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晓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聊] 音响.录音.噐材.唱片.音乐知识帖子集中营

[复制链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27:27 | 只看该作者
靠什么增进音响功力
有发烧友买尽英、美及香港三地具代表性音响杂志,闲来细心研读,作为评价音响器材的根据。
    不能否认通过阅读,可以得到不少产品资讯及品评,尽管写稿人的立场、搭配能力各有差异,最终影响了结果,但仍具可观性。
    纯粹纸上谈兵,靠文字品评,即使言论中肯,发烧友仍像隔岸观火,知而不体会。在火场上中被烧至遍体鳞伤,亲身感觉如何您可有切肤之痛?故此,音响发烧友不能只顾早晚看音响杂志,便自以为已知天下事,轻视多听多比较。多结识有料子的发烧友的重要性。
    不少音响代理或分销商,试音间的音响效果水平上相差颇大,但总体上要比一般二手店好得多。除了极少数外,二手店贩买的尽是器材名气,音响效果好与坏并非促成交易的首要条件。试想想,满屋器材,每天出入不知几何;客人上门试听陆续有来,店家是不会费神,随便插上,就地开声。只要器材工作正常,价钱合理,货便卖了。至于音响效果,搭配如何似乎并不重要。正因如此,发烧友若要增加对音响效果的判断力,逛二手店并非良策。
    欲大幅增进音响功力,途径有五种,绝对是缺一不可。
   (一)小心读音响杂志——选择言论公正的音响杂志来阅读,那些看罢脑海中好产品全无印象,或每每拿五千元器材比较十万元器材,然后告诉您前者表现较后者是如何的接近。又或是今期说某某器材可听过世,但下一期却说可以拿来填海,只因有另一款更佳云云南省…………此等言论的背后,有什么动机您全不知道;加之用词夸张,读者一不留神很容易受到迷惑,相信五千元可买十万元质素的产品,最终蒙受损失的只是阁下一人。
   (二)多参加音乐欣赏会——音响器材是作为重塑录音讯息的工具。若要拿出标准判断音响器材的好与坏,欣赏现场演奏(不加扩音的场合),的确有助我们认识真乐器声音究竟是什么样子。
    当比较现场音乐与音响重播的差异时,不可忽略现场乐器声受到了该处(室内或室外)音响特性所影响。那最终抵达尊耳的声音,很大部分非乐器的直射声,而是经二次、三次并无限次四周反弹,再加上前声与后声混和后制造的独特音响。有否留意,不同场地声音的不一样?这还不只,观众席上聆听位置一变动,效果也不尽相同,故此,现场演奏只可作为判断音响系统声音的参考因素,不可一成不变,强求音响系统声音必定要与现场(?)一样。
   朋友中有位职业唱片监制,家中音响系统是以日常接触的近距离真乐器声为调声依归。此君理应因天时、地利、人和而对音响物事有充分的理解,事实却非如此。在朋友的主观角度看,经他调整声音的音响系统,播唱所喜欢的爵士音乐,效果不赖,自然心满意足,亦自相信音响一物亦不过如此!毕竟寻常的器材提供了先天优势,但我们必认同一个客观事实,录音本不完善,亦受到唱片监制的个人意愿而裁剪出具个人风格的“声音”,假若将迄今仍在不断进步,具缺陷的音响系统,刻意调整出某种类似近距离演奏爵士乐的音响效果时,亦即表现该系统在调声方面加盐加醋。当调味料用得过多时,就会导致不宜于别些类型音乐(如古典)的重播。倘若看官未能理解上文含义,那倒不如反过来设想一下,假如音响系统与录音水平已至达完美无瑕,我们又何需为搭配而烦恼?道理就是如此这般简单。
    再说回现场演奏,观众席上的位置,与台上几位爵士乐手少说也有一段距离,家中音响系统给调出来的声音,结像如在眼前,似把耳朵贴近乐器来听,这种强大的能量感也不一定人人喜欢。毕竟,音响只是供人娱乐,声音除要真实外也要加进客观因素,才不失玩的原意。世事无绝对嘛!
    (三)认识技术——发烧友必定遇到许多所谓音响神话,例如磨CD碟面,例如冷藏CD碟,例如在墙上贴些大概一寸多面积金属片等,据称这样可以改善声音云云。君不见在香港这些所谓“调声大法”过不了多久便销声匿迹,大概是经不起时间考验吧?
    音响圈之所以存在神话,全因为发烧友重视音响理论,将改变声音视作为改善声音。还好声音只是变了质,可以有“痛改前非”之日;万一生出意,把碟面的水滴进碟仓、线路板上,或因CD的磨花,造成碟面不够光滑透明,CD机改错系统不断进行修正而影响声音甚至导致故障,这便冤枉也。即使这真的有效,我们也不应舍本逐末,只讲旁枝而讲理论,不求对音响的认知。
    市场上许多关于电声技术的专门书籍;音响杂志亦间有提及技术性也玩音响心得的文章,对于音响初入门者或会艰深了点,一时间未能明了没关系,总可以剪存下来,留待日后学以致用,在玩音响的过程中总会有机会遇上文中所述的情况,届时自当心领神会,得益匪浅。
   (四)广交益友——对一二般发烧友来说,不似部分写稿人,可以经常在设备良好的环境里,利用不同搭配品味无可计数的音响器材。故此,论见识发烧友固然大打折扣,对声音的好与坏可能说没有了相对准则。要知道,音响若无比较,发烧友只是闭门造车,是很易满足于眼前器材的表现,相信这就是音响终极理想,再无改进的余地。发烧友欲增加音响认识多些发烧高手,以及多看技术性文章,事关音响一物是以技术特性为本,有结合调声与搭配这类“临床实践”互相印证,音响功力方能大增。发烧友不可掉以轻心。
    (五)多听不同类型音乐——倘若您只听单类音乐(特别是流行曲),由于录音多属一般,声音没动态,层次欠佳,结像位置也不够自然,甚至乎还加上许多人工化效果(例如人造残响),根本没有资格作为调声工具。有些爵士乐发烧友,给系统调校出来的声音侧重于浓重刚劲,这便不宜于重播讲究声部层次,大型编制的音乐。事实上,好的音响系统表现较具适应性,听每类音乐均有基础表现,若要达到这个理想,我们便要接触古典音乐。从独奏、声乐到交响乐都应多听一点。古典音乐讲究严格的清晰度,堂音、空气感、动态对比与宽阔的频率响应,这些都不是其它类型音乐可比。音响系统通过古典音乐的考验才能接近理想,至于我们根据个人口味,给声音稍为调校一下,当然悉听尊便,无可非议。如果一句我不听古典音乐,就抹杀了古典音乐的调声的重要性,置之于不理,那么音响系统个性多会强烈,无标准可依,达到真正特性与音乐感受两者并存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27:55 | 只看该作者
乌托邦家族--- Utopia Utopia
音乐与艺术"完美扬声系统
这独具特色的Hi-End扬声系列由GRANDE UTOPIA“至尊”型号推出市场开始一直倍受世界的音响评论专家的重视及认定为现今世上最有艺术外观及音乐韵味的扬声系统。他们都公认“至尊”最有代表性的优点是:低频比其他同类产品更具有空气动感,反应明快;高频的穿透力惊人。同时因为她的灵敏度高,方便用家匹配不同的功放器材。而且看似简单的箱体实在是大有设计学问,“至尊”的箱体其实是由7个独立的箱体组成,分为:高音 x1、中音 x2、中低音 x1、超低音x1、低频回输 x1及分频器 x1(总共7个独立箱体构成了精细的四路分音线性同步控制扬声系统。)是真正发烧玩家的唯一选择。其他的家族型号都是由“至尊”的设计基础开发延伸而成。外观统一采用1.2寸厚非洲榉木及“保时捷”汽车黑金光喷漆,所有工序全由人手精心打造而成。(所有座地型号都附设原厂特殊设计的脚钉,以便于配合环境调校清晰度和动态。)

法国JM-Lab/Focal公司为了庆祝成立十五周年,曾交给其专门从事音响研究的专家小组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此计划旨在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并降低产品的价格。为了获得更完美的音响效果,Focal公司毫不犹豫地采用了磁钢和单元振膜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高新技术,众所周知它在单元方面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Grande Utopia在1995年问世之时已经装备了最完美的Focal系列单元。

Grande Utopia的质量很快得到了世界各大报刊的认可并很快收到了效益:有一百多对音箱销售到了世界各地。毋庸讳言,音箱市场上有几种非常高档的产品在与我们竞争。Grande Utopia的经验是--这一迅捷而持久的成功无可辩驳地证明,消费者对高科技含量高的音响产品确实是情有独钟。为了满足对Grande Utopia这一型号愈来愈多的需求并为了缩短供货期限,Focal不得不增加了许多装配工。因此,Grande Utopia将在教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高品质和高性能产品。这一型号的尺寸很大,价格也很昂贵,但它的出现却同时带动了对另外一种体积较小、价格较合理且质量可以与Grande Utopia相媲美的型号的需求。为此,Focal生产出了Grande Utopia的姊妹音箱Utopia。这种音箱投放市场之后,销量一路攀升。它的销售量已经超过了Grande Utopia。这说明对物美价廉的型号的需求还是很强劲的。

Utopia在设计观念上与Grande Utopia完全相同。它的外观是由最优秀的设计师精心研究并由最出色的高级木器匠人精雕细刻而成。它采用的是进口高级原木,色彩柔和靓丽。为了避免两个平行的板面之间所产生的谐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各单元之间所产生的共振现象,它忠实地刻守点音源和反射板面以及特殊的载荷规律。

Utopia上用的是与Grande Utopia相同型号的中高音单元。尺寸小和价格便宜的原因是取掉了中低频声道,并且所使用的超重低频-低频-中频声道的直径比Grande Utopia稍微小一些,具体是33cm对38cm。尽管如此,低频下限可达到27Hz(-3db),而在Gr

ande Utopia上可达到20Hz,但Grande Utopia所要求的听音室则更大。加工时采用的是一路一箱的原理。总高度由Grande Utopia的1.75m降低到了1.35m。我们发现声音点源与听觉点之间的转换非常流畅。在25mm厚的Medite木所做成的内壁的侧面又用30mm厚的榉木板做了加固。在正面留给中高频声道的上半部分又用稀有的进口非洲榉木板做了加固,非常美观。超低音部分用一个黑色的壁板进行了仔细的加固处理。安装在81cm高的超低音声道内壁上的宽15cm、2mm的铅板条起减震作用。音箱内部还有一些起加固作用的部件,如此以来,音箱从整体上显得非常结实。这些不同的预防措施有效地防止了不必要的谐振并成了制造音箱壁和支撑的绝对稳定可靠的机械标准。位于音箱的正面和下半部分的狭长倒相孔与单元及一个149升的箱室一起可以获得27Hz(-3db)的超低音。

直径33cm的超低音单元采用的是先进的“W三文治振膜”。这一设计是一种由两层薄的玻璃纤维振膜组成的三文治结构,它发出的声音既轻柔曼妙又铿锵有力,使听者陶然并产生飘飘欲仙的感觉。做这种振膜的确是相当困难的,它是由一个直径为77mm的音圈来驱动的。只是由多个空心磁铁(12个磁铁)组成的磁钢就有3.3kg重。

中频部分与Grande Utopia的原理相同。两个直径为165mm的单元分别位于凹体高音单元的上下,是一种Appolito式的设计。它们的“W三文治型”振膜是由一个直径为40mm的音圈驱动的(为扁平线)。磁钢重560g。

直径为30mm的高音单元是Tilxid式的设计,材料为钛。超微型的磁钢把Neodyme(钕磁)超强磁铁和由Telar 57制成的极板连在一起。在磁隙中的通量密度很高,即2.1Tesla。它为获得一种很高的灵敏度起了很大的作用,具体讲,这凌晨单元的灵敏度是95db/m/W。

无源分频器是“高清晰度”的。它是由高质量的元件构成。连线为多股,截面为8mm。

它与一对WBT接线端子相连。分频点是250Hz/4KHz/18dB/oct。这里没有采用风险较大的双接线柱,因为它被认为会破坏经过精心设计的整体平衡。

尽管在JM-Lab UTOPIA音箱的半混响状态中间的振幅/频率响应不尽人意,但所有的结果都非常出色。振幅/频率响应的

线性特征很明显。唯一的不协调发生在1100Hz和1300Hz之间,但原因可能是墙壁和天花板震动所造成的。我们也注意到一次水平线稍微高于16Hz的情况,这种情况很少见但却是难能可贵的。在八度音的三分之一处玫瑰色的声音响应特别好。脉冲响应也很好,但在此后产生的微不足道的不协调是频率低于20Hz所致。阻抗曲线非常平滑。

试听后的评论
测试1
歌曲,Ella Fitzerald演唱,选自专集Let no man write my Epitaph,第13首,歌曲名:Reach for tomorrow

J.H.音色纯正,音调和谐,声音饱满且充满激情,近似完美无缺。作为背景音乐的钢琴听起来也非常和谐。

R.L.从总体上讲,歌曲的主旋律很均衡,歌曲的动态不仅仅只体现在强奏的乐段中。Utopia表现出极强的音乐性和真实性。它对乐曲层次的处理也非常独到,作为背景音乐的钢琴给歌唱者的声音赋予了梦幻般的色彩。

测试2
约翰·施特劳斯,“埃及进行曲”
J.H.真实地再现了这首古典乐曲的优秀品质和特点。弦乐的演奏保留了它们原有的酸楚,既没有被Utopia减弱也没有被渲染。高音特别高,超高音比以往都突出。

R.L.如果要保留一次测试作为样板的话,我们会很乐意保留这次测试,因为这一次最能说明这款音箱的特性。Utopia的音哉既宽广双细腻,它是精确的象征,它的超高音既热情似火又铿锵有力,是音箱产品中的佼佼者。

测试3
Mark Curry,it's only on time,"All over me"
J.H.清晰可辩的短奏音符与这种在近处的录音显得比平常都和谐。主旋律格外稳健、迷人和纯正。生机勃勃的中音保持着温雅之态。

R.L.请注意,Utopia只有在与一个功率很强的专业放大器配合使用时,才能充分表现出它的全部优点,没有任何一个环节可以被忽略。请注意不要使用那些在商音时太干瘪在低音时又不太稳定的功放产品。

测试4
鼓掌声,打击测试
J.H.频率平衡非常好。振幅/频率响应的线性也不错。在大功率输出时的稳定性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在放第十七段时,短奏音符的质量超凡脱俗。但在听一段起高音部分时,发现了一处略显尖利的音。

R.L.事实上,主旋律的线性是极其完美的。超高音十分清晰,但不刺耳。超重低音让人听起来很惬意。Utopia巧妙地在清晰度、频谱的平衡和强奏音之间找到了平衡。

测试5
CHRISTIAN Mc Bride,"Getting to it",第五支歌"Splanky"
J.H.听这首歌无疑是一种享受。三把低音提琴的音色圆润饱满,效果科是无与伦比。一切显得那么感人肺腑,没有一点矫揉造作和走调的痕迹。

R.L.在这一测试中,Utopia的立体感特别强,这种立体效果并没有借助低音的渲染,因为低音往往给人一种音域宽广的错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它的稳定性堪称一流,使乐器更富表现力。


测试6
Juan Del Encina,“打击乐独奏”,第三支。
J.H.打击乐器的击打美妙至极。对超重低音的




表现不同凡响。全部音区以及音区之间的变化和音调非常协调。这使得使用高质量的功放产品显得尝足轻重。
R.L.打击乐器的击美妙至极,但条件是功放必须跟上并在低音时不要太拖沓。Utopia使一切声音都变成一种听觉享受,一切都变得那么柔和,好象可以获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测试7
莫扎特,钢琴梦幻曲,第一支曲,梦幻R小调
J.H.这一段最能够反映出Utopia音色纯正而细腻的特点。在这里,主旋律似乎比我们通常所听到的音质更纯净。中频非常纤强柔和。

R.L.我们在这里既看到了钢琴家强而有力的左手,又在频谱的高音区看到了他幽雅细腻的弹奏。

总体评价
·JIM Lab Utopia一丝不苟地把人们对绝对纯正之音色的梦想变成了现实。Grande Utopia所获得的经验在这里被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虽然Utopia的价格仍然很昂贵,但比起前者的售价来还是可以接受的。尽管它的体积小了,尽管它的超重低音单元的直径小了,尽管取消了中-低音单元,但试听的结果却非常令人满意。与Grande Utopia相比,Utopia的一个很明显的好处是它的安装配搭比较容易:可以选择一般的功放产品(但必须是高水准的)与之相配,而且对在房间中的摆放位置的要求也不是那苛刻。Utopia在大功率输出时的高稳定性、忠实、频谱平衡、音色纯正等特点使得它在市场中成为最成功和优秀的高档音响产品。它良好的效率成了一张王牌,这张王牌可以旱灾一步扩大对功放器的选择。

·这一型号的一切性能包含着这样一个梦想:完全自由地设计一种不同录常的音箱来实现这一梦想,而不为价格的高低所虑。我可以给你们举几个著名时装设计师的例子,他们有非常好的时装,但并没有大量生产,因为那样做是徒劳无益的。音箱的道理似乎与时装是相同的。Jacques Mahul成功的地方正是别人不敢冒险涉足的地方:使一种型号高品化,但不仅没有破坏他的梦想,而且还与最富有的音乐爱好者们分享了这个梦,因为能买得起Grande Utopia的人全部都是富翁。小Utopia有可能步Grande Utopia的后尘,也许它会走得更远,因为它更容易搭配,而且价格也知中。这个梦将最终进入每个家庭并成为一种时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28:13 | 只看该作者
发烧友心态 (vrtx)
作者:杨震霆

  其实现在Internet炒得那么热也并非坏事,起码让很大一部分玩音响的人分流到了玩电脑。十年八年前玩音响的人很多,要碰到音响发烧友是就像现在碰到网友那么容易。以前有张CD叫《Round up》的,封面是个骑着马的牛仔,俗称《万宝路》,玩音响的人几乎手一张,就像现在《Red Alert》游戏光盘那么普遍。每天就在听《万宝路》CD里面的马叫啊,牛叫啊,从左边音箱跑到右边音箱,又从右边跑到左边,最后听到那一声远去的马叫好像不够深远,还没有穿出自己家墙壁到邻居家去,便赶紧把音箱往后逆时针挪动半寸,再回去“皇帝位”听听效果改善了没有,不行则再顺时针挪动半寸,再坐回座位上听,如此反复聆听直到那声马叫跑到邻居家为止。因为要反复对比,所以便会把某一段一分钟左右的录音反复放了十几次,搞到邻居大为疑惑,难道隔壁养了匹马?怎么整个晚上都在叫啊?不过家里人就惨了,每天得听马叫十几次。这种发烧程度为低烧。

  至于中烧的发烧友,一去他家里就知道他是中烧友。因为一进中烧友的家,必然会看见他们“家徒四壁”:基本上中烧友的家,除了摆放音响是不会摆放其它家具的,因为家具会严重影响音质。而墙上呢,会挂一些很古怪形状的物体,问之才知道是吸引材料。造型丑不丑没关系,最紧要吸音效果要好,声音不会产生驻波,那匹马该跑到隔壁去就一定要跑到隔壁去,绝对不能弹回来。不过中烧友一般不会听《万宝路》的马叫了,听马叫是初烧友的事,是初哥的标志,中烧友绝对不会去听的。再看中烧友的家的音响器材,虽然价值不菲,但基本上是打开了机盖的,因为一来要看机内的元件够不够“补”,“补”是补品的意思,指材料很高档的元件;二来要给机器散热,因为尽管那些名贵的机器经名师设计绝对散热良好,但还是觉得揭开盖子心理舒服些,也觉得音质好些。

  至于揭盖子这等幼稚的玩艺,高烧友是不屑一顾的。去到高烧友的家,千万不能乱说话,因为那些音响的牌子都是一些你叫不出的意大利牌子,意大利的牌子一般比较难念,你一念错可就露马脚了,显得自己没见识。再看高烧友的音箱,你一般都会很惊讶怎么都那么小,跟电脑音箱似的。因为在你印象里,音箱越大低音越好,怎么这那么贵的音箱这么小呢?不是比金砖还贵吗?忍不住去掂掂音箱的重量,哇,好沉,差点脱手掉了下来。再看音箱背后,嘶——,倒抽一口凉气,那音箱线居然像手臂那么粗!这么粗干嘛,难道要通10万伏高压啊?顺着音箱线看到中间,还接着个盒子,不知是用来干吗的。看着你惊讶的表情,高烧友故意轻描淡写地说,“这线我买得很超值,才2万元一对。”哇,线都两万元,那这套音响岂不……不敢问了,免得见笑,赶紧坐下来听音乐。不过听音乐时,最好高烧友的太太不要在家,要不肯定黑口黑脸的没好脸色看,因为高烧友把全部收入都拿来买音响了,无一例外地引起老婆的极大不满,见你一起听音响,没准把你当成了教唆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28:32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发烧见闻

1、在美逛CD店
  美国绝大多数CD店均设有二手CD区,区内CD按音乐种类分类,检索起来非常方便。二手CD片的价格基本上是新片的1/3 - 1/2(EMI,PHILIPS,RCA,TELARC,DECCA等大牌的单片装CD一般价格不会超过8美元),运气好的话,你还能找到原价1/5的CD。我收藏的CD半数以上为二手碟。买到的比较超值的CD有:
  Romantic Russia(Decca)Legendary Performance of 1966,96kHz 24-bit $2.99
  维瓦尔第四季-肯尼迪小提琴(获白金大奖那张)$1.99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Stern/Ormandy版,$4.99
  P展览会上的图画,马泽尔,克利弗兰版,$7。99
  购买的CD中相当多的是企鹅三星名片。
  在美国购买二手唱片后如不喜欢,你尽可大大方方退掉(别把收据扔掉)。这一点我感到非常方便。各位烧友,您恐怕有这样的经历,兴冲冲按照圣经买回的CD(所谓天碟,一般都很贵呦),到家一听并不喜欢。推吧,人家不答应;留吧,堵心。在美您就不必为此担心了。
  2、在美逛HIFI店
  美国是HIEND出产大国,其服务态度亦十分HIEND。入店后,店员接好你要听的器材,告诉你如何换片,调节音量之后便会退出听音室。感兴趣的器材办好必要手续之后你便可扳回家去进行AUDITION。如不满意,只要器材完好,您尽可退回。在国内您有在商店听感满意而回家接入自己系统听感大相径庭而又无法退或换的尴尬吧(别忘了BREAK-IN还需时间那。时间一长,您已用了,谁还认帐),在美您大可不必为此担心。
  3、在朋友家欣赏HI-END器材
  有幸在一朋友家欣赏一套HI-END器材,印象十分深刻(可惜器材牌子没记全):
  音箱:REVEL(在国内未听说过此牌子)20,000美元
  功放:MARK LEVINSON MONO‘S,单边输出150W(型号,价钱不详)两功放之间主人还放有一更大的MARK LEVINSON功放,放音之中一直红灯闪烁,处于STANDBY状态,不知派何用场。也曾求教主人,但本人无线电知识一穷二白,且主人介绍均为专业术语,最终也没弄清其用场。
  前级,CD机,解码器,数码线:品牌价格不详。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音箱线,线身有鸭蛋般粗细。线体中间有一黑合子(比一条烟还大)。价钱您猜猜,2万5美元,比音箱还贵。可他的的确确就是这样搭配的。
  效果如何?好得只能用目瞪口呆四字形容。“空气感”以前一直以为是写手捉刀之谈,听过此套组合,我信了。
  这里还需提一下,我在他那看到了炎黄第一鼓的TESTING CD,不过是德国人出的,想来是LICENSING。他乡听到该式音碟,让我感到十分亲切。
  写了这许多,绝无崇洋媚外之义。钱多有钱多的玩法,钱少有钱少的烧路,这里无非是想说发烧无国界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28:5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音响的选购!
无数的发烧友,听了无数音响系统,坦言之,能够掌握音响配搭门径的,调理出令人满意的声音的并不多。大其是一些复杂的大型hi-end系统,往往非常难以调理,拥有者也常常迷惑于其中,搞到最后,自己也不知要什么。
面对着这些发烧大侠们的舍身忘我精神,有时真不知让人说什麽好。我想,应该把自己的看法贡献出来,庶几对各位有点参考价值
喇叭
先讲喇叭。
喇叭是一套hi-fi系统的喉舌,也是hi-fi系统中,个性最鲜明的一环。看一位“发烧友”如何挑选喇叭,立即就可以明白其人的hi-fi修养功力,乃至於洞悉他的经济能力,居室条件,家庭关系……信不信?
在发烧圈中,有句调侃之谈——挑选喇叭如同选择老婆!(对于女发烧友来说,反之)
这句话,真真把喇叭的个性,以及发烧友们对于这种个性的又爱又恨的感情,描摩得入骨三分。
世上喇叭何其多!
每间屋内只能放一对。
任你如何豪富,拥有多少名器,同一时间你只能享受一对喇叭开声。而任何发烧友,都摆脱不了喇叭带给你的烦恼。
上帝真公平。
再讲下去,还有……
留给大冢想了。
现在讲一下最重要的:在玩音响的各个阶段,如何选择一对合心水的喇叭?或者反过来说,如何避免选错喇叭,烦恼无穷?
在我看来,选错了喇叭,不合心水,绝大部分是由于不了解喇叭的个性,同时也不了解自己的个性(细想想,真正了解自己吗?)。到得音响店,看得合眼缘,尺寸、价格合适就买下,搬回家中,如果此人闭聪塞明、杜门谢客,就此长相厮守,好好在家听音乐,倒也无妨。怕只怕交上几位“损友”,看得几本杂志,看人家的喇叭貌若天仙,身如钟馗,据说“声如出谷黄莺,或如江河澎湃”,只是或在外地,或为前辈高人,并不见客(死无对证),於是发烧友的想像力得以充分发挥。回过头来,看自己家里这一对,左看不入眼,右听不顺耳,于是……
换了之后呢?
如果和想像的差不多(或此人欲望不太高),那倒不错,就此天下太平,等待下一次“地震”。
如果和想象的不一样,(极为可能,因发烧友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麽,人云亦云),大事了!修养好的,秘密请几位死党来参谋,看看有无起死回生的招数,补救一下,例须花钱买线,换扩音机,大约照买喇叭三倍开销就差不多搞掂,包括请人吃饭。修养差的就不行了,将厂商、音响店老板及杂志写手统统问候一通之后,或自行诊治,或帮衬江湖郎中,拆、改、摩、偏方草药,不弄到呜呼哀哉不已。几位“损友”,就此绝交,一套宝贝家生,分香卖履,扫地出门,就此一了百了。虽然痛快,岂不冤哉!
有些人最容易责怪音响店,责怪杂志,以为人家误导。其实,每个人耳朵的感觉,真的不一样,有时区别极大。所谓“各花入各眼”,再加上周边器材,房间特性,造成了 hi-end系统的千差万别。真实想开一点,这正是玩hi-fi引人入胜处。但作为 hi-fi写手,评论器材时虽然隐恶扬善在所难免,对于器材个性,酸甜苦辣,总该有个明确结论。燕瘦环肥,纵然都是绝代佳人,个性却迥然不同。否则,统统套用“靓声八股”,缮稿一百篇,又有何益,徒然曝其无能而已。
然而,仅用文字,来确切表达器材(尤其是喇叭)的个性,确实非常不容易。真正有水平、负责任的写手,常常感到下笔的困难。经过多年的思考,我现在提出一个用现存的经典器材作参考,谱系化的器材个性描述手段,将典型的喇叭分为几个系统,其他的喇叭,各自可在谱系上找到参考位置。这样,可以尽快使“初哥”了解喇叭的个性,以及不同预算下的实际配搭选择,就比如说介绍某个女孩子,可以说她长相像某某明星,但气质上又有点某某的感觉……一下子就能明白了。
请看这个喇叭谱系图。(略)
这里列举了许多发烧圈中大家熟悉、常用的书架型音箱。为方便表达我的意思、省略了其他不少优秀的喇叭,只用英国书架箱中有代表性的三种:Tablette、3/5A、 SL6为核心,编了这个谱系。每一位发烧友,尽可按照这个格式,将自己的心水喇叭,编入谱中。
这个谱系中,上、下各表示器材的价位,当然了,一分钱一分货,也就基本上说明了声音的水准,这容易明白。不多说明。
请注意,从我的中性标准——Rogers LS 3/5A (新型bi-wire玫瑰木),向左为ProAcTablette,向右为 Celestion SL6。向左为“活跃”,向右为“稳重”。
这三对喇叭仔,我听得都很久(现在手边同时有3/5A和Tablette II),它们的声音水准其实在同一水平,价格也相近,又都有十年以上悠久历史,是血统高贵的长青树,它们共同代表了“英国声”。其实,如果推荐给读者,任选一对也不会错。
但如果有选择余地的话,请发烧友们,在同时、同地、同一套系统、软件,认真地比较一下三对喇叭,必然会对自己的发烧经验,大有裨益。
具体说,像我自己,主要听3/5A,系统也是和3/5A最匹配。一换上 Tablette,立刻变得“活跃”了,就是说,中高频的量感增加,细节多,音场大,弹性感增加,整体来说,声音显得“快”和“活”。
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完全是口味问题。
熟悉了这三种喇叭仔,“Hi-Fi大学”的文凭你便拿到手了!
从此,举一反三,选择书架箱再不是难题,有朝一日发达了,在大屋玩大喇叭,道理也是一样。
最後,出几道题试试你。
一位“初哥”,喜欢SL6,又觉得还贵,同时买不起大力后级,怎样选择?
(答案是Celestion C3 )
一位3/5A的用家,喜迁大屋(200尺),想全面升级,但要完全保持3/5A的韵味,不准备换扩音机。
(答案是5/9)
同上情况,想全面升级,改善3/5A不能大爆棚的情况,有能力同时买hi-end扩音机。
(答案是ATC SCM-20 )
一位Tablette用家,喜其音场开扬,但嫌其中高音薄、利,准备再花钱,升级喇叭。
(答案是ProAC Response Two)
一位发烧豪客,有钱但房间只200尺,喜欢3/5A的音色,又嫌其音场,分析力未够顶班,想一次过买对喇叭不再换。
(答案是Ensemble Reference )
扩音机
自从CD取代LP成为主要讯源之後,扩音机中,后级的作用大大提高了。
一方面,相对於LP系统的千变万化,各种CD机的区别,确实小得多。前级,在LP时代,因为唱头输出的讯号要靠前级中RIAA均衡放大,才能形成正常的平衡,所以“前级是头脑,是心脏”。玩家们的心思,一大半要放在选择、调校唱盘、臂、头和与不同牌号的前级的配搭上,整套系统的音色,动态,全靠前级把握,生死攸关。而现在, CD机、解码器的输出,是标准的 line out,可以直驱后级,前级的地位于焉大大下降,甚至出现了各种无源前级,数码音量控制等方式,前级成了“盲肠”,有也好,去掉也无妨!
另一方面,喇叭的染色越来越低,hi-end圈中口味渐趋清淡,由追求厚味、浓郁的音色,渐渐变为追求通透开场的音场,层次感和时间速度感。喇叭的相位、平衡度,音场表达能力,越来越被重视,付出的代价就是效率也越来越低,越来越难驱动,能量感偏薄。过去时代的喇叭,自身染色(或曰:韵味)重,效率高,格当容易驱动,不甚挑拣功放;也因为染色重,透明度差,任何功放,只要能推动它,音色总差不多。换言之,功放、音质、音色上的区别,在旧一代喇叭上,难以分辨。想深一层,这也许正是当年晶体机一出现,便迅速取代胆机的原因之一——喇叭口味重,掩盖了晶体机薄、硬的声底;而胆机的圆润、通透和空气感,在当时的喇叭中也无从分辨。
现今不然了。
在分析力奇高,染色甚低的现代hi-end喇叭系统中,质素凡庸的大路货色功放,(无论是晶体、FET,还是胆机)音质、音色上的瑕疵暴露无遗;驱动能力上的单薄,也无法满足hi-end喇叭的惊人胃口。现今发烧友常说,改换一部高质素的功放,即可使全系统全面改观,确实如此。玩功放,研究各种功放和各种喇叭的配搭,成为CD时代hi-end圈中主要话题之一。
所以,明智的资深玩家,在选择喇叭时,必定同时考虑到用哪一部后级来推它;评价喇叭时,也要为其选择到“最佳配偶”,再作结论。 Hi-end圈中常说某某喇叭要用某某扩音机,某某喇叭必须配胆机,否则声音不佳等等,都是指这种问题。
粗略来讲,一个音响系统的声音水平,排除房间因素不论之后,其音场表现,音色风格,大部分由喇叭决定(包括喇叭质素,合理摆位两方面)。层次感,分析力,喇叭与后级同样重要。动态主要靠后级(包括“硬动态”——即最大与最小声之间的动态,和“内动态”——即中小音量时乐曲的细微动态。)
从讯系到喇叭,环节越多,接口引起的染色和透明度损失就越多,所谓“线越多,线味越重”,“系统越top,换线的效果越明显”,即此之谓也。
到了实际建议的时候了。
倘若已选定一对英国书架箱,如何配扩音机?
如果你是仅取英国喇叭的音色韵味,来做背景音乐、AV用途,那不必论了,配部晶体管AV扩音机即可。
如果是“中等程度发烧”——二万元预算,已在3/5A或 Tablette上花了 8000元,剩下的只有两种选择:买英国合并机或买平价大陆产胆机。
英国合并机,牌名信誉较佳的有Audiolab 8000A, Mission Cyrus Two, Musical Fidelity A-1等,其他不少英国机也有不错的声底。一般来说,英国合并机不尚花巧,朴实耐用,体积小,节约空间。如果家中拥挤,有小BB,苦中作乐的发烧友,选英国合并机是不错的。英国合并机另一优点是接口较多,多数甚至还都有LP档,如果要接卡座、听FM,听点普通LP,选英国合并机是不错的。 Audiolab 8000A, Mission力水较强劲, Musical Fidelity A-1柔润丰满,声底较慢,另外,后起之秀的Rega也很不错。
近几年来,大陆产制胆机形成了热潮。正像本人预期的那样,利用大陆生产灯胆之便,就地取材,胆机的价格可以降至极有竞争力的地步,重新回到普罗发烧大众家中,再不仅是少数发烧富豪独享之物。大陆产及港产胆机目前已在发烧友中取得了初步成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品牌形象、声音质素、销售管理、品质耐用等方面,尚须有志之士进一步努力,珍惜得来不易的声誉。经过几年艰难曲折,留有下来形成自己风格的,基本上有北京的“关氏”、深圳曾德钧设计的“新声/维克斯/极典”,香港的“怡通”、“丽珊”,珠海的“斯巴克”等。
现今中国发烧友有福了。中国胆机不但复活了,而且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位不难选择一款国货胆机,以低廉的代价,实现胆机之梦。
一般来说,国产胆机以价论声都算超值之至。价格其实不是主要问题。选择上,我认为首先是牌名信誉,是否有长期、稳定的营销和售台服务。其次是声音特色,这点要结合自己用的喇叭,自己的口味,“各花入各眼”。最后,整机的造型,使用是否方便,坚固耐用性,灯胆来源,以及器材的二手价值,也要一一考虑,只要把这些方面考虑好了,买一台国产胆机,是进入hi-end音响殿堂的捷径。
最后,谈谈欧美名厂名器级扩音机。有条件的发烧富豪,买一套名器级前後级,自然是又有得玩,又有得看。很能满足心理。但讲实话,一套重量级hi-end名机,如果要买得不后悔,是不容易的。由于种种原因(性能价格比、售后服务等问题),欧美胆机在大陆几无市场,极品器材反而是晶体机的天下。所谓“美国数大名厂”,各有一定拥趸。如果阁下想问津这类名器,最好先结识一些用家,听熟其声底,然后在同时展示几种名机的hi-end精品店,仔细比较,再作完局。一般来说,Rowland声音浑厚丰满,气度宽宏, Mark Levinson精确条理,稳健干练;Krell霸气十足,力发千钧,Threshold超脱恬淡,高雅文静,……虽然都是一流名机,个性风格是很不同的。以上所说,也仅仅是个人印象,供各位参考。
讯源
现今主要讯源,都已是CD系统,故此这里只讲CD机和解码器。
事实上,CD机系统,是发烧友最多困惑的一环。
其他hifi环节,喇叭、扩音机、线材……“一分钱,一分货”的定律,基本上能印证。
唯独CD系统,售价和声音,唉!
我听过许多hi-end数码系统,声音很好。
但我同样听过许多高手,用非常平价的CD采统(甚至像CEC 891这样的实惠机),也调理出很好的声音。
大家记住几个基本原则就行了。
贵价的CD系统,一定比同厂的低价机好。好很多?还是好一点点?你自己听好了。
Philips CD驱动系统,至今仍是“音乐感”的保证。换言之,用Philips系统,至少不会出“恶声”。
日本系统,今天也有不少成功之作,但其体系哪一种好,没有绝对的把握,要自己听。
平价CD系统,胜过别一厂牌的贵价系统的事,绝少发生;但“打个平手”,不分胜负的,却很常见。
很多贵价机,造型上,电路原理上的豪华、先进,会使买家“心理上升了级”。实际上,声音有变化,不一定就是变好了。
所以,到底如何选择?我只好说,在你决定了其他系统之后,还剩下多少钱,就买个你喜欢的牌子的,这个价格的CD机好了。不过为了稳妥,最好是Philips转盘,有同轴数码输出,以留下日后升级馀地。
发烧线
线材现今已被公认为发烧器材之一项,玩hi-fi而不配线,绝对不够胆说话。
但线的价格也愈来愈贵,几千元的线,都算平价抵买,真教人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线的作用,简言之一是要“通”,二是要有适当的“味”。
对于发烧初哥,如果只有一份买线的预算,而要同时考虑喇叭线和讯号线,那麽应先买喇叭线。
喇叭线中,我认为最有把握的是Audioquest和 V.D.H两个牌子,各自从低价至高价。每一不同档次的线,声音改善都很明显。总体来说,Audioquest线声音倾向通透、活跃,最适合配胆机,V.D.H.线比较丰厚,润泽,配胆机或晶体机皆宜。
另外,Audio Note的AN-B也是一条Best buy的喇叭线,声音通透圆润,富有弹性,音乐味甚佳,而价格不贵,十分抵买,我自己用的就是它。
至于讯号线,我认为不乏平价线中的奇迹。我曾用过一种太空工业用teflon绝缘镀银讯号线,声音相当不错,而价格只是几十元一米。V.D.H的D102也很不错,还有 Audioquest的 Topaz,在平价线中都很出色。再好一点可以用Quartz或Cello的 String I。
线材的升级,应和喇叭、扩音机、讯源共同考虑。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你的系统中,如果换线之後,声音有着全面的改善,听多很多东西,那麽就需要“破财”。如果不然,换了贵线之後,听不出什么变化,那就是阁下整套系统的分析力,潜质已到底,可以暂时不考虑换线。
附件
附件中,第一重要的是喇叭脚架,玩书架箱,如没有脚架,不如不玩。因为“书架箱”可不是真让你把它放在书架或组合框上的,那样,音场、层次、定位全无,只听背景音乐罢了。
绝大多数喇叭仔,适合配钢制脚架。云石脚架、木质脚架,只适合少数特定的喇叭。脚架以牢固为要,最好是尺寸、高度合适,顶板与喇叭底尺寸正好一样。脚柱四脚为上,三脚、二脚次之。整个脚架最好是全体焊接,比螺丝紧固得好很多,但搬运不便,加工要求更高,价格自然贵。英国名牌Foundation当然好,买不起,自制也可以,但要注意上述原则。
脚架的重量,灌沙多少,都不是越多越好,要慢慢试。
重量级的器材,最好放在地上。
机架,垫板,钉锥,待整系统定局之後,再一一试用,有锦上添花的作用。
好了,一套正统“英国声” hi-end系统基本配搭已搞好,阁下可以安心听音乐,享受一下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29:18 | 只看该作者
PCM是什么?

简单说PCM就是立体声数码音源转换为模拟音频信号之前的的、从载体如CD/DAT/MD读出的并经过解调的数字信号。
就音频而言,同轴、光纤传输的立体声音频信号是PCM的格式。
如果没有声音或DVD机有PCM开关功能时需要这样做。但CD机是不需要的,大多数DVD机也不需要就可以听CD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29:34 | 只看该作者
谈音乐发烧友的吹毛求疵(转贴)
音响发烧友是很吹毛求疵的。小到音箱的摆位,大到房间的装修,都极其讲究。认识一位发烧友,为了音质的纯净,把豪宅的客厅的窗户都封了,无端端浪费了一个无敌靓景。很多发烧友跟老婆吵架的原因,是因为老婆拖地的时候,把音箱挪了一下位置,虽说只是挪了一个一厘米左右的位置,这对于发烧友来说简直是山崩地裂,因为原来的最佳位置是听了三天三夜,再请专家来鉴别的“成果”。而老婆呢,则更加恼火:你这家伙,不做家务不单止,还这么吹毛求疵!而老公则想说:我要是吹毛求疵,就不会娶你这样的老婆了!当然这只能在心里说。
      音响发烧友的吹毛求疵是电脑发烧友不能理解的。电脑发烧友跟音响发烧友有个共性,就是都喜欢无止境地升级,直到自己钱包空了为止,但电脑发烧友的认真态度,在音响发烧友眼中只是叶公好龙,你看,换了个“金版”声卡,一千多元,但声卡出来那条线却是一条“鸡”线,再看那名牌“创”字头的“环绕声”音箱,则更是马虎,箱体是塑料的,里面分频器都没有,音箱间连着一条花线,声音能好吗?电脑发烧友则想,这么吹毛求疵干吗,音箱再好能令我的游戏跑得快些吗?
      光是线,就有无数的讲究。在电脑发烧友看来,线就是连结A到B的工具,能通电流就行,但对于音响发烧友来说,可不一样,铜线、银线、金线;单股线、多股线;硬线、软线;包皮线、裸线,他们的音质都是不一样的,不要光看“通电流”那么简单的需求,里面就大有学问,因为电流分高频和低频,低频的电流会走线的中间,高频的线只走线的表皮,这叫集肤效应,而线的之间,又会产生电容,所以线材处理得不好,高频就会损失,结果……“结果怎样?”电脑发烧友问。结果问题就大了,音响发烧友心想,“结果就是小提琴的泛音出不来,空气感没那么好,还有……”“不就是泛音嘛,我能听到主旋律就行了”,电脑发烧友不屑一顾地说,把音响发烧友气得半死。
      除了线材之外,电源也得非常讲究,为了电源的纯净,音响发烧友会特意从电源总闸直接拉一路电源给音响用,以免给其它家用电器干扰,然后再把音响器材的原装电源线,换成一条名贵的手臂般粗的发烧电源线,这才心安理得,觉得音质特别的不同,不过发烧友经常忘了,那些器材的机内电源线,往往是一条直径不到0.5厘米的普通线,机外电源线那么粗,有用吗?但音响发烧友不管,换了才舒服,但求心安理得,过得了自己那关,总之换了之后觉得音质立马好了很多,多数还是心理作用。
      吹毛求疵的代价是很大的,一条线平则几百,贵则几万,最要命的是换线只是外围功夫,真正的飞跃还得换器材才行,这就要命了,换器材分分钟都是过万开销,而且最可怕的是换器材往往是因为换了件便宜的器材,搞到整套都换了。我就是因为买了一张20元的D版DVD,在电脑上看觉得效果不好,结果跑去买了一部DVD机,买了DVD机觉得电视效果不好了,又换了一部电视,之后又觉得扩音机不好,换了一部5.1声道扩音机,因为有了5.1声道扩音机,又多买了三个音箱……结果因为买了一张20元的DVD,花了两万多元来“配套”它,之后又忍不住整套全升级了一次。所以音响发烧友千万不要轻易跑去别人那听音响,因为以音响发烧友吹毛求疵的脾性,一听见别人的音质好,就忍不住要破财升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98#
发表于 2013-8-20 15:29:4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29:49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更好享受音乐

HIFI音乐永远不可能与现场音乐百分之百相同,透过音响来听音乐,永远都会缺少某些东西。这是多年来发烧友们的一个共识,就算是HI-END级的超级音响组合,其播放出来的声音也只能与现场音乐接近而不能完全替代。

      在这一不争的事实面前,一个聪明而幸福的发烧友会把注意力放在好好欣赏音乐上,而不会与人攀比、打擂。一个拥有价值几十万的名贵音响器材不是去听音乐而是去比特殊效果的人,只能说明他有钱而已,这是钱在发烧,并不是真正的发烧友所追求的。

      有人说:“人与电脑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电脑什么都能做,就是不会享受。一个人可以让电脑演奏贝多芬的音乐,却无法让电脑喜欢贝多芬!”台湾音响界前辈彭康德先生很早前就说过:“一个只买得起十万元音响却收藏了一千张唱片的人,比拥有百万元音响却只有几十张唱片的人更值得尊重!”发烧友所追求的应该是借助音响来欣赏音乐。

      有了这种正确的认识,玩起音响来就会自在自得,而不会成为一堆冷冰冰机器的奴隶。曾有一位朋友给我电话说他不知道目前使用的器材够不够好,希望我能给他提点建议,等报上他器材的清单,我不自觉地倒吸了一口冷气,那么昂贵的器材,就是再过十年我也可能买不起。为什么这位朋友还会觉得有升级的空间呢?孙子兵法说:“为将者需役物而不役于物”,音响器材的任务就是提供音乐欣赏之用,管它是巴哈、贝多芬还是麦当娜、罗大佑,只要能从音乐中获得心灵的享受与满足,你的音响就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越好的音响越能提供接近于真实的感动,如此而已,对音乐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影响。

      只拿着几十张发烧片而在那里斤斤计较,对枝微末节吹毛求疵,稍有不满就花大钱换机升级,这样的态度是不值得鼓励的。有些音响评论人提出一个“舍得”理论,有舍才有得,如果能舍去盲目的高价音响攀比,很自然就会得到音乐的喜悦。

       一位文人朋友,平时除了写稿外,业余时间全都泡在了音乐里,刚开始受一些高烧友的影响,花了约十万人民币金配置了一套HIFI音响,几经换机升级,也达到了一定的声音档次,平时也自得其乐。然而有一天受一位发烧友邀请去听一套器材,发现这正是自已梦想中追求的声音,一问价钱还不足二万,差点没气得吐血。终于明白并不是高价搭配起来的东西就是适合自己的。

      毋容置疑,一套HIFI音响只是一堆泠冰冰的机器而已,只有被赋予音乐,它才能真正有了灵魂,具有了生命。音响最终是用来听音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借助于音响去欣赏音乐,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发烧友。否则,将永远在音乐之外徘徊。一套几万元级的高级音响组合,只是用来听“打烂玻璃”或是用来验证一下“1812序曲”中的炮声是不是真实逼真,这岂不是暴殄天物与真正的爱乐精神背道而驰吗?

      然而,音乐与音响毕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谈不上谁是手段谁是目的,谁是载体谁是内容。很多传统上被人们认为是“形式”的东西,实际上本身就是内容,或者说是二者的统一体。就如同画家笔下的线条、颜色,舞蹈家的形体动作;文学家笔下的文字符号等等。音响与音乐的关系也是这样,其本身就充满了听觉上的魅力,否则我们就很难解释这些音响效果为什么会对发烧友的听觉产生强烈的冲击力。

   因此,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是不可取的,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新的科技成果带给我们的好处。对于音响技术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永远不会有最完美的音响器材出现。但必须承认,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录音还原技术在今天已相当成熟,花少量的资金组合一套让人沉醉于音乐的器材并不是一件难事,但要真正走近音乐并进入音乐却绝非易事。换句话说,拥有高级音响与拥有音乐并不能等同。

      发烧器材与其它电子产品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纯物理的技术产品,同时它还蕴含着浓郁的音乐文化背境和艺术色彩。因为音响最终必须服务于音乐这种听觉的艺术,并经欣赏者聆听鉴别而最终获得认可。所以,音响不但是一种科技产品,而且还必须是一种艺术品,并且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个性。这是欣赏艺术的人本身所决定了的事实,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艺术品时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因而会对同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有不同的认同。所以,对于一个热爱音乐的人,就算是一套很普通的音响,在他的手里也如同价值连城的宝贝,而一套十几万、几十万的音响器材,要是落在一个对音乐毫无兴趣的人手里就只能说明有钱而已,失去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音响器材是欣赏音乐必不可少的,但理智的发烧友不会把主要的精力和财投入到器材的比拼打擂上,乐在其中的是从音响设备里播放出的来音乐。好好享受音乐吧,这才是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30:15 | 只看该作者
声音在各个波段对听觉感受的影响(ZT)

16kHz-20kHz这段频率可能很多人都听不到,因此,听不到此段频率并不意味着器材无法回放,当然也不代表您的听力不够好,只有很少人可以听到20kHz。这段频率可以影响高频的亮度,以及整体的空间感,这段频率过少会让人觉得有点闷,太多则会产生飘忽感,容易产生听觉疲劳。 (电子合声、古筝钢琴等乐器的泛音 )
12kHz-16kHz这段频率能够影响整体的色彩感,所谓小提琴的“松香味”就是由此段频率决定的,这段频率过于黯淡会导致乐器失去个性,过多则会产生毛刺感,后期处理的时候,往往会通过激励器来美化这段频率 。(镲、铃、铃鼓、沙锤、铜刷、三角铁等打击乐器的高频泛音 )
8kHz-12kHz是音乐的高音区,对音响的高频表现感觉最为敏感。适当突出(5dB以下)对音响的的层次和色彩有较大帮助,也会让人感到高音丰富。但是,太多的话会增加背景噪声,例如:系统(声卡、音源)的噪声会被明显地表现出来,同时也会让人感到声音发尖、发毛。如果这段缺乏的话,声音将缺乏感染力和活力。(长笛、双簧管、小号、短笛等高音管乐器 )
4kHz-8kHz这段频率最影响语音的清晰度、明亮度、如果这频率成分缺少,音色则变得平平淡淡;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多,音色则变得尖锐,人身可能出现齿音。这段频率通常通过压限器来美化。(部分女声、以及大部分吹奏类乐器 )
2kHz-4kHz这个频率的穿透力很强。人耳耳腔的谐振频率是1-4KHz所以人耳对这个频率也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空虚频率成分过少,听觉能力会变差,语音显得模糊不清了。如果这个频率成分过强了,则会产生咳声的感觉。2~4kHz对声音的亮度影响很大,这段声音一般不宜衰减。这段对音乐的层次影响较大,有适当的提升可以提高声音的明亮度和清晰度,但是在4kHz时不能有过多的突出,否则女声的齿音会过重。(部分女声、以及大部分吹奏类乐器 ) 1.2kHz可以适当多一点,但是不宜超过3dB,可以提高声音的明亮度,但是,过多会使声音发硬。
1kHz是音响器材测试的标准参考频率,通常在音响器材中给出的参数是在1 kHz下测试。这是人耳最为敏感的频率。
800Hz这个频率幅度影响音色的力度。如果这个频率丰满,音色会显得强劲有力;如果这个频率不足,音色将会显得松弛,也就是800Hz以下的成分特性表现突出了,低频成分就明显;而如果这个频率过多了,则会产生喉音感。如果喉音过多了,则会失掉语音的个性,适当的喉音则可以增加性感,因此,音响师把这个频率称为"危险频率",要谨慎使用。(人声、部分打击乐器 )
300Hz-500Hz频段的声音主要是表现人声的(唱歌、朗诵),这个频段上可以表现人声的厚度和力度,好则人声明亮、清晰,否则单薄、混浊。(人声 )
150Hz-300Hz这段频率影响声音的力度,尤其是男声声音的力度。这段频率是男声声音的低频基音频率,同时也是乐音中和弦的根音频率。
80-160Hz频段的声音主要表现音乐的厚实感,音响在这部分重放效果好的话,会感到音乐厚实、有底气。这部分表现得好的话,在80Hz以下缺乏时,甚至不会感到缺乏低音。如果表现不好,音乐会有沉闷感,甚至是有气无力。是许多低音炮音箱的重放上限,具此可判断您的低音炮音箱频率上限。
60Hz-100Hz这段频率影响声音的混厚感,是低音的基音区。如果这段频率很丰满,音色会显得厚实、混厚感强。如果这段频率不足,音色会变得无力;而如果这段频率过强,音色会出现低频共振声,有轰鸣声的感觉。(大鼓、定音鼓,还有钢琴、大提琴、大号等少数存在极低频率的乐器)
20Hz-60Hz这段频率影响音色的空间感,这是因为乐音的基音大多在这段频率以上。这段频率是房间或厅堂的谐振频率。这段频率很难表现,在一些HiFi音响中,不惜切掉这段频率来保证音色的一致性和可听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