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晓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聊] 音响.录音.噐材.唱片.音乐知识帖子集中营

[复制链接]
291#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06:09:59 | 只看该作者
声音与音乐

从我们出生的时候开始(甚至从我们还没出生的时候开始),我们就会感受到身边各种各样的声音,正因为如此,我们似乎都把声音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并不去特别在意。但是,您可曾想过,如果我们的所生存的世界上没有了声音,那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没有鸟儿的鸣叫,没有孩子的欢笑,没有风声,没有雨声,甚至没有计算机风扇的嗡嗡声和敲键盘的劈啪声……那将是多么的可怕! 从物理上讲,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种波,并通过空气作用于我们的耳鼓,使我们能够感知。声音有四种性质,即高低、强弱、长短和音质。 由于物体的振动有快有慢,所以发出的声音也就有高有低。但是,我们的耳朵并不能听到所有频率的声音,一般来说,正常人能够听到每秒振动20次到20000次的声波,但这一范围还会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逐渐变窄。为纪念19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Heinrich Rudolf Hertz,我们将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称作“赫兹”,缩写为Hz,也就是说,人的听力一般为20Hz到20KHz,低于这个频率的声波称做次声波,高于这个频率的声波称作超声波。 声音的强弱是由振幅决定的,振幅是代表物体振动强度的特定单位,一般用分贝(dB)来表示。与通常的测量单位不同,分贝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一个相对的比值。如我们第一次听到的声音为0dB,其它声音就可以用与这个参考值的关系来表示。人类通常的听力范围在0dB-120dB左右。 由于一个物体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的振动,所以它的频率和振幅都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并最终趋于静止。我们把一声音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触发、衰减、保持和消失。这四个阶段我们统称为“包络”,包络的发生时间,也就是一个声音的长短。 声音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音质,这也是声音最复杂的一个特性。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蒙上您的眼睛然后用钢琴和小提琴以相同的时值分别演奏标准A(即440Hz),我打赌,您一定会感觉到明显的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物体振动时并不仅仅产生同一种波。 以小提琴为例,当它的A弦振动时,并不仅仅是整根弦在振动,这根弦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处都在振动着。于是,整根弦的振动产生了最主要的频率,我们称之为基音,而弦长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处的振动则产生了一些次要的频率,我们称之为泛音。不光小提琴的琴弦如此,任何特理的振动都是如此。 总的来说,如果一个物体振动所发出的泛音为基音的整数倍,这个音就会具有清晰可辨的音高,我们称之为乐音,如钢琴,小提琴等发出的都是乐音;如果泛音是基音的非整数倍,这个音就不具备清晰可辨的音高,我们称之为噪音,如汽车发动机、计算机风扇等发出的都是噪音。 所有这些按顺序排列的泛音,我们称作泛音列。由于不同的物体可以具有不同数量的泛音列,这些泛音列近乎无限的排列组合也就够成了这一物体特殊的音质。 读到这里,您也许会奇怪我为什么为了声音这一普通的现象耗费这么多的笔墨?其实原因很简单--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没有人能够确定音乐究竟在什么时候产生,但有一点毫无疑问,人类的历史能够追溯到多久,音乐的历史就有多久,当第一个原始人直立起来用双手捶打胸膛并高声喊叫的时候,他就用最原始的“音乐”抒发了心中的感情。 纯粹意义上的“音乐”起初是与巫术和宗教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舜作“韶”、禹作“大夏”、武王作“大武”,“乐”被孔夫子列为“六艺”之一,说它具有定国安邦之义。但从实质上讲,这些音乐无疑都是祭祀用的宗教音乐。直到后来,当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音乐才从宗教中渐渐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 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始终对音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雕刻的掌握使人们制出骨笛;冶金技术的完善让人们造出编钟;学会了复杂的机械知识人们才能发明钢琴。这些被新技术催生的新乐器在各个方面都响着当时的音乐体制,而新的音乐体制又要求人们使用更新的技术来改良或发展新的乐器,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当历史的车轮转动到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电子计算机终于登上了舞台。
MIDI的形成八十年代初,电脑音乐迎来了第一个真正的繁荣时期,同时也迎来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各种电子乐器之间的通讯问题:各生产厂家都按照自己的规格生产电子乐器,当您单独使用某一厂家的产品时,您还不会遇到什么问题,可是当您同时使用几家公司的设备构成一个电脑音乐系统的时候,麻烦就来了,您怎么能使一台美国E-MU的音源发出您在日本ROLAND键盘上弹奏的一个标准A呢? 为了解决电子乐器的通讯问题,1982年,国际乐器制造者协会的十几家厂商(其中主要是美国和日本的厂商)会聚一堂,各抒己见。会议通过了美国Sequential Circuits公 司的大卫.史密斯提出的“通用合成器接口”的方案,并改名为“音乐设备数字接口”,即“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缩写为“MIDI”,公布于世。1983年,MIDI协议 1.0版正式制定出来。此后,所有的商业用电子乐器的背后都出现了几个五孔的MIDI插座,乐器之间不再存在“语言障碍”,它们同装上MIDI接口的电脑一起,构成了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电脑音乐大家庭。 实际上, MIDI 本身只是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 的缩写,意思是音乐设备数字接口。 这种接口技术的作用就是使电子乐器与电子乐器,电子乐器与电脑之间通过一种通用的通讯协议进行通讯, 这种协议自然就是MIDI协议了。 对于搞计算机的人来说, 不妨把MIDI理解成一种局域网,网络的各个部分通过专用的串行电缆(MIDI线)连接, 并以 31.25 KBPS 的速度传送着数字音乐信息。 MIDI 标准制定以后,开始只是在专业的电脑音乐圈儿里受到重视,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MIDI 作为多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炒得沸沸扬扬,几乎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而大家也已经把这种接口技术当作了电脑音乐的代名词,常有“做MIDI”,“玩儿MIDI”的说法,使一些正统的“电脑音乐人” 觉得莫名其妙,啼笑皆非。 因此, 我们倒不妨将MIDI划分为“狭义MIDI”和“广义MIDI”两种概念,狭义MIDI就是上面所说的音乐设备数字接口,而广义MIDI则是大家已经约定俗成的整个电脑音乐的统称 , 这样即不会造成概念上的进一步混乱,也不会使得MIDI一词失去其本质的含义。 1985年11月,国际乐器制造者协会公布了《MIDI 1.0版的细节规定》(2.0版至今仍在制定中),重新定义了一些控制器号码。此外,为保证MIDI的健康发展,还专门 成立了“MIDI厂商协会”和“日本MIDI标准委员会”等组织,MIDI标准从成长阶段步入了成熟阶段。 MIDI标准的成熟使各电子乐器生产厂商更加信心百倍,它们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以空前的热情生产出各种电子乐器,有键盘式的(合成器、主控键盘)、弦控式的(MIDI吉他)、敲击式的(鼓机)甚至还有吹奏式的(呼吸控制器),除此之外,还有五花八门的各种音源模块(就是把没有键盘的电子合成器)供人选购。 如果说生产厂商在此间得到的是利润,那么广大音乐工作者得到的则是实惠。道理很简单:东西一多,就会便宜。各厂商之间的竞争也迫使它们不得不尽快推出更好更便宜的电子乐器。如此一来,使得电脑音乐工作者人数激增,一些业余爱好者也趁机“混迹”于音乐工作者队伍之中,并制作出相当一批惊人之作。电脑音乐的第二个繁荣时期一直持续至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2#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06:12:15 | 只看该作者
"LP黑胶唱片"保养心得分享

黑胶唱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 LP( Long Play),当音乐载体已从CD、DVD进入蓝光、 SACD或 MP3的时代, LP似乎是「落伍、麻烦」的代名词,但它却也是唱片录音黄金时期的具体见证。现在一些唱片公司已经开始将部分顶级的新录音重新推出LP,让LP迷除了旧唱片外也多了新的选择。

玩黑胶LP是需要耐性,因为听 LP事前准备工夫多,对现代人有点麻烦。LP会强迫你把生活步调缓下来,要一首一首听,不像 CD跳曲选曲方便,因此就会坐下来好好把音乐听完。那么如何才能以简便的方式获得LP美妙的音乐呢?21hifi.com特别将一些唱片使用和保养的小心得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有用吧。

玩LP「慢」的艺术

玩 LP黑胶唱片的乐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过基本上,想碰 LP就要有点心理准备,除了要有「慢」的悠闲准备之外,聆听前的基本动作与必备器材不可不知。

测转速
唱盘转速直接影响音乐节奏是否正确, Clearaudio公司推出的测转速片,可分别校准 331/3、 45、 78不同转速,看唱盘运转是否稳定。以 50Hz的电力为例,要检示外圈。

转速片的另外一面可用蓝色同步灯,同样测唱盘转速,不过在可调转速的转盘上这样的测量调整才有意义。

唱片除尘
绒毛布刷适用于表面轻度灰尘。碳纤维刷可处理掉进唱片沟槽深处的灰尘。山羊鬃毛除静电刷,使用时手握金属处,可以除去唱片上的静电。

清唱针
左边蓝色药水主要是清洁、除灰,右边白色的则是保护。二罐先后使用,就像洗车时,要先清洗干净才上蜡的道理类似。

唱针
唱针的清理要很小心,除了轻手轻脚外,刷动方向要由里而外,切忌上下左右来回乱刷,否则脆弱的唱针很容易折断。

选购唱片留心眼

挑买二手唱片时,一定要检查是否有刮痕,由于可以试听,所以如果时间够能慢慢挑。尤其是包含好几张 LP的套装,更要一张张看过。由于二手 LP价差大,行情说不准,片子的收藏状况、版别、版质都有影响,这个部分三言两语并不容易说清楚,建议事前多作功课或是请教值得信赖的店家,例如"经典音响唱片"这些专门销售高质经典的二手LP店家就相当不错。近来有多家发烧唱片公司重新推出的LP黑胶唱片,其中几家如ABC、天弦、雨林、天乐、妙音等推出的180g版LP就相当值得大家收藏。

片藏少可送洗

其次是洗片子,其实若小心保存、用完即收,基本上清洗的机会不大。建议 LP尽量还是不要自己洗,一来因为 LP唱片中间的圆形纸标签是评断 LP价值的重要参考,自己洗很难避免标签不被弄湿受损。片藏不超过百片,就不需要买洗唱片机,可找坊间的代客洗片服务,只要支付些许药水费、工本费。但如果超过百张片藏,就最好自备一部洗唱片机,它虽然是低科技产品,对 LP迷来说却十分方便,不会让唱片中间的圆形纸标签受潮,而且能快速地吸除水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3#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06:12:32 | 只看该作者
CD机为什么要采取高比特和超取样?

高比特和超取样是改善激光唱机音质的重要手段。超取样可以减缓低通滤波器的衰减特性,降低相位失真,高比特则能减少因超取样数字滤波器带来的信噪比下降。


  在激光唱机中,数字信号经DAC转换后虽得到了模拟声频信号,但却存在多余的以441kHz整倍数的寄生频率成份,为此要用一个衰减特性很陡峭的低通滤波器加以滤除,但只要后级中稍有非线性,寄生频率与有用信号互相调制就将产生严重失真。而且衰减特性好的低通滤波器相位失真也大,同样会影响激光唱机的音质。所以在DAC前插入数字滤波器进行以取样频率4、8倍等的超取样,寄生频率便被转到更高频率,就能采用衰减特性较平缓的低通滤波器,从而大大改善相位失真。不过数字滤波器的引入将产生运算误差造成信噪比的下降,采用高比特DAC能减小信噪比的劣化,如20bit的DAC就能使信噪比的劣化减至忽略不计程度。






2、激光唱机有哪些数字输出接口






  激光唱机备有数字输出接口的目的,在于外接数字/模拟转换器(DAC),方便升级。激光唱机的数字输出接口有三种类型。






  光纤输出:优点是几乎不受外界干扰影响,特别是中、低频电磁干扰,而且传输频带宽、损耗小,还能防止由信号线产生的无用电磁辐射。光纤输出可分Toslink光纤和TA&T(ST)光纤两种,它们的区别在于传输接口标准及光纤材料不同,不能通用。Toslink是由东芝公司研制,并经日本EIAJ认证的一种通用光纤输出标准,具有重量轻、截面小、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但易受射频干扰。AT&T 是由美国AT&T公司所制定的标准。上述两种接口,均属S/P DIF(Sony/Philips Digital Interface Format)标准。同轴输出:75Ω同轴接口有BNC和RCA两种规格,一般使用通用的RCA规格同轴接口,这种输出接口的表现要好过Toslink光纤输出。但AT&T接口加上高级石英光纤例外。平衡输出:即AES/EBU标准输出使用的XLR接口,这种输出仅在顶级、专业器材使用,特点是可靠性好,拆装容易。AES/EBU为美国音响工程师协会/欧洲国家广播公司联盟(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European Broadcast Union)的缩写。






3、 哪种数字传输接口好






  数字音响设备中,数字信号在传输、转换过程中,在数字声频界面会引发时基误差(Jitter),这个时基误差与界面的频带宽度有关,而时基误差是导致数字音响音质不良的重要原因,所以数字音响设备传输接口性能的好坏,应以引起时基误差大小为衡量标准。一般多bit DAC为达到应有性能,它的时基误差要低于500ps,但1bit DAC达到同样噪声水平,它的时基误差可放宽达20倍。






  数字音响设备的数字信号传输接口有三种类型,各有优缺点,而以75Ω同轴式数字传输最完美,由此而产生的时基误差最小,其中BNC插头座的表现又优于RCA插头座,时基误差低于100ps。110Ω平衡式AES/EBU卡农插头座虽有可靠性高的优点,但工作频带宽度较窄,时基误差率较高,约为BNC的10倍。数字设备如若附有BNC-RCA转换头,建议将RCA头换成BNC头,必有好的效果。光纤中的TA&T石英光纤虽是理想的数字传输方式,但它的电—光发射部分和光—电接收部分却是产生时基误差的元凶,时基误差常高达2000ps,约为BNC的20倍,Toslink光纤的性能排在最后,这是因为它的光学界面缺乏足够的频带宽度(6MHz),不宜作高品质的数字声频信号传输之用。






4、哪种数字连线好






  在一般音响系统中,由于分析力未达上乘,数字设备间以使用Toslink光纤作数字传输较好,声音较干净、透明、明亮。但若系统已达到某一较高水准,则以使用同轴数字线为宜,如使用Toslink光纤,会使声音冷硬、干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4#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06:16:07 | 只看该作者
“发烧”是一种文化
喜欢音乐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只是或多或少,类型和风格的不同而已。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陌生的、怪异的、刺激的新鲜事物应接不暇充斥着我们的感官神经,这时候人们开始迷恋一种高保真音乐,也就是俗称的“发烧音乐”。“发烧”一词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音乐爱好者的热情,“发烧”不仅是一套高保真音响器材、一张发烧唱片,它更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听“发烧唱片”除了对音响器材有严格的要求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所以相对而言“发烧友”以白领和中产阶层居多,有很多追求时尚品位和讲究生活情调的人们也是发烧音乐的狂热追逐分子。喜欢发烧音乐的人往往都是30岁以上,对音乐充满热诚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小圈子,讨论着器材讨论着唱片的音色和录制水平,在他们眼中“发烧”是一种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5#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06:24:53 | 只看该作者
好好享受音乐什么才是真实的声音?hi-fi音乐可能与现场音乐百分之百相同吗?像这样的问题在很多业内杂志上早已讨论过了。就算是初哥也知道,透过音响来听音乐,永远都会缺少某些东西。多年来,发烧友们都有一个共识;就算是hi-end级的超级音响组合,其播放出来的声音了只能与现场音乐接近而不能完全替代,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不争的事实。“好好享受音乐”比攀比音响器材更重要,这个观点是由天津爱HIFI家庭影院音响平价屋赵兄提出来的,对音响理解的关键的问题是发烧友面对这一事实的心态。

不用特别举例,现实的生活中多接触几个发烧友就会知道,发烧友们并不是用同一种态度去对待和处理这一事实的。有的发烧友很客观,他们不在乎家里的音响价值几何、是不是出自名门;也不管外观是否气派漂亮,只是一心一意的把注意力放在听到自己喜欢的音质,放在好好欣赏音乐上面,管它是士炮还是洋枪,只要能通过各种手段将它摆弄出自己喜欢的声音就是好音响,这是聪明而幸福的发烧友。另一种发烧友则不然,每当他们看到更高档的器材或从其它的音响中听到更奇特的声音时,便会两眼发亮,心里痒痒,三天两头与人攀比、打擂,稍有不如意便换血换机。在这种烧友的器材里,你永远别想听上一首完整的音乐,“1812序曲”的真枪实炮还没打完,雷鸣电闪的龙卷风暴就出现在了你的面前;蔡琴一声“痴痴地等”还没唱完“痴痴”两字,主人便告诉你蔡琴的唇齿表现是如何的厉害,开仓换盘,麦克波顿“when aman love awoman”又将其粗旷的磁性嗓子展现了出来。这样的玩法,即使拥有价值几十万的名贵音响器材,不去听音乐而是去比特殊效果,也只能说明拥有者有钱而已,这是钱在发烧,并不是真正的发烧友所追求的欣赏音乐之目的。这就有点像修练气轼,练得好是强身健体,弄不好就会走火入魔。

互联网风行起来,玩电脑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乎网络上便有一句话:“人与电脑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电脑什么都能做,就是不会享受。一个人可以让电脑演奏贝多芬的音乐,却无法让电脑喜欢贝多芬!”音响器材有如电脑,世界上任何一位音乐家的作品或演唱都能被音响展现在您的面前,可是这些器材会喜欢谁呢。“一个只买得起万元音响却收藏了一千张唱片的人,比拥有百万元音响却只有几十张唱片的人更值得尊重!”很多发烧友都听到过这句来自台湾发烧界的名言吧?这句话表明:发烧友所追求的应该是借助音响来欣赏音乐,而不是音响器材本身。

有了这种认识,玩起音响来才会自在自得,而不会成为一堆冷冰冰机器的妈隶。曾经接到过一位朋友的咨询电话,他说不知道目前使用的器材够不够好,希望我能给他提点建议,好再升级上档次,等报上他器材的清单,我不自觉倒吸了一口冷气,那么昂贵的器材,就是再过十年我就是不吃不喝也可能买不起,为什么这位朋友还会觉得有升级的空间呢?孙子兵法说:“为将者需役物而役于物”。音响器材的任务就是提供音乐欣赏之用,管它是巴哈、贝多芬还是麦当娜、剂德华,只要能从音乐中获得心灵的享受与满足,你的音响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越好的音响越能提供接近于真实的感动,如此而已。对音乐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影响。只拿着几张发烧片而在那时斤斤计较,对枝微末节吹毛求疵,稍有不满就花大钱换机升级,这样的态度是不值得鼓励的。很多资深老烧哥早就提出一个“舍得”理论,有舍才有得,如果能舍去盲目的高价音响攀比,很自然就会得到音乐的喜悦。

一位文人朋友,平时除了采访写稿外,业余时间全都泡在音乐里,爱乐无以复加,可对音响器材却了解甚少。一开始受某些“高级发烧友”的影响,花了约十万人民币配置了一套hi-fi音响,几经换机升级,也达到了一定的声音档次,名器名线摆了一屋子,平时也自得其乐,其间少不了省吃俭用、戒烟戒酒还要听老婆的唠叨。直到有一天接受一位很久没见面的发烧友邀请去家里听一套器材,这才发现自己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声音就在眼前,欣喜之余,闻其价钱还不足二万,差点没被花了十来万的没找到的声音气得吐血。终于明白并不是高价搭配起来的东西就是适合自己的,究其原因,后面这位烧友的音响器材虽不值大价钱,可花的功夫却很深。音箱摆位以毫厘计算,线材选择根据所听音乐的不同而更换,听音环境经过了精心调试和布置,墙面、地板、天花板一切均以听音为目的的采用一些特殊的装修材料,就连家具摆设也要求有利于声音传输。片处体现出声音传输是与听音环境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的音响理论。相信这位可怜的文人烧友经过这样一次经历会对音响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吧。

毋容置疑,一台再高级的电脑,如果不安装任何软件,就只能是一堆废物。一套hi-fi音响要是没有音乐的只能是一堆冷冰冰的机器而已。只有被赋予音乐,它才真正有了灵魂,具有了生命。音响最终是用来听音响去欣赏音乐的人,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发烧友。否则,将永远在音乐之外徘徊。一套几万元级的高级音响组合,只是用来听“打烂玻璃”或是用来验证一下“1812序曲”中的炮声是不是真实逼真,这岂不是暴殄天物,与真正的爱乐精神背道而驰吗?

然而,音乐与音响毕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谈不上谁是手段是目的,谁是载体谁是内容。很多传统上被人们认为是“形式”的东西,实际上本身就是内容,或者说是二者的统一体。就如同画家笔下的线条、颜色;舞蹈家的形体动作;文学家笔下的文字符号等等。音响与音乐的关系也是这样,美妙的声音本身就充满了听觉上的魅力,否则我们就很难解释这些音响效果为什么会对发烧友的听觉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因此,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也是不可取的,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带给我们的好处。从音响技术将会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为说,永远不会有最完美的音响器材出现。但必须承认,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录音还原技术在今天已相当成熟,花少量的资金组合一套让人沉醉于音乐的器材并不是一件难事,但要真正走近音乐并进入音乐却绝非易事。换句话说,拥有音响与拥有音乐并不能等同。

发烧器材与其它电子产品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纯物理的技术产品,同时它还蕴含着浓郁的音乐文化背境和艺术色彩。因为音响最终必须服务于音乐这种听觉的艺术,并经欣赏者聆听鉴别而最终获得认可。所以,音响不但是一种科技产品,而且还必然是一种艺术品,并且,由于设计和制造者是按自己对音乐艺术的主观认识来鉴别音响器材音质的优劣的,故而它又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个性,这也是欣赏音响艺术的人本身所决定的事实。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艺术品时会得到不同的感觉,因而会对同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有不同的认同。喜欢古典乐、室内乐的烧友在一套美国器材里就很难听到那种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感觉。而喜欢爵士、摇滚的烧友就不易在美国箱中得到直爽豪放、坦然外露的体验。所以,对于一个热爱音乐的人,就算是一套很普通的音响,只要能播放出他个人喜欢的音乐声音,那么这套器材在他的手里也就如同价值连城的宝贝。而一套十几万、几十万的音响器材,要是落在一个对音乐毫无兴趣的人手里就只能说明有钱而已,失去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就音响文化这个领域而言,音响器材是欣赏音乐必不可少的,一个明智的发烧友不会把主要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器材的比拼打擂上,乐在其中的是从音响设备里播放出来的音乐。好好享受音乐吧,这才是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