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晓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聊] 音响.录音.噐材.唱片.音乐知识帖子集中营

[复制链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4:56:07 | 只看该作者
也谈谈听音乐和买音响


    听音乐不同于看电视,耳朵对声音很敏感,我们都希望听到音乐厅里现场演奏般的效果,但这很难做到,既使那些天价器材也不能完全还原,所以,对于普通消费者,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听音乐还是应该回归基本面。

要听到比较好一点音响效果,有一套高素的器材很必要,但除器材之外,音乐软件的质量,听音环境还有欣赏者心情都会直接影响听音乐的效果,简单地讲,能让我们直观察觉到影响音乐重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1.音箱。音箱对重播音乐的影响非常大,音箱就象人的嗓子,不同人唱出的歌声差别很大。音箱基本上决定了音乐的风格和声音的取向,笼统的说,如果喜欢听古典音乐就应选择声音厚实、饱满、有弹性、发音稍靠后的一类音箱,比如意大利或英国产的,特点是声音优美,适合长时间聆听。如果喜欢听现代音乐、看大片等可以选择声音强劲扎实、清晰明快、发音稍靠前的一类音箱,比如美国产的某些型号音箱。不管选择那一类的音箱,音箱自身的素质非常重要,包括选用的单元、箱体材料和制造工艺等。在音箱上可以适当增加些投资,尽可能选购中高档以上的产品,日后你一定会感到非常值,两单元还是三单元区别不大,小音箱的素质不一定不如大音箱,最好让耳朵把关。需要注意的是在试听时要保持各种因素的前后一致,避免误判,比如误把音量大一点当做好音箱。
        2.CD(DVD、SACD)机和放大器。这两件器材对重播音乐的影响相对来说不如音箱大,如果不是高度发烧,只要是品牌产品或名牌产品都可放心购买,当然还要注意与音箱的搭配。

线材的作用很有限。无论是信号线还是电源线,线芯大多是各类无氧铜,只要铜芯足够粗、长度尽量短、连接良好就能完全胜任,没必要迷信所谓高价线材,其实有些外观漂亮粗大的成品线材,其铜芯很普通也很细。简单的办法就是购买品牌信誉好的散线。
        3.音乐软件。影响音乐重播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音乐软件,而且是我们需要经常面对的问题。目前音乐的主要载体还是CD唱片,能购买到自己爱听的,音响效果又好的唱片,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个难题。现场不能试听,买回家后又不爱听的事经常发生,我的经验是一看出版商,比如国内的中国唱片公司,还有近年来引进的原版唱片等,当然购买国际著名唱片公司的原版唱片质量更可放心。二是看推荐,比如每年的获奖唱片和上榜唱片等。同一首乐曲或歌曲可能有不同的版本,应尽量选购有代表性的,由著名演奏家、歌唱家,著名指挥和乐团录制的,由大型唱片公司出版的唱片,这样才可能物有所值,一步到位。

其实听音乐就是一种感觉,它主要来自音乐本身,对有些发烧友来说可能还会掺杂一些对所谓名牌音响器材的崇拜心理。但不管怎样,只要能放松我们的心情,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愉悦就达到目的了,完全没必要把一件简单的事搞的太复杂,甚至神道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5:10:08 | 只看该作者
真实声音重现的条件
人的听觉系统对声音的感受具有一定特性,在高保真重放技术中需要考虑。响的声音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听起来都具有很好的保真度,音量减小时,人耳对高音和低音有衰减,对中音则仍有成比例的响度。正常的听觉系统具有方向性。人耳的听觉响度随声强的变化并不线性,而是接近对数式。
声音是由听觉器官随着心理的作用感觉到的结果,所以用一般物理量来测量非常困难,而必须依据听觉感受加相关物理数据来决定,为了得到声音的真实重现,对声频放大器就要满足一定技术条件。
  ①平坦的频率特性: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16~20000Hz,听觉好的人通常能听到30~16000Hz间,老年人则通常在50~10000Hz间,高保真放大器的频率特性,至少应能在32~18000Hz范围内,增益变化不超过±2dB,因为该频段复盖了音乐和语言的全部频率。对频率特性最重要的是不能在某些频率上出现尖峰,整个频率范围内要平坦无起伏。
  人耳可分辨的频率响应不平坦度,因人、因节目内容而异,大多数人对同一节目的频率响应变化如小于2~4dB就不易觉察。高保真放大器在所需的频率范围,其频率特性变化以不超过±ldB(以1000Hz为基准)为好。
  负反馈能改善频率特性,使它更宽阔、更平坦,好的放大器在额定输出时,仍有良好的频率特性。不标明平坦度的频率响应特性是无意义的。
频率特性与音质密切相关,功率放大器实际使用状态下的频率范围可用功率带宽(PWB)表征,它是功率放大器在失真度一定时,额定输出功率降低一半(-3dB)时的高频上限和低频下限范围,在功率带宽范围内,所有频率的失真度均低于中间频率(1kHz)。
  ②小的失真度:放大器的非线性不仅使信号波形混乱,产生很多谐波,还会在同时存在很多频率时产生互调作用,谐波失真的各高次谐波的含有量,即总谐波失真(THD),是衡量放大器非线性失真量的标准。谐波失真不允许大于10%,因人耳对音乐节目的 2次及3次谐波失真分别在5.2%及4.4%时就能觉察,而语言节目则分别为9.6%及2.l%时可觉察。一般电子管放大器以小于1%的总谐波失真系数作为低失真的界限。晶体管放大器的总谐波失真大多低于0.1%。
  存在非线性失真时,信号中高频率信号会被低频率信号所调制,产生两频率和及差的信号,这就是互调失真( IMD),它与原信号无谐波关系,若能减小谐波失真,互调失真就能消除,互调失真与音质有较大关系,一般与总谐波失真接近。
  另外,信号在通过放大器时,不同频率分量相互间的时间关系不对所形成的失真,称为相位失真。相位失真会降低声像定位准确性和使放大器不稳定。放大器对瞬间变化信号的跟随能力,即是它的瞬态响应,瞬态响应可用转换速度(SR)表征,它是放大器输出电压对时间的变化率,即放大器对瞬间变化信号的跟随能力,单位V/μs,转换速率越高,瞬态响应越好,处理猝发脉冲信号能力越好,高频响应越好,声音的清晰度和层次感越好,重现细节越多。为了实现高保真,放大器的转换速率应大于 10V/μs反映瞬态失真的还有瞬态互调失真(TIM),这两种瞬态失真都和各个声频电路的响应时间有关,强负反馈环造成的信号延迟也会引起瞬态失真。瞬态特性可用低频及高频方波对放大器进行测试。
  好的放大器直至最大输出,其非线性失真仍然极小,而且相位漂移小,瞬态响应好。
  ③低的输出阻抗:电子管功率放大器都有一个固定的负载阻抗,其输出阻抗由它的阻尼系数表征,输出阻抗越小则阻尼系数越大。功率放大器输出阻抗越小,其阻尼系数越大。功率放大器阻尼系数越大,对扬声器机械运动系统的阻尼作用越好,低音的清晰度越好,层次感和力度越好。通常希望多极管输出时阻尼系数大于1,一般认为放大器要大于4才能满意,若阻尼系数在10以上,放大器对大部分音箱的低音重放的影响已可忽略。
  ④良好的信噪比:放大器有噪声时,弱音将被掩盖而使声音不悦耳,还会与声音信号产生互调,降低声音清晰度。高保真放大器的信号对噪声之比应大于60dB,好的放大器应在80dB以上。
  ⑤足够的输出功率:虽不能要求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越大越好,但考虑到音质还是以大小适当为宜。音乐厅适当位置听交响乐团演奏的最大声压约为100dB,一般认为家庭音乐欣赏的平均声压为75dB,为此必须要使听音点(距离音箱2m位置)的平均声压在75dB左右,重放音乐的峰值因数取15dB,峰值声压为90dB,喜欢大音量的人,则要达到100dB。一般情况下家庭聆听音乐用1~2W平均电功率就能得到足够的音量,考虑到功率储备量,在大多数情况下电子管功率放大器取10~15W是合适的,较大房间和使用灵敏度较低的音箱时,放大器要具有35W以上的功率。
  低音(150Hz以下)是基础,要丰满深沉,中低音(150~500Hz)是力度,要浑厚有力,中高音(500~5000Hz)是亮度,要明亮透彻,高音(5000Hz以上)是色彩,要纤细洁净。低音段含能量大,对音量影响较大,如缺少会使放声单薄,高音段含能量小,对音量影响不大,但对音色影响极大,如缺少会使放声特征丧失,高音或低音不良时,音乐的均衡感就将被破坏,使保真度降低。过度的分析力,过多的细节,会掩盖作为欣赏主体的音乐,破坏平衡度。
  重放某些已知其音质的语言或音乐节目,是判断音响系统重放声音质量的重要依据。听音时特别要加以确认的重点为:①音乐有无能量充沛感;②是否给声音附加了色彩:③信噪比是否良好;④动态范围是否能很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5:17:18 | 只看该作者
解析效果器工作原理(上)
效果器对于录音来说,就象是你烹饪时所加入的香料--它们可以非常有效地增强现有声音的感染力,但是要想使用好这些效果器,你必须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对他们的效果器非常陌生,在使用时通常都是随意地设一个值,然后就异想天开地指望得到精彩的声音。如果你知道了这些方盒子是如何进行工作的,你就可以更加有效地使用它们。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不仅列出了一些效果器通常的使用规则,还向你讲述了它们的一些重要参数、经常给我们带来麻烦的地方以及一些应用热点。压限器(Compressor/Limiter)-概述压缩器/限制器(compressor/limiter,简称压限器)的用途是让信号的输出动态范围变小,它使较微弱的信号变大而使较大的信号变小。其结果是使大信号与小信号之间的差别变小。例如,压限器可以用来使snare鼓的音轨变得平淡柔和,允许整个鼓的声音在混音器上被提升到一个较高的电平,而不会使母带过载。对于有些歌手来说,他们在进行录音时总是不能够很好地保持嘴部与麦克风之间的距离,这时候使用一些温和的压缩效果就可以使得人声音轨的表现更佳。-工作原理一旦输入的信号电平超过了用户设定的阀值,则压缩器就将开始工作,把过高的输入电平降低。这样得到的结果是,在增大输入电平的同时,不会造成输出电平产生同等幅度的增大。例如,设置压缩率为2:1,则每增加2dB的输入电平只会造成输出电平有1dB的变化。-重要的参数阀值(threshold)参数:决定了要被压缩或是限制的信号的上下限。处于阀值以内的信号将不会受到影响。比率(ratio)参数:选择了在输入信号超过阀值时,输出电平改变的方式。较高的比率值,将导致较大的压缩,并使得声音听起来很"挤"。非常高的比率值会导致信号产生极端的"上限成分"(ceiling)。这叫做极限(limiting)。输出(output)参数:提高增益可以抵消掉由于动态范围约束而产生的较低的电平。触发(Attack)参数:设定了输入电平的相互作用时间。一个较长的attack时间使得在进行压缩之前"允许通行"更多的原始动态信号。例如,增加一点attack时间可以保留下更多原始的kick鼓的重击声。释放(release)参数:意味着当输入信号在恢复到阀值范围内时,要通过多长的时间才能够让压限器回到正常的状态。在较短释放时间的情况下,压限器的电平变化十分细微,可以用于制造"海浪"的声音。-令人烦恼的特性过分的压缩会导致声音非常窄,且听起来感觉很不自然,并且会产生噪声。因此不要使压缩的量过大。-要点当你使用压限器和其他效果器的组合时,一定要尽可能地将压限器置于效果器线路的最前端,以防止混入前面设备的噪声。·如果在压限器中突然产生了增强现象,而当时你又并没有增加压缩的量值,这说明输入到压限器中的信号电平增大了。·一些音乐中使用到了具有60年代特征的鼓声,那些声音听起来就象是在吸气。为了营造这种效果,你可以使用大量具有很短的释放时间的压缩效果。·对一段混音进行压缩时,如果鼓声和持续的贝司音同时出现,则贝司的声音就会发出"噗噗"声,只要是鼓声一响起,这种声音就会被听到。失真(Distortion)-概述失真效果器的作用是来模仿一个功率放大器过载时的表现,它是吉他最常用的一种效果器。然而,失真效果器也可以用于其他场合,例如为鼓、合成器甚至是人声添加色彩。-工作原理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失真(真空管、晶体管、数字等等)声音都是一样的。一些设备中包括了一个真空管或是其他形式的模拟失真电路,因此可以在计算机的控制下进行改变。而其他的一些则是使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来模仿典型的失真效果。  
大多数的音乐人都喜欢使用较"软"的波形,这样输出信号的失真程度会随输入信号的增大而逐渐变强。而使用较"硬"的波形,输出信号会在某一个点以下不产生失真,而在输入信号超过上述的那个点时,输出信号就产生强烈的失真(参见图1)。"硬"波形的声音听起来比较刺耳。  
  1;一个没有失真的波形与较"软"的和较"硬"的波形进行比较。  

    -重要的参数灵敏度(sensitivity),驱动(drive)和输入(input):这三个参数决定了失真效果器的输出信号电平。当灵敏度参数被设为最大值时,失真效果最为强烈。输出(output)参数:由于失真效果器通常都产生较强烈的功率放大,输出参数可以用于调整效果输出电平的反馈。音调控制(tonecontrols)参数:有些失真效果器上包括了音调控制参数。失真效果器给信号加入了大量的谐波,增强了高频成分;当你为贝司设定的深度(depth)过大时,要设法降低那些尖锐刺耳的噪声。-令人烦恼的特性因为失真效果器具有很高的增益,所以它们很容易产生"嘶嘶"的声音。同时,由于大多数的失真效果都是为吉他而设计的,因此很少有立体声形式的失真效果器用于你的混音工程。-要点将失真效果器单元置于混音器的辅助总线(auxbus)上,并且还要返回混音器。为了给音轨增加一些"撕咬"的感觉,你可以先将这一条辅助总线的声音进行试听。·为鼓的声音增加少许的失真效果可以增强打击的感觉。·失真效果还可以使合成器的声音更加"摇滚"。你也可以通过失真效果器为使用了旋转扬声器效果的风琴音色添加"嘎吱嘎吱咬"的效果,或是在一台早就被人遗忘的老式DX7合成器上使用一下这种效果。均衡器(Equalizers)-概述均衡器可以用于增强或是减弱某一频段上的信号,以达到改变音色的目的。增强或是减弱的多少是用分贝(dB)来衡量的。均衡器可以为你把某一种音色中的某一种令人讨厌的谐波成分减低,同时还可以避免最终混音中各种声音之间发生冲突。假设你在人声演唱的后面使用了一架节奏钢琴,由于钢琴和人声是在同一个频段内,于是就发生了冲突。这时的解决办法是:降低钢琴声音在中频段的成分,将该频段让给人声。-工作原理均衡器中使用的是滤波器电路,这种电路可以对信号频谱中的某些部分不予理睬(通过),而对另外一些部分进行提升或是降低。通常使用的滤波器主要有四种类型:低通滤波器(lowpass),它的用途是使低于某个特定频率的信号全部通过,而对高于此频率的成分予以衰减,其中这个特定的频率我们称之为截止频率(cutofffrequency);高通滤波器(highpass),它的用途是使高于截止频率的信号全部通过,而对低于此频率的成分予以衰减;带通滤波器(bandpass),它的用途是提升某一特定频率附近的信号,而忽略过高和过低的频率成分,其中这个特定的频率我们称之为中心频率(centerfrequency);带阻滤波器(notch),它的用途是衰减中心频率附近的信号,而忽略过高和过低的频率成分。带通和带阻滤波器可以进行作用的频率范围我们称之为带宽(bandwidth)。有许多种均衡器可供我们使用,甚至在功能最弱的混音器上都可以见到。这时通常都是对截止频率以上或是以下的信号进行提升或减低的高通和低通均衡器。截止频率有可能是可调整的,也可能是固定的。图形均衡器(graphicequalizer)是使用大量的带通滤波器将音频信号的频谱分成许多段,这样就可以对各个频段分别进行调整。  

    2参量均衡器参数的图形化表示。  

还有一种参量均衡器(par***tricequalizer),它是一种功能非凡的音调调节形式。不同于图形均衡器的只能对相对固定的频段进行提升和降低,参量均衡器可以对全频段上的任何一个频率进行操作。另外,在参量均衡器中,带宽的值是可变的,从宽到窄均可以(参见图2)。注意还有一种准参量均衡器(有时也称为半参量均衡器),它与参量均衡器的区别在于只有中心频率和提升、衰减的控制,而不能对带宽进行调节。-重要的参数频率(frequency)参数:设定了你要对声音频带中进行均衡的具体频段。提升(boost)和衰减(cut)参数:决定了你要对选定频段进行提升或是衰减的程度。带宽,共振或是Q值参数:这个参数决定了提升或是衰减曲线是窄而尖还是宽而平缓。较窄的带宽设置(即较高的共振或是Q值)使得均衡器只能对非常窄的一个音频段进行操作,而较宽的设定值则可以对较宽的音频段进行操作。-令人烦恼的特性许多均衡器上都没有通过开关(bypass),这对于比较通过均衡器的信号和没有通过均衡器的信号的区别带来了麻烦。有些均衡器有一个可调整的带宽,但是这个参数对于使用上来说总是不是太窄就是太宽。-要点如果你可以的话,最好是使用衰减功能而不要使用提升。例如,我们一般都是对中频段进行衰减,而不是对低频段和高频段进行提升。你可以进行衰减之后,再对整个频率范围整体进行提升。·要不断对通过均衡器的声音和未通过均衡器的声音进行比较。你一定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你对高频段进行了较多的提升,可是发现低音显得有些单薄,于是就又对低频段进行提升,然后又发现中频段偏弱了,只好又对中频段也进行提升,就这样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了。·永远只使用你所需要的最少的均衡量。要知道仅仅是几个dB的不同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变化。延时效果(DelayEffects):回旋(Flanging)、合唱(Chorusing)、回声(Echo)-概述时间延时效果可以产生回旋,回声,合唱,延时,立体声模拟(stereosimulation)等许多种效果。有些设备为每一种效果设定了一种独立的效果算法,而另外一些则只是提供了很简单的时间延时效果,然后对其进行改变来实现各种不同的效果。相位(phrasing)、回旋和合唱是由很短的延时时间而产生的,因此你不会觉得它们与延时效果有过多的相似之处。虽然如此,延时效果毕竟还是这些效果中最最基本的。-工作原理时间延时效果是将输入信号录制到数字化的内存中,然后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之后再将其读出来。将输出信号的一部分反馈回输入端,使之再进入到延时的循环中去,于是得到一种重复的回声效果。调制(modulation)参数,这是一种在某一特定范围内进行延时时间变化的参数,它用来制造一种很活泼的变化效果--延时时间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不断地来回变化。-重要的参数初始延时(initialdelay)参数:设定了延时的时间。在回声效果中,这个参数决定了直接声与第一声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回旋和合唱效果中,调制参数控制了初始的延时时间。有一些设备允许你将延时时间与MIDI乐曲的节奏进行同步。另外一些则是一种tap功能,即使用开关和按键来设定延时时间。平衡(balance)、混音(mix)和混合(blend)参数:这个参数调整了直接声与延时声音之间的平衡关系。如果你将一个合唱算法设定为100%的湿度(即全部通过效果器),那么你将听不到任何合唱效果,其原因是合唱效果是通过一个细微的音高偏置来产生的,而这种细微的音高偏置是由"干"信号(即不通过效果器)和经过延时调制的信号共同生成的。可使声音更加丰满的合唱效果算法使用了若干个延时,因此你将在平衡为100%时,依然可以听到效果声。  
反馈(feedback)、再循环(recirculation)或是再发生(regeneration)参数:这个参数决定了从输出端返回到输入端信号量值的多少。在回声效果中,最小的反馈量提供了一种单一的回声;而较大的反馈量值则增大了回声的效果。在回旋效果中,增大反馈量会使效果变得尖利,这与增大滤波器的共振参数十分类似。扫描范围(sweeprange)、调制量(modulation)或是深度(depth)参数:决定了使用多少调制量(有时也称之为低频振荡或是扫描)来使得延时时间产生变化。例如,一个延时效果具有2:1的扫描范围,那么就可以扫描超过2:1的时间间隔(例如5毫秒到10毫秒,或是100毫秒到200毫秒)。一个较宽的扫描时间对于生动的回旋效果来说是最最重要的了;合唱和回声效果则不需要过多的扫描范围。在使用较长的延时时间的效果时,应在合唱中增加一点调制,但是太多的调制量将会导致不和谐的效果。许多回声效果(长延时)算法都是基于现在的效果器硬件设备来建立的,它们没有调制参数。调制类型(modulationtype)参数:调制通常用于周期性的波形,例如三角波或是方波,但是一些设备包括了随机波形和包络(可以用于调制输入信号的动态范围)。调制率(modulationrate)参数:设定了可调制低频振荡器的速度。典型的速率范围是从0.1Hz(即每10秒钟一个循环)到20Hz。作为最标准的合唱效果,通常是使用2Hz或是更低的频率;较高的速率则用于一些不大常用的效果。在回旋和合唱效果中,调制导致了被调制信号的音高变得比较单调,并且将其返回到原始的声音(音高比较尖锐)中,不断地进行循环。-令人烦恼的特性延时时间是从设备中读出的,尤其是在有些老式的设备中,数据并不总是100%的正确。当然,通过MIDI来改变延时时间,当设备正在处理一个信号时,其结果总是出现问题。-要点为了增加颤音,可以设置一个较短的初始延时(例如5毫秒等),监听延时时间,并且用一个5到14Hz的三角波或是正弦波来调制延时。·为了创造出"梳状滤波器"效果,可以将一个直接声的信号与一个通过了短暂且未经调制的延时效果的信号进行混音。试着将初始延时时间设定为1到10毫秒,最小的反馈量,不进行调制,将直接声和经过处理的声音进行等量的混合。然后打开反馈以提高滤波特性。·为了进行从单声道到立体声的转换,你应该设置立体声的合唱深度参数为最大值,并且将比率参数设为最小值(或是关掉)。当调制比率参数设置得较高时,将会导致立体声展开效果缺乏动感。·为了给特定的节奏(例如一个八分或是四分音符)校准回声的反复时间,下面的公式将为你把每分钟的小节数(节奏)转化为每四分音符多少毫秒(回声时间):60000/(每分钟的小节数)=延时时间(单位为毫秒)  
解析效果器工作原理(下)
音高转换器(PitchTransposer)-概述音高转换器用于合成输入信号中的一个或是多个和声。简单的音高转换器只局限于对相似的谐音进行转换,而一个功能全面的音调转换器却可以"智能"地生成出一些谐波,只要你指定一个调和一种模式(如大调,小调等)即可。-工作原理从本质上来说,一个音高转换器是将信号切成非常细小的很多块,然后再将它们重新贴在一起。除了几个毫秒的处理时间外,这些操作都是实时的,它们有时使用较少的时间(提升音高),而有时则使用较多的时间(降低音高)。-重要的参数转换(transposition)参数:决定了和声中音高之间的距离,典型的是使用半音,但是会有附加的细微的音调控制。混合(blend)或是混音(mix)参数:决定了原始声与经过转换了的信号的平衡。反馈(feedback),再发生(regeneration)或是再循环(recirculation)参数:控制从输出端返回一些信号回输入端,以建立台阶式的谐波和其他的特殊效果。智能和声(i****ligentharmony)参数:这是一些用于组成调式和音阶的数据,正是它们才使得音高转换器可以用于产生和声,当然这些和声是以特定的音阶规则为基础而生成的。-令人烦恼的特性这种设备对于转换音高来说有非常强大的处理能力,不过有时候声音听起来还是不够理想。例如,这里可能有颤音起伏的效果,或是偶然的短时脉冲波形干扰。音高转换的程度越大,则问题越明显。-要点即使你的音高转换器不具有"智能"的和声功能,你也应该在进行演奏时,不时地通过MIDI接口使用连续的控制器信息对转换参数进行控制。对于滑奏效果来说,你可以设置转换的音高比通常的音高略高一点(大约几个音分的样子),然后提升再发生参数。对每一个音符进行再循环和音高提升,从开始一步一步地升高直到接近滑奏效果(和声音高控制参数控制着每一步之间的距离)。音高转换器可以制造出来非常优秀的回旋/合唱效果。方法是将音高控制参数设定为非常小的值(1到20音分),并且提高再发生参数来进行尝试。噪声门(NoiseGate)-概述噪声门可以帮助我们来去除信号中的噪声和"嘶嘶"声,而无管当时输入的音频信号是否低于某个特定的阀值。作为一个意外的收获,噪声门还可以产生非常特别的效果。-工作原理较大的音乐声会导致"嘶嘶"的声音,这种声音在比较安静的时候(通常是在乐曲停止演奏的时候)就会被听到。设定阀值正好比"嘶嘶"声的电平高一点,这样将可以使信号通过。在信号电平低于阀值时,它将阻碍信号的输出,例如我们经常遇到的那种情况--信号只由单一的"嘶嘶"声组成(参见图3),这时就可以使用噪声门来处理。  

    3:图中的上半部分显示了在通过"门"之前的情形。下半部分中,注意尽管我们在门打开的时候去除了噪声信号,但是衰减的截止要比通常情况下来得突然。  

    -重要的参数阀值(threshold)或是灵敏度(sensitivity)参数:决定了使门打开的电平值。较高的阀值电平一般用于特殊的效果,例如去除一件重要乐器声音的衰减过程,以得到更有敲击感的声音。消弱(attenuation)参数:一些噪声门具有可调节的关门状态消弱功能。当使用较少的消弱时,门并不完全关闭,此时一些低于阀值的信号还是可以通过。衰减时间(decayt***)参数:设定了当信号低于阀值时,声音淡出的时间。音头时间(attackt***)参数:工作在与上面衰减参数相反的情况下:当输入信号超过阀值后,噪声门打开一段指定的时间,使信号淡入。  

通常,你都是希望音头时间越短越好,使得最开始的冲击性声音不被错过。开关输入(keyinput)参数:这个参数允许使用一个单独的音频信号(未经处理过的信号)来打开或是关闭门。-令人烦恼的特性有时候噪声门会将某些你希望听到的声音去掉了。另外,噪声门对信号进行加工时,不需要信号在此之前经过过多的处理。消除高频噪声的同时也意味着消除了一部分信号。-要点如果可能的话,应避免使用噪声门来进行噪声的消除工作,这是由于它会破坏细微的动态变化。开关输入参数对于特殊的效果来说简直是再精彩不过的了。例如,你可以用kick鼓击打的声音将一个持续的和弦的声音"切"成节奏形式的小段。对于巨大的鼓声,采样时会混入一些房间的声音,压缩信号之外的成分,然后使用一个较高阀值的门对它进行处理。这使得房间中的爆破声通过,但是这样消除了混响的衰减。混响(Reverberation)-概述混响效果用于模拟声音在声学空间(例如大房间或是礼堂等)中的反射。数字式混响器甚至可以创造出真实世界中不存在的空间效果。-工作原理数字式混响器是通过一个算法来处理声音,这种算法中用滤波器建立了一系列的延时,模仿在真实房间中声波遇到墙壁和天花板后发生反射的情况。  
    4:通常的混响参数。  

    -重要的参数图4中向我们展示了最基本的混响参数。类型(type)参数:决定了混响效果模仿的类型:房间,大厅,反射板,spring(用于吉他功放的杰出的"拨弦"混响声),等等。房间尺寸(roomsize)参数:决定了房间的全部容量。改变这个参数通常会使其他参数发生变化,例如低频或高频的衰减等。早期反射电平(earlyreflectionslevel)参数:早期反射是一种间隔非常接近的离散的回声,这一点与较晚产生的"wash"声音不同,后者将会持续混响声的尾部。预延时(predelay)参数:决定了房间中产生的第一组反射声或混响声开始之前的时间,通常我们将其设定为100ms或是更短。一个较长的预延时时间将给你一种非常巨大的声学空间的感觉。衰减时间(decayt***)参数:该参数用于调整混响声的尾部衰减到听不到时所经过的时间。这里可以为不同的频段设置不同的延时时间,允许你根据房间的特性来设定更加合适的混响尾部。线路转换频率(crossoverfrequency)参数:是一个为高频和低频成分分别设置延时时间的参数。它决定了高频和低频之间的"界线"。例如,对于一个1KHz的线路转换频率来说,低于该频率值的信号将隶属于低频延时时间,而高于该频率值的成分将隶属于高频延时时间。高频消散(high-frequencyrolloff)参数:在自然的混响空间中,高频成分的消失速度要较低频成分更加迅速。高频消散参数就是用来帮助你模拟这一效果的。混音(mix),平衡(balance)或是混合(blend)参数:这个参数设定了混响声和直接声的混响比例。漫射(diffusion)参数:是一个"平滑/粗糙"参数。提高漫射会导致早期反射声的结合更加紧密,这样可以得到一个非常厚实的声音。减低漫射传播会使早期反射声分离程度增加。一些混响效果单元称这为密度(density),而一些漫射控制会影响所有的反射音,而不仅仅是早期反射声。-令人烦恼的特性尽管是最优秀的数字式混响器,也不可能完全模仿出真正的大教堂中的那种感觉。一个真正的声学空间是最好的混响器。一个拙劣的混响算法不会给人带来任何感动,同时还会给声音中加入高音的"铃声"。-要点不同的乐器会在不同的混响设置下得到好的结果。  

例如,低密度的设置值对于敲击的声音就会出现问题,这是由于第一声反射声更象离散的回声,而不是混响声。提高密度值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低密度的设置值可以与人声很好地进行配合,使得声音更加丰满。一个没有加任何混响的音轨会让人听起来十分的干且易碎,但是它也很容易被加上过分的混响。一些最为优秀的混响器仅仅提供了非常短的房间混响算法,使得混响声在混音中很不起眼,你不注意都不太容易发现。为了创造一个感觉"宏大"的声音,你可以将低频延时时间设置得比高频的长一些。若是为了得到一个非常"轻"的声音,则反之。震音(Tremolo)-概述。震音效果产生一种周期性的振幅变化,使得声音听起来好象是在进行有规律的跳动。-工作原理利用一个调制源(例如一个三角波或是正弦波)来控制振幅。-重要的参数调制(modulation)或是深度(depth)参数:决定了对振幅进行多大的变化的调制。调制类型(modulationtype)参数:一些震音效果器包括了不同类型的调制波形。调制率(modulationrate)参数:设定了调制信号的频率。-令人烦恼的特性通常来说,你都无法将震音调制的频率与MIDI的节奏进行同步。对于采集来的声音来说,震音效果会导致一些音符的音头被吃掉,以至于影响节奏。-要点震音本来是用于吉他的,但是它在60年代就开始用于人声背景了,当人们醉得飘飘欲仙时,会觉得这种声音非常的中耳。激励(Exciter)-概述激励器用于增强声音的亮度,但是它又不同于均衡器。使用它的结果是得到一个非常明亮且"轻快"的声音,而没有简单地将高音提升后所带来的刺耳的感觉。-工作原理不同的处理产生的变化很大,但是一个最普通的模式是增加少许的高频失真。另外一种办法就是在中频段声音较大的地方提升高频成分。有时相位的改变对于声音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重要的参数激励器频率(exciterfrequency)参数:设定了进行激励的频率。激励器混音(excitermix)参数:决定了增加多少激励声到原始声音中去。-令人烦恼的特性人们通常都爱把激励开得过大,以至于毁掉了整个歌曲的声音。-要点不要将整个乐曲的混音通过激励器,因为它的"杀伤力"实在是太大了。为了得到好的结果,要使用辅助总线来驱动激励器,如果需要的话,可以为每一个通道增添细微的变化。声音合成机(Vocoder)-概述声音合成机主要是用于建造一种"谈话"的效果。-工作原理一个声音合成机有两个输入口,一个是为乐器准备的载波输入口,还有一个是为麦克风或是其他信号源准备的调制信号输入口。对着麦克风说话将会加重调制波输入的频谱。这是通过打开和关上一些与人声具有相同共振峰的带通滤波器来实现的。-重要的参数载波输入电平(carrierinputlevel)参数:决定了载波信号的电平高低。调制信号输入电平(modulatorinputlevel)参数:用于调整调制信号的电平高低。平衡(balance)参数:设定了麦克风采样的声音与声音合成机声音的混合量。高通滤波器(highpassfilter)参数:用于直接从麦克风通道给输出端增加一些高频成分。这一点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混音中的一些发音(如英语中的s-和th-的发音,大致相当于汉语中的"嘶"),这些是由一些在通常的乐器声音信号中不常见的高频成分组成的。-令人烦恼的特性如果滤波器太尖利,则很容易发生过载而造成可怕的失真现象。请不要称它们为声音合成机。-要点声音合成机的优点远不止仅作为谈话效果来使用。例如,使用鼓的声音来代替人声对麦克风进行输入,然后再用这个信号来控制一个键盘的持续和弦。为了得到最好的结果,被处理的乐器的声音中应该具有大量的谐波。  
失真吉他的声音作为声音合成机的载波会工作得很好,可以用它来调制一个合成器产生的锯齿波。结语信号处理的确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但是当你加入了MIDI控制时,效果将会更好。几乎没有人能够完全琢磨透现在已经存在的效果器和综合效果器,因此你很有可能找到一种让人们都感到惊讶的声音,并且只有你知道如何得到它。附1:多重效果(MultipleEffects)要进行复杂的设置,则需要将许多种不同的效果器组合到一起来使用。它们可以被组合成串联或是并联的形式(参见图5)。并联设置需要一个混音器(尽管有些综合效果器中内置了混音器,但还是有一些没有),这样使用起来将更加灵活。例如,贝司通过哗音效果器后声音就变"瘦"了,这是因为哗音效果器改变了贝司频谱。然而,若是将一个哗音效果器与一个对低音进行提升了的均衡器进行并联后就会得到非常精彩的效果。  
  5:效果器的串联、并联和串/并联组合。  

    在串联使用效果器时,连接的顺序也是个问题。通常,处理动态的效果器(压限器)不是处于效果器链的最前端(以产生平滑而持续的信号),就是处于最后端(用以减低动态范围的变化)。其次在链上的应该是给基音增加和声和谐波的效果器,例如失真,八度分割和音高转换器等。然后是均衡器,你可以用它来调节音调,时间延时效果(例如合唱等),以使声音丰满。最后,再使用混响器创建一个声学空间。当然,这些只是一个很平常的建议;在实际应用中还会有许多变化。附2:关于软件效果器许多的效果器都去掉了硬件的外壳,披上了数字化界面的外衣钻到计算机里去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此许多的信号处理器都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因此将信号处理硬件移植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大脑中,具有许多硬件设备所不及的优势。Windows操作平台有一套标准的音频信号处理"插件"。这些插件(由一些厂商提供的)的功能提供了从混响到"法兹器"的模仿等许多效果,而且可以被用于其他一些支持WindowsDirectX协议(微软公司一提供的一种有关硬件编程的接口)的应用程序中。在Mac计算机中,也有许多插件标准,从TDM(用于Digidesign公司的顶级ProTools系统中)到Adobe公司的Premiere(一种非实时的格式,即它只能用于对文件进行编辑)应有尽有。那么究竟哪一个比较好呢,是软件产品还是硬件设备?如果你是在一个俱乐部中进行演奏,当然应该使用硬件设备。但是如果你的音乐工作室中已经在使用一台计算机进行数字音频方面的工作,那么使用软件的效果器可以增强你声音的魅力,同时利用的只是最少的投资和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5:13:04 | 只看该作者
CD的种类
[正版类]

厂牌出品:再三考虑,还是把它算入正版。虽然厂牌独立出品中的无版号出品在某些角度来说是不那么合法,但毕竟是正式的出品。很多音乐都是属于大公司不屑或者不敢出的,做为收藏来说是很好的。而且不乏优秀的音乐,在某种角度来说,它甚至强过大公司的出品,因为它很少也不太需要妥协。

国内正版:这个不用说了,拥有版号的合法出版物。看CD是不是正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CD背面,是否有IFP编码。一般正版都有IFP烫码,而盗版一般没有这个码或者会把这个码烫掉。提醒下,第一批正版/首版的收藏价值较高。

国内再版:这个属于正版首批,或者某批卖完很久了,再翻出来重新制作的。质量基本一样,就是收藏价值会打折。仔细看,某些CD的再版和首版有细微的不同。

廉价正版:这些很多是因为版权便宜所以才会便宜。另外、还有那种拼盘。一般来说艺术价值会大打折扣。

国内引进版:其实属于做的好的那种盗版质量,我一直不太喜欢这种,不同的是有个版号,合法版权,价格也相对便宜。

国外正版:国外压盘上分很多中,日版、法版、加版、德国版等。德国版是最好的(我认为)。

还有,盘内圈上会有编号,编号越靠前越好,尤其是JAZZ和古典、发烧之类的,因为德国制盘,一个母盘一般只压3000次,再后来的就影响质量了。记得有人专门花N倍的价格去定前10张的。

还有HDCD,防拷贝CD等等,挺花样百出的,也很考验人的鉴赏能力。


[D版类]


港版:很防真的一种盗版,但是盘就能看出来质量差劲,早期使用刻录的方式,后来也有少数的做压盘

黄标:这种CD很好辨认,外面有一个精美的纸套,在右下方有一个小黄标签,上面有乐队的简单介绍.里面的歌词和原盘是一样的.不过大家也要注意这中的也有仿制品,一般手感要比真的港版轻,里面也有时后没有歌词。

黑盘:也是国内盗版的一种.采用全黑的刻盘,这种盘的好处是抗光性比较强,看起来也比较舒服,心理感觉好.在外面的包装上有用透明胶带打上的乐队简单介绍,里面的歌词也很精美.

仿原盘:最坑人的一种盘.歌词和港版差不多,印刷比较好,纸也相对好一点,不过这种还是比较好辨认的,CD盒就能看出不是原装的,东西好,价钱贵.所发的东西一般都是港版和黑盘里少见的东西,让人欲罢不能.个人认为是国内的少量的高级盗版.

高档D版:包装非常好,但是封面会有很大出入,背后的条形码基本是假的。主流摇滚和流行的东西很少,基本是小众审美的东西多,音乐品位不错。JAZZ,古典,经典民谣、电子……等等。

简装:包装十分恶心,盘也做的很随便,但是好在基本都是大路货品种繁多,价钱也很便宜。有个忠告,其实卖简装的地方经常可以买到拆了包装的港、黑、黄标版(我有次还挑出了天空大爆炸的简装原盘,大喜),很值得一翻。

低档盒装D版:最恶心的一种D版,就是把简装的东西装了个盒子,卖的价钱却高了很多



[打口类]


打口:这种我想大家也不需要再介绍了。国外生产过剩产物,还有的是有一点质量问题的,买到后者属于你运气背。

扎眼:这种盘包装简单,在盘的中间部分,扎了一个小眼,听的时候要修复,一般都没有伤到歌曲.没有CD盒.不过歌词什么的都有。其实这种我觉得比打口好一些,毕竟歌是不会少的。

原盘:应该说的是,原盘是最接近国外正版的(不同的是原盘属于生产过剩品),一般看起来和打口差不多,就是没有口.在CD盒上一般有唱片公司的标签,偶尔还会有超市的价签.手感相对要比盗版的重些。有一个要注意的是,也有貌似原盘,其实里面已经被高技术处理(具体怎么处理的不知道)完全听不成的,另外一个搞笑的是,我弄到一张RADIOHEAD原盘,特种包装,上面居然有乐队的签名,真不知道乐队知道这些签名CD居然流落到被人当过剩产品处理掉是什么感觉。

裸盘:用纸袋包着,大概是封面在被打口的时候就已经被弄坏、弄掉或者被水泡坏了,但是好东西也满多的。以前专门有人把仿原盘的盒子包装和裸盘配套,那叫一个真假难辨。

假打口:注意了,这些CD有可能是用仿原盘弄个小口子,或者D版套个打了口的塑料盒就开卖的。很多人一看有口就西里糊涂的买回去了。我亲眼见过一老头进了大堆D版,每天弄个榔头砸,磁带年代就更是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5:16:36 | 只看该作者
26年前的1982年8月17日,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公司在位于德国汉诺威周边的Langenhagen的飞利浦工厂里制造出世界首张CD。CD的发明在音乐产业引导了一场技术变革,其出众的音质以及耐损性,标志着从模拟模式到数码音乐科技转变的开始。

  生产首张CD的飞利浦德国工厂隶属于当时飞利浦旗下的宝丽金唱片公司。工厂制作的第一张CD是演唱组合ABBA的专辑《The Visitors》。

  1982年11月,共约150首曲目被制作成第一批CD,并推向市场,其中主要为古典乐。首批CD以及包括型号为Philips’CD100在内的CD播放器于11月在日本推出,并于1983年3月相继进入美国及欧洲市场。

  日本也成为掌握CD生产技术较早的国家之一,那时港台流行音乐市场很繁荣,主要以黑胶和卡带发行.还没有生产CD的能力.一些唱片公司要发行CD,只能交到海外有制作能力的国家和地区来完成.

  港台歌手发行的CD可划分为早期和后期。94年前制作和发行的CD称为早期CD,94年后制作和发行的CD称为后期CD。因为在94年出现了IFPI(国际唱片业协会),那年开始,唱片公司制作、发行的正版CD都必须在光盘内圈上打上IFPI码,94年前的CD内圈上是没有IFPI码的。因此,鉴别一张CD是早期发行还是后期再版,其中一点就是看它的内圈上有无IFPI码

  早期制造、发行的CD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同一张专辑有各种各样的版本。从我了解到的一些情况,香港唱片公司为旗下的当红巨星制作CD是从85年开始的,之前只有卡带和黑胶。早期CD版本主要分日本三洋版、日本SONY版、日本天龙版、日本东芝(TO)版、日本三菱版、西德版、法国版、美国版、澳洲版、韩国版、香港本地版几个版。

  其中制作、发行年份大致是:“三洋版”为86-87年间;“SONY版”为85-88年间(分为细圈英文字版、普通版、无星版);“天龙版”为86-91年间; “东芝版”为87-92年间;“三菱版”为88-90年间(分为内圈有MT版和无MT版);“西德版”为88-89年间(主要以银圈版为主);“韩国版”为88-94年间(其中分为韩国银圈版(早期韩国版)、普通胶圈版、T113版、PAN*****版);“法国版”为89-91年间(其碟面大多为红色,又叫做红色法国版);“澳洲版”为89-91年间;“美国版”为90-91年间;“香港本地版”在92-93年开始生产。

  早期的不同版本中,究竟谁的音质最好?这里面有没有排名?一些收藏家的说法为:西德版排第一,三洋版、SONY版并列第二,天龙版第三,法国版第四,东芝版第五,韩国银圈版第六,三菱版第七,美国版第八,澳洲版第九,香港本地版排最后。我个人认为西德版和SONY版音质最好,其次是三洋版,第三是东芝版,法国版和天龙版并列第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5:09:33 | 只看该作者
了解技术特性合理选择麦克风
选择合适的麦克风正变得越来越不容易。麦克风的种类越来越多,各有所长,质量也都很出色。因此选购时最大的影响因素除了价格之外就是个人的喜好了。

    对于那些选购时喜好依靠客观参数而非主观印象的人来说,这里有一些提示供选购特殊用途麦克风时参考,这些用途包括广播、录音或实况转播(有或无扩声)。

    首要当然是最平滑的响应

    选择麦克风时,用户首当其冲应关心其频率响应特性。频率响应必须足够宽广以拾取整个范围内的声音,使自然声源质量没有可听的改变。

    第二步是选择麦克风的指向性

    在价格相同的各类麦克风中,全指向麦克风通常具有最宽广、最平滑的响应,同时对喘息、手持噪声和风的灵敏度也较低。如果无过多的外部噪声或太多的混响,它们都非常适用于大多数应用场合。例如,动圈式全指向采访麦克风在记者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虽然全指向麦克风很好地接受来自所有方向的声波,但某些用户可能喜欢接受来自一个(单向)或两个(双向、8字形)方向的的声波。这意味着为了获得直接声与混响声的相同比率,心型和双向麦克风、超心型麦克风和锐心型麦克风位置离声源的距离分别是全指向麦克风位置离声源的距离的1.7倍、1.9倍和2倍。例如:会议用麦克风能够拾取较远距离声源,电容式的采访麦克风也能够在远距离获取清晰的目标声音,通常也用于大型演出的现场同期录音。

    第三的电输出阻抗非常重要

    因为它应该与调音台、磁带录音机或放大器的输入阻抗匹配。此阻抗单位为Ω,通常在1kHz的频率处。动圈式麦克风典型阻抗值为150Ω、200Ω或300Ω。作为一个经验法则,设备的输入阻抗应该至少是麦克风阻抗的3倍。目前市面上的所有调音台都满足这个要求。

    此外,还有高阻抗麦克风及可在低和高阻抗之间切换的双阻抗麦克风。与高阻抗麦克风相连的电缆长度不应超过7m,因为电缆电容会导致高频衰减。

    内置放大器的麦克风可插进高于或等于最小负载阻抗的任何负载中工作。如果麦克风连接到带一个低于最小负载阻抗的负载之输入端,频率响应将受到损害。

    第四过载声压主要对电容式麦克风非常重要

    电容式麦克风工作在一个一直到某个声压级(SPL)的线性状态,此SPL称为过载或最大SPL,频率通常在1kHz。声压超过此值,输出信号将会由于谐波失真而变坏。

    在最大SPL,总谐波失真系数不应超过0.5%或1%。在通常的应用场合不可能过载动圈式麦克风,它们实际上永远不会使信号失真。

    灵敏度是某SPL下的麦克风输出电压。它一般在1kHz测量,单位是V/Pa或dBV。在某一增益设置下,较灵敏的麦克风发声较大,但用户此时应该仔细使用,因为反馈危险也随之按比例增大。

    第五邻近效应

    邻近效应是用近传声技术提升低音的效应,即麦克风置于离声源几厘米的位置。尽管在某些场合此效应会产生某些歌手喜欢的强烈丰满的声音,但有许多场合必须控制或完全避免低音提升,例如,在记录谈话时。邻近效应可能使谈话不可懂。有些麦克风装备了低音滤波器以补偿邻近效应,应用在家庭录音可避免日光管变压器、冰箱、空调器等电器的低频噪声。

   在录音或转播舞台节目时,工作距离通常非常近,近传声技术就有了用武之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声反馈。

    在演播室类似这样的技术就不是必需的了,远传声技术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演播室内可能使用动圈式和电容式麦克风。电容式麦克风对瞬态声音具有出色的响应。当扬声器有过量的咝咝声时,动圈式麦克风一般优于电容式麦克风。

    有目的使用麦克风最重要。为帮助最终选择,用户应当心中有数:此麦克风是用于广播和演播室录音,还是用于广播或舞台录音(带扩声)?

    对于广播或演播室话音记录,将使用适于远传声的麦克风。而对于广播或舞台录音(带扩声),将需要适于近传声的麦克风。在近传声的情况中,用户应当在决定哪种麦克风最适用之前决定是否需要邻近效应。

    接下来,麦克风是否要贴近人?如果是,就要在颈挂式麦克风和其它专用麦克风(如头戴式麦克风)之间作出选择。使颈挂式麦克风与任何沙沙噪声(麦克风外罩和电缆摩擦引起)隔离是非常重要的。

    在使用挂在非专业演讲人(如演播室嘉宾)衣服上的颈挂式麦克风时,声音工程师应该告诉演讲人不要在无意中碰到可能在领带别针上或项链上的麦克风,否则听众可能会听到非常恼人的尖叫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4:55: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晓残 于 2013-8-16 16:08 编辑

聆听音响有无客观标准?


  这个标题可能不十分正确,因为我们是聆听「音乐」music;至于「音响」,则是聆听音乐时的必要器材及操控工具。但这些年来,音响的地位早已凌驾音乐,每位音响迷都是「听音响」,听音响器材所发出来的声响。

无客观标准─喜欢就好

  确实有不少人认为聆听音响并无客观的标准,你喜欢管机,他喜欢晶体机,我喜欢真空管+晶体管的混合机。有人偏爱小提琴的弦乐,所以很在意高音「油不油」、细不细?有人嗜好尺八及double bass,所以很在意低音能不能「出得来」、下得去?或是只爱听人声的CD片,高音及低音的表现还在其次,他要求中频的表现要有「肉声」、要饱满。

  正因为没有客观标准,所以制造厂商上千,各式各样产品更是上万;各种不同的说法也比比皆是。正因为没有客观标准,所以就算是材质完全相同,只要标上「for audio─音响专用」几个字,就能多卖好几个钱。在一般人看来,听音响的行为有如吃安非他命般的「中毒」,当毒瘾袭来,所谓客观标准就完全不存在了。认为听音响并无客观标准的人,理当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奉行者。我没见过西施,但想必婀娜多姿;若是体重七、八十公斤,状似孔龙妹,那大概也只能终年溪边浣纱,上不了龙床。全世界各国几乎都有选美活动,而且年年举办。参赛美女都有自傲的身材,不谈内在修养如何,但她们的body上可不能有一点疤痕和赘肉。而你的情人眼里出的那位「西施」,可能连报名资格都没有。

  听过交响乐团的现场演奏吗?看过歌剧的实况演出吗?那绝对和在家里听音响大不相同。别会错意,我只说两者不同,并未表示音乐厅的现场表演一定优于在家里听音响,因本文要谈的主题与音乐厅的现场演奏无关。只是笔者希望音响迷能偶尔─例如每年两次─也能听听音乐厅的现场演奏,特别是制造商的老板,不要一辈子只窝在家里听音响,否则连音乐厅和戏剧院在哪都分不清楚。到底聆听音响有无客观的标准?认为听音响并无客观的标准的人,应该是受到了限制。可能的原因是:聆听空间太小、器材素质达不到水准、没什么音乐休养、很顽固、欠缺正确的音响知识、因年岁日增导致耳力退化、说话很客气…。

客观标准一直存在着

  聆听音响当然有客观的标准,中文高传真、英文Hi-Fi,就是客观的标准,而且存活历史至少已有30年,人人皆知。纯粹以声音的表现阐明客观的标准,一点不困难。随便说说,至少应包括─1:宽广平直的频率响应;2:极低的噪音(应该是没有);3:透明的左右音场再现;4:透明的前后深度再现;5:透明的音场高度再现;6:不压缩的高动态…。请注意,这些条件应该是同时必需的,并非是单选题,也不是复选题。

  上述几项客观标准还未扯上音质表现,都是从大方向看;试以「宽广平直的频率响应」做说明。你认为20Hz~20KHz很容易?对喇叭而言就非常困难,还不是普通的困难,甚至永远无法达成20Hz要求。将低音条件改成30Hz,还是困难重重。有些小尺寸、小单体喇叭,再生70Hz就已勉强,更别提频率低至50Hz、40Hz。如果你是这种小喇叭的用家,感想如何?是暗自懊恼、决心努力改进,还是也跟着别人认定「聆听音响并无客观的标准」?

  当CD片的乐曲有40Hz低频,音响爱好者的audio system是不是也应该再生出来?否则你只还原85%,还不够Hi-Fi。当然,我们也可以牺牲低频,因为这确实困难;但我们也应该承认:这是我使用的器材还不够顶班,达不到Hi-Fi的要求,真正好的音响,绝对不是我家里这样。有些小喇叭号称能再生低频,听某些CD也虎虎生威。但将同片CD以大喇叭播放,却没什么强大低音。为何?因很多小喇叭在设计时故意增强70Hz~80Hz的频段,虽然不干净,但讨音响迷喜欢。反之大型喇叭响应较为平坦,70Hz~80Hz不去刻意增强;因为以大喇叭的想法,真正的低频要50Hz以下才算数。

  在此举例说明检测方法,很简单,准备一张具有震音讯号的CD片及电平表。在安静环境下,先以200Hz播放,调至电平表显示75dB。然后频率向下移,大约120Hz时会升至77dB,100Hz升至79dB,80Hz时升至81dB;但60Hz会降至70dB,50Hz时更急速衰减,只剩下背景噪音读数。若测试结果类似上述这样,即表示此款喇叭响应不平直,尾端翘起;使用者虽听到肥厚的低音,但那是不干净、失真极高的低音。另一方面,70、80Hz左右段频率,更会因房间的驻波(standing wave)而产生隆隆声。

「有低音」与「有干净的低音」完全是两码子事。器材超级的好,聆听空间也不能逊色。30Hz的波长是11公尺,不容易吧?

  在英文版音响刊物中,常有stereo image、sound stage等字眼出现,这与音场的宽度、深度有关。某些静电及铝带型平面喇叭,由于具有双向发音特性,因此厂商都会建议使用者在摆位时要稍稍远离背墙,最低要求是2公尺。如果音响迷的聆听空间小,喇叭必须紧靠背墙,甚至也紧贴侧墙,那不是全然放弃音场、深度?在此情况下,你听到的是混混的声音,而无法听到透明、清晰的声音。我曾经对某些人讲过一个千真万确的音响笑话─某英国音响制造商的股东们开会,讨论亚洲人当

  中,台湾人、日本人、香港人,谁最容易受骗上当?─包括耳力差、崇尚进口品牌…。讨论、表决的结果是日本人。因为日本地窄人稠,故多数人居住空间极小,连著名的Stereo Sound杂志,其试听室亦不及6坪。喇叭摆位不仅贴背墙、贴侧墙,两只喇叭相离也不超过1公尺;因此接上任何其它器材做评论时,声音表现大致上都差不多。

  某些喇叭是limiter─限制器,换用不同的前级、不同的后级,听起来常常都一样。国内有人曾言:音响扩大机20年都没进步;他以老机与新机相比,得到同样的声音。事实是:他的喇叭、他的聆听空间太差,声音都混淆在一起,因而大幅降低分辨解析能力。

  有某消费者购买组装本公司Chorus前级,完成后很兴奋的打电话给我:梁先生,你的Chorus听起来和Cello Palette一样棒!我却浇他一盆冷水:Chorus赢不过Celle Palette,你是用什么喇叭?原来他用Lowther。虽然Lowther效率高,很好驱动,但用来鉴别不同放大器的声音表现,它就是属于限制器;接上不同的扩大机,声音表现却无明显差异。著名的LS-3/5a小喇叭也是限制器,拿它来评鉴不同的讯号线或喇叭线诚属难事,可能必须「自我创造」那些线材在声音表现上的不同。

在音响室内想听到透明、清晰的声音,绝非易事。器材素质要高,特别是喇叭,本身就不能有箱音;摆位也要正确。这意味着空间坪数不宜太小,并且最好还有简单的吸音处理。好的空间、好的器材,在加上好的环境处理,就比较有可能呈现音场正确的宽度、深度与高度。这绝对是客观标准,而且放诸四海皆准。

可以用两个字形容

  笔者甚拙,不能像成文宪法般,条条列明聆听音响的客观标准。即便列出,可能也有人不同意。若是以两个字来形容,我认为聆听音响一定要精确。器材要精确、空间要精确、搭配摆位也要精确,这样才能将CD或LP上的情报、信息完全展现。看懂吗?所有音响器材都是为了「再生」,但并非为了再生音乐厅的演奏效果,而是再生讯源媒体的效果。这些讯源媒体就是LP胶片、CD/DVD/DVD audio/SACD光盘片、录音带…。在音响器材广告宣传上时有「重现xxxx音乐厅效果」字样,在我看来是真的很有「笑果」。其实音响器材是用来「重现唱片(软件)效果」;所以才有人认为听LP、听CD,都是在听「罐头」音乐,这是有道理的。

  唱片公司都有录音专业人员,录制CD时,音响迷对录音师的添油加醋完全不能防止,但聆听音响时却添加调味料,当然就失之精确。所以,不精确不一定不好听,但精确一定好听。

  聆听现场演奏与聆听音响还有一个重大差别─音压,某些古典音乐的片段,在ffff强声齐奏时,会出现接近110dB的音压。但很多喇叭却发不出100dB声压水平,所以你想在家里透过音响重建音乐厅效果,经常是痴人说梦。我最近在音乐厅聆赏苏俄「基洛夫」交响乐团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就很怀疑Dynaudio三音路喇叭是否能发出那种不失真的音压?

  某些小喇叭极适合播放韦瓦第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但播放霍斯特《行星组曲》的《火星》就窘态百出。如果这位音响迷强词:老子就只爱听《四季》!或是:老子就是不鸟什么音场、深度!或是:老子就爱听患重感冒、有鼻音的男高音!那他真的可以很happy活在他的audio世界里,聆听音响也就真的不需要客观标准了。你可以不理会客观标准的存在,但不能否定客观标准的存在;更不能因自己条件不符,进而去蔑视客观标准的存在。本人虽从事音响二十余年,但也距离Hi-Fi甚远,此生虽可能无法如愿,仍犹在努力以赴。

  虽然笔者认同聆听音响有其客观的标准,但也却不能否认聆听音响有其主观的乐趣。例如器材评论,聆听两条电源线、两条讯号线,或换用不同材质的脚锥,或比较一只50元与一只700元的保险丝;甚至贴个第八元素看看有无改善。这种「比较优或劣」的音响行为,专业一点的说法,有点像是A/B test。A/B test在aud

  io世界中,是天天都在进行着,这里面90%都是主观的乐趣。A/B test的基础是「Seeing is Believing」,讲成中文就是「眼见为信」。请特别注意那个「见」字,见者,看见也。亦即在做A/B test时,所有动作都在双眼注视之下。例如先插A牌电源线,再换B牌电源线,因试听人一目了然,所以往往也能一语道破:嗯,B牌电源线的低音比较结实。

  如果A/B test时完全让你看不见,好比是blind test─盲目测试,你能确实能分辨出两条电源线的声音差异?建议你试试。做盲目测试,至少需要两个人,一位以耳力试听,一位变动设备;但试听者不能看到设备的变动。比较50元与700元保险丝的音色差异,要先让试听者看见,并确实比较出两者有差异后,才做盲目测试。控制者可用10次变动,例如有5次插入50元fuse,有5次插入700元fuse;或是有7次插入50元fuse,有3次插入700元fuse。对于第八元素到底有无功效,也可以依法泡制。但要把握原则:每次变动,都不能让试听者看见。

  除非A/B test的A与B差异甚大,请不要轻易尝试盲目测试。但若是让我试听比较LS-3/5a及Dynaudio三音路喇叭,就算音压调成一样,就算蒙上眼,我仍然有把握分辨出来;就算是 double blind双盲目测试也无所谓;因为两者特性差异极大。举国外盲目测试的实例:美国音响鬼才Bob Caver曾生产过一批具有真空管味的晶体管机,他找了很多管迷试听。透过盲目测试,那些管迷无法正确分辨管机与Caver机的差异。Caver将此结论注明在广告稿,并刊登于Stereophile杂志上。结果立刻受到管机制造商的围剿,Stereophile也不再接受Bob Caver的广告。

  你会发现在盲目测试状态下,听音响真的毫无乐趣─因为大多数的A/B test+盲目测试,你根本分辨不出来!
 
建立测试的观念

  有些技术派人士,谈到音响的客观标准时,都会提到以仪器做测试。聆听音响,喇叭单体的发声,以及空间(聆听室)的架构,都不是属于电子特性,而是物理特性。并非物理特性不能检测,而是电子特性比较容易建立客观标准。假设有某台综合扩大机,推某喇叭时,低频表现似乎差些。若究其原因,则扩大机与喇叭应该都有问题,扩大机可能是power不够,推不动这对喇叭。但扩大机power够,驱动力不是问题时,那就是喇叭低音不足,理应是更换喇叭。正确的观念是:测试此综合扩大机,接上标准假负载,以讯号产生器及示波器观察;说不定当负载阻抗降低时,此扩大机会因驱动电流不够,造成低频响应衰弱。

  低音不够?要怎样才够?你的客厅能放置12英吋低音的三音路落地式喇叭吗?如若不然,你如何期待小喇叭能发出深沉、结实的低音?这是有违物理特性的。将你的小喇叭贴墙摆,再加上驻波的帮忙,你或许还可以听到低音─当然清析度会差很多。因此设计一对「均衡」发声的喇叭就很重要,Dynaudio就有一套,B&W就逊色多了。很多人常听我批评B&W 801,我在《高传真视听》杂志社任职时,杂志社就曾买过一对,它的缺点就是不均衡,一听就知道,后来很便宜就卖了。《音响论坛》的刘总编也承认B&W 801听起来不均衡,但比我晚了至少6年才说。除了B&W 801,杂志社还买过Infinity Kappa 9及Tannoy TD-215,但都不是能发出好声音的喇叭。K9比人还高,215每只重85公斤,最后都便宜出让。制作一对均衡发声的喇叭不容易,有些英国喇叭厂一辈子都弄不出来。B&W 801有救吗?当然有,配合电子分音就帅呆了。

点评

专业性很强的帖子,玩音响,就是烧钱。微小的提升,无限的烧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19 11:07
158#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5:09:14 | 只看该作者
VHF与UHF话筒的选择  



现时的无线话筒广泛采用VHF(甚高频)和UHF(超高频)两个传输频段。VHF波段范围是30MHz——300MHz,波长为10m——1m,通常称为“米波”。UHF波段的频率范围是300MHz——3000MHz,波长为1m——0.1m,通常称为“分米波”。这两个无线电波段广泛用于电视、调频广播、移动电话、传呼机、股票信息机、微波通讯和雷达等。  
    各种无线电波可在空间自由传播,有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频率重叠交叉,如果没有约束和规定,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相互影响,因此世界上无线电波的使用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使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最小。无线话筒准许使用的频率范围规定为:

    VHF频段为169MHz——230MHz,共占有61MHz的频率范围。在61MHz的频率范围内又分为A、B、C三段,即:VHF(A)为169MHz——185MHz,VHF(B)为185MHz——200MHz,VHF(C)为200MHz。

    UHF频段为690MHz——960MHz,共占有270MHz的频率范围,可设置几百个无线话筒频道。根据需要,频率范围还可向上扩展,设置更多的无线放射频道。

    VHF和UHF两种频段无线电波传播的特点:

    VHF优点是对较小的金属物体反射小,绕射和穿透力较强,馈线的损耗低,电池使用的时间较长,成本较低;缺点是受VHF电视频道、传呼、字母机及工业污染如电焊、电机等的干扰大,可使用的频率范围窄,多麦克使用时频率拥挤,兼容频率少,信号的动态范围小。

    UHF优点是高频干扰较少;可使用的频率范围270MHZ,可扩展的范围大,可多麦克使用,可组成更大的系统,信号的动态范围大。缺点是对较小的金属物体反射多,多途径传播可形成干扰;对人体等非金属物体遮挡衰减大;馈线的损耗大,接收机要尽量靠近麦克;需较大的发射功率,电池使用的时间短,成本较高。

    一般来说,VHF宜用于宾馆、会展中心、体育比赛场(馆)、多功能厅和教学系统;UHF宜用于广播电视、剧场演出和要求严格、多组通道同时工作的无线话筒系统。我公司无线话筒属于VHF频段的型号有:DX-902、ATW-200、ATW-300、PA-602、DR-3000等;属于UHF频段的有:ACT-3000、AEW-5000、ACT-9000、ACT-8006、ACT-5006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5:16:1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DVD-audio这种多声道的CD品种,笔者将会放在常见的环绕音效里面介绍,但说实话,由于它的编码方式已经被恶意破解,所以现在公开发售的DVD-audio碟片非常少见,笔者目前都没有听过这种碟片的效果,实在是非常遗憾。此外,DSD CD也是目前常见的发烧CD,它的价格也是非常的平易近人,由于采用的是方法是经过DSD(Direct Stream Digital)制式处理后又还原成16比特,所以在普通CD机上就能播放。各大唱片公司都发行过大型的平价DSD系列CD,给广大烧友带来了实惠。








CDR刻录盘到底能保存多久?



坛子里面对各种CDR刻录盘的保存时间众说纷纭,厂商鼓吹的50年,80年,100年,120年早已不攻自破。自从某位DX做了日晒实验后,得出了深蓝盘不适合长期保存数据的结论。于是所有人一致认为:绿盘很快就完蛋,所以被淘汰;深蓝盘的保存时间比白金盘的短。至于浅蓝盘,更是刻录盘中的鸡肋,时间不长,音质不佳,价格太贵,不刻也罢!


事实是这样吗?我看未必。

我手头有一张用ZB老深蓝刻成的VCD,已有5年多历史,至今还能流畅播放。复制文件丝毫没有停顿,扫描数据也是全绿。也有一张近5年的sony盒装绿盘刻成的CD,至今仍能流畅读取,音质丝毫未变。然而存放不到4年的大量白金盘,包括Benq,Maxell,Ritek,还有怡敏信,啄木鸟等等牌子,早已完蛋大吉:数据复制出错,CD播放大量爆音。好一点的有三年多,差点的也就一年左右的寿命。至于近年来流行的三菱木星白金,威宝黄钻等,存放一年似乎还没发现很大的问题,尚有待时间的检验。

很显然,绿盘、蓝盘的保存时间长于白金盘。这是什么原因?


首先来明确一下各种刻录盘的分类:

所谓绿盘,就是花青素染料加上黄金反射层做成的刻录盘;而花青素染料加了白银反射层,就是一般说的水蓝盘。偶氮染料(AZO)加上白银反射层,就是平时说的蓝盘。根据染料配方导致的刻录速度不同,蓝盘分为高速浅蓝盘和低速深蓝盘。著名的三菱黑胶音乐盘,其实也是改良后的深蓝AZO染料,千万别把市面上滥竽充数的黑盘当成黑胶盘(注意:AZO染料是三菱的专利,除了三菱和威宝外,其余任何的刻录盘都不可能是AZO染料。还有,水蓝并不属于蓝盘而属于绿盘,盘是按照染料来区分的。有的商家会把水蓝和浅蓝无意或故意混淆,一定要分清楚。);还有用钛菁染料加上黄金反射层,就是发烧友津津乐道的黄金盘,后来厂商为节省成本把黄金换成了白银,就做成了现在国内最多见的白金盘。


总结一下:CDR刻录盘根据染料分成3大类,各类里面衍生出几种不同的盘。


  1 花青素染料:绿盘(水蓝盘)
  2 偶氮染料:蓝盘(深蓝,浅蓝,黑胶)
  3 钛菁染料:金盘(黄金盘,白金盘)


从染料的特点而言,花青素染料对光最敏感,所以兼容性最好,但也最容易因光照而变质。偶氮染料次之,钛菁染料最不敏感但是保存期也最长。所以如果单从染料考虑保存时间,确实是金盘>蓝盘>绿盘。


但是决定保存期的并不仅仅是染料。我们也可以看到,厂商在宣传刻录盘的时候常常用50年,100年这样的数字。这个时间并不完全是吹牛,而是根据染料的化学半衰期估算出来的。然而如果想要达到这样的保存时间,保存条件非得很严格才行。严格的干燥,避光,无污损和划伤,这种条件在一般用户是不可能做到。因为没有考虑污损和空气氧化的影响,日晒实验其实也类似于这种实验。日晒仅仅能说明的是:不同染料对强光和紫外线的抵抗能力而已。实际使用中,染料长时间面对强光的机会远远小于氧化和破损的概率。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使是现在最好的金盘,也不能达到绿盘的理论保存时间,可以说,现在失效的每一张盘,都不是因为染料达到化学半衰期而报废的!那么,讨论染料类型对保存期的影响,还有意义吗?


保存时间金盘>蓝盘>绿盘这个公式,只能成立于盘片做工相同,保存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因此,对盘保存期影响最大的不是染料类型,而是盘的做工!


  刻录盘做工好坏,表现在:
  1.盘基的透明度,平整光洁度,厚度,均匀度
  2.染料涂层、反射层的均匀度,保护层的厚度


这些都左右着刻录的质量和保存时间。盘基重心均匀,透明度高,反射层厚度足够的刻录盘,能在高速旋转的时候仍然保持平稳转动,减少刻录误差。保护层厚度合适,面积覆盖整个数据区的盘,能有效防止氧化和划伤。这样的盘保存期自然就长。为什么日本太诱的水蓝盘口碑甚佳,因为它的盘基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并没有因为它是水蓝盘导致保存期不如金盘。同理,在国内能买到的CDR中,绿盘、黄金盘已经绝迹,蓝盘可以买到三菱的深蓝和浅蓝,而白金盘由于成本低,染料容易获得而泛滥,什么牌子和代工厂的都有。由于蓝盘是三菱和威宝的专利,而三菱和威宝的价格和做工在国内能大量买到的盘里面几乎属顶级。从这样的情况来看,在国内,蓝盘的保存时间大于白金盘也就是定局了。


并不是说金盘>蓝盘>绿盘这个公式错了,而是在国内它的成立条件不存在!也就是说,国内的白金盘质量太差,差到连蓝盘的保存期都比不上。当然,一分钱一分货,价格也比蓝盘便宜近一倍。低一倍的价钱,你还指望能有相同的质量和保存期吗?


所以,喜欢用深蓝刻音乐CD的尽管刻,有重要数据保存又用了浅蓝的大可不必舍近求远翻刻成白金,一直用白金盘刻游戏电影的也可以继续享受廉价的便利。只要盘片做工足够好,染料类型是次要。然而话又说回来,由于蓝盘做工普遍好于白金盘,所以对刻录质量有较高要求的话,蓝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要注意避光,防潮,防挤压,它的保存期不会让你失望,至少比白金强。


另外市面上还有一些用染色盘基加上钛菁染料涂层做成的五彩盘,也就是所谓的视觉彩色盘,常见的视觉蓝盘,黑盘等等。这种盘连盘基最基本的透光度都不具备。拿来读取和刻录的话,光驱必须持续加大激光头功率来保证信号达到一定强度,加大激光头的损耗。这种本来应该算是不合格的白金盘,却打上广告冒充真正的深蓝盘和黑胶盘,还卖得不便宜。最好是不要用,用了也只是折寿——不光折盘片的寿,也折光驱、刻录机的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楼主| 发表于 2013-8-16 15:12:42 | 只看该作者
CD、打口碟常识及常见CD术语扫盲



CD种类知多少


香港的银圈版CD:

银圈版与普通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光碟的内圈制作不同,银圈版CD的内圈(有些CD连同盘身)都是银色,而普通CD的内圈则是由透明塑胶材料制成,因而又叫做“胶圈版”。另外;香港大部分歌手在1991年之前所推出的大碟在第一版印制上几乎都发行过银圈版CD,之后才是普通CD、再版CD,所以又称之为“首批银圈版”,生产数量不多、升值速度极快。因为1992年之后就没有继续生产过银圈版CD!



普通CD

普通CD唱片的采样频率为44.1kHz,16比特量化。可以达到20-20kHz的频响和90DB的动态范围以及不低于90DB的信噪比。普通激光唱片的频率响应非常平坦,底噪声很小,动态范围相当大。在模拟录音的时代,动态范围达到80DB已属不易,但数字录音可以轻轻松松地做到90DB。既然普通CD唱片的技术指标不错,为什么后来又推出了很多种格式的CD唱片呢?这主要的因为普通CD唱片的采样频率过低,量化的比特数也不够高。因此在聆听老一代的CD唱片时,总会有声音粗糙,缺少细节的甜美的歌唱性等问题。在重播的音场深度、宽度等方面也比较窄、比较紧,整体的空气感和临场感不太好。



普通改良型CD

1994年,美国泰拉克唱片公司推出了采用20比特录制的CD唱片。在母带的录制、编辑过程中,动态范围达到了112DB。然后转换成16比特进行数字压片。

1995年,美国泰拉克唱片公司推出了双声道环绕声录音方式的CD唱片。这在录音史上具有阶段性的意义。因为通过双声道环绕声方式,在普通的立体声音响系统中,你可以听到更深、更宽的音场,能够体会到一定程度的包围感了。
其实泰拉克唱片公司早在1986年就推出了采用双声道环绕声技术录制、出版了CD唱片。只不过那时的双声道环绕声录音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唱片投放市场后,效果良好。在经过了十年的改进与完善之后,正式推出了双声环绕声系列CD唱片。

1996年,飞利浦唱片公司推出了采用24比特录制和模拟母带24比特重新制作的系列CD唱片,并且采取限量发行的方式。这批唱片的采样频率仍是44.1kHz,24比特量化。主观听感的改进很大。音色甜美、细致,具有丰富的细节。歌唱性不错,可听性很强。

以上的CD、20比特CD、双声道环绕声CD、24比特CD都属于普通CD的范畴。HDCD虽然采用了专用的编解码技术,但最终还是落在了普通CD的技术范畴之中。在播放中,均与普通CD机良好地兼容。

从以上的CD技术发展来看,不论是提高录音时的采样频率还是提高量化的比特数,都能够获得比较丰富的信息。最后落实到16比特普通CD唱片上,在重播的音质、动态、歌唱性等方面都会有一些改进。


HDCD:

1992年,在普通CD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HDCD。HDCD的含意为高精度CD唱片。同年,美国RR唱片公司推出了编号为RR-S3CD的HDCD样片。

HDCD的主要技术原理是:采用18比特进行录音。在录制的过程中,16比特为普通全频带数码录音:另外2比特经过高通滤波器等设备专门用于记录包含有大量相位信息的高频与超高频。然后在编辑、制作母盘时,将全频带部分压缩成为14比特,将相位专用的2比特单独记录。然后压制成HDCD唱片。

HDCD唱片在普通CD机上重放时,只能读出14比特的全频带音频信号。这时的动态范围仅能达到78DB。在具有HDCD解码功能的CD机上,可以读出并复合2比特的相位、高频信号,增加了播放时的透明度与细致度,音场的宽度同时也会有所改善。

HDCD由于采用比特预留的预加重方式制作,虽然与普通CD机有不错的兼容性,但不论在何种解码的工作方式下,都压缩了动态。对于动态不大的录音来说,清晰度提高了;但对于大动态的录音来说,会有一定的损失。再加上HDCD的播放机是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大量上市的;世界上各主要唱片公司对HDCD的支持态度也不够大,采用HDCD方式的唱片软件不够丰富。HDCD唱片与播放机真正的普及年代是2000年。在此期间已有多种格式的CD唱片问世,还正式推出了SACD和DVD Audio两种格式的CD唱片。因此,HDCD唱片的普及具有一种生不逢时的感觉。


DDDD:

1993年,德国DG唱片公司推出了4D录音格式。CD唱片原来最多只具有3个D,这就是数字录音、数码母带和数字压片(DDD)。在这其中还有另外三种方式:这就是模拟录音、模拟母带制作、数码压片的AAD方式;模拟录音、数码制作母带、数字压片的ADD方式和数字录音、模拟编辑制作母带、数字压片的DAD方式。4D录音是在数字录音机的前端,增加了话筒用的模拟、数字转换器和数字调音台。同时采用21比特量化。使原始的动态记录范围达到了118DB。声音的细致、甜美程度有了不小的改善。然后以21比特的方式进行母带编辑制作,最后转换成16比特进行数字压片。4D唱片明显的播放效果,重播的整体音色厚道了,细致度提高了。


XRCD:

XRCD也是为音响发烧友津津乐道的另一种可以出得好音质的CD唱片。

XRCD和HDCD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重播XRCD版本的CD唱片不需要特殊的CD唱机和解码器,目前的CD重播设备均能重放XRCD版本的CD唱片。而且,那CD完美的16bit音频的音响效果都能够以最高的境界表现出来,因此受到发烧的极度欢迎。

但有人称XRCD为“后CD时代”的“末代皇帝”,主要是由于价格高昂,而且音质更好的DVD Audio和SACD已经出现,所以难以普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XRCD全称Extended Resolutio*****pact Disc,就是“扩展解析度CD”,是由日本JVC公司开发研制出来的独家技术。

使用JVC自身开发的K2数码界面系统,包括了Mastering设备、压片制造工序、硬件与理论等多方面成果,技术的主要重点是:加强母带录音处理及CD唱片的制作,其目的是让聆听者听到更高保真度和更好音质表现的录音效果。而且XRCD的录音处理技术均在目前的CD标准范围之内。但这就使得其在加工成本上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所以不论是JVC自己品牌出的XRCD,还是其他少数公司的重新刻录XRCD发烧碟,价格都很昂贵,普通发烧友无法张张都买,只能择其精品下手。事实上,也正是由于昂贵的因素,大多数唱片公司都难以支持XRCD,所以在市面上看到的XRCD品种实在寥寥无几。


XRCD24:

据JVC的资料显示,XRCD24的音色极像黑胶碟,但却没有黑胶碟的缺点,如:杂音等。它的音质通透,音乐感、动态、高低频的延伸均胜过黑胶碟!因此,XRCD24又以“超级模拟音响”(Super Analog Sound)自居。

开创XRCD的两位JVC工程师的姓氏,都是以K字母行头。因此,亦被称为K2双雄。他们先创了K2 XRCD,后来又将XRCD双重处理,成为XRCD2。经过三年呕心沥血的研究后,推出了K2 24bit母带处理技术,轰动全球!

据JVC透露,XRCD24以先进的科技,将24bit的数码讯源灌入16bit内,令16-bit的PCM音响变为真正的24bit的音效。虽然许多专家都认为不可能,但JVC却以科学的方法证明了这个事实。XRCD24的最大的优点是,它可以在任何CD机上播放;不像SACD光碟,必需得在SACD机上才能够播放。

母带的处理,是XRCD24的精华所在及科技突破!一般激光唱机,如:CD机、SACD机及DVD机等,都是以石英(Crystal)为激光的发射提供数码时基,在制作光碟时,亦是如此。石英的优点是便宜,缺点是不稳定。它会产生数码抖摆,引起失真,劣化音质。JVC进一步指出,由于石英的抖摆与不稳定,若以它控制激光束射向月球的一个目标,其误差可以达到十万哩!若改用“铷”(Rubidium)的话,则保证准确命中目标!因此,卫星发射、洲际飞弹等,都一定采用“铷”;而XRCD24在制模的过程中,亦同样采用了“铷”。据JVC表示,其结果是音效得到了惊人的改善!因此,JVC骄傲地宣称,XRCD24比任何制式更准确了十万倍!


SACD:

SACD是由飞利浦和索尼共同研制的第二代高密度光碟。SACD的采样频率是2.8224MHz,是普通CD采样频率的整整64倍,SACD采用的是DSD(Direct Stream Digital)数字音频技术,从头到尾都是1Bit形态,不需任何转换,它的重放还原质量是其它任何数字或模拟音频无法比拟的。

SACD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粹的SACD。除了使用专用的播放器材之外,和任何一种播放器材都不兼容。SACD还有一种复合盘的制作方式,属于典型的单面双层式结构。一层保留了传统的"红皮书音频"即 16bit / 44.1kHz CD 标准,因此碟片可以仍旧可在标的CD播放器上播放;另一层是高密度层,碟片可以在SACD播放器上播放,能提供2声道(立体声)和多声道(6声道或环绕声),具有极高的音频质量,频率响应从DC到100KHz ,而动态范围大于120dB。高密度层也可用来储存文本、图片和视频信息在播放时重现多媒体的形式。

复合盘的SACD与普通CD机良好地兼容。SACD的记录格式有两种:一种是双声道格式,另一种是多声道(6声道)格式。
SACD的音乐播放效果非常理想:就连复合后的普通CD,其播放效果也相当好。目前DVD-Audio和SACD唱片的价格很高,专用的播放器材也很贵;对高格式CD的普及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DVD-Audio :

DVD-Audio是以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多用途光盘)作为储存介质的新音乐媒体,于1999年3月出台。采样方式为LPCM(Linear Pulse Code Modulation,线性脉冲编码调制),可选择采用MLP(,无损压缩音频)技术减少庞大的信息容量。

DVD-Audio的采样率有44.1KHz、48KHz、88.2KHz、96KHz、176.4KHz和192KHz等,可以16Bit、20Bit、24Bit精度量化,使用立体声录制时最大信息流量可达192KHz、24Bit,当采用5.1声道录制时最大采样率可达96KHz。DVD-Audio如此高的采样率最大的好处在于不需要繁复的超采样运算就可以得到正确的音乐信号波形,另一个好处是减少Jitter对音质的影响。DVD-Audio碟片目前的价位大概也在数百元左右。


DTS CD :

DTS CD的信息格式与一般CD相同,都是16Bit、44.1KHz,可是记录的信息内容不是PCM采样信号,而是经过DTS(Digital Theater Systems)编码后的5.1声道信号。DTS CD欣赏时必须将CD转盘的数字输出接至支持DTS的解码器才能获得5.1声道模拟信号。由于DTS CD格式与普通CD相同,因此与HDCD、XRCD一样都可以用普通的方法复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