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晓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聊] 音响.录音.噐材.唱片.音乐知识帖子集中营

[复制链接]
221#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20:24 | 只看该作者
生硬(hard)   
通常指3kHz一带的中频高段过多而让声音变得尖锐。

谐波失真(harmonic distortion)   
指原有频率的各种倍频的有害干扰。放大1kHz正弦波时将会产生2kHz的二次谐波和3kHz的三次谐波以及许多更高次的谐波。

尖刺(harsh)   
指中频高段过多。在频率响应的2kHz到6kHz之间有尖峰值或是在数字式录音机的低通滤波器中有过多的相位移。

高解析力兼容数字(HDCD)  
用于改善16bit/44.1kHz规格的CD唱片音质的一种处理方法。经HDCD编码的CD唱片可以用任何CD唱机来播放,但用加有HDCD解码器的CD唱机播放时,重放效果便会更好。

高清晰度电视(HDTV)
系一种新型的数字视频传输系统。已于1998年正式在美国播放。HDTV将会逐步(2006年前)取代已使用了长达48年之久的NTSC制式。HDTV的幅形比为16:9(1.78:1),分辨率可高达1000线,并用杜比数字(DD)作为伴音。HDTV现有两种方式:日本采用的模拟方式和由国际联盟(Grand Alliance)倡议并由美国采用的数字方式。在美国先进电视系统委员会(ATSC)提出的18种数字电视的格式中,便有6种为HDTV,其中3种为1920×1080象素外,另3种为1280×720像素。1080格式包括每秒30帧的1080i(隔行扫描)和每秒24及30帧的1080p(逐行扫描),720格式则全为逐行扫描,分别为每秒24、30或60帧。

赫姆霍兹谐振器(Helmholz resonator)
赫姆霍兹谐振器为一种声波吸声器,由于在板上开有许多小孔,会使空气在某些特定频率上产生谐振,从而吸收声波。

High-End音响(High-End Audio)
顶级音响,指声重放的效果已同实际的现场演出相当接近的一类音响。在用于指音响器材时则指性能已臻顶尖而售价也极为昂贵的那些音响器材。

高保真音响(Hi-Fi Audio)
指重放的音响效果比普通的音响器材更好的优质重放系统。

高截止滤波器(high-cut filter)
指能滤除高频能量的滤波器。

高密度层(high-density layer)
指超级音频CD唱片(SACD)中用于存贮高解析力数字音频的信息层。

高通滤波器(high-pass filter)
指能够让高频通过而不让低频通过的电路,也称为“低截止滤波器”(low-cut filter)。在A/V功放接收机和A/V前置放大器中,通常装有这种高通滤波器。

高解析力数字音频(high resolution digital audio)
通常指那些采样率高于48kHz而量化精度高于16bit的数字音频。

家庭影院(home theater)
性能优异的视听器材组合,用来在家里营造出类似于影剧院中那种声像感受。家庭影院的组成往往包括大屏幕的视频监视器(屏幕对角线尺寸大于29英寸)、LD激光影碟机、DVD播放机、Hi-Fi录像机等节目源设备和杜比定向逻辑(DPL)以及杜比数字(DD)和DTS这类数字环绕声装置(A/V功放接收机和多路音箱系统)。

家庭THX(Home THX)
指为了在家中重放电影片(拷贝)的声迹而特地使用的一些专利、技术和重放的标准。THX和杜比定向逻辑环绕声及杜比数字(DD)数字环绕声并不矛盾,倒是以它们为基础而设法予以提高。

头部相关传递函数(HRTF)
Head 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HRTF)系用于描述人的听觉系统对不同方向的声音产生不同频谱特性的一种数学关系。已在虚拟环绕声方面获得应用。

赫兹(Hz)
Hertz (Hz)为频率的单位,即每秒的周波数。

集成电路(IC)
系电子电路中常用的一种器件,它将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功能线路微缩在体积很小的封装中。

声像定位(image specificity)
指对乐器或人声的声像能够准确地进行定位甚至能清晰地确定声场的特征。

声像(imaging)
指重放音乐时,能够听出各种乐器和不同的人声在空间的所在位置的那种感受。

互调失真(IMD)
互调失真(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系指由放大器所引入的一种输入信号的和及差的失真。例如,在给放大器输入频率为1kHz和5kHz的混合信号后,便会产生6kHz(1kHz和5kHz之和)及4kHz(1kHz和5kHz之差)的互调失真成份。

直接感(immediate)
当音乐演出有直接感时,听起来便会感到生动和声像前推。与之相反的则为“后挪”(laid-back)。

阻抗(impedance)
指对电流所呈现的阻力。阻抗包括纯电阻和电感、电容产生的感抗和容抗。

输入阻抗(input impedance)
指电路或器材对推动它的电路或器材所呈现出的阻抗。输入阻抗包括电阻、感抗和容抗。

输入过载(input overload)
当激励输入的信号电平过高时,器材(通常为前置放大器)便会产生严重的失真。例如,在将高输出的动磁式(MM)唱头接到前置放大器的动圈式(MC)输入端时,便会使前置放大器的输入过载,从而产生失真。

输入接收器(input receiver)
指在数字处理器中用于输入S/PDIF数据流的芯片或电路将会以数据流为基础而产生一个新的时钟,提取音频数据并将音频数据加到数字滤波器。将S/PDIF数据流变换为音频数据,对数据和时钟进行控制。

合并式功放(integrated amplifier)
指将前置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合装于一个机箱内的那种功率放大器。

信号线(interconnect)
指用于传送信号电平的音频信号(音频信号线)、复合视频信号(视频信号线)或是S/PDIF编码数字音频信号(数字信号线)的电缆。

I2S增强接口(I2S Enhanced interface)
指利用计算机用的电缆来传送数字音频的一种方法。在这种电缆中,已将音频数据和时钟信号分开。

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FEF)
指内部结构和运用方式皆和普通的双极晶体管不相同的另一类晶体管。多用于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级。

时基误差(jitter)
指数字音响系统中用作同步的时钟自身在时间上的变化。时钟可能会在模拟/数字(A/D)变换器中用来控制每一音频采样的时间。但是,对于音响爱好者说来,更为感兴趣的还是在用数字音响来重放音乐时,时钟的时基误差。时钟将控制把数字音频采样恢复为模拟信号的时间。时基误差会让音乐的保真度变坏。

减少时基误差的器件(jitter-reduction device)
指那些串接在CD转盘和数字/模拟(D/A)变换器之间的器件。减少时基误差的器件输入的是带有时基误差的S/PDIF信号,但输出的却是低时基误差的S/PDIF信号。

后挪(laid-back)
指音乐演出时听来让人会感到轻松愉快。聆听者和声场之间有一些间距。后挪式的演出让人有似乎坐在演出厅后面几排的感觉。相反的词为“前推”(forward)和“直接感”(immediate)。

千比特/秒(kbs)
指每秒1千比特,系测量比特率的单位。

小岛(land)
指CD激光唱片表面上凹坑之间的平面。数字数据便是编码在小岛与凹坑以及凹坑与小岛之间的过渡转换处的。

LD激光影碟(laserdisc)
指在12英寸的双面光盘上存贮有模拟视频信号的激光影碟,俗称镭射影碟,系一种很好的家庭影院用影视节目源,理论上的分辨率可达425线。通常有4个声道,即2路模拟声道和2路PCM(脉码调制)的数字声道。由于价格低廉的VCD的大量涌现和性能更好的DVD影碟的日益增多,日本先锋公司在美国制作LD影的分公司已停业整顿。因此,LD影碟的日子不会很久了。

液晶显示器(LCD)
原文liquid crystal display,指一种显示文字或图像的技术。系通过晶体栅格的透光或不透光而将光加以投射的。液晶显示器需要外界光或背景光,好处是重量轻,不发热和体积小。屏幕尺寸多在20英寸以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2#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20:53 | 只看该作者
液晶投影电视(LCD projector)   
指采用3个液晶板和1个白织灯光源的一种前投式投影电视,但屏幕又是前投式投影电视中最小的。有些象在观看者面前放了个放大镜,但却仍有较多的细节。LCD投影电视的主要优点是勿需进行会聚调整,缺点是会产生跳幅现象(pixellation)。

清瘦(lean)   
用于描述在重放音乐时,缺少低音中段的专业术语。相同的术语有“单薄” thin)、“轻飘”(light weight)、“欠阻尼”(under damped,用于音箱),而反义词有“加重”(weighty)、“丰满”(full)以及“过重”(heavy)。

发光二极管(LED)   
指一种有电流通过时便会发光的固体器件。在许多音响器材的前面板上均装有LED指示器。

信箱模式(letterbox)  
指将宽屏幕幅形比的图像在标准幅形比的普通电视机上显示时画面所将会现的情况。画面的上方和下方皆会有黑色条带。

电平一致(level matching)
指为了能够准确地进行评判而在重放两种音乐时设法让音量保持一致的调整措施。

低频效果声道(LFE)
系杜比数字(DD)环绕声中的一个独立通道。是用来加强低音效果的,也即5.1声道中的那个“0.1”通道。

轻飘(light weight)
指音乐重放时低音欠缺。

线性(linear)
指输出的变化直接同输入成比例的关系。

线性度(linearity)
在数字音响中,系用于描述数字/模拟(D/A)变换器的幅度精度的。例如,输入-90dBFS 的信号给DAC变换器,而输出可能为 -88dB。因此,DAC变换器便有了2dB的正线性误差。因此,输出电平便未能完全与输入电平保持一致。

倍线器(line double)
也称为“扫描变换器” (Scan Converter)。系一种专门用来将隔行扫描的信号变换为逐行扫描信号的器件。同时,还会将这些信号以标准NTSC视频的倍频加给视频监视器。好处是可以不会再看到扫描线,特别是对大型投影电视的荧屏。

线路电平(line level)
指幅度大致在1V到2V的音频信号。

四倍线器(line quadrupler)
指将隔行扫描的信号变换为逐行扫描的信号后再NTSC频率的4倍频送给视频监视器的专用器件。

线声源式音箱(line-source loudspeaker)
指声辐射图形高而窄的那类音箱。比如高高的带式扬声器便是一种线声源的音源。另外,垂直放置的阵列式点源发音单元也是一种线声源的音源。与之相反的便是辐射图形短而宽的点声源式音箱。

清澈(liquid)
用于表示没有啸叫的那种音乐重放的声学术语。通常指中频。清澈便表示重放音乐的音色没有失真。

李滋线(Litz cable)
指将电缆内部的芯线分成许多细股并相互绝缘,从而让每股线与其它的隔离开来。

加载(loading)
指在音箱中对发音单元(通常为低音扬声器)进行封装的方式。加载的方法有无限障板、倒相式音箱以及传输线等加载方式。

定位(localization)
指判断和确定声音方向的能力。

低截止滤波器(low-cut filter)
指用于滤去音频信号中的低频率成分的电路。也称为“高通滤波器”(high-pass filter)。

低频截止(low-frequency cutoff)
指音箱输出的低频衰减为3dB的点。

低通滤波器(low-pass filter)
指用于滤去音频信号中的中音和高音成分的电路。也称为“高截止滤波器”(high-cut filter)。

音箱(loudspeaker)
指将电信号变换为声音的一种换能器件。音箱(通称扬声器)是重放环节中的最后一种器材。

LP密纹唱片(long-playing record)
指直径12英寸双面刻录有音乐节目的一种胶木唱片。每面播放的时间大约为25分钟。需在LP电唱盘上播放。

亮度(luminance)
指视频信号的黑和白或是辉亮。用字母Y表示。

流畅(lush)
参看“清澈”(liquid)。

磁光录音(magneto-optical recording)
在MD磁光盘录音机采用的一种录音方法。由激光对磁光盘中的磁分子加热,被磁化后便可存贮数字数据。MO磁光盘为一种存贮媒体,现还开始用于录制视频节目。

填充加载(mass loading)
指为增加音箱脚架或音响架的重量而在空心的机架立柱中灌注以砂土、铅丸或其它密度大的材料。

矩阵编码(matrix)
指为便于传送或存贮而特地采用的一种将4声道编码为2个声道的编码方法。

兆比特/秒(Mbs)
测量和表示比特率的单位。MPEG-2视频编码便具有可变的比特率,而其平均值则为3.5 Mbs。

柔和(mellow)
指用于表示高频已有所削减而不再听来刺耳的声学术语。

MD磁光盘机(MiniDisc,简称MD)
日本索尼公司发明的一种可在2.5英寸的磁光盘上录以74分钟数字音频的存贮器件。主要用作随身听,音质稍逊于CD唱片。

记忆条(memory stick)
日本索尼公司发明的一种非易失性闪存媒体,只有一片口香糖那么大,可用于数字相机、摄录机和MP3播放机等。

无损压缩编码(Meridian lossless packing,简称MLP)
用于DVD-Audio音频唱片的一种标准压缩方式。不同于感觉编码或有损的数据压缩方式,MLP无损压缩编码不会改变最后的解码信号。音频数据将被十分有效的包封,并最终得到完全的恢复。

调制杜比数字(modulated DD)
为能将杜比数字录制在LD影碟上而采用的一种调制方法。为了能将节目录制在LD影碟上,先将杜比数字信号调制到射频(RF)信号上,而在重放时,则设法进行解调。和DVD影碟中未经调制的杜比数字(DD)是不相同的。

单体式单声道功放(monoblock)
指完全独立的单声道功率放大器。因此,双声道立体声系统便需要用二台这种独立的单声道功放。其好处是通道间完全没有相互干扰。

金属氧化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
指一种晶体三极管。其导通系靠加以偏置电压而不是偏置电流。比较与之不相同的“双极晶体管”(bipolar transistor)。

动圈式唱头(moving-coil cartridge)
指相对于固定磁场作运动而产生信号的唱头。动圈式(MC)唱头的输出较低,使用时需配以专门的唱头放大器。

动磁式唱头(moving-magnet cartridge)
指相对于固定线圈作运动以感应出信号的小型磁铁式唱头。

MPEG-1视频压缩(MPEG-1 Video Compression)
一种将视频信号压缩到1.4Mbs的编码方法,画质较差,仅在VCD中采用。

MPEG-2视频压缩(MPEG-2 Video Compression)
画质比MPEG-1编码方式好了许多的改进型压缩编码方式。已在DSS(数字卫星系统)及DVD中采用。MPEG-2将母带上比特率为168Mbs的数字视频压缩到DVD影碟上的平均比特率为3Mbs。

MP3
系一种音频压缩方式,可将数字数据存贮在容量有限的媒体上并利用有限的频带进行传输。系MPEG-1标准的一部分(Audio layer 3)。可从网上以最小的时间用不大合法的方式下载接近CD音质的音乐和声文件。

混浊(muddy)
指听来不清晰,因谐波弱,时间响应变差且有互调失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21:16 | 只看该作者
MPX滤波器(MPX filter)   
指在有些调谐器和录音座上加装的一个开关。用于接通19kHz的滤波器,以便能滤掉电台在播放FM(调频)信号时的19kHz导频音。当用录音座来录音时,MPX滤波器就更是非用不可,因为导频音将会干扰杜比降噪系统的正常工作。

最高有效位(MSB)   
指二进制中最高值的比特。在16比特的数字音频中,其第1个比特便对16bit的字的数值有最大的影响。例如,在十进制的15,389这一数字中,相当于万数那1行(1)的数字便对数值的影响最大。比较与之相反的“最低有效位”(LSB)。

含混(muffled)   
指声音蒙,不够通透。是因为高频弱或中频的高段弱的缘故。

多比特DAC(multibit DAC)  
指那种由阶梯或电阻组成的数字/模拟(D/A)变换器。其中每个电阻均相当于数字音频的一个比特。由于后一电阻的阻值为前一电阻的一倍,所以每经一个阶梯,电流便会减少一半。此种用电阻阻值倍增的连接方式便相当于二进位制的1、2、4、8、16、32、64以及类推的值。和1bit的DAC变换器不一样。在1bit的DAC变换器中,数字音频信号仅仅用位数为1比特的脉冲来表示。

多通道功率放大器(multichannel power amplifier)
指内部装有二个以上通道的功率放大器。通常具有5个或6个通道。

多径传播效应(multipath effect)
指在FM(调频)无线电广播中,在发射台和接收机之间,信号出现了二个或更多个的传播途径的情况。多径传播效应是由于大型建筑物或山脉反射信号所引起的。接收天线将会收到直达信号和经反射而有延迟的信号。多径效应会产生失真,在收看电视节目时,多径传播效应便会让图像出现“重影”。

多径效应指示器(multipath indicator)
指装在较高级的FM(调频)调谐器中用于指示接收信号多径效应程度的指示器。

嗡声(nasal)
用于表示人声听来有些挤压的那种中频声染色(特别是对音箱)的声学术语。原因是在频率响应的600Hz一带有突起。

丽音(Nicam)
指音质与CD相近的一种电视伴音播送程式。

噪声整形(noise shaping)
指为了减少可听到的噪声而专门设法将量化噪声迁移到音频频段的高倍频程段或高出音频频段的地方。噪声整形技术在1bit的DAC变换器和DSD(直接流数字)中有所应用。

NTSC制式标准(NTSC Standard)
指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TSC)于1953年颁发的电视制式标准。其理论上的最大分辨率为525线,幅形比则为4:3(1.33:1)。

Nyquist定理(Nyguist theorem)
尼奎斯特定理表示数字音频系统的采样频率和可以存贮的最高音频信号之间的关系。具体些讲,采样频率必须比所录入的最高音频频率至少高出一倍。

客观评定(objective testing)
指在评价音频或视频器材时,恰当而确切的使用仪器设备和经周密安排后进行的试听(观看)比较和评定。即不作随意的安排也不采用未经控制的技术。

倍频程(octave)
指比值为2:1的两个频率之间的频率间隔。比如说,最低倍频程为20Hz-40Hz;而最高倍频程则为10kHz-20kHz。

离轴响应(off-axis response)
指在音箱两侧所测出来的音箱的频率响应。和直接在音箱障板前的轴线上测出的轴上(on-axis)响应不同。

偏斜(offset)
指有意让支点或唱臂变曲成S形成J形,从而让唱头相对于唱臂呈25°的角度。

及时监听(offtape monitoring)
指在刚刚录音几秒钟后,便立即对磁带录音进行的监听。及时监听只有在三磁头的磁带录音机中才能实现。

欧姆(ohm)
为电阻的计量单位。

欧姆定律(Ohm's law)
在电路中表示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的定律。根据欧姆定律,电压等于电流乘以电阻值。也即电压为定值时,电阻越大,电流便越小,电流和电阻成反比的关系。

轴上响应(on-axis response)
指直接在音箱障板前测量出的音箱的频率响应。

单音调低音(one-tone bass)
用于表示听来似乎只有一个音调的那种低音。当在相当窄的频带内要求音箱有过多的输出时便会出现这种情况。

模糊(opaque)
指声场犹似在云雾中那样有些模糊不清或过于厚重。比较与之相反的“通透”(transparent)。

输出阻抗(output impedance)
从技术上看,音响器材的输出电压会随负载阻抗的变化而变化。实际上,高输出阻抗的音响器材就比低输出阻抗的音响器材输出的电流要少些。因此,总希望输出阻抗能够低些。

输出级(output stage)
指音响器材中的放大电路的最后一级。

输出变压器(output transformer)
指在电子管放大器中用于将输出级与音箱交连的变压器。在电子管放大器中,需要用输出变压器来将放大器的高输出阻抗变换为能够推动音箱的低阻抗。输出变压器还起到隔离放大器输出端的直流的作用。

远近感(overall perspective)
也称纵深感。用于描述重放音乐时的前推程度的音响术语。由层次感来表示,前推型的音响便相当于坐在音乐厅的前3排;而后挪型的音响则相当于坐在音乐厅的最后几排。

拖尾(overhang)
在音箱中,拖尾指在激励信号中止后,低音发音单元锥盆还继续移动;而对于唱臂,拖尾(悬段)则指从唱臂支撑点到唱头的一段距离。

超取样数字滤波器(over sampling digital filter)
指能去掉在采样频率的倍频率上产生的那些音频频谱的杂乱镜频的数字音频电路。一只8倍(8X)过采样的滤波器便会对每一输入采样产生7个新的采样,从而将采样频率增加8倍。过采样将这些杂乱的镜频移到更高的频率上,因而更便于滤除。

PAL制式
逐行倒相的PAL制式为欧洲和我国采用的(PAL-D)电视制式。理论上的最大分辨率为625线,幅形比4:3(1.33:1),也有个别采用16:9(1.78:1)的。

真实感(palpable)
指对重放器乐或人声有极其真实甚至可以触摸的感觉。

平移(panning)
指声音和声像从一处移向另一处,原为摄影方面的专业词汇。

平移与扫描(Pan & Scan)
一种能在画面上下没有黑条带的情况下,将宽屏幕的显示画面变换为标准幅形比(4:3)的画面的方法。由于摄像机不断平移和扫描而只拍图像的最重要部分,因此便会将画面的左边和右边的边缘部分给切掉。

无源电平控制(passive level control)
指不用放大器或其它有源电子器件(如电子管或晶体管),而对音响系统的音量进行控制的一种器材。典型的无源控制便是装有音量调整电位器的小盒子。

无源辐射器(passive radiator)
也称辅助低音辐射器(ABR)或空纸盆式音箱。指在某些音箱中的一个发音单元并不在电气上作连接,但却会随箱内的低音单元的锥盆的移动所产生的空气压力而移动。无源辐射器的锥盆系装在倒相式音箱的开孔处的。

无源式超低音音箱(passive subwoofer)
指需另用一台单独的功率放大器去推动的那些超低音音箱。与之不同的便是箱内装有单独的功率放大器的“有源式超低音音箱”(active subwoofer)。

脉冲编码调制(PCM)
简称脉码调制,指一种利用一系列数字采样来表示音频信号的方法。

等离子体平板显示器(PDP)   
Plasma Display Panel (PDP)系一种颇有发展前途的光激发光型平板薄型显示器,往往由上百万个发光像素构成,荧屏尺寸可在30-60英寸之间。目前最大的仅做到50英寸,而且售价相当贵。

峰值(peak)   
指为时短暂的高电平信号。也指在窄频带内有过多的能量。比较与之相反的“谷值”(dip)。

五极管(pentode)   
指有五个电极的电子管;即阴极、板极、廉栅极、控制栅和抑止栅,比三极管的效率更高。

感觉编码(perceptual coding)  
指利用省略部分听不见(或看不到)的信息来设法减少对音频或视频信号进行编码所需的比特数的一种方法。

周期(period)
指正弦波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波所需要的时间。

幻像中置通道模式(phantom center channel mode)
指在A/V功放接收机或A/V前置放大器中的一种设置方式。系在不用中置音箱时使用。

幻像声像(phantom image)
指在两支音箱之间所营造出的视在声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4#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21:32 | 只看该作者
再版不如初版,是什么道理?

技术上讲数字转换01对01是没有损失的,但实际监听中是有区别的,因为原始母带一般拷贝出子带供唱片制造商制做压制唱片,在压制唱片前先制作成玻璃模(原始模)在翻制成铝模(即压制唱片的模具)一套铝模为了保证CD唱片的音质所以每套只能压制六千张CD左右最多也就一万张然后就告报废,这才是第一版的唱片,也有用母带直接压录制作唱片的,那即是限量版或直刻版。而再版唱片的制作呢多是经过母带N次拷贝后在次拷贝的子带,或是不经过母带直接用子带翻制成铝模来压制CD唱片,所以再版就不如初版音效好了,这就是为什么国际国内唱片市场头版CD炒的价位很高的原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5#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41:24 | 只看该作者
音响调校初步zt

其实声音的世界里,有著相当多奇妙及有趣的玩意。即使是价廉的器材,也可以藉由"技术"弄出不错的声音。我们的建议是,不管您手上器材是什么,价格是多少。应先将它弄清楚,玩尽兴,有了心得以后,再来谈换机也不嫌迟。          

    讯源以外的声音

    平常我们听音响,除了听到软体讯源放大的声音外,也会听到室内家俱。音响架的声音,这话怎么说。声音是能量的一种,扩大机以电能将音讯放大,经传送到线圈转变为磁能。然后吸引喇叭振膜,再推动空气,空气将此能量送到耳朵。使我们感觉到声音的存在,在传送的过程中,声能是向四处散射的。除了耳朵外也传到四周的物体上,物体受了能量之后。一部份会转化为动能并随之振动起来,这种振动又会推动空气产生具该物体特有音色的声音,声像就在这相互交织下传送再传送,影响再影响。形成了该环境自有的景像,我们称之为声底。         

    相信大家有的经验,家里的每个房间声底都未尽相同。而各房间亦会随著摆设以及家俱的多寡又会有不一样。那想一想同样的器材在不同的房间会一样吗,这样的差别有时的影响甚至超过器材本身。空间的问题之前谈过,现在专门来谈谈音响"架"的问题。                         

    一般的音响,我们会用承拖架来置放,即使是放在地上。地上也是承托的一种,当承托架受声波影响。自然会振动,而这个动能会传导到音响器材上。经由放大,再次的从喇叭跑了出来。我们从音响放在不同垫材上,就会发出不同声音的现象可察觉,另外声能同样会打到器材的壳子。壳子振动的"声音"传到线路上,放大后照样出来。我们听音响其实连架子,壳子都听了进去。这些"声音"到底影响"原音"有多少,那就看摆设及处理的方式了。我们希望的是影响愈少愈好,亦或是朝我们期望的方面去发展。若是不重视它,影响超过器材表现的情形是很容易发生的。                          

    各位不妨做做试验,将器材上(CD、扩大机、扬声器均可)放些重物,如书籍(最好多几本)或是枕头棉被看看。听听声音会变成什么样子。另外也注意一下,书本或是棉被的声音有没有跑进去。当实听时,没有人会把棉被放在器材上。这个实验只是给大家一个概念,声音的形成不仅只是器材。我们也可以自己来"制造"声音,至于"制造"好坏,须靠判断力的培养及不断的实验。当然吸取别人的经验也是必要,等 到有一天"技术"成熟了,配合器材的选择,终能拥抱自己想要的声音。     

    曾经我们看到市面上声音还不错的器材,打开来看线路,用料有时并没有什过人之处。而壳子却做的相当考究,扎实,我们多方实验,证实好声音与壳子有相当的关联。足见某些的音响制造商有注意到此点,我们选购器材时不妨用手敲敲看。外壳的声音,多少与该器材的声底有相当的关系,而在选购音响架的同时也,应以对器材相同重视程度来面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6#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41:42 | 只看该作者
听音环境的黄金比例, 听音房间的声学处理

听音环境的黄金比例
一间房的高、阔、长的比例是十分重要的。大套组合在一间理想的房子里,重播时便有最佳的频率响应宽度(Frequency Response Range)。换句话说,组合所能播放的最高至最低频率也可以尽情发挥,平衡度亦高,驻波情况极微。第一反射音波(Primary Reflection)和多次反射音波(Secondary Reflection)的互相干扰情度不至造成混乱。基音(Fundamental)和谐波(Harmonics)的结合又能尽善尽美。

  Acoustics是一门几乎是难以捉摸,莫测高深的学问。多年来,Acoustics专家都费尽心思找寻最理想的比例,也就是发烧友口中的“黄金比例”了。 关于“黄金比例”各专家都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一个是我比较倾向的,那就是0.618:1:1:10618, 也就是高8尺,宽13尺,长21尺,空间体积2,184平方尺。
  0.618:1:1.618这一比例是最古老的一个传说,源自Leonardo Fibonacci。他在十二世纪时到埃及采取金字塔建筑的秘密。他得到了1:0.618的数字比例。三百年后,数学家LUCAS PACIOL 深入研究。最后成为ACOUSTICS 多个学说中的一个,即0.618:1:1.618。

  曾经有人用这比例以粗铁线制成金字塔形状的物体,据说用来藏放容易变坏的东西有更持久的作用,例如食物、刀片等等。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两张湿了水的刀片分别放在塔内和塔外。外边的一张在五天后开始生锈。塔内的一张竟然锋利如昔, 直至个多月后才见锈迹!

  在同一房高的比例中,空间越大,重播的空间感也越大, 低频的重播也越理想,周频也比较小空间来得低。高频的周波很短,所以一般大小的房间对高频重播没有影响。但低频却是另一回事,20HZ(周)的正负波长一共达到56尺之巨!当然长度足够单一个正波也可以收到20周。这也需要28尺的长度。但这个长度并不是直线量度的,音波并不是我们可以从测量器显像屏的一种平面波形。而且从声源物体(单元)以最大角度向四面八方作约半球形扩散。以书本理论而言,一个10尺高、16尺阔、26尺长的房间就可以有27.7尺的对角长度,也可以听到21至22周的超低频了。

  由此看来,房间对声十分重要。组合的可否作全面性发挥主要是“房”。房间虽然越大越好,不过,以市面买得到的后级输出功率为准。“空间体积”应该不能超过两万立方尺。而这类体积的高、深、阔也足以用器材重播几可乱真的现场感,无论音场深阔度和空间感都有幻真的感觉。房间越静,后级的输出功率的应对效能越轻松。所以,隔音设计越好越有利。ACOUSTICS可以进一步把“房”的效应提高,不但改善驻波、音波互扰等一切的常见问题,更可以制造比实际体积更大的幻觉空间,从而得到更超卓的现场感受




听音房间的声学处理
用于欣赏重放音乐的房间,它的听音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重放声的音质,设备最好,环境不良,也难有好的效果,但这一点常被忽略。房间的声学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室内装潢及房间布置有关。理想的听音房间的形状尺寸,应按黄金分割比例,三个尺寸(长、宽、高)不成整数倍的关系,以使房间内的驻波影响降低,提高听感。其次要隔声,使房间内外不致干扰,并使声音扩散,还要有适当的吸声,以免声波往复反射激发出某些固有频率(简正频率)的声音干扰,造成声染色。但在现实生活中,用作听音房间的声学特性一般都不理想,所以若对声音的质量要求很高时,除信号源、器材外,还要对房间采取一些声学处理。

   房间里声源发出的声音通过六个途径传到聆听者的耳朵,①音箱发出的直达声(direct sound),②地板的反射声,③天花板的反射声,④音箱后墙的反射声,⑤两侧墙的反射声,⑥聆听者背后墙壁的反射声。只要改变声波的任一反射条件,就会使声音发生变化。对于反射声的强度必须适当。

   我国一般房间的墙面都是相互平行的刚性墙,高度都在3m以下,对16m2左右的房间而言,在低频段容易产生共振,使某频率声音得到异常加强,造成低音轰鸣声,严重影响重放声的质量,这种声染色是家庭听音室最常见的问题。这种房间共振还会使某些频率(主要是低频)的声音在空间分布上很不均匀。产生声染色可能性最大的频率为100~175Hz,以及250Hz附近。

    对房间的声学处理,重点在侧墙和天花板。原则上室内声波的处理扩散应多于吸收,目的是使共振强度降低,要防止过度使用吸音材料,以免房间的混响时间太短( 0.3秒)而使声音干涩不圆润。对音箱后面的墙壁,最好不要有大片吸声物质,通常不需作处理,砖墙或水泥墙面会使声音饱满,充满活力。

    侧墙可均匀适当地设置一些吸声和扩散物,如厚重的羊毛毯就是极好的全频吸声物体,薄的地毯及壁毯只对中、高频有吸收作用。木制无门书柜则是一种很好的声音扩散物,用来调整低频有很好效果。此外,桌、椅、床垫、沙发等家具都能对声音的传播起调整作用,都可用作声学处理。最理想的声学处理是在侧墙上贴以适当的扩散板,但费用昂贵,又影响美观,一般家庭很难接受。凸圆弧是很好的声音扩散兼有吸声的装置,可以适当利用。在作吸声处理时,墙壁的下半部比上半部更重要,可使用穿孔板及薄板等共振吸声结构处理。

    薄的地毯、挂帘、壁毯等主要对中、高频有吸收作用,对低频的吸声作用很小,太多使用会导致房间里的中、高频声音的混响时间偏短,使得声音缺乏色彩,不够明亮。木质墙裙等木板,可有效吸收低频,但在安装时要与墙壁间留有适当空隙,必要时在其间还要放置吸声材料。但切记不能把大量的夹板钉在墙上,也不要大量在房间里敷贴吸声毯和帷帘。否则,由于高频被大量吸收,会造成声音死板发干,细节减少,以及音量的减小。

    为了使声音很好扩散,不致来回聚在一起成为有害的驻波,就要改变该频率声音的行进路线,需要注意的是那些用以扩散声音的板或装置必须有足够大的尺寸,至少要达到声音波长的一半,否则不足以达成改变声波行进之效果,如100Hz的中低频要求超过3.4m或1.7m ,1000Hz的中频要求超过34cm或17cm。可见,驻波的有害影响,最实际的方法还是移动音箱或聆听位置。但格状结构的书架具有声波扩散作用,百页窗也有一定的声波扩散效果。

    架空的木地板对低频有吸收作用,在房间较小时,就可以防止低频量感的过度。如果房间里声音的低频发出轰鸣声,可在地板的近反射声的反射点附近,铺设厚重的羊毛地毯。

    当声音刺耳、低频量感不够,显得单薄,而音量开大又吵人时,就应在两侧墙的近反射声的反射点设置吸声物覆盖处理。如果发现声音太干,应优先取掉地毯。房间角落放置玻璃纤维作成的吸声块或布坐垫,可作混响时间的最后调整。

    房间的隔声一般均不理想,听音房间的理想隔声对一般家庭而言是难以办到的,门、窗、墙、地板和天花板都会将室外的声音传进来,并将室内的声音传出去,特别是对低频传得更远。门窗是隔声的薄弱环节,通常能作处理的也仅门和窗两项,如可将窗作成双层,即在已有的窗上再加一层,当然这时的窗要有好的密封性,这是花费最少而效果不错的方法。对于门的隔声处理,可以采取带空腔的中空双层门,面板使用胶合板制作,中间铺敷吸声棉。墙的隔声量与它的厚度及表面处理有关,对已建好的砖墙的两面均匀地抹上一层水泥,提高它的面密度是最有效而经济的增大隔声量的方法。泄漏声音的缝隙和孔洞对房间的隔声也有影响,特别对中频部分的隔声量影响较大,必须封死。

    对于客厅,由于通道的关系而影响室内声场的平衡,可在不对称的墙面与角落加上吸声材料,以尽可能让两侧的反射声均衡。

    听音房间对重播声音质量的影响远较一般人想象为大,实际上改变聆听空间的特性,其收效常比更换器材为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42:05 | 只看该作者
各种避震材料的特性
音响器材怕振动,振动会影响音质,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对音响器材产生影响的振动源有驱动电动机、变压器磁感应、扬声器重放声波等。为了避免振动对器材重放声音的影响,除器材本身采取的避震、吸震措施外, 各种避震器材也就应运而生, 而且种类繁多,但大体上有硬质角锥脚钉和软性吸震垫两大类(图1–10), 都能进一步消除振动对音响器材的影响。各种不同形状、不同材料制作的避震器材通过传导、隔离及吸收音响器材本身、承载体(地面或台面)及声波中某些频率的振动,从而消除振动对声音产生的影响。

  在自然界中,每种物体都有其固有的共振频率,每种材料由于自身密度的不同,它们的固有共振频率也不相同,对各振动频率的传导性能也就不同。所以对避震器材而言,选用制作材料的物理特性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制作避震器材的材料大致可分五种:

  ①高弹性系数低阻尼材料,如铝合金、不锈钢及陶瓷等,这种材料的峰形尖锐,在40Hz附近振动传递能力随频率变化而有大幅度变化, 在高频时传递能力较软性材料为高;

  ②中弹性系数中阻尼材料, 如木材等,振动传递能力介于金属和橡胶之间;

  ③低弹性系数高阻尼材料, 如橡胶等,在200Hz附近振动的传递能力随频率而起伏不定;

  ④超低弹性系数材料, 如海绵等,振动的传递能力随频率增高而稳定下降,对频率的变化影响不大,但对高频振动不易传递;

  ⑤复合材料,如不锈钢和橡胶等,对振动的传递能力兼有两者之长。

  脚钉、脚架等都是利用适当的介质和几何形状,将音响器材外壳与承载体的接触面减少到最小,造就一个声学高阻抗区,使产生隔离作用,或者说是将音响系统的振动“机械接地”。硬质角锥脚钉除可将器材本身的振动导出, 还能把器材与外界的振动阻隔,使音响器材内部及外部振动对音质的影响得以减小。一个有效的避震脚钉必须在传导振动的同时,将振动的机械能转换成热能散发掉。不同材料制作的角锥脚钉都有其固定的谐振频率, 各具优缺点,这在使用时是应加考虑的。

  吸震垫用以吸收器材的振动,因材料不同可分发泡垫、橡胶垫、塑料垫、绒毛垫等,为取得好的吸震效果,应选择能吸收造成主要干扰频率段的吸震垫, 同时要对可闻频率以下的超低频(10Hz以下)予以吸收,以改善声音的清晰度。吸震垫特别适于LP电唱盘、激光唱机使用,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如激光唱机下放置吸震垫后,重播音质会有明显提高, 低音更紧 、声像聚焦更好,人声更清晰。不同材料制作的吸震垫对振动传导的频率及传导速率均不同,这是选用的关键。如以厚重的石料作底, 再在其上放以软质吸震胶垫, 就能有更好效果。

  角锥和吸震垫组合使用,可兼收两者之长, 硬质的角锥使振动得到有效传导,当振动传导至吸震垫时, 由于高阻尼夹层材料分子间相互碰撞而将振动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振动的能量便不会积聚在锥体附近,而且利用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对不同频率有不同阻尼特性,使这种组合能具有一个较宽频带的吸收和阻尼,从而收到更佳效果。

  关于角锥脚钉的使用,根据多方经验,因为材料上每一点的振动幅度都不一样,角锥放置在音响器材底部的位置前后移动时, 得到的效果就不一样。通常角锥脚钉使用三枚, 以三角形放置,由实验方法取得最佳位, 角锥脚钉的效果以激光唱机、音箱最明显。

  在角锥脚钉尚未商品化时,音响爱好者常使用倒扣的高脚玻璃酒杯或鼓形大象棋子等置于器材之下, 作为避震之用,也可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音响器材避震通常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是使用质地坚实的木柜或金属柜放置器材作承架, 另一种是利用脚钉、吸震垫或其它东西,将器材与承架,以及承架与地面作隔离。但音响器材的声音特点是设计者所赋予,所以并不是每种器材都能适合使用各种避震器材,应视实际情况而定采用何种避震方法。

  音响设备是为重播音乐服务,调校等附件只是使效果有所改变,但不可能改变本质,要适可而止,不能本末倒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42:26 | 只看该作者
胆机六大故障及修理方法zt

胆机故障一般来说不外乎以下六大种类。

  一、输出功率变小,声音变得软弱无力

  1功率管老化。可以测量功率管的屏流。用100mA的直流电表,负表笔接屏极,正表笔接输出变压器,开启高压就能从电表中读出屏流数。在偏压正常情况下,如测得屏流小于正常值,就可以说明功率管衰老。如测得的屏流大于正常值,则可能有几种情况:A、功率管屏压过高,特别是帘栅极压过高;B、功率管本身质量有问题,本身屏耗大,输出功率势必减少。如果测不到屏流,说明功率管已经损坏。

  2栅偏压不正常。在自给栅偏压的功放电路中,常见栅偏压的故障有:A、无偏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功率管失效无屏流、阴极电阻两端无电压降,阴极旁路电容器被击穿等几种。B、偏压小,原因为功率管衰老或屏压低。C、偏压高,原因有屏压增高、特别是帘栅压增高使屏流增大、阴极电阻阻值增大、栅极交连电容器漏电或击穿使栅极上加有正电压等几种。此外,阴极电阻开路也会使偏压增大,此时屏流很小,线路存在寄生振荡。

  3输出变压器局部短路。将造成屏流增大,而使屏极发红、输出减少且失真增大。如果是初级局部短路,那么在空载时输出电压不会减少,在接上负载或负载很轻的情况下,只要栅极激励电压达到额定值时,则功率管全部屏极发红,这是个典型现象。检查输出变压器初级是否局部短路时,可将输出变压器初次级接线与电路全部断开,从初级端上送进220V市电,用万用电表交流挡测量两个初级端与B+中心头的电压,正常时,两线端电压相等。有局部短路时,则一线端电压低于另一线端电压。如果一接上220V市电就立刻烧毁保险丝,则说明局部短路很严重,必须更换输出变压器。

  检查输出变压器次级有无短路故障前,首先要检查次级上并联的高频抑制电路和负反馈电路元件有无变质、失效和击穿等情况,然后再检查次级线与铁芯之间有无击穿短路。

  4推动级激励电压(或功率)不足。功率管栅极激励电压(或功率)不够,无论功率管工作状态怎样正常,仍不能有额定的功率输出。

  5多管并联推挽工作,其中一只或数只管的屏极抑制电阻或栅极抑制电阻开路,此时不仅失真大,而且输出功率小。

  6自给栅偏压的阴极旁路电容器失效形成开路,产生电流负反馈,对某些胆机来说,可能影响输出功率。

  二、功率放大级高压加不上

  高压加不上有两种情况:一是通电时,保险丝立即烧断,二是胆机在工作过程中突然发生烧断保险丝而切断高压电源。将放大器的输出变压器中心头高压B+与高压电源连线断开,然后开启高压,如果此时仍然烧断保险丝或不能启动高压,则故障不在功率放大电路,而在电源电路;若断开高压B+连线后,能启动高压,那么可以肯定故障在功率放大级。

  功率放大级的高压电源加不上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检查:

  1观察或测试功率管内部是否各电极相连。

  2检测输出变压器是否击穿短路。常见是初级或次级线圈间被击穿短路。

  3负载过重或负载短路。负载过重或短路能致使屏流增大而过载,烧断保险丝或加不上高压。

  三、寄生振荡

  放大器出现如“嘶啦嘶啦”的高频振荡和“扑、扑”的低频振荡等寄生振荡声时,轻则屏耗增大,屏极发红,输出减少,重则不能工作。产生寄生振荡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负反馈电阻等元件变质或损坏。

  2输出变压器次级并联的旁路电容器开路或击穿引起高频振荡。

  3多管并联推挽工作的屏、栅极电阻损坏或变质也容易引起振荡。置换栅极电阻,千万不可用线绕电阻,因为它的电感将引起振荡。

  4功率管尤其是高互导式功率管及抑制振荡电路中的元件使用日久后参数变化,也容易产生振荡。

  5电源电压过高。因供电电压过高,破坏了功率管正常工作状态也能引起振荡。

  四、功率管屏极发红

  放大器在正常工作时,如果在较明亮的环境中看到屏极发红,就是不正常的现象。引起屏极发红的原因可能是:

  1负载过重引起屏流过大。这种现象比较常见,主要是由于扬声器阻抗配接不当,或外线有短路、或输出变压器初级线圈局部短路。

  2负栅偏压减少,或无负栅偏压,或出现正栅偏压。

  负栅偏压减少的原因可能是:负偏压电源滤波电容器失效或容量减少;分压负载电位器中心滑片调得过低;整流管衰老;偏压电源变压器次级局部短路;自给栅偏压的阴极旁路电容器漏电严重;输入变压器的初级和次级(或耦合电容器)轻微漏电等问题。

  无负栅偏压的原因可能是:输入变压器中心抽头断路;偏压电源滤波电容器短路;偏压负载电阻损坏。整流管或偏压电源变压器损坏;自给负栅偏压阴极旁路电容击穿;栅极电阻或输入变压器次级断路;管座损坏,使栅极管脚与管座脱离。

  3后级功率管的屏压或帘栅压升高,使屏流增加,屏极发红。

  屏压升高的原因可能是:A、高压电源变压器初级线圈局部短路,使次级高压线圈的交流电压升高;整流后输出直流电压增加;B、泄放电阻断路,输出电压升高。C、滤波扼流线圈局部短路,电感量减少,降压减少,输出电压升高。

  帘栅电压升高(指采用束射四极管和五极管做功率放大级的机器),吸收电子的能力增强,使屏流增加,屏极发红。其中的几种原因可能是:A、高压电源变压器初级局部短路,使次级高压升高,整流输出直流电压增加。B、次级高压电位器调整不当。C、次级高压滤波扼流圈匝间局部短路,使输出电压升高。D、泄放电阻断路,输出电压升高。

  4超音频或高频寄生振荡,致使屏极发红。这两种寄生振动荡是由于后级的总寄生电容的正反馈引起的。有效的判断方法是,当屏极发红时,将负载阻抗换成放大器输出功率1/20左右的电阻,阻值等于输出阻抗。开机不送入讯号,几分钟后,手摸电阻如果感到发热,那么就存在高频寄生振荡了。

  5推挽管衰老,破坏推挽平衡,引起屏极发红。在推挽功放中,尤其是在并联推挽(如150W的扩音机中一般用KT-88管每两只并联)中,其中一边的管子衰老,内阻增加屏流减少,没有衰老的管子负担过重,屏流增加,屏极发红。

  6输出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一边局部短路,破坏了推挽平衡,使该边的屏流增加,屏极发红。

  7输入讯号过大,使输出电流和电压超过额定值,引起屏极发红。

  8有些放大器本身设计不当。因屏压、帘栅压、灯丝电压过高,或负栅偏压太小,静态屏流过大,甚至静态时,也会使屏极发红。

  五、失真

  所谓失真,是指经放大器的输出与输入波形相差过大,放大器放大出来的声音与原来输入的声音不一样。主要几种原因分析如下:

  1推挽功率管或推动级推挽管有一只衰老(或损坏),使两管的增益不一样,或者输出变压器初级(或输入变压器的次级)一边局部短路或开路;屏极和栅极的防振电阻变值,也会破坏推挽平衡,引起失真。

  2有的放大器推挽与前级是用阻容耦合的,当一边的耦合电容器变值(容量变小、失效、漏电等)时产生失真。如果该电容漏电,还会使下一级电子管的负栅偏压变小,甚至变成正电压,产生栅流,引起失真。

  3固定负栅偏压过高或过低,使电子管的工作点发生变化,或输入讯号过大等,都能使电子管工作于非线性部分,引起失真。

  4小功率放大器功率管一般都工作于AB1类(或A类)推挽放大,如果输入讯号电压峰值大于负栅偏压时,功率管将出现栅流,由于这类工作状态的栅路内阻较大,因此容易引起失真。

  5在中功率以上的放大器中,功率管一般都工作于AB2类(或B类)推挽放大,如果推动级的输出功率不足或由于推动管衰老使内阻太大时,会引起失真。推动级要用内阻小的电子管,并用降压变压器进行倒相,才能获得稳定的输出电压。

  6屏极负载电阻、阴极电阻或帘栅极电阻变值,使电子管的工作点变化,工作于非线性区,引起失真。栅极电阻断路,引起阻塞失真。同时负载阻抗太轻或太重,使电子管的输出阻抗不匹配引起失真或音轻等。

  7电源电压不稳定或过高过低,都会改变各级电子管的工作点,引起失真。

  六、交流声

  一般来讲,由于后级电压放大倍数不大,因此,由功率放大级故障引起的交流声不十分明显,但有几种故障却能出现明显交流声。

  1功率管内部栅阴两极短路或漏电,阴极与灯丝连极短路,灯丝电源变压器接地不良。

  2固定偏压滤波不良。

  3推动变压器初次级间漏电,或栅极交连电容器漏电使栅极带正电等。

  4整机接地不良。特别是搭棚焊接和灯丝用交流电供电的胆机对接地要求很高,在调试过程中要不断试用各个接地点以获得最佳信噪比,另外接地点的电阻越小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42:49 | 只看该作者
喇叭摆位。在音响诸事中,喇叭摆位占好声要占多少份量?假若您要这样问我,我的回答是:要让音响好声,空间条件、器材的搭配、喇叭摆位以及用家微调等四大项缺—不可。其中,喇叭摆位是不需要花钱但又可以让音响好声方法,所以我愿意说喇叭摆位不是占二成五的重要性,而是占五成的重要性。假若您不信,请仔细的把各种喇叭摆位方式试过,我想届时您的想法就会改变了。
在告诉您如何实施『摆位八法』之前,我还要先向读者们揭橥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喇叭与聆听空间是一体的』,声音的各种表现都是在喇叭与聆听空间二者的互动中产生。或者,我更要说,空间、喇叭摆位与聆听位置的选择是三者互动的,无论您的空间条件是如何的恶劣,如果能够找到三者互动的最佳平衡点,就能够让音响发出好声。
此处『喇叭摆位八法』中,我把原来的『上柜法』去除,以『耳机摆法』取代,因此还是保持八法。
第一法:三一七比例法
方法:将房间长度均分为三等分,(三),喇叭摆在三分之一长度处(一),二喇叭之间的间隔为房间三分之二长度的0.7倍(七) 。喇叭最好要有略微的向内投射角度,不过没有向内投射亦可,聆听位置不可贴靠後墙。
效果:此法用於尺寸较大、比例均匀 (例如约1:1.25:1.6或约1:1.6:2.5)的空间,可得到平衡的声音与宽深的音场。这是音响论坛经常推荐读者尝试的摆法。第二法:三三一比例
方法:将房间长度均分为三等分 (三) ,宽度也均分为三等分(三) ,喇叭摆在长度与宽度的第一等分交点上 (一)。喇叭可以有略微的向内投射角度,甚至不需要向内投射亦可,聆听位置不可贴靠後墙。
效果:此法亦用尺寸较大、比例均匀的空间。它与『三一七比例法』的精神是一致的,唯一与『三一七比例法』不同的是二喇叭之间的间隔较窄。此法亦可得到平衡的声音与宽深的音场。美国TAS杂志总编喜用此法
第三法:螺孔摆法
方法:将喇叭摆在房间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长度之间,然後将二喇叭尽量靠二侧墙 (如房间很宽则不需要紧靠侧墙) ,二喇叭的向内投射角度要大於45度。聆听位置要在投射交叉线交点之後约0.5—1公尺之间。
效果:此法专治高音太尖锐、中音太瘦、低音不够的缺点。而且,面对许多恶劣的环境时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第四法:正三角形法
方法:第一个条件是喇叭要离开後墙 (至少要有1公尺以上)与侧墙(至少要有 0.5公尺以上)。第二个条件是将二个喇叭与聆听位置画成一个正三角形。第三个条件是二喇叭的向内投射角度也要45度或更多。第四个条件是这个正三角形可大可小。房间小、後级功率不大时正方形小些;房间大。後级功率大时正三角形就画大些。
效果:这就是俗称的近音场听法。它的好处是可以减少四面墙反射音对喇叭直接音的过度干扰,因此而得到很好的定位感以及宽深的音场。这是能够听到最多、最直接、最清楚细节的摆法。许多评论员在评音响时喜用此法。这也是Venture喇叭老板杨和光最喜欢的摆法。
第五法:长边摆法
方法:将喇叭反其道摆,以房间的长边为喇叭後墙,其余按照正三角形摆法。聆听位置不可贴墙,至少要留一尺距离。
效果:中频与低频量感会增强,音场深度会较差。如果第一到第四法都无效时,可以尝试使用
第六法:菱形摆法
方法:此法只限正方形空间使用。将正方形空间视为菱形二边靠墙处。喇叭後面的菱形尖角与聆听位置後面的菱形角要做圆柱声波扩散处理,二喇叭不宜靠侧墙太近。
效果:此法专治正方形空间低音轰隆驻波太强的问题。如果正方形空间不想这么摆,那就要塞入很多家具以「平息」驻波。
第七法:贴墙摆法
方法:这是最古老的摆法。将喇叭贴近後墙摆,不要是距离後墙50公分或30公分、 20公分都没关系,自己去调配即可。通常喇叭不需要向内投射角度。
效果:高频尖锐、中频、低频薄弱时使用,可以让中频与低频饱满起来,整个高、中、低频可以得到平衡。不过,它也会让音场的深度变浅,宽度变窄。但是,亦与刺耳难听的声音两相权衡,牺牲音场的表现而求取好听的声音是正确的作法。

第八法:耳机摆法
方法:第一、聆听位置高低以普通单人座沙发下去、身体靠在椅背上的高度最好。第二、二喇叭与聆听者的距离,以聆听者靠背坐著,二手前伸、中指刚好接触二喇叭内缘的距离最适合。第三、二喇叭不必向内投射,喇叭摆放的正确位置以能够从「头顶上」听到声音为准。第四、喇叭的高度,如果是书架型,加上脚架之後大约在100—110公分之间为佳。假若是落地式那就无法讲究了,一切随缘。第五、聆听位置背後离墙多远多近都没关系,但最好(或许说一定)要有软质吸音材料处理。第六、空间不需要另外多做声音处理布置。这种喇叭摆法法,因为所听到的效果类似戴耳机听音乐,而且左右二喇叭也几乎贴近二耳,所以我称之为「耳机摆法法」。
效果:像戴耳机听音乐一般,几乎不受空间条件影响。本来位於音场中央的声音变成在头部之上,本来在左右的声音则仍然在左右。陈此之外,整体声音细节与各种表现变得更清楚更敏锐,而且低频的震撼力与颗粒的清晰更是无与伦比,与一般摆法相比,低频方面好像侏儒变成巨人。以上『摆法八法』是八种最常用的喇叭摆位方式,在一般空间中您应该可以找到其中一种最适合您的摆法。虽然如此,我还要提醒您二件事,第一、『喇叭的摆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定要用尺量到非常精确』.如果您觉得用遍上面八种方法都不好听,不要客气,请自己想出与众不同的摆法。喇叭摆位变化无穷,运用之妙完全存乎一心。第二、『当您找到好位置、好方法之後,喇叭的些微移动就会变得很敏感。』此时,您就要进行微调的工作了。最後再次的强调,摆喇叭时您首要把握的思考原则就是;在任何一个房间里都会有一个位置、一种摆法会让您的喇叭与房间发出最和谐的共鸣效果,找到共鸣效果最佳的弭个点,就是我们得追求的喇叭最佳摆位。
除了二声道的传统摆法之外,多声道 DVD-Video以及多声道DVD-Video或SACD又有另外不同的摆法oIYU推荐一种多声道纯音响的喇叭摆法,那就是以聆听位置为圆心,左前、中、右前、左後、右後五支喇叭的大小都要相同,与聆听位置的距离也要相同。而左前喇叭与中心轴线的夹角为30度,中声道当然是正中央的0度,右前喇叭与中心轴线也成30度夹角。聆听位置二侧不摆喇叭,左後喇叭与中心轴线成110度夹角。详细摆位图请参阅附录。这种摆法理论上不错,但实际做起来却有困难,除非专属空间,否则很少人家里能够让您这么摆。
至於多声道Video音效摆法,
喇叭摆位基本法zt

首先要做到耳平高音单元
      喇叭即扬声器或音箱(国内用词),人们大都将之概括地分成两大类别。一是座地式,一是书架式,但无论书架或座地的,摆位的方法都差别不大。首先,书架喇叭要『坐脚架』才靓声,这个实属必然,但也有些座地喇叭需要坐矮架;例如B&W的801及802等便是。至於喇叭的高度,不管需要『坐架』与否,一般而言足以聆听者坐着时耳平高音为准。然而,这不仅是喇叭的问题,座椅的高度亦需配合。举例说:若一款二路二单元喇叭指定要辅以27"高脚架,使用後其高音水平高度达37"的话,如阁下聆听时所用的座椅令你坐下时耳朵的水平高度高於或低於37",那便会影响到正常效果,这会令到高中低频失却平衡。而对於初哥们来说,最显然易见的弊处则在於;若高音单元低过耳平,音场整体会变得低矮。若高於耳平,中低音与低音会遮盖高音,形成低音过多而高音不足,或会有音场较高的错觉,但结像与定位会因低音对高音的遮盖效应,变得模糊。
      然而,以上的并非金科玉律,仍有许多非一般例子要视乎个别喇叭的设计来设定,好像Martin Logan、Magnepan等屏风喇叭,又或Bose的直接/反射技术喇叭,便不能套用上述的高度设定准则。此外,某些巨型座地大喇叭将高音单元放得高高在上,例如Wilson Audio的Grand Slamm,又或像Dvnaudio Consequence将高音单元放在贴近地面者,便需根据设计者的指示下,以一个较远的『冲程』听音距离,才能合成出平衡的全频频率响应。所以,无论要设定什么类型的喇叭都要先参阅说明书,看看有没有厂方建议的高度指引实属必须程序。

喇叭放第一个1/3位,聆听椅放在第二个1/3位
      好了!当完成了高度设定指引的要求後,接着就要处理左/右声道两喇叭之间,喇叭与聆听位之间,以及喇叭跟喇叭後墙与侧墙等之距离。
      传统的说法,无论要在一个新地方重新设定一对喇叭,抑或换了一对新喇叭,第一步;应将两喇叭放在聆听间长度的三分一之上。以本刊25尺长的大Hi-Fi房为例,喇叭要距离喇叭的背墙8'4"(面板起计)。其次,左/右声道两喇叭的距离,以面板中轴线作准,至少6尺,这是有效呈现出一个立体音场的最短距离。太过接近的话,会弄至最简单的左/中/右定位效果也变得难以分辨。此外,两喇叭的面板应完全平行後墙,并各与两侧墙形成90。(直角)及离墙数尺。至於聆听位,则应设定在另一个三分一之上,即喇叭与聆听位就像两个将聆听间长度划分成三等分的分界点。
      上述的传统手法,纯粹就着如本刊那两间长方形的『理想型』Hi-Fi房,以及传统式样的喇叭而论。若遇上香港常见的不规则钻石形客厅,又或总面积百多尺的大细边客饭厅,又只能用半边来玩Hi。Fi的情况,还有若使用NHT类面板向内侧倾斜喇叭及特别要靠近後墙才靓声的Naim Audio喇叭等,如以刚才的传统手法,根本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以上及继续下来要为初哥们提供的指引,同样不应以金科玉律视之,只要就着情况做到尽量接近便是!
      基本上,左右两喇叭应与後墙平行,即左右两声道喇叭与喇叭背墙的距离完全相同,而左右两声道喇叭亦应跟聆听位有着相同的距离,这样才可确保左右两喇叭发出的直接声同一时间到达聆听位,所以左右喇叭与聆听位理应构成一等边或等腰三角形。若是等腰三角形,则两喇叭一边作为底边跟聆听位,以构成一锐角三角形为佳。若呈钝角三角型的话,即一是聆听点与两喇叭的距离太接近,又或两喇叭之间的距离太远、太宽,这两种情况,都会很容易弄至音场中央结像奇大。例如一独唱者的口形,横跨左右喇叭,更只能有极左及极右两定位,此之为大耳筒效应!就像透过耳筒聆听两声道立体声重播般,只有在头颅中心的一把人声,以及极左极右的音乐声,完全谈不上三度空间舞台感。所以务必先搞妥这个平行於喇叭背墙前的三角关系,否则难有正常靓声!

调校toe-in角度至中间人声结像立体
      搞妥三角关系後,然後要处理的便是Toe-in问题。设定喇叭之初,应先作平摆。即不 Toe-in或Toe-out),这个应是不变的做法。继而找些有一把人声肯定在中央的录音;就好像近期大热的“Voices”金碟,试试Track 2,听听Rebecca的声音能否在中央结像,若不,则有两个可能性,一是两喇叭的距离太宽,那便先把喇叭向中央栘近。但,若然两喇叭的距离不足六尺,这样则会是Toe-in角度的问题,我们可将两喇叭逐少逐少向中央Toe-in,直至可营造出一个明显的中央结像为止。同时间我们要留意音场两侧的乐器声或其他声音,会否缩在两喇叭之间,甚至缩成一团,若出现这情况,则表示Toe-in得太多,令音场过份收窄,故此我们要多用两三个不同类形的录音作准,最终要做到音场左、中、右三部的能量尽量平均分布,若同时间音场能远远撑出两外侧,当然更好!*(Toe-in者,即两喇叭在差不多原地上向内侧转动,令前障板更面向两喇叭之间的中线,而Toe-out则相反。)
      除了Toe-in/out角度外,两喇叭的距离亦同样对音场左、中、右的能量平均分布,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假若环境容许两左右两声道喇叭的距离逾6尺,我们应试试同时间将两喇叭向外侧等距地移出,看看能否拉宽音场而不影响能量的平均分布。情况许可的话,可大胆些以尺计移出,拉到音场中央出现缺口才停下来。继而再转过来将两喇叭拉近,直至音场再次接台,及至平均。如是者拉宽收窄不断反覆试验,并将每次来回的幅度收窄,直至找出一个音塲最宽而能量又平衡的距离来。事实上,许多发烧友都会为求音场更宽而将左右喇叭拉得太宽,引至音场中央断裂而不自知,因此以上来回地拉宽修窄的程序极为重要。
      然而,还有一事得注意,就是两喇叭距离的改变跟Toe-in/out角度有着互相牵动的关系,因此搞过任何一办,另一办很大机会需要再行调节,许多时更要来来回回多遍。没法子,要靓声便不能偷懒!

喇叭与后墙及侧墙的关系
      接着要讲讲喇叭与喇叭後墙的关系。或许很多初哥都会听闻过,喇叭摆得越贴近後墙,低音越丰满,越强劲!的确,越近则越丰越强劲,但初哥们切勿因追求强劲而忽略平衡度,盲目地将喇叭推得太贴近後墙,这会使到低频过份凸出,令高、中频等被盖过,失却平衡度之余,那些低音还会变成只有量而无线条的混浊低音。因此,市场除少数如Naim Audio指定要贴後墙摆外,绝大多数喇叭都应当与後墙保持一定的距离。至於这距离是多少,没有一定准则,要根据不同喇叭跟不同环境的配合而定,如环境许可的话,可由背板离後墙四尺作起点,但以香港现实的居住环境来说,由近至两尺起也得接受。然後耐心点重覆将它们移前或拉後,直至找出音色最平衡的一点。当然,若同时能取得立体感强的深度及层次感,诚然好事!
      最後,还要讲的是喇叭与两侧墙的关系。这个很难一概而论,只要不过於贴近便是,至少相距两尺吧!若有五六尺当然更佳。此外,香港常见的以单边客饭厅玩Hi-Fi的情况,使得一边喇叭的两三尺外便是墙壁之同时,另一边却要延展至八、九尺的饭厅才到侧墙。这也得妥协,惟有将离墙较远的那边喇叭,试试以较大的Toe-in角度去取得多一点直接声来相就,看看能否调校出比较平衡的效果。
      以上所讲的谨供参考,事实上摆喇叭还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变数,例如地面、天花墙壁、家私、装饰等之吸音及反射效应,还有空间尺寸比例带来的房间音响效应的问题。可是这些对初哥来说未免太复杂,还是搞妥上述那些基本功後,才去深入钻研吧!

      还得一提,搞摆位之余,有一小辅件必不可少,就是钉脚,不论原厂有否附上钉脚,我们都必需为喇叭垫上钉脚,否则低音肥肿、高音与人声不清,结像层次模糊,音场深宽也大打折扣!若然阁下的喇叭没有钉脚,因而表现得了无生气!那么,即使只数十元的“Hi-Fi Tips”铜钉亦能有起死回生之效!切记钉脚不可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43:05 | 只看该作者
应该如何改善真空管音质与使用寿命

一般音响玩家面对真空管机器,最大的隐忧就是: 真空管什么时侯该换?特别是一些珍贵的老管子,用坏一只就少一只,再多钱都买不回来.有关真空管的寿命,正常的厂制机交到顾客手中前, 真空管都一定测试过,因为头一百小时其损坏率最高,过了以后大致就没什么问题,只是会随着时间老化而已.过去的观念认为真空管机器越少开关越好,否则真空管寿命会减少,或者在开机瞬间烧毁.对一些老古董机说得通,但新式真空管机在电源部分处理得都不错,一般开机都有延时送电装置,有些灯丝还特别稳压,上述的情况发生的机率实在太小了.另外, 灯丝电压只要是在规定的范围之内,也没有明显证据说每天开关会减少真空管的寿命,反而是永远不关机状态下, 真空管的老化会比较严重. 一般前级所用的双三极管,每天开机听4个小时(含热机时间),用上数年大概都没有问题,不过你要是频频开关那又另当别论了.据测定, 灯丝电压太高固然会提高素损坏率,但太低了也会降低性能,如果希望延长真空管的寿命,当然仍选择较低电压为益.平时避免频繁插拔管子,用散热套降低温度,做好避震措施,这些也是延长真空管寿命的有效方式.音响迷当中有许多属于真空管迷。很不幸的是真空管迷与真空管机为伍的日子里,往往要担心受怕棗深恐自己,心 爱的「管子」不知那一天就那么「不告而去」了;担心在兴致勃勃扭开电源开关之后,那些「管子」突然有甚么不测;担心众多发烧友来访之际,平日好端端的管子竟然恶劣起来;也担心在最不可能发生的时刻居然又出现无所不在的麦克风效应。未雨绸缪,谨防意外,所以我随时都保持著足够替换的真空管安全存量,虽然此乃一种有效的策略,但是不算十分完备棗而且过于昂贵。同时这种近乎坐以待毙的消极方式委实不是最适当的途径,我们应该要有更好的应变措施才对。真空管的内部组件属于机械结构,在实际使用之际,常有振动与共振的现象。当此共振发出显而可闻的声音时,特别称之为「麦克风效应」------此乃真空管最普通且最为人诟病的地方。 解决此一特别问题有一个很好的治疗工具,即AudioQuest公司的Sorbothane Tube Damper,简称STD,详见Stereophile Vo1.16 No.2, Dick Olsher的评论报告。每一STD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很宽很厚的橡皮垫圈。此STD很容易和真空管结合一起,只要把STD套在真空管上,亦即好像替真空管上了厚厚的橡皮圈一样。根据AudioQuest公司的建议,每一对真空管可以套上两个STD,一个在顶部,一个在底部,如此最不会妨碍真空管之散热。不论如何,我试用的结果认为最好的抑振作用是把STD套在接近真空管中央的部位。6DJ8真空管向来有麦克风效应显著的名声;多年来我一直为每一支我所用的6DJ8穿上STD,而且我也为所有的phono级真空管穿上STD。许是因为个人的运气奇佳之缘故,不少真空管迷时常抱怨的麦克风效应问题,我几乎可说不曾遭遇过。然而,这应该归功于我所使用的STD。我认为只要用上STD,自然能够让这个恼人的问题迎刃而解。虽然我不敢说STD绝对可以完全防止麦克风效应,但是基於以往的经验,我深信对所有新的真空管我都应该虔诚恭敬地套上STD。唯一的限制是尺寸方面:Tube Damper只能用于小型真空管,例如6DJ8、12AX7等等.

  第二个问题是STD通常无法循环使用,有时候会直接与真空管壁黏在一起,有时候甚至受热而融解。因为Sorbothane的融点很低,所以不能用于热度更高的功率真空管或输出真空管(例如6550、KT88等等)。真空管过热向来是影响真空管寿命的主要原因。有鉴于此,许多相关的产品应运而生,其中之一就是Perkins E1ectro-Acoustic Research Laboratory(简称PEARL)产制的「真空管冷却器」(Tube Cooler)。此Cooler据称可以明显降低真空管玻璃套的操作温度,从而大幅度延长真空管的寿命。详细的理论与解释文件可以直接向PEARL的Bill Perkins索取,他准备了一系列名为Audio Notes的研究论文提供有兴趣的人士参考。

  与前述STD不同的是Tube Cooler备有各式各样的尺寸,可用于各种大小不同的真空管上。最常用的是小型的Small-Signal Cooler(适用于6DJ8,12AX7等)以及较大型的Power-Tube Cooler(适用于6550、KT88等)。由于不同工厂生产的真空管往往有不同的尺寸,因此PEARL真空管冷却器可依特定的尺寸制作恰好配合的尺寸。每一Cooler均由黑色坚硬的铜膜组成辐射状的鱼鳍型式,看起来与一般扩大机的散热片十分近似。真空管即插在此Cooler中央,由耐高热的弹性带紧紧圈住并且固定(每一Coo1er有两个矽质弹性圈),此时好像真空管长出向外辐射的鳍一样,每一片鳍均与真空管呈垂直型式。

  由于是以铜金属制成,所以Cooler对于真空管内之静电磁场会有不可预测的变化。在某些应用里,有人说对音质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充分发挥应有之效用,PEARL公司特别提供周详的安装解说,每一Cooler可以用三种接地方式单独使用一条导线;接地线两端均接上电阻;或者利用电阻与一个小电容。只要给予接地处理,Cooler即能持续达到延长真空管寿命的目的,不会有任何负面的影响。又由于以金属制作,所以Cooler本身有可能受到振动。此时Cooler上的两个松松圈套一方面使Cooler紧密固定,另一方面又可以当作阻尼,阻止Cooler振动。我在SL-1 Signature以及Model 333高电平前级/ phono级组合里装上这种Cooler之後,得知并无任何明显机械性振动的现象,也没有发现任何内部静电磁场可能被改变而形成的异常效应,装上Cooler之前与之後两者的声音品质并无差异。当然这极可能与Cooler已有良好的接地处理有关,因而使得原本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消失于无形。

  改善真空管音质与延长其寿命方面,目前最新上市的是来自Ensemble公司的Tubesox(同样由Dick Olsher在本刊vo1.16 No.2,p.176介绍过)。Tubesox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能够同时处理麦克风效应与热度的问题。每一Tubesox大约1.25寸长,看起来好像是以铜线与一种纤维物质紧密编织而成,而且很像「 中国式手铐」,亦即严刑逼供时用来夹紧犯人手指,使其痛苦不堪的那种刑具。Tubesox之编织结构对于真空管有阻尼作用(防振),其铜线部份则有助于协助真空管玻璃之散热。

  Tubesox之纤维部份好象是麦杆纤维,让我有些担心,不知会不会被点燃而酿成火灾。我把我的顾虑告诉Melos公司的George Bischoff,他建议不妨拿一个Tubesox点火烧烧看。于是,我备妥一个烟灰缸,然後点燃火柴。把Tubesox移至火焰当中,奇怪的是Tubesox并未著火。结果发现其纤维乃是Kevlar,难怪老是烧不起来!与Tube Damper一样,Tubesox只能用于小型真空管,例如12AX7、6DJ8等:与STD不同的是Tubesox体积很小,小真空管不论如何安置都可以套上Tubesox ,相对之下,STD或者Cooler均须占用较大的空间,当真空管安置过于紧密时,往往只有Tubesox派得上用场。与STD功用相同的是Tubesox同样紧密地套住真空管,防止其发生机械性振动,因而可以减少那些令人困扰的麦克风效应。虽然Tubesox与Cooler同样利用铜金属当作散热媒介,但是其散热能力显然不如Cooler,毕竟Cooler完全以铜制成,散热面积远大於Tubesox .不过,我没有进行实验去求证上述说法。另一方面, Tubesox所用的铜金属由于份量不多,所以不太可能使真空管内的静电磁场产生任何不可预料的效应,而且也不可能引起共振现象。

  以上三种产品均有助于改善真空管的声音品质,并且/或者延长真空管寿命,对于真空管机仍然有一些十分基本的处理事宜值得重视。首先要有良好的通风散热------过热的温度必然缩短真空管寿命。换句话说,真空管机周围要有适当的空间(尤其上方),才可能通风良好,可能的话,应该使用低噪音凉风扇协助散热。如果所用的真空管机有特殊预热装置的话,一定要用。如果没有的话, 不要急著输入音讯,应该先温机二十至三十分钟再使用。如果所用真空管机有特殊关机装置(例如更高速更吵杂的风扇散热),应该在关机前多加利用。此外,还有其他特殊的设计------例如Simply Physics Variac棗可以让电流缓慢递增.

  事实上“真空管迷不必消极地承受真空管的麦克风效应与其夭折的寿命。Tube Damper、Tube Coo1er以及Tubesox提供了改善的方式,同时提高了真空管的使用期限。STD能够消除真空管的麦克风效应;Coo1er大幅度延长真空管的寿命;Tubesox则一方面降低真空管之麦克风效应,另一方面也加长真空管之寿命。

  再谈TUBESOX Ensemble公司的Mrs Wagner看过我在中文版三月号(Vol.16 No.2,p.176)对于Tubesox之评论之後,打电话与我讨论了一些彼此不同的观点。首先,关于我所说单独一个尺寸不足以适用于各种真空管的说法------值得商榷。他指出Tubesox具有数毫米(mm)的伸缩幅度,所以稍加拉长或推挤无妨。我试看没有错,只要用手指简单地推拉。就能够把Tubesox套妥于各种尺寸的前级真空管上. 第二,关于温度测量的问题: 我发现真空管套上Tubesox之後,在真空管的顶端会有好几度延迟上升的温差。根据Wagner的测试资料,在接近管子插座处(Tubesox的下端)会有小量温度较低的情形。这意味的是虽然真空管平均温度与Tubesox的温度一同上升至某一程度,然而,真空管最热的部份正由Tubesox 散逸著。果真如此的话(我没有尝试重复Wagner的实验) 除了改善真空管音质以外,Tubesox还有延长真空管寿命的功能,在此我怎再度强调的是使用Tubesox主要目的在于改善真空管的声音品质,不在于延长使用寿命。装上Tubesox以後,普通的前级用真空管立即摇身一变提升为最高等级的真空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