值較高,總之音響導線最好要有較低的電阻值,以避免音樂訊號的損失。
導線的電感
電流經過導体時,會在導体的周圍形成磁場,由於導線是連繫訊號端與負載端,隨著電流的一去一回,磁場隨之移動,如此會使得導体本身及接近的其他導体產生感應電流,電感量雖然極為微弱,但會隨著頻率的增高而使導体的電阻產生非線性的現象,如此會導致相位失真。
導線的電容
兩相接近的導体會形成電容,導線亦不例外,電感與電容均會使訊號損失、失真,並會造成相移,電容會降低導線重播音樂的品質,會使高頻衰減或去除,因為電容是兩個電極所產生的,音樂訊號的一部份會因雙電極的電荷而被吸收掉。
那要如何來減少導線的電容量呢﹖像是採用較佳的絕緣材料來隔絕導體,如聚丙烯、聚乙烯、杜邦尼龍、鐵氟龍等都是降低導線電容的好材料。另外的一個方法就是將正、負兩個導體儘量分開。以現今的絕緣材料而言,降低導線的電容並不困難,但要降低導線的電感抗,卻要儘量讓導體接近,所以音響導線的電容及電感是相互衝突的,必須要找出一個平衡點。
電阻、電感與電容這些參數都是可以量度的,影響這些參數的有導体的物理特性、導線的幾何形狀與絕緣介質。
導線的電感抗
所謂的電感抗(Inductive Reactance),是一種線圈感應的電磁場,就像一般所用的電感如分音器或濾波器的電感抗一樣,所有線材的電感抗差別都相當大,事實上在不增加導線的電阻及電容量限制下,是很難來減少電感抗的。
電感抗對聲音的影響:在音樂中一定會有間隔,而這音樂間隔將會被電感抗來自動填充,使聲音延長而模糊不清,就好像殘響一樣,這種電感抗填充的現象叫做"諧音填充效應(Harmonic Filler Effect)。這種由電感抗而產生的自動填充效應會使音樂的訊號增加,聽起來更大聲,所以有時聽到某一條線的聲音大就是這個緣故。
導線的阻抗
所謂線材阻抗就是對音樂訊號的總阻值,也是電感抗與電阻的結合。


音響導線的玩法不論是喇叭線,訊號線,電源線,機內配線,喇叭內部配線,都有很多種玩法,也各有不同的效果,例如:
正銀負銅
或正銅負銀
正二負二,或正三負三
正一負二,或正一負三
單芯線兼顧高中低頻法
電源線只要2條就夠還是要用3條
金屬回火法
還有更多更多.....,這些不同音響導線的玩法與聲音效果 您只要買我們的單芯純銀線我們就會送給您單芯純銀線使用秘笈一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9#
发表于 2013-8-19 17:54:3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8-17 03:37:10 | 只看该作者
发烧"电源线
贴一篇別人的文章開场  

      把各位器材上的发烧电源线全部拔掉(发烧信号线保留),花几十块买几条电脑线,或者愿意动手的兄弟可以买点电线随便连接(既然电源线不那么重要,我想应该可以这样吧),然后开机听它1到两个小时(如果各位能顶得顺的话)......

       如果有兄弟正准备升级器材,可以在以上方法的基础上,把你的升级的高档器材接在那条电脑线上,继续听它几个小时......真心祝愿各位能找到器材升级后的兴奋。。。。。。

       好,现在再把电脑线或电线拔掉,用装了发烧电源的同一套系统和原来的效果作一个AB比对......
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用以上方法换信号线......

       请大家告诉我听感......如果真的那么简单,如果有人能发现省钱的方法,我一定会将我现在的器材给卖掉,把线材退回,换收音机听,没有哪一位烧友愿意将钞票扔进水里。

       越是高班的器材,换线的变化应该更明显,这正是電源线的“毒”处。


电源线的结构和屏蔽,会对声音产生影响的。

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你用三条长1.5米的普通单支2.5平方mm电线平衡走向做一条电源线,同样用一样的三条长1.5米的普通单支2.5平方mm电线,像女孩扎辫子那样编织一条电源线,你自己听听有没有区别?声音肯定不同,动手试试就清楚了,花不了你几个钱的。

但是如果买电源线 千万別买高价发烧电源线  除非你玩的很专精

因为电源线只是电源供应的一环 得多留心电源线的前一环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