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晓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聊] 音响.录音.噐材.唱片.音乐知识帖子集中营

[复制链接]
171#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14:43 | 只看该作者
你的系统Hi-Fi吗?(转)
大多数发烧友谈论的话题除了音乐之外莫过于器材了,从自家的土炮到价值千金的洋枪洋炮,一应俱全,其中不乏有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者。舌战之后,不免要来个"大比拼",一决雌雄为快。纯粹的器材发烧友更甚,他们的精力全部集中在器材的表现和更新换代上,对美妙的音乐几乎到了"听而不闻"的地步,只听其音,不知其乐,管它是贝多芬还是张学友,还是无聊至极的效果测试片。特别是土炮发烧友,在殚思竭虑并付诸行动之后总期望自己的作品有上乘的表现,以证实汗水没有白流。至于花钱买器材的朋友更要证实一下大把钞票换来的机器是否物有所值。那么如何评判一套系统的水准呢?你心中是否已有一把尺子?这恐怕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的朋友把左右声道对调甚至相位接反却全然不知,还大谈其音质如何动人,音场如何深远。因此我觉得发烧友欣赏水平还有待提高,应从基本功练起,不能好高骛远。

Hi-Fi的标准

关于Hi-Fi定义,书籍报刊上已探讨过无数次,这里不再赘述。其实不同国家的不同厂家都有其对Hi-Fi器材的电声指标最低要求,我国的《国标》也有相应规定。因此,严格地说,无论你的器材有多么靓声,如果没有优良的电声指标,都不能称之为Hi-Fi。事实上,没有高的电声指标的系统,也只可能在某些方面讨听众的喜爱。举个明显的例子胆机表现人声和弦乐可谓是其专长,但是一些Hi-End级的胆机实测数据表明,其谐波失真并不低,有的可达1%,已达到喇叭失真率的数量级。信噪比低,转换速度慢,功率小是其弱点,象美国Hi-End级的单管胆机CARY CAD-300SEI的功率中是十瓦,其适用范围大受限制。

现在一般所说的Hi-Fi已不是严格意义上讲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君不见贴着Hi-Fi标志的台式录音机、随身听比比皆是。一般发烧友在缺乏仪器的条件下也不可能对器材进行测试,因此都是凭主观听感来评定,因各人喜好取向不同,其结果必然带有主观色彩。

从我个人发烧准则来讲,我要求一套Hi-Fi的重放系统能忠实地再现录音软件所记录的全部信息。我这里强调的是忠实地再现软件中的信息而不是一些文章上说的原汁原味地再现现场效果,这是要以软件记录的也是原汗原味的现场效果为前提的。因此我想把Hi-Fi录音和Hi-Fi重放器材分开讲,因为:
'
1、一般发烧友不能涉及录音过程。

2、Hi-Fi录音不见得就有现场效果。对于同一现场演出,不同的录音师,必然有不同的录音效果。因为要考虑到录音器材、录音制式、混音手法的不同,其中也含有主观的成份。因此如果让一个乐队重复地演奏两遍,而叫两个录音师用自己选用的器材、自己的方式录制两张唱片,那么在乐器的定位、音场宽深、声音平衡度、混响等方面均可能有不同的表现,谁能说他的录音就是原汁原味呢?即便是音乐会的现场听众也有离舞台远近之别。特别是流行音乐和电子音乐的录制,多数情况下根本不存在"现场"(现场录音LIVERECORDING除外),在现代音乐的多路同期或分期录音中,各个乐器或各组乐器是在消声室中分开同时或先后录音再缩混而成。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ERENCE)技术的运用使多种电子乐器的录音不用MIC而通过导线来进行,"现场"何来之有?

我认为在Hi-Fi重放中,现场效果应是指录音师塑造的一个声音环境,可能与真实的现场十分接近,也可能根本没有真实的现场。

现场效果是如何让你感觉得到的?我想重放效果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乐器(人声)音色的真实感;

2)定位清晰,富有空间感;

3)适当的混响;

4)高信噪比;

5)足够大的动态范围;

6)均衡的声音比例。

这六个方面其实就是发烧友常用的五花八门的形容词的概括。

一个好的音乐软件应该具备以上特征,重放系统在重放软件时如具备这些特征,我们就称之为Hi-Fi,反之则是Low-Fi。

有经验的人,而且必须是有经验的人,只要有一双正常的耳朵就可以判别其优劣。这种人就是我们常讲的"金耳朵",我想"金耳朵"并不是指其耳朵特别灵敏,相信大多数人的听觉功能是相差无几的,这种能力来自于经验,假如一种乐器的音色在你脑中已根深蒂固的话,那么其细微的变化都会引起你的注意。试想叫一个对乐音一无所知的人去评判一套系统,充其量只能说出好不好听而已,然而好听不见得就Hi-Fi,因为可能有"味精"。

磨刀不误砍柴功

关于测试软件的选择,我也想谈谈我的体会。毋庸置疑,要选择Hi-Fi录音软件。有选择地选用合适的软件,将有助于迅速、真实、全面地反映器材的素质。从我个人来讲,选用的原则是:

1 不用电子音乐软件,而用自然乐器(ACOUSTIC INXTRUMENT)的录音。电子乐器一般是通过电缆来录音,其声像、混响、音色均是由合成器或电脑设定,并不代表真实情况。电子乐器的音色千变万化,令人捉摸不透,无从与真实情况加以比较,失真的系统重放电子音乐有时还要更动听。电子合成器可以制造一些特殊效果,如爆棚、环绕等,会更讨好听众,但会使人的判断产生偏差,因此不足以作为评价Hi-Fi的依据。

出于以上缘故,我甚少用电子贝多芬《BEETHOVEN IN BUST》或《BREATHLESS》作为试音碟。值得一提的是《BREATHLESS》一片中的伴奏明显,听感与《LIVE》一片可谓相去甚远。

2 不用自己特别喜爱的音乐片段。对于精彩的片段,精力极易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而不会全神贯注去分辨其音质的变化,而且情绪也容易为之陶醉,即使音质不是很完美,动人的音乐也会令你为之动容而喜形于色,音乐派的发烧友尤甚。

3 选用三种类型的音乐,管弦乐,独唱,小提琴独奏。管弦乐可谓是最严峻的考验,器材的分析力、定位、动态范围均可以得到全面的体现,由于其层次复杂,动态宽广,要得到完美的重放效果也最难。

例如,乐队中大提琴、低音提琴的低频段声音可以衡量系统低频的解析力,上乘的低音表现为丰满,而且有轮廓感、颗粒感,擦弦声仍不丧失。定音鼓声的清晰度、力度可以衡量器材(特别是音箱)低频的瞬态响应和控制力。音乐中的高潮片段,整个乐队的声压级可达100Db,对系统的动态范围和高电平时的线性是严峻的考验。

独唱、小提琴独奏作品的录音都采用近距离录音,可以得到清晰的声音,而且两者的音色、质感为人们所熟悉,容易辨明是非,是考验系统中高频通透性的重要手段,比起用三角铁等高音打击乐器更有说服力。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在评价一套系统时要用很靓的录音软件呢?如果一盘Low-Fi唱片,只要系统重放出来和它原来一样差,这个系统不也是Hi-Fi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你能判别它们一样差吗?试想一下下面两种情况:一种是已知一条直线或近似直线,以此为参照,判断另一条线是否与它一致;另一种是,已知一条杂乱无章的曲线,哪种情况容易一些,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结束语

以上是我在短短的发烧经历中的一些体会,愿和各位发烧友交流探讨。每个人走的道路不同,必然有不同的经验。发烧是很有个性、创造性的活动,不应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但我主张要科学发烧,不要有盲从心理,人云亦云。凡事总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发烧并不是神乎其神、深不可测的东西,更不应该是吹嘘出来的。它本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美的执着追求,因此决不是富人才能拥有的高档器材。在对艺术与科学的探讨过程中,我一直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15:24 | 只看该作者
线材能改变音质吗?[转帖]
音响报刊杂志关于线材的文章不少,其中也不乏理论结合实践的精辟之作。然而,也有走极端的——即有不少线材发烧友对其津津乐道,也有人对其全盘否定。其中也不乏所谓音响或对音响评论的“行家”、“专家”对线材作用加以否定,或说线材的作用在音响系统中的作用微乎其微,最多起十分之一的作用。这些言论必然会使读者、特别是初入门的音响爱好者觉得无所适从.

    本文想揭示两个问题:一、线材在音响系统中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即线材能改变音响的音质吗?二、线材运用的基础(或前提)是什么?

    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又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线材的作用是什么?何谓音质?

    常见的音响线材大致有三种:信号线、喇叭线和电源线。其中,信号线和喇叭线的作用是:⑴传输信号;⑵阻抗变换;⑶音色修饰。

    信号线和喇叭线的区别是:信号线传输的是微弱的电信号,其幅度量度单位通常是电压,平均幅度最大几百毫伏至几伏;而喇叭线传输的是功放到喇叭的功率信号,通常用电压也用电流表示其功率信号。

    如果信号线和喇叭线传输的是普通的电信号,那么用普通的导线就符合要求了,测量其指标用电压电流也就足够了。

    但是,信号线喇叭线传输的是频率宽达 20Hz-20kHz的频带信号,其要求说更高了。“20Hz-20kHz的频带信号”有两层含义:(A)频率范围宽,要求线材对各种频率的信号均“一视同仁”,不要压低一些信号而抬高一些信号,更不要无端产生原先没有的新生信号——即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频率调制混合新的多余信号;(B)乐器(如钢琴)发出的音乐即使是一个单音符,由于含有泛音,不是单一频率信号,而是一个频带,实际的音乐合奏(如交响乐队)的信号“群”,是一个更宽的频带,即音乐频谱,不能产生相移和频率畸变。所谓相移,是指由于线材存在的感抗和容抗,使不同频率的音乐信号经过线材传输后,某些频率或频段产生了相位的超前或滞后。表现在时间轴和听感上是某些频率成分或音乐成分的超前或滞后,比如高音成分的相位滞后(相对于中、低音)听感上是低音收得太快且不同的乐器难以分清其成分或原有的某些频率成分的幅度产生基本忠实地传送原音乐信号的传输线。

    信号线喇叭线的第二个功能是阻抗变换作用。懂得电子技术的人知道,任何音响设备都有其输入\输出阻抗的指标。为了使音响设备之间的连接方便,更重要的是避免各个独立设备的相互影响,通常,CD机等音源和功率放大器总是设计成高输入阻抗(几千欧姆至几兆欧姆)。低输出阻抗的CD机都很容易与任何高输入阻抗的功放连接,而用不着考虑阻抗匹配的问题。也就是说,CD机等音源与功放机之间、前级功放与后级功放之间的配接不存在什么阻抗匹配的问题,而只有音响术语“配接”、“搭配”, 它们之间只有阻抗转换是两部机之间的连接和阻抗从低向高的转换就必须连接电缆——音响线材来完成。因为每部设备不单其输出\输入阻抗不一样,各自的输出\输入电抗(感抗和容抗)也不相同。它们之间的连接线材不同,音乐信号的传输效果也不同,人们从喇叭听到的音响效果也就不同。还应看到,对于喇叭线来说,也有一个阻抗变换的问题。这是因为,虽然功放标示的输出阻抗是一样的(如4欧姆、6欧姆、8欧姆),其实,这样的“阻抗匹配”只是指某频率下(如1KHz处)的阻抗,更由于喇叭运行时随着功放输出音乐的频率不同,喇叭呈现的电抗阻值也不同,实际运行中的功放与音响相对于不同的频率根本不可能有阻抗匹配,两者的配接仍然要靠喇叭线来进行阻抗变换。并且这种阻抗“变换”随着音乐的播放分分秒秒都在进行。可以进一步看出,不同的电缆线材所起的阻抗变换性能和效果就不同,因而音响效果也不一样。

    线材的第三个功能是对音乐的修饰功能。即正确地运用不同的线材,可以对同样的音乐软体(如某CD碟)进行不同音色的修饰,得到诸如“明亮”、“暗淡”、“金属味”、“木质味”、“中气足”、“音场宽广”、“刮耳”、“平淡”等等的修饰评语或风格评语。

    对于线材的作用及其特性,许多文章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揭示讨论的:⑴线材金属导体所用的材料及其形状,以及其决定的特性;⑵线材的编织方法及其带来的效果;⑶线材所用的绝缘体材料,及其特性;⑷线材所用的插头的特点;⑸由上述几方面的材料及编织方法生产的线材用仪器测量得到的电阻、电容、电感的数值,以及频率特性等指标,及其对应的实际的音响效果。这些文章从另一些侧面充分地反映了线材的作用和特点,为避免重复地人云亦云,不再在这里赘述。其实,这些文章的中心都包含了对音响信号良好传输这个内容。而线材在音响系统中的“阻抗变换作用”,则是本人的观点了。当然,它并非真的会自动进行阻抗变换,但是,线材在两部机中间的阻抗过渡、“承上启下”作用的连接作用直接影响音响的音质。

    有了以上的观点,再来讲讲音质的含义是什么。“音质”这个词,一般笼统的意义是声音的品质。但是,在音响技术中它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⑴声音的音高,即音频的强度和幅度;⑵声音的音调,即音频的频率或每秒变化的次数;⑶声音的音色,即音频泛音或谐波成分。谈论某音响的音质好坏,主要是衡量声音的上述三方面是否达到一定的水准:即相对于某一频率或频段,音高是否具有一定的强度,并且在要求的频率范围内、同一音量下,各频点的幅度是否均匀、均衡、饱满,频率响应曲线是否平直:声音的音准是否准确,既忠实地放映了音源频率或成分的原来面目,频率的畸变和相移又符合要求;声音的泛音适中,谐波较丰富,听起来音色就优美动听。

    其实,上面已讲到,一定品质的线材与音响器材的配合,可以准确地传输音频信号,不致引起有损音质的失真以及相移和频率畸变,并且可以修饰音色,使音乐更动听悦耳。所以可以肯定地说,线材确实可以改变音响的音质。

    现在讲讲第二个问题:线材改变音质可以达到什么程度?线材得到充分运用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人感到线材的作用不大?

    很多音响爱好者、音响发烧友都用过线材,有的人也换过不少的信号线和喇叭线,以及电源线。为什么有人觉得效果不大,有的人甚至有“跟风”、“上当”的感觉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问题很简单,就出在系统的电源没搞好上。具体地讲,是各个音响设备的内部交直流电源和设备所用的外电供电电源没搞好造成的。

    所谓设备的内部电源没搞好,多出现在中低价位的机器上。例如,由于单机价格便宜,为了省料或设计不当,内部电源设计简陋,采用一路电源供给设备里的多睡电路,造成各个电路之间的有用无用信号通过电源互相串扰,产生交叉调制,使信号劣化,噪声增加甚至掩盖了有用信号,并且音乐的有效频带变窄。这时,你就是换上任何名贵的线材都效果很不明显。还有,使用品质一般或劣质的电容,电源变压器容量不够或漏磁,随机电源线的线径小材质差,都是属于内部电源不好,直接影响音质和换线的效果。内部电源品质不高,对于具有电子方面知识和有动手能力者,可以通过摩机来改变其电源和其他方面的品质。对于不会摩机者,就只能选用品质过得去、价线又适中的Hi-Fi设备了。所谓外部供电电源没搞好,则对中低价位的设备,特别对高级音响都有影响。搞好外部电源,包括给音响设备专门敷设专用电源线,电源线的线材材质、线径、编织方法、长度、如何安装、从哪里安装很有学问,对不同的设备有不同的效果。还有,对电源插座、开关、接插件都有不同的要求。尤其对地线,对音响的效果影响很大,特别是使用电源滤波设备的如隔离电源、滤波电源时,地线的要求较高。还要特别强调的是,内外电源都很重要,哪一个环节都要重视,比如保险丝及其触点插头是否接触良好等。在实践中,就经常看到有人非名牌名贵的音响设备不买,非贵价的线材不买,但电源和环境跟不上,名贵设备出来的声音不好听,音响也就只能变成炫耀价位、身家的摆设了。

    使用购买线材还存在这样的误区:只相信某种外国线材,不论什么场合都使用。其实即使是相同的音响设备,在不同的空间和电源环境,应使用不同的线材。比如,放音环境聆听者与喇叭较近的,应使用音场相对广阔,听感“散”一点的线材,以化解声音直射聆听者后墙再反射,产生“直冲”、驻波太强的不良效果。如果环境空间广阔,吸音设计适当,可以运用各种摆位法,则应运用聚焦、定位性能好、中气足的线材为好。还要告诫发烧友的是,你试听了一种线材之后,有些人会被某种音色所深深地吸引,马上将其买下。听了一段时间后,又觉得哪方面不妥,这是经验教训。所以,在初接触了一类线材并初步试听后,不要轻易下结论,应用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软件反复试听,经过多天后才予以评价下结论。总之,线材的不同环境运用应多加试验,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如果能一次成功,玩音响就显得太容易了,也就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对音响乐此不疲,去不断探索研究了。

    由此可以认为:线材在Hi-Fi系统里边的作用是很大的,决不是仅起十分之一的作用。特别器材的质素越高(不一定是价钱越高)、潜质越高,其所起的作用越大。可以说,线材与你的音响系统配搭对了,其作用不单单是“锦上添花”的作用,而是让你感到百听不厌很有韵味,有音质上了台阶的感受!关键你的方法是否对头,你是否有不断实践不断研究的精神。至于你的线材的投入占系统总价的多少,则视所用设备、环境、音质音色偏好的不同具体而定,大约占1/10~1/5的比例。当然,线材也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正如上述,至少和你所用音响的质素,电源的基础等许多因素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15:58 | 只看该作者
项新的音频编解码系统--MLP
来源:杜比实验室有限公司
一项新的音频编解码系统--MLP
  
  背景
  Meridian 无损压缩(MLP)是由Meridian 音响公司和其协作者一起经过几年的时间开发的一种应用所有权技术的音频编解码计划。
  无损压缩
  不象可感知或有损的数据减少,无损编解码不以任何方式改变最终解码信号,只是更有效地将音频数据压缩到更小的数据传输率以便于转送。 MLP是一种易于解码的方式,它可以充分满足DVD音频应用而产生的技术要求,特别是为多声道和对音频信号进行高精度高频率取样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为什么要无损压缩?
  我们要给最终用户提供最佳的听觉体验。
  现在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传送多声道环绕声,并以可能的最高的动态范围和更高的取样频率来确保任何声音细节都表现完美。
  然而采用的比特数越多、取样频率越高,承载这些信息所需的带宽就越大。
  现代的"高数据率"格式,如96k赫兹24比特规格,能传送超出对人耳而言能承载从严格意义上必须的及现代话筒和转换器所能传送的更多的信息,这就意味着这些音频数据流中包含有重复的信息。
  MLP这种音频编解码计划能发现这些重复信息并将所有音频信号压缩在更小的空间中--依靠这种方法,只需要使用一台简单的解码器能完全精确地恢复原始信号。
  质量保证
  目前最佳的音质来自于线性脉冲调制(PCM)编码。但是,类似CD和DVD那样的发行格式不需要制作及回放过程中没有信号损失--数据可能在生产过程中有细微改变。
  MLP是一种真正的无损系统。原始数据在回放时被完全恢复并传送,MLP甚至有一种方式可以确认在整个过程数据没有损失。
  这就意味着听众首次可以非常准确地享受到制作者想要表达的全部信息。而且我们不需要精确的听音测试来评估这个编解码体系--MLP确保了原始录音通过一些载体、记录和电脑平台有效地传送。
  可级联性
  MLP 是一种可级联的技术。也就是说音频信号能连续地被编码和解码而输出数据总是原始数据的精确复制。
  在音频领域中,我们首次能使用一种编解码系统来防止"代损"
  稳固性
  MLP比特流能有效抵抗传输错误,比如一系列的磁碟损坏和传输中断。 比特流传输通常在发生中断后10ms至30ms的时间内完全重新启动。
  一旦传送中断,无损操作程序将立即启动,较小的传输错误将在2ms内修复,因此比特流将在困难的传输条件下继续表现良好。
  复合重启动系统实现了快速提示和复读光碟中的MLP数据流。
  MLP符合所有ISC对DVD-AUDIO的要求。
  数据传输速率
  MLP提供了一种非常有用的数据传输速率带宽节省方式。
  因为无损压缩利用了信号中的真正信息,对不同内容的音频信号所能获得的压缩总量是不同的。因而,无损压缩方案能产生出不同的输出数据率。MLP具备不同的数据率选项,这样可以最有效地在电脑文档中存储音频信息。
  然而,MLP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固定数据率选项。在编码器的设计上特别注重一点,即要确保MLP不仅能存储在档案空间(常规数据率),而且能降低数据传输率峰值。
  也就是说,MLP总是能减少音频数据流的带宽。典型的数据率存储请参考以下规格表。举例来说,节约8比特/取样说明24比特的信号能在原先只能传送16比特的空间中传送。
  应用
  无损编解码系统应用在许多方面,MLP 已经针对诸如以下的现代数字信号载体作了性能最优化:
  · 装载高信息率多声道音频的DVD
  · 3或4声道的CD
  · 两声道20-24比特精度的CD
  · 两声道88.2赫兹取样的CD
  MLP解码器
  MERIDAIN希望主要的半导体供应商应用MLP算法和代码。
  MLP的回放对电脑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低:六声道96赫兹24比特的信息能被适当的DSP芯片解码。
  从1998年6月起,MERIDIAN 环绕声解码器将应用MLP作为标准。
  节目供应
  MLP的某些技术特征有助于节目供应商提供新格式的发行材料,包括:
  · 提供比LPCM更长的播放时间。
  · 通过在相同的播放时间里传输更多的声道或比特提供更高的音质。
  · 在192k赫兹的水平下提供多声道。
  · 音质保证。无损解码器传送完全准确的数据。
  · 高质量的向下兼容性选择;更长的多声道素材的播放时间。
  · 可选择和多声道同时巧妙地传送两声道的信号而不明显影响播放时间和传输速率。
  · 准确控制传送音质及播放时间。
  · 恒定的压缩后的数据率易于预测播放时间。
  · 音频数据量的大量减少使传送带有图像的音频数据的实现成为可能。
  · 增加了一个声道以承载版权和签名信息。
  MLP规格要点
  声道及其内涵
  · 最多可提供64个声道。
  · 为扬声器特点提供标 记。
  · 为各种信号处理方式提供标记(例如M&S, Ambisonic B-format 和其它类型)
  取样
  · 从44.1KHz到192KHz。
  · 允许更高的规格。
  · 允许混合规格。
  精度
  · 高达24比特的传送精度。
  · 自动的或可以按1比特为单位进行调节。
  · 最高的声音品质。
  解码
  · 在各种平台上都无损耗。
  编码
  · 在编码时提供经济的向下兼容的两声道选择。
  · 提供像Meridian518那样的用于噪声整形的预编码选择。
  · 兼容很多种文件格式。
  特性
  · 包含解码需要的所有信息。
  · 固定的或可变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供选择。
  · 极高的防错性能。
  · 30ms内完成提示。
  · 应用"Lossless MatrixingTM"技术。
  · 可在CD和DVD上使用。
  · 可通过符合SPDIF/AES标准的各种连接方式进行传输。
  · 录音室应用的理想选择。
  · 无损耗的级联性能。
  其它信息
  MLP可以在传送音频信号的同时传输其它的信息,
例如:
  · 节目供应者信息。
  · 使复制品生效的签署区域。
  · 水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17:10 | 只看该作者
对未来多声道SACD和DVD-Audio的困惑
作者:詹海峰
  
随着DVD-Video机的普及和AC-3、dts等数码环绕声的发展,许多家庭的视听室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以电影等视听软件为主的环绕声系统与更注重音质的多声道音响不大相同。从使用的器材来讲,影音环绕声多声道是以5.1音箱和AV放大器组成系统的核心,其音箱组成比较注重前置L/R所用的音箱,而它的中置和后置环绕声道使用的音箱则是处于系统的配角,另外超低音音箱的选用也有如此的倾向,这些也可以从各声道音箱在市场中的售价看出来。
紧随着2000年底推出的多声道DVD-Audio机,期待已久的纯音响多声道SACD机也在2001年4月由索尼和飞利浦正式向市场推出。在两大厂商的支持下其频频向传媒展示优质的重播效果,由此而拉开了SACD与DVD-Audio的混战序幕。在这两种高级媒体中,前者是以6声道播放,而后者仍然沿续5.1声道规格。在系统的处理上它俩与AC-3或dts的环绕声多声道音源有很大不同,它们是通过Loss Coating(一种无信号损失标准化)来处理的。在DVD-Audio格式下它最多可提供24bit/96kHz/6声道程式信号源,而在SACD时可提供64fsΔΣ变调1bit/6声道程式信号源。由于是超高质素的规格,因此它们比目前纯音响两声道的重播要求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一名发烧友,我们对无论是规格还是音效都超越CD制式许多的SACD和DVD-Audio自然有着无限的向往。笔者可以称得上是国内最早接触和聆听SACD的发烧友之一,而且自己也购入了一部索尼的SACD/DVD兼容机DVP-S9000ES。在近一年的使用中笔者虽然肯定其超凡的音效,但也不是盲目地支持SACD。说句真心话,笔者(相信大多数发烧友可能都一样)其实更希望只出现一种新数码制式(只有SACD或只有DVD-Audio)来取代CD,就如同20年前数码取代模拟一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相信全球的发烧友和软硬件生产商都会皆大欢喜,但目前的情况却难如人意。
近期,笔者有过关于多声道SACD和DVD-Audio的多次聆听体验介绍,在这过程中也与不少商家和发烧友探讨过SACD及DVD-Audio的发展和现存问题。在讨论中,笔者不难发现大家的心里有太多的疑问。CD是否真的已日落西山?SACD和DVD-Audio 这两个制式谁才是未来的音响主流?多声道SACD的声效是否又超过双声道SACD很多?以DVD-Video环绕声AV系统来进行DVD-Audio重放是否合适?是否有必要再建立更高标准的系统?现在是否可以购买新制式机子?种种疑问均说明不管是商家还是发烧友都十分关注音响市场未来的走向,但直到目前为止上述问题的正确答案还未能得出。这其中的一大原因就是这两种制式背后所牵涉到相当多的硬件和软件厂商,它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大到难以统计,而且两大阵营的支持者也是旗鼓相当、各执一词。因此,最终是谁赢得胜利、谁被挤出局目前很难预测。在下文笔者除了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两大多声道制式的异同点外,还将讲述自己半年来接触多声道SACD和DVD-Audio时所存在的各种想法,同时也期望能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探讨。

1.硬件和软件的区别
SACD与DVD-Audio都有着比CD更高的分辨率,它俩都拥有多声道回放和显示歌词、声轨号码、图象等额外信息的能力,但两者还是有许多明显的不同点。最明显的分别是DVD-Audio依然采用CD和DVD-Video一样的PCM技术来进行音频编码,而SACD则另起炉灶,采用完全不同的数码直接流DSD技术。有关这两种制式采用的技术在近期某些文章及书刊中都有介绍,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了。
到目前为止,SACD与DVD-Audio都已经有软件和硬件供发烧友选购。索尼和飞利浦在1999年宣布SACD正式面世之后,便由索尼的参考级SACD机SCD-1(如图1所示)充当开路先锋。而此机也不负众望,不但受到众多资深发烧人士的青睐,也荣获了各机构设置的多项大奖,其中最显赫的应是美国发烧天书《Stereophil》的“2000年音源大奖”以及“年度器材大奖”。它的另外几部SACD机SCD-777ES、555EC和C333ES均被《Stereophile》列为2001年的A级音源,风头强劲,到现在为止其已有十多款SACD(包括双声道与多声道)机种可供选择。另外,一些著名的音响发烧厂家(如日本的马兰士、金嗓子、声宝;英国的dcs;加拿大的Classe以及荷兰的飞利浦等)也推出了多款SACD双声道与多声道机器。如图2所示的是飞利浦的6声道SACD机SACD-1000。在软件方面目前已有超过300多张单层、SACD/CD双层立体声或多声道录音面市。
至于DVD-Audio方面虽然因挪威黑客事件而导致上市的延误,但现在DVD-Audio机与软件也已在市场上出现。主推DVD-Audio硬件的厂商有日本的松下、东芝、力士、胜利、先锋、安桥和Rotel等。不知是什么原因,DVD-Audio硬件和软件的来临只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悄悄渗入市场。厂家在宣传时采用了十分低调的策略,甚至没有像SACD那样有一个正式官方宣言和较有规模的宣传,这令发烧友十分迷惑。
由于目前DVD-Audio在宣传上比不上SACD那么鲜明,并且赞成和生产DVD-Audio的厂家大多均不是非常著名的专业高级音响公司,加上现在绝大多数DVD-Audio的解码部分均内置在DVD-Video机中,因此DVD-Audio这一最新数码科技给大多数发烧友的印象是它在硬件方面只是DVD-Video机种的一个更新及附属功能而已。据笔者所知,与索尼SCD-1同期推出的先锋DVD-Audio旗舰机DV-AX10(如图3所示, 可重放DVD和双声道SACD)在很多资深发烧友家中大多是当作高级AV信号源使用。作为25000元级别的DV-AX10尚不能得到高级发烧友的音质认可。目前这些机器的效果大部分都是万元以下中价DVD-Video机的模拟线路质素所达到的重播水平,它们是否能真正达到DVD-Audio所宣传的24bit/96kHz的效果确实令人产生疑问。
回头再看SACD,笔者一直认为SACD在刚推出时便以双声道Hi-End级纯音响音源形象出现是相当明智的。由于SACD与AV系统并没有任何关连,因此要融入现有的Hi-Fi系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当世界上第一部SACD/CD机SCD-1以5000美元的售价推出后,发烧友也大多是把它当作Hi-End级的信号源来看待。SCD-1就算是当作CD机使用,它的表现也完全符合5000美元的售价,播放SACD软件时其音效明显比CD高几级,让人十分信服。现在我国香港几大权威媒体的视听室和不少大牌资深评论员均以此机为监听源,其质素之高和性价比之优可见一斑。SCD-1要煲300~400h才能逐渐达到最佳境界(其实笔者的S9000ES也一样,它的SACD和CD两部分都要煲,没有300h的热身您难以了解其真面目),其煲前与煲后的音效区别之大真可谓判若两机。
第一批上市的绝大多数DVD-Audio播放机的外观及制作与市面上的DVD-Video机并无多大区别。如图4所示的Rotel发烧级 RDV1080 DVD-Audio机的质量仅为5.1kg,其薄薄的机箱与轻飘飘的体重让发烧友满脑疑问。难道这就是超高质素的新一代数码机种或未来音响的主流吗?由于这些机器均不带低音管理功能(该功能可允许用户将一部分低音信号和超低音信号分流到超低音音箱放音,以减少卫星音箱的负担,使总体音效更为完美),因此受到不少资深发烧友的批评。而DVD-Audio的对手索尼生产的所有多声道SACD机都带有该功能,而且它们均可以通过面板上的荧屏来加以控制。
在软件方面,虽然DVD-Audio声称它在两声道录音时最高可以达到24bit/192kHz的最高规格(在6声道时为24bit/96kHz),但实际上除了先锋在2001年哪出的那张DVD -Audio示范样版碟有4声轨是用24bit/192kHz规格录音的两声道音乐外,现在市面上标注24bit/192kHz的DVD-Audio碟少之又少。另外,各大软件商推出的DVD-Audio碟片的规格也参差不齐,既有24bit/96kHz也有24bit/48kHz,有5.1声道、5声道甚至4声道,较为混乱,让人摸不清到底那种规格的软件才是真正的DVD-Audio软件。
DVD-Audio与现行的DVD-Video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首先,两者都能够提供多声道播放,而且它们都有图象、照片和文字等信息,并且使用互动式菜单进入,以便于欣赏者的操控。但是DVD-Video的声音是紧紧与图象联系在一起的,而DVD-Audio则相反,音乐始终是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图象大多是静止的。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别,这点与人们谈论的CD、SACD和DVD-Audio之间分辨率高低不同类似。不过,DVD-Video与DVD-Audio的区别与CD和DVD-Audio区别更为悬殊。DVD-Video碟上是用成熟的压缩技术将整部影片的图象和声音压缩,而直径同样大小的DVD-Audio碟则是将绝大部分的空间保留给音频信号,而且它是用比DVD-Video高得多的分辨率对音乐进行编码和回放。因此,两者的信息贮藏和重放都有相当大的差别。 在软件方面,现在市面上的SACD软件中Telarc新推出的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非常引人注目,如图5所示。此碟提供CD、SACD立体声以及6声道的SACD共3种重播方式,这是不是未来SACD软件的发展方向现在还很难说,但毕竟是一大改进。由于SACD目前推出的软件大多是有CD层和SACD层的混合碟,因此这就照顾了拥有CD机的发烧友。SACD宣扬胜过DVD-Audio的一大卖点就是其可与现有的CD机兼容。也就是说,SACD/CD碟不但可在现在的CD机中重放,而且将来升级到SACD机后其音效将更出色。但是实际上很少有人会买将来才用得上的东西,何况其售价不低,一张混合碟的售价约25美元,而一张纯CD碟的售价只是其一半多一点。因此,上述这一优点并不如宣传中的那样突出。有人认为SACD/CD混合碟可以减少唱片商店的碟片数量,这是因为混合碟上已有的CD内容商店就不一定再要进内容相同的CD碟。但是索尼制作的SACD/CD碟为了避开与现存的CD碟竞争,它的SACD/CD碟上所选择的曲目内容不一定都能在同一张CD碟上找得到。如此一来,唱片商店还是不能减低CD碟的存量,另一方面SACD/CD碟却使消费者掏更多的钱去找CD市场上零星的曲目。这样,SACD的兼容性只局限于用SACD机来兼容播放现有的CD碟而已。
还有一个不同就是SACD缺少画面导航菜单,不过,这对于较发烧和专业的音响爱好者来说可能不是什么缺点。而DVD-Audio一般都有画面导航菜单(特别是日本生产的软硬件),随着越来越的家用娱乐器材和服务项目进入家庭,不少的器材和服务项目都需要通过电视屏幕来访问和导航,而没有导航菜单的SACD是不是有些不方便呢?然而,当DVD-Audio使用了导航菜单,这从另一方面来看又增加了使用的复杂性。这对于要求操作简便的发烧友来说似乎有些抵触,而且又不免给人以只是娱乐而并不是高传真的感觉。
在重放模式的选定上,目前的SACD机与DVD-Audio机也存在着很大不同。现在的SACD机分为单纯立体声和多声道/双声道兼容机两种不同机型,因此如果要听多声道就要用一台多声道的SACD机。而DVD-Audio碟不能在CD机上播放,它也不需要一台专用的DVD-Audio播放机,迄今已发行的包括杜比数字版本和dts版本的DVD-Audio碟都可以在一台带杜比或dts解码的DVD-Video机上播放。

2.器材的组成
多声道SACD或DVD-Audio肯定是纯音响立体声CD制式的革命性飞跃,从理论上讲它会让音乐重播科技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但众所周知,不论是双声道立体声,还是多声道环绕声,硬件和聆听环境要做紧密的整体配合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多声道SACD或DVD-Audio对器材质素的要求和摆位的严格均远远超过目前的家庭AV环绕声,但现在真正为多声道重放而设计的市售器材很少。由于SACD和DVD-Audio两者的争斗旗鼓相当,因此生产音响器材的厂家在目前的情况下难以断定结局究竟如何,也难以肯定到底应该支持哪一种制式,由此也会拖慢它的发展。
多声道音响到底是怎样的玩法呢?首先要有一部多声道音源,如多声道SACD机或DVD-Audio/Video机。由于唱片公司对非法盗版行为恨之入骨,因此目前的市面上还没有一台多声道SACD机或DVD-Audio机设有数码输出端子。它们并不像使用DVD-Video那么简单,用光纤或同轴数码线与家里的AV功放连接起来就行了。因此,要想体验到多声道SACD与DVD-Audio的美妙感受,除了音源之外您的功放必须具备6声道独立模拟输入端子。如果您认为AV功放可以担当重放下一代高清晰度数码信号大任的话,那么一部有6声道模拟输入的合并式AV功放并不难找,
稍高档次的AV功放都有,如索尼 STR-555ES 或天龙AVR3801等。然而,如果您的要求略高,那就要在分体AV功放中寻找。有6声道输入的前级也不算难找,据笔者所知目前就有索尼 E9000ES、先锋 C-AX10、Sunfire Theater Grand ProcessorⅡ、Krell HTS Ⅱ和Parasound AVC-2500(如图6所示)等多款。如果音源是DVD-Audio的话,那么5声道分体后级更不难找,但是如果玩SACD多声道则有6声道直入的后级就较难找了。目前多数高级AV分体后级大多是5声道设计,当然也有例外,如安桥新推出的RDA-7后级。
至于音箱方面,最理想的配置是采用5个或者6个全部一样的“全音域”音箱。这个“全音域”并非指人耳能聆听的20Hz~20kHz频域,而是指SACD或DVD-Audio的 5Hz~100kHz频域,笔者相信其对于我们大多数发烧友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如果要求不是很高的话,那么一套一流水平的家庭影院音箱系统(如图7所示的Bose AM-15系统,有5个卫星音箱和一个有源低音炮),也能勉强表现出多声道SACD或DVD-Audio的某些音质特色。
从“人有我也有”的角度来看,您可能会认为一套多声道重放系统的投入并不算大。如在第七届国产影音大展中笔者就曾看到国内某厂推出的DVD-Audio机的售价不超过3000元, 而国内一些带DVD-Audio重放功能的DVD-Video机也在2000元以下。像松下目前较新的RA71(如图8所示)的售价在4000元左右,先锋等进口中价机略贵,在5000~10000元之间(如图9所示的先锋DV-S838A DVD-Audio机的售价在9000元左右)。
再配合一部有6声道模拟输入的中低档AV功放约需五六千元。至于音箱选购,3对(2000元左右一对)书架箱再配齐国产脚架也不过万元。线材嘛,跟机线也可以用,否则可以买几十元或百元左右的信号线,喇叭线也可用便宜点的。这样算来,一个多声道系统的投资也不过2万元左右。但是如果您是讲究一点的发烧友,那么肯定知道这区区2万元仅可以勉强武装一套入门级小型Hi-End立体声系统而已。想真正了解高质素SACD或DVD-Audio的声音优越性、营造真正的多声道SACD或DVD-Audio重放系统,笔者认为这2万元仅仅能买质素不错的6对信号线和6对喇叭线。
要真正体验多声道的威力,笔者认为我们“现在”投入的金钱以及心思都是空前的。 之所以说“现在”,并不是说将来SACD和DVD-Audio多声道器材的价格会像国内的家电一样大幅走低。其实,哪一个真正名牌音响产品(如麦景图、马兰士、ATC和Krell等)的售价会像我国的VCD、DVD和彩电那样一年创一个新低?这个“现在”是笔者认为目前多声道的SACD和DVD-Audio不成熟、不理智的技术所带来的结果(下文有述)。目前的多声道不但软件选择少、售价贵,而且音响厂家也没有专门为多声道SACD和DVD-Audio开发适当的搭配器材,就算有也是非
常昂贵。一部设计平庸的DVD-Video机的音质绝对难登大雅之堂,因此笔者认为一部带杜比或dts解码的中低价DVD-Video机不能表现出DVD-Audio的优点。要组成多声道重放体系则多声道SACD机或DVD-Audio机一定要有。
众所周知,CD的取样频率一般为44.1kHz,量化比特为16bit。DVD-Audio的取样率和分辨率为192kHz和24bit,它的录音上限频率达96kHz,动态范围达144dB。而SACD的上述指标为2.8442MHz和1bit DSD,其上限放音频率高达100kHz,动态范围超过120dB。两者的上限频率和动态范围都远远超过CD的22kHz和96dB,同时也远远超过人耳的20kHz、120dB的听觉极限。音源升级了,而其他环节是不是也需要加以提高和改进呢?现行放大器和音箱系统的上限频率和动态大多是20kHz、100dB左右。就放音频率上限来讲,放大器要做到100kHz还不太难,而音箱要做到100kHz虽然有一定难度,但也可以通过加装超高音单元来解决。国外的索尼、先锋和天朗等品牌已有100kHz的超高音单元出售,在国内也有40kHz的高音单元出售。如图10所示的是先锋的PT-R6铝带超高音单元12~100kHz,
其售价为每只84000日元,约合人民币4000元。因此,只要有足够的投入就不难将这些超高音单元加到自己现有的系统中去。
我们知道,动态范围是由上动态和下动态所组成的, DVD-Audio是通过降低下动态即噪声电平来扩大动态范围的。目前,高质素放大器和音箱的上动态在105dB左右,这个上动态还能勉强适应新数码制式的需要。从人耳听觉的实践来看,现在那些高质素音箱的动态还没有什么问题。
目前,对放大器的动态改善问题主要是下动态即噪声问题。新一代数码制式要求放大器的信噪比至少为120dB(SACD)和144dB(DVD-Audio),而目前大多数高质素放大器的信噪比在100dB左右。事实上,要达到DVD-Audio 144dB以上的信噪比可能吗?信噪比为144dB时的噪声电平相当于0.12μV RMS, 而一只10Ω电阻20鸆的室温下在0Hz~96kHz带宽系统工作时的热噪声理论值就为0.12μV RMS。就算在0Hz~20kHz带宽中工作,在正常的工作温度(40鸆~50鸆)下,一只50Ω电阻就足以产生使24bit量化出现误差的热噪声。因此,笔者认为DVD-Audio144dB的动态范围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达到的。考虑到目前的科技及工艺的制约,同时也考虑到满足高解析力的基本放音要求,目前不论是SACD还是DVD-Audio,两者定下的放大器信噪比标准都折衷为120dB。目前市售的放大器能做到110dB的信噪比已不多见,如果能做到120dB那一定是极品级器材了,其售价相信也非一般百姓所能承受。
这两个系统都要求所有声道(不管是5声道还是6声道)的信号线、喇叭线、功放和音箱都要一模一样。如以此为标准,则目前大多数家庭的套装AV放大器和组合音箱均不符合其使用要求。如果您追求的是高传真重播,那么就算是选用拥有多声道输出功率相同的高级宽频AV放大器来担任放大系统也需1.5万元以上的价格(如图11所示的是天龙高级AV机)。至于音箱,就算是选用达不到标准(高频延伸和动态)的BOSE AM-15系列也要花1.8万元左右,如果是选用那些真正对应SACD或DVD-Audio的宽频音箱则投入更是惊人。以上器材加上喇叭线和信号线等,整套入门级多声道系统要超过4万元。请记住,这只是勉强的入门级系统。在高级的Hi-End立体声双声道重放系统中,售价超过三四万元的单一器材比比皆是,单是一对高级的信号线或一对高级喇叭线有时都可能不止这个价格。因此,一套号称新一代数码制式的多声道系统以4万元的价格来搭配到底能不能发挥其声音特点还是个未知数。由此可见,在现阶段要推广真正的多声道系统所面对的困难是多么的大。

3. 环境的制约
  发烧友要尽情享受多声道的新科技成就,在音响器材方面,除了具备上述所言的高质素器材之外,依现在多声道DVD Audio和SACD出台的摆位标准,还要有一间不低于40m2(当然用小型卫星音箱+超低音的系统时可适当减少)的聆听室可供自己随意规划。
  在音箱的摆位方面,DVD-Audio的要求方式是以皇帝位聆听点为中心作一个正圆形,如图12所示,前方左、中、右音箱分别处于-30线、中轴线和30线来摆放,而后方左、右声道音箱则处于-120线和+120线摆放,每个音箱离聆听者的耳朵距离应一样。SACD多声道的音箱摆位标准图,如图13所示,也是一个大圆形的3前2后摆法,它与DVD Audio的摆位差不多,只是左后、右后两音箱与中轴线成±110摆放,但它的第一个全频的独立声道音箱却放在我们头顶的天花板位置,因此这个第6声道叫做“Overhead Channel”,即天花板声道。
  如图12的正圆形多声道摆位方式在DVD-Audio刚刚发展之时颇受争议,而著名的软件公司Chesky在录制的多声道DVD-Audio碟时竟又倡议另外一种如图14所示的音箱摆位法,他们认为这样才能“最准确”地模拟出录音现场的真实感。Chesky这两个前面、两个前侧面和两个后面共6个声道的音箱摆位法取消了中置声道,明显与我们习以为常的3前2后的摆位方式有所不同。本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无可非议,但通过Chesky的这一倡议产生的问题是,如照Chesky公司的提议我们是不是在听Chesky的DVD-Audio碟片时应按照其指示方式摆位,而听其
他公司的软件时则要按如图12所示的标准摆位?
  依目前多声道SACD和DVD Audio的标准摆位法,我们原来用作立体声重放的聆听室肯定太小,一般家庭的聆听室多是20m2左右,而且多数是安排在客厅,家具不少,其房间宽长也近似3.9m×5.1m,如果以听立体声时的皇帝位为中心点作圆,那最多只能摆放多声道的前方左、中、右3个声道的音箱,而后方左右音箱均超出房间的范围,如图15所示。倘若以房间的中点为皇帝位作圆圈,虽然可以得到一个符合如图12所示的标准摆位,但请您想一想,在20m2内这5或6个声道的音箱是多么拥挤,更何况,这样摆位要你对客厅的家具作重新布置。除非你的聆听室有6m以上的宽度,否则前面3个音箱肯定会太近,声音的压迫感过分强烈,音场也会因重叠而大乱,但拥有这种大型聆听室而本身又是高烧族的朋友,笔者相信不论是在国内甚至港台都只是极少极少。
  谈到摆位,也不能不顾及家人的意见,如果你能在客厅中离墙几尺摆放两个音箱或者能用一间较合适的房间专门作聆听室的话,那么笔者相信你在家里的地位应是“人人敬仰”了,但升级到DVD-Audio或SACD多声道后你又如何向家人解释为什么应像图12或图13那样基本不差地摆放5或6个音箱?要是多声道SACD,其中一个声道音箱还要放在天花板上,这不论是调校或安装难度都较大,有多少音响发烧友能面对这一项挑战?笔者不知道各位发烧友对SACD这第6个“天花板声道”有什么看法,就笔者来说,就算自己有能力投资,也不会把一个TAD TSM-300挂在头顶上,但倘若要我采用折衷方法,以影院AV系统来听多声道SACD,我想自己永远也提不起这个兴趣。
  先不谈多声道这个正圆形的摆位方式是否可行,也不谈紧跟DVD-Audio或SACD的格式标准升级自己的器材,发烧友只要想想我们目前在那套双声道功放和音箱上的投资多少,想一想这几个声道所需的同样功放(高级点的包括分体前、后级)、音箱和信号线有多大的投资,如此一来,我想再“发烧”的心也会冷却。
  因此笔者个人认为这两种多声道新制式现在出台的标准都不考虑我们绝大部分发烧友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它们的音箱摆位标准对我们绝大多数特别是追求Hi-End级重放要求的发烧友来说完全是脱离现实,但假如不照其标准摆位,以我们现在的条件,在房间的阔度与前后左右5或6个音箱的摆位角度作出妥协的话,那重播效果绝对会大打折扣,重金投入又得不到回报,理智一点的发烧友谁又会淌这混水?

4.使用的便利性和音效
  不论是用DVD-Video看电影还是听现场音乐会,发烧友对声音重播的质素要求肯定比不上只听Hi-Fi立体声时那么高,因为屏幕上的画面吸引了人的大部分注意力,但如果你关掉画面来听DVD-Video音乐碟时,肯定听得出DVD-Video的声音质素比起Hi-Fi音响来讲还有不少差距,而在听高质素制式的DVD Audio时,为了对比它与CD或DVD-Video的区别,我想绝大多数发烧友都会关掉画面,恢复听Hi-Fi时的状态。
  笔者曾在广州某大发烧友家中用如图16所示的Onkyo全套Integra系列 (RDV-1 DVD Video/Audio机+RDC-7解码前级+RDA-7多声道后级)Hi-End级家庭影院组合来试听几张DVD Audio碟,朋友所用的5个音箱是如图17 所示的美国监听名牌WILSON AUDIO(威信)的CUB(每个约23000元),该箱的体形和笔者所用的TAD TSM-300差不多,但重量却翻了3倍,质素异常高。由于是5声道采用相同音箱,因此这套音箱也适合目前的多声道重放。他的超低音是B&W ASW3000,这套AV组合可以说是笔者在国内见过最好的AV系统。朋友的专用聆听室约有28m2(尺寸4.5m×6.3m),已不算小,可我们在参考DVD-Audio的正圆形标准摆位时仍然遇到相当多的困难,后来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地以AV影院方
式摆位聆听。
  但这时我们又遇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因为是以Hi-Fi重放状态聆听,便没有开那部索尼43英寸的背投影机,并用厚绒布把背投影大屏幕
遮盖,但当朋友把我带来的天龙DVD Audio碟“竹竹”放进RDV-1之后,按了多次“Play”键,它还是拒绝工作,再按“快进”或“快退”键,它的荧光屏总是亮着暂停的“Pause”英文让我们摸不清东南西北,仔细想了十多分钟才明白——必须开着投影机的画面才看见这张DVD-Audio碟的选单,然后再通过遥控器方能选定播放制式和重播歌曲。没有办法,只能重新打开投影机,以遥控器进入重播模式之后才
再关掉投影机或调黑画面,而这步骤在听第二张DVD-Audio碟时又要重复一次,说实话,如此不方便的操作连自己都失去聆听的乐趣。由此笔者又不免想到另一个问题,先不论价钱,如果前面3个声道都不是CUB,而是按DVD-Audio的要求而摆放3个中型的WILSON AUDIO System6座地箱,那么这部背投影机应该摆放到哪里才较符合重现高质素声音的要求?众所周知,一个有大面积反射的背投影或彩电放在前面中央会破坏声场的完整性,难道不用背投或电视机吗?也不行,那折衷玩法只能去掉大电视机再配备一个十几英寸小型电视机才OK了,但如此一
来,看DVD-Video时,难道再搬回背投影吗?唉……
  在重放EMI的DVD-Audio古典音乐碟《WALTON Belshazzar′s Feast》一碟中,DVD-Audio表现的铜管乐音色之鲜明灿烂以及人声传真度的确比CD略胜,但在重放也是EMI出品的同一批DVD-Audio碟如图18所示的《20TH Century Symphonic SOUND》时的音效之差使我们大吃一惊,与前者相比简直一天一地,音场浅窄,某些中高音刺耳到近乎有失真现象。DVD-Audio由于是5个独立声道放声,因此它在还原现场感和堂音空气感的方面的确比两声道CD优胜,在表现古典音乐之音乐厅现场感的丰满程度更让人垂涎,但可惜除了这个优点之外,这套组合重放DVD-Audio时在频域两端的伸延度并不出色,弱音的细致感和分析力只与中级Hi-End系统相差无几,透明度、层次感、音场的深阔、声象定位、从容度等高传真要素与两声道Hi-End 级CD系统相比更不见优越,不要以为它是5声道独立放音声场就有深度层次感。事实上,我们感觉到众多乐器仅限于同一个扁平面发声,音场的深阔度和层次感并不足以让人满意,其音效表现之平庸令人不敢相信这是未来数码制式的有力竞争者。
  后来笔者在另一个朋友的音响公司中,以索尼的多声道SACD机SCD-XB770聆听2张多声道SACD碟时也遇到类似(包括摆位和音效)的情况。尽管出现这样的情况,但笔者仍认为应一分为二理智地看问题,之所以有不理想的音效,其最大的原因应该是我们不能严格按照它们的各自标准来摆放音箱;其二是聆听时所用的某些器材可能达不到新数码制式的标准,而且是为家庭影院开发的产品,音效表现不如意是可以预料的,毕竟它们和我们接触和向往的数万元级以上的双声道Hi-End器材在质素上仍不可相提并论;其三是软件的规格和录制效果参差有别。
笔者记得世界上多家权威音响杂志均对去年和今年的美国CES期间索尼和飞利浦协作举办过几场SACD多声道的示范会赞不绝口,认为这些示范精彩绝伦,显示出多声道特有的真实现场感和丰富堂音,并指出其音重现的音乐细致度、层次感和音色的平衡性都达到当前最高水平。
几个月前飞利浦在香港作的几场多声道SACD示范中笔者当时也有幸在场,虽然对于笔者而言当时的音效已非常出色,但事后香港几家媒体的资深写手均认为这次演示会使人感动的程度却比不上在CES的示范会,并不足使人产生购买的冲动。笔者当时颇觉得奇怪,因为据他们说香港这次演示会使用的器材(功放和扬声器都是Krell)质素比那两次CES都要高,但为什么重播效果反而降低呢?当时仔细对比手中的资料及现场的音箱安置实况后才发觉答案原来还是摆位没有做到标准!在宽大的演示会场尚不能百分之百做到标准,在家中又如何?其难度想来
和登天差不多吧!为了改变受环境的限制,有人提出这样的补救方法,当不能以聆听点为圆心为各声道音箱等距离摆位时,可通过调整各声道的发声延迟时间来改善。这一方法粗看可以,但是,能够将各声道的延迟时间都十分精确地弄好并不容易,也非一般发烧友能懂得调校,况且目前市面上有这种调校的多声道DVD-Audio和SACD并不多,而且,就算能调校出来,其效果也只是近似而非准确。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一间小房间肯定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模拟出大房间的音效。
  现在欧美新推出的某些DVD-Audio(如上述的Rotel RDV1080)不用画
面显示选择模式就自动进入聆听,这样的好处是使用更方便一些,可以不将DVD机和电视机或者投影机等连接,大彩电不在聆听室后对音场的再现更真实一些,但这时DVD-Audio那些额外附带的功能和音乐资料也就无法享用而浪费了。因此,笔者认为DVD-Audio要想为人们所接受,还要面临着操作更改的障碍,由于它在使用上的复杂性,例如人们可能会觉得它无法简便地在家中、汽车里或者在便携设备上随意欣赏而失去兴趣,相对之下不论是多声道或双声道的SACD和CD的简单、易于操作的个性对它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压力,从这点来看,DVD-Audio
所面对的道路要比多声道SACD更不平坦。

5.现实的困惑
  新的格式能否站稳脚跟,市场定位和营销也将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妨看看音响行业的人怎样说,在软件方面Tower唱片公司的高层指出:“如果软件公司把价格定在每张20美元以上,那并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当唱片仍然长时间维持在20美元的水平时,购买一张CD片要额外付出几乎多一倍的金钱,但如果这些所标榜的全新音乐体验却因器材和摆位方面的妥协而大打折扣时,那么人们有什么理由升级到多声道呢?相信发烧友仍然会抱着CD或双声道SACD不放。
  NAD公司的主管也认为唱片业内的大多数人对于新的音频格式是好奇多过热情,他认为开发多声道的厂家正试图向人们销售还没有实用的新格式,却不是将有大量群众基础和已经成熟的现有格式优化,而这种策略将是“十分错误”的。
  更先进、更高级的多声道对声音的重现力虽然非常不错,但它们却没有方便易用的特点。我们应该不要忘记,人们喜欢用CD,虽然一大原因是它的音质好,但更因为其方便,60%以上的人们听CD并不是用很讲究的Hi-Fi系统欣赏,而是用台式组合或Walkman袖珍CD机或汽车CD。
天龙公司的高层也指出,该公司生产的汽车音响和袖珍音响的销售额是家庭影院器材的6倍还多。
  之所以摘录这些业内人士的种种说法,并不是鼓励人们不去接受新的多声道系统或让人安于现状,在追求时尚时请你先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请你想一想多声道系统所需要的投入,这个消费的尺度是多大呢?最早买双声道SACD或买不带杜比或DTS解码的DVD-Video的那些贪新鲜人们,为了享受多声道新科技成就,他们必须把这些还新的双声道SACD或DVD-Video机放到一边,再去买一台DVD-Audio或多声道SACD。
  现在看来,不论是多声道SACD和DVD-Audio,它们的中低价机售价并不贵,索尼已有两款多声道SACD售价在5000元以下,但其他的器材投资却是一大问题。单是线就是一大烦恼,由原来立体声合并机的2条RCA线,变成6条线,如果是讲究的发烧友,采用前后级分体玩法那得要12条线,目前在双声道立体声中一对入门级的信号线至少几百元,而稍好一点性价比高的线材如图19的VDH的102Ⅲ,1对也要1000多元,再加上3对喇叭线(如AQ的CV-4),还有电源线呢?单是线材的支出都不止上万元。再加上那些具有超高动态、信噪比的6声道放大器,目前信噪比大于110dB的高级双声道放大器没有一部售价低于万元,名牌产品更甚,动辄三四万元也是常事,故那些符合新制式标准,信噪比在120dB的6声道放大器售价多少,相信各位心中都有点底吧?音箱呢?你认为那些3000~4000元1对的廉价货有接近多声道所要求的频宽和动态范围吗?
  如果要以一二万元甚至几万元的家庭影院系统来重现的话,那这两种制式的超高传真质素肯定要大打折扣,讲究的发烧友都不会用家庭影院组合来听CD,更何况是更高质素的DVD-Audio和SACD?因此,无论是SACD的6.0还是DVD-Audio的5.1,其投入都叫人难以承受,有多少朋友可以玩得起?
  不谈器材,不谈兴趣,单是说聆听室,在笔者认识的听音乐或玩AV的人中,我没见过多少人能正确地设置过AV家庭影院系统,而能正确地设置立体声系统的人则几乎达到60%,余下的其他人并非是他们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正确摆放音箱,而是他们对现在的家居环境感到头痛,目前住宅设计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让他们很难找到一间适合做聆听室的长方形房子,许多人不得不把一只音箱放在走廊边或拐角处,而另一只音箱却放在墙角。音箱摆放在哪里只能因室而异,而不能是哪里出声最好就放在哪里,这对于发烧友来讲肯定也是一个遗憾。而新制式呢?你必须有一间符合它们标准的不少于35m2的房子(每m2至少也得1500元吧!大城市就远远高于此价了),这时,你就不得不自摸一下腰包的厚度,你会天天吃碗稀粥去享受“这么逼真的现场感”吗?我想没有多少个发烧友有此决心,就算有也会在家人的脸色或巨额金钱的压力之下崩溃。除非先发财,否则不要去接近它,如果贪新鲜,降格使用其他如AV器材或在摆位方面作出妥协,那又何必去领略这种不伦不类的效果呢?
  不错,多声道SACD和DVD-Audio在符合其标准下播放,要在聆听室中重现音乐厅的空间感并不难,其音场也能穿破聆听室的5面墙(包括天花板),从而营造出在音乐厅欣赏演奏的同样感受。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从使用的现实性和录音方式来讲,多声道重放还要开展新的探索,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目前的多声道重放会使音乐艺术家看到他们的音乐原貌和在家庭重放音乐的方式之间差别,如果多声道系统不能正确地看到这一点并着手改进,这种矛盾就会日渐显现出来。这样的说法并不是说大多数人对环绕声录音不满意,很多人还是认为这些在耳边飞来绕去的声音有“新鲜感”,就算很差的一两千元一套家庭影院系统也会给人带来“酷毙了”的听觉“享受”,但有一点必须明白,我们去听现场音乐会时,并不是坐在乐队中间聆听音乐的,因此到底是立体声还现出来的现场感真正接近真实,还是多声道再现的现场感真实,我想这点值得大家深思,无疑用多声道再现的现场感是十分宏大的,但笔者认为人在听两个音箱在前面发声更像我们坐在剧院听乐队演奏!
  
30年前人们就开始采用双声道系统放音,但到今天大多数的发烧友仍然未能将立体声的潜质完全挤压出来,现在已有不少人只是玩一台电脑和几只小音箱,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今天的年轻人不再喜欢Hi-Fi。就声音还原质量来讲,从因特网下载的音乐是数码音源中最差的一种,但正是因为方便和便宜的原因使袖珍MP3播放机大放异彩,同时也让立体声有了新的生存空间,虽然它们并不能提供发烧级的音乐享受,可是这并不是关键的原因, 人们愿意买它们是因为方便和容易使用。
  虽然这两种新的音频制式目前已对现有的CD格式产生较大的冲击,但自1982年推出以来,CD已经存在近20年了,目前世界上已有近8亿台CD唱机和超过100亿张CD 唱片,相信大多数人对它的音质还是满意的,在DVD-Audio或SACD发展壮大之前CD肯定还会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而有关两种新多声道格式的上述种种问题如果在未来的两三年内无法解决,那么新一代数码多声道重播系统将在近期内无法顺利地展现它们的优点,双声道的CD也将在近10年内不会被取代,而且新格式多声道取代CD的时间将会比CD取代LP的时间更长,CD在取代LP时几乎没有什么麻烦,因为它能提供的声音更纯净清晰,光盘易于保存、携带和播放,而且不易磨损,经久耐用。而DVD-Audio和多声道SACD的优点不过是有更高解析度和更身临其境的效果而已,但这种效果只能在更多金钱堆积的顶级体系中才能实现。
  从音质便利性和操作性来讲,DVD-Audio不及多声道SACD有优势,从市场形象定位来讲,多声道SACD最终发展成极少有人能拥有的真正意义之顶尖Hi-End系统,而DVD-Audio只因与高不成、低不就的DVD-Video视频机相结合而带有娱乐形象而沦为一种不伦不类制式。考虑到目前的DVD-Audio软件和机器都是多声道产品,而SACD却拥有双声道与多声道的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局面,因此,笔者相信只有等到DVD-Audio推出更高质素的硬件和较多24bit/192kHz的双声道软件之时,SACD与DVD-Audio两种制式的大决战才真正开始。
  对两种新的高解析度格式我们现在还没有理由怀疑它们的重播质素,在符合其标准条件下,不论是多声道的SACD或DVD-AUDIO的效果肯定会比CD优胜,但目前存在的太多妥协却让这两者在目前都无法达到实用阶段,它们的优点也体现不出来。故此,展望未来,笔者认为,多声道系统在将来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难以撼动立体声的基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17:25 | 只看该作者
听音室的装修
音响声学是很深奥的学问,不过,它也有一些通则。您不必将聆听空间弄得很专业化;也不必将空间的装潢弄得很复杂。只要把握几个原则,大体上还是能够显出好声。
    我们可以将一个空间分成三段来看,以聆听位置为准,喇叭后墙就是「前面」,喇叭与聆听位置之间就是「中间」,聆听位置之后就是「后面」。为什么前面要硬呢?硬的墙面才能将喇叭的能量完全反射出来,这样一来声音才会饱满有力,不会虚虚的。再者,硬的墙面能够让扩大机的推力完全发挥。如果喇叭后墙是软木板墙或软石膏板墙,扩大机的推力会被吃掉很多。除此之外,最糟糕的是喇叭后墙用木版钉成空腔。此时,无论木板钉得多牢固,可能都会吃掉很多低频的量。遇到这种情况,恐怕只有拆墙一途才能把饱满的低频找回来。
    中间为什么要吸?所谓吸就是吸音,喇叭与聆听位置中间的二侧墙通常是第一次反射音的来源。如果第一次反射音太多,会混淆了直接音,而使得声音的定位感降低。同时,也会觉得声音比较吵。所以,我们在中间地区以能够吸收中高频的材料来吸音。要注意的是,这块地区我们不仅是吸二侧墙而已,也要吸地板上的反射音。
    许多人一定不知道要用什么东西来吸音会比较好?我告诉您,用羊毛制品来吸音效果最好。如果您不相信,可以将您 羊毛被拿三床出来,二床挂在侧墙,一床放在地板上,一定会改善您的声音表现。当然,您不能一直挂着羊毛被,那怎么能看?所以,您可以去买羊毛地毯(要厚的,而且要真羊毛的)与壁毯。或者,在装潢时二侧壁设计成外面绷布里面塞羊毛的美观墙面。如果买不到羊毛,可以塞干椰丝或泡绵,不过这是次一步的考虑。
    最后说到「后扩散」。聆听位置旁边、后面,甚至头顶,尽量以扩散方式为之。最简单有效的扩散方式就是去买二次余数扩散板。在这个区域让声波均匀扩散之后,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空间感,而且声音会比较平衡。
    在此我还要补充一点。如果您在做了以上的布置之后,还是觉得高频太吵,定位散射不准,此时要做的工作就是在喇叭后墙上布置吸音的材料。请注意,布置吸音的材料并不是要您去钉木板,而是挂上厚的壁毯、厚的布帘、羊毛等软性吸音材料。而且,面积最好要有二喇叭之间后墙的三分之二大。这样一来,应该就能解决还是太吵或定位不准的问题。在此我还是要提醒诸位,如果您用的毯子太薄或面积太小,效果都将大打折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18:50 | 只看该作者
新房装修要则
新音響空間十五守則  

幾年前,我寫過「音響空間二十守則」,以實際的經驗講述如何處理音響空間。幾年過去,我又多了一些音響空間的實戰經驗。這期間也曾寫了「劉氏好聲歌」,以最簡單的方式來說明一些好聲的原則。劉氏好聲歌雖然簡短,但卻是我聽音響多年來所累積的經驗,不知讀者們是否知道那裡面的每一個字都是有意義的。
    最近得閒,我仔細的將我所遇見過的音響空間經驗又做了一次腦中瀏覽,再次的認為,雖然音響空間諸事非常複雜,而且變數極多,難以掌握。不過,其中仍然可以理出清晰而重要的大原則。如果能夠掌握這些大原則,至少音響迷就不會因為走錯方向而白花精力與財力。為此,我寫下了以下的幾條大原則。
    為了讓讀者們能夠對這些大原則充分掌握,我還是與前次一樣,幾乎完全不去碰觸公式或理論性的敘述。讀者中如果有想深入瞭解聲學理論者,大可自己到書店找一些相關書籍來研究,相信必有所成。在此我所期待的,是讀者們能夠先清楚的掌握大原則,然後盡量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為自己打造出一間兼具實用與美感的個人音響空間。
一、 每個音響空間都有其不同的聲音特性
    每一個音響空間就好像每一個人,都會有其不同的聲音特性。人會因為聲帶的結構,胸腔腹腔的不同共鳴而產生不同的聲音。同樣的,每一個音響空間也會因為不同的空間大小、比例、室內裝潢而擁有自己獨特的聲音特性。換句話說,很少有二個人的聲音聽起來是一樣的:同樣的,也很少會有二個音響空間的聲音聽起來一樣。
    基於以上的認知,音響迷可以清楚的知道,即使使用完全相同的音響器材,只要是音響空間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聲音特性。這些不同的聲音特性就好像不同的音樂廳,只要是成功的音樂廳,就會擁有它們各自迷人的聲音魅力。相同的,只要是成功的音響空間,也都會擁有自身迷人的聲音魅力。通常,成功的音響空間就好像成功的音樂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您必須經過周詳的計畫去建構一個音樂廳或音響空間,但是這並不保證您一定可以獲得迷人的聲音特性。
二、 理性的音響迷應將自身的排他性降到最低
    每一個音響迷,難免會因為長期處於自己的音響空間中,而產生適應自身音響空間的聆樂習慣與偏好。同時,也很自然的會以自身的聆樂習慣與偏好為基準,去評斷別人的音響空間與別人的聆樂習慣、偏好。當您以自身的「音響空間聲音特性」、「聆樂習慣」以及「偏好」為標準,去對別人做負面評斷時,不要忘了,別人也同樣可以利用這樣的立足點對你做負面評斷。因此,當您聽到不同於自身的聲音表現時,首先要做的並不是油然而生的排他論斷,而是反思。藉由反思,嘗試的去發現別人音響效果的美處。
三、 音響空間的音響效果應以現場音樂為標準,而此標準並非唯一
    到底音響空間中音響效果的好壞有沒有一個認定標準?如果沒有,豈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音響效果當然有一個好壞的標準,但是請注意,這個好壞的標準並不是唯一的,而是多重的。音響效果好壞的標準在那裡?在於現場音樂的演奏效果。任何罐頭果汁喝起來像不像原來的水果,都必須以新鮮的水果風味為標準去評斷。同樣的,任何的音樂軟體重播的音響效果好不好,也必須以現場音樂的表現為標準去評斷。
    然而,現場音樂的音響效果之美並不是唯一的,而是多重的。就古典音樂而言,世界上有許多公認音響效果傑出的音樂廳,它們各有不同的聲音特性。有的溫暖,有的飽滿,有的澄澈透明,有的低頻豐富,有的聲音親密性高(聽起來包圍感很好,樂器好像離您很近)。無論如何,這些音樂廳的聲音特性各有所美。
    而在音響迷的家中,由於經過「不可知的錄音場地聲音特性」,「錄音器材聲音特性」、「重播音響器材聲音特性」、以及「自身音響空間的聲音特性」等四重影響,使得音響迷根本沒有資格去討論誰家的音響效果為「真」。音響迷所能夠著力的,就是討論誰家的音響效果為「美」。而這個「美」的標準就是以現場音樂的表現為準,而且是多重的美、多重的標準。
四、 軟調空間比硬調空間好
    什麼是軟調空間?地板、天花板、四壁屬於夾板或石膏版或木板釘成者,就是屬於軟調空間。什麼是硬調空間?天花板、地板以及四壁都以鋼筋水泥或磚砌的空間,就稱硬調空間。大部份台灣的居住環境都屬於硬調空間;而大部份歐美、日本的居住空間都屬軟調空間。
    為什麼軟調空間會比硬調空間好呢?因為硬調空間無法適量的吸收過多的高頻段與中低頻段,造成聆聽音樂時高頻段過於刺耳或中低頻段過於壓迫的缺點。是否軟調空間就毫無缺點呢?不!軟調空間可能也會存在低頻段吸收過量,產生低頻不夠結實的缺點。不過,二者相較,軟調空間還是比較適合聆聽音樂。
五、要如何把硬調空間轉變為軟調空間
    台灣一般住家都是以鋼筋水泥建成的公寓或透天厝,如果要將將硬調空間轉化成軟調空間,首先可以動手的就是四面牆壁。這四面牆壁可以請木工師父用石膏板釘一個夾層,夾層裡鋪玻璃纖維棉。這樣的作法既不會耗去太多夾層空間,也可以多一層的隔音效果。
石膏板比木心板好
    或許您會問,為什麼不用一般木心板或薄夾板來釘夾層,而要用石膏板或夾板?因為薄夾板或木心板容易吸收中頻段,而聽音樂時中頻段的飽滿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可以避開用薄夾板或木心板。而石膏板由於質量較重,所吸收的中低頻比較多,對於我們聆聽音樂的負面影響比較小。再者,石膏板是防火材料,家裡使用它來做夾層會比較安全。在此,我提供石膏板與夾板的幾個吸音率以供您參考:
    同樣是9mm板厚,空氣層約45mm厚時,石膏板在125Hz時的吸音率為0.26,可以多吸收一些中低頻駐波。而夾板的吸音率才0.11。而在250Hz時,石膏板的吸音率就降低了,才只有0.13。到500Hz時吸音率則更低,只有0.08而已。相反的,夾板在250Hz時,吸音率就高達0.23。假若夾板的厚度降低為6mm,它在250Hz時的吸音率更高達0.33。從以上的吸音率來看,您應該瞭解為什麼我會建議採用石膏板。
    至於天花板與地板的作法,它們與四壁的作法又有不同。先說地板。台灣由於氣候潮濕,使用地毯比較不適當。否則,地板上鋪厚地毯也是軟化空間的方法之一。通常,一般居家的地板都是鋪磁磚或再釘一層實木地板。您可以在這樣的地板上鋪上一塊厚厚的羊毛地毯,地毯的大小最好是大約與喇叭至聆聽位置這一塊空間的大小相近。這一塊地毯的作用在於吸收一些從喇叭射到地板、以及從天花板反射到地板的聲波。通常,這塊地毯只會對中頻以上的頻率有效,對於中低頻、低頻是沒有什麼吸收效果的。不過,因為它吸收了中頻以上的頻率,因此也就改變了人耳對於中頻以下頻率的聽感,所以聽起來好像整體都會改變一般。
礦纖板便宜好用
    再來說到天花板,最便宜的方法就是輕鋼架加礦纖板。它的作用主要在適量的吸收中高頻以上頻段,對於中頻以下的頻段影響並不大。假若您嫌礦纖板不夠好看,也可以請木工用薄夾板做天花板造型。請注意要避免凹型的造型,多做凸出的造型或弧形。因為凹型會使聲音聚在某處,而凸型或弧形可以擴散聲波。還有一點要注意的,這些天花板上的造型最好不要一整片連在一起,這種作法會使其吸收的頻率範圍降低,影響了中頻段的飽滿。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將天花板分割成幾個區,以每區互不相連的原則來設計造型。
六、硬調變軟調之後,空間的表面要如何處理
    將音響空間由硬調轉為軟調之後,接著可以按照「劉氏好聲歌」的原則,以「前硬中吸後擴散」的方法來做表面處理。
喇叭後牆要硬
    所謂「前硬」指的是房間的前段(也就是喇叭後牆與喇叭之間那段)最好儘量不要做太多吸收的裝置,因為這樣的作法會吸收喇叭所發出的聲能,使得擴大機必須有更大的輸出功率我們才會覺得聲音夠結實。如果這段牆面是硬的,我們只需要較小的擴大機,再藉由後牆的反射,結合成足夠結實的聲音。
    在此會有一個疑問?前面不是說四壁要釘石膏板變成軟調空間嗎?這樣豈不是與現在所要求的「前硬」相互矛盾?是否矛盾要依實際情況來判斷,假若喇叭後牆剛好是落地窗,當然不能釘石膏板。假若喇叭後牆是半窗,石膏板可以不釘,也可以釘(避開窗戶來釘,千萬不要將窗戶封死,這樣有礙光線與空氣。)以上二種情形都還能令後牆保持在硬調的狀態。
    比較需要考慮的是喇叭後牆本來就是一面牆時,到底要不要釘石膏板?如果您的擴大機功率不算大,喇叭也不算大,我建議這面牆不要釘石膏板。反之,就可以一併釘起來。
    話說回頭。如果您在聽音樂時,已經在二側牆做吸音處理之後,還是覺得聲音太尖銳太前衝,此時就必須在喇叭後牆掛一塊比較厚、具有吸收高頻特性的材料。這樣的作法只會吸收中高頻段以上的頻率,對於中頻段以下不會有負面影響。因此它並不違背「前硬」的原則。
二側牆要吸收
    所謂「中吸」,就是在喇叭與聆聽位置之間的二側牆做吸音表面處理。為什麼這一段二側壁要吸音呢?因為這個區域是喇叭發出聲音後,第一次反射音的來源。而第一次反射音如果過強過多,會對直接音造成干擾,影響定位感的清晰。此外,因為第一次反射音過多,也會造成中高頻以上對人耳的壓力,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聲音太亮太刺耳。
    常見許多音響迷在這一段二側牆擺了木質或保利龍的二次餘數擴散板,這是錯誤的作法。因為木質或保力龍的擴散板無助於第一次反射音的吸收,它們只有擴散的作用。如果要用二次餘數擴散板,則應該使用表面厚布包起來的軟質擴散板,它除了擴散作用之外,還對中高頻段具有吸收作用。
    有關「中吸」的作法很多,個人巧妙不同。高明者可以結合室內裝潢,產生令一種美感。一般人如果想要簡單行事,也可以吊掛一些軟質材料,同樣可以達到「中吸」的要求。在此要提醒讀者們,一般的窗簾布對吸收起不了什麼大作用,因為它們太薄了,而且多數並非高纖軟質材料,您只是白花錢而已。如果您想在二側壁掛吸音材料,至少都要像厚絨布那樣的材料才有效。
    就我所知,最便宜而有效的材料就是玻璃纖維棉。以厚度為5cm,每立方公尺重量為20公斤的玻璃纖維棉為例,它在500Hz以上的頻率都有高達0.85的吸音率。您可以將玻璃纖維棉框起來,包起來(千萬不要裸露),作成像畫框一般。這就是效果相當好的二側牆第一次反射音吸收體。
聆聽位置後面要擴散
    什麼是「後擴散」呢?所謂後擴散就是從聆聽位置開始到後牆的這個區域來做擴散。近年,大家都知道二次餘數擴散板是很好的擴散工具,不過,並不知道使用擴散板的數量要夠多才會有效。常見的情形是只擺了一個擴散板在那裡,這種作法只會產生心理的自我安慰效果,並無法做到足夠的擴散效果。比較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後牆的二個牆角各擺二個擴散板,後牆的中央再擺一個擴散板,這樣加起來總共五個才能發揮真正的擴散功效。
    或許您會問,到底擴散的好處在那裡呢?如果聲波能夠得到均勻的擴散,理論上您在聆聽區域各處所聽到的聲波反射都很平均,您的聆聽位置就不會只侷限於一個「皇帝位」。再者,聲波在音響空間內得到均勻擴散之後,明顯的會提昇音質、音色以及層次感、深度感等「音響二十要」的表現。
    在此要提醒讀者二件事:第一、並不是只有二次餘數擴散器材有擴散聲波的效果,任何的斜面、凸面或圓弧都會有擴散聲波的效果。只不過二次餘數所擴散的頻率範圍比較寬而已。所以,在您的音響空間中,您大可搭配各種的造型以達到擴散聲波的要求。第二、如果您做了各種處理,仍然覺得聲音太尖銳,此時,聆聽位置後面這個區域恐怕就要做吸音處理了。此時,您的音響空間就會形成「前端活、後端死」的情況,這樣聽起來聲音會結實有力而不吵雜。
七、反射、吸收與擴散三者必須巧妙運用
    以上所談的「前硬中吸後擴散」原則,事實上就是音響空間中「反射」、「吸收」與「擴散」三種表面處理大原則。這三種手段必須靈活運用,並儘量在大原則的範圍之下發揮您的想像力。在此我要提醒您,當您想模仿別人的處理方式時,一定要先仔細評估,自己音響空間的聲音特性、各項條件以及本身好惡是否與別人相同。否則,胡亂模仿的結果通常會以失敗收場。例如,如果您已經按照以上原則去處理之後,還是覺得高頻段太亮太刺耳,此時可以學本刊顧問劉仁陽,在房間內施蓋大量綠布,以吸收高頻段。反之,假若您已經覺得聲音有點悶,不夠亮麗,此時如果再大量蓋布一定會適得其反。
    請記住,我們精心的調配反射、吸收與擴散聲波,為的就是要得到「溫暖」、「飽滿」、「柔和」、「豐潤」、「清澄」、「透明」的聲音。如果您聽到的是尖銳、刺耳、單薄、白熱的聲音,那麼聽音樂將成為痛苦的試煉,而非輕鬆愉快的享受。
八、二次餘數擴散器十分好用
    在說二次餘數之前,先說擴散。所謂擴散就是喇叭發出的聲波無論從那個方向射入一個反射體,那些聲波都會均勻的向各個方向反射。所以,擴散可以說是無指向的。而一般的聲波反射呢?通常是定向的。例如利用一個斜面來反射聲波。理論上,只要是一個反射面的長度大於聲波波長,則所有波長比反射面小的頻率都會被反射到某個方向。
    從以上的敘述中,您可以瞭解,在音響迷的音響空間中,我們需要的是擴散,而不是定向的反射。因為擴散會使室內的聲波更均勻,而定向反射只會對某個局部達成影響。
    再來,什麼是二次餘數呢?它的英文是Quadratic Residue。這個名稱來自於計算公式hn = (λ0/2N)‧'Sn中,Sn就是以n平方除以N的餘數而來。式中λ0是想要擴散的中心頻率波長(例如以1000Hz為中心頻率),N是您決定的擴散器格子數(也就是踏步)。請注意,踏步的數目必須是質數,例如7,11,13,19,23,29…等等。n則是0,1,2,3,4,5,6,7,…。hn則是n那個踏步的高度。
好處是擴散範圍很寬
    其實,告訴讀者們二次餘數擴散的簡單公式,可能無助於您對於聲波擴散的瞭解,我主要的目的是要讓您瞭解這個名詞的由來。以這種理論為基礎的擴散器種類很多,其中有專門擴散用的,也有擴散與吸收二者兼用的,更有擴散、吸收與反射三者兼用的。此外,除了供牆壁使用之外,也有供天花板使用的。
    為什麼二次餘數擴散器會在近年倍受歡迎呢?因為它有一個擴散特性:如果以中心頻率為準,它擴散範圍的低限可以向下延伸到中心頻率以下約半倍頻(假若中心頻率為1000Hz,半倍頻就是750Hz),上限則很高,可以達到中心頻率的(N-1)倍。假設中心頻率為1000Hz,該二次餘數擴散器的踏步為7,則擴散範圍的上限約6000Hz。
    看到這裡,我想您已經瞭解,一般外面所見到的二次餘數擴散器幾乎都是針對中頻以上的頻率;而且踏步數越多(這裡指的踏步數是單組的數,而不是二組三組的總和),擴散頻率的上限也就越高。此外,為什麼沒有人會做三個、五個踏步的?因為它擴散的上限比較低。
九、 大空間比小空間好
    為什麼大空間會比小空間好?道理很簡單,因為大空間的容積較大,喇叭發出來的聲波受邊界(六面牆)扭曲程度比較小,您所得到的聲音將會比較正確。這也是為什麼如果我們使用電腦軟體做喇叭測試時,通常都必須要求在越大的空間下測量。因為聲波少了邊界的干擾扭曲,測試結果才會越準確。很多人不知道,其實許多喇叭電腦測試軟體的有效值只在300Hz以上而已,低於300Hz的頻率因為波長較長,容易受空間內邊界的干擾,以至於造成測試值的不可信。而無響室所要達到的目標,其實就是在理論上完全消除空間邊界的干擾,使得測試結果準確可信。
    在一般人的家中,大空間就是客廳與餐廳共用的開放空間,小空間就是特別設計的音響室或一般房間。在大空間中,我們所需要考慮的是空間的多功能共用、聆樂時的干擾、以及喇叭的低頻量感是否足夠等問題。如果能夠適當調配,您所得到的聲音通常都會比較輕鬆、均勻與正確,而且低頻向下沈潛的能力會更強。至於駐波,即使大空間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不過危害的程度會相對的降低。
    在小空間中,喇叭發出的聲波受邊界扭曲得很嚴重,駐波的危害也遠大於大空間中,低頻段的延伸也永遠受限。不過,小空間由於容積小,可以不必使用大功率擴大機與大型喇叭,空間的佈置也比較省事。
十、 東西多比東西少好
    這裡不是指器材越多越好,而是音響空間裡的東西越多越好。不過,東西越多越要整理,不要隨便亂丟,造成滿室髒亂。為什麼音響空間裡的東西越多越好呢?因為這些東西會對聲波產生自然的吸收與反射作用,達到自然調節室內殘響的作用。請記住,質量越重的東西對於中低頻或低頻越會產生吸收作用,有時候可以解決一些中低頻駐波的問題。例如櫃子、沙發、書架、CD架等都具有這種功能。而表面多纖維、多孔軟質的東西則對高頻具有吸收作用,例如絨布沙發的表面,地毯厚絨布等等。
    假若音響空間內東西很少,只有一套音響以及幾張CD、一張沙發,這麼陽春的空間很容易產生迴音過長,高頻太亮,聲音虛而不實的缺點。同樣的,如果音響空間裡的各種櫃子都裝上玻璃門,也會產生過多的高頻反射。所以音響空間內的各種櫃子最好都不要有玻璃門。
十一、音響空間的比例重要嗎
    所謂音響空間的比例,一般人都會習慣的稱為「黃金比例」。事實上這裡「黃金」二字只是代表珍貴難得而已,與真正的「黃金比例」無關。為什麼音響空間要講究長寬高的比例呢?如果比例正確恰當,可以將音響空間內的駐波強度降到最低,減少中低頻駐波對於聆賞音樂的干擾。所以,如果您有機會裝修一間不受干擾的專用音響室,當然要順便講究空間的長寬高比例。先天條件先具備,加上後天的佈置調整,音響空間的效果當然就會高人一等。
    到底怎麼樣的比例才是最好的黃金比例呢?如果要簡單點,只要是長寬高的數值不要互成倍數就可。說得白話些, 這三個數值相互無法除盡即可。若是講究些,則要背一些簡單的數字,這些數字都是以電腦計算過,駐波強度很低的相關數字。您可以記住以下三組:A. 1.00 : 1.14 : 1.39;B. 1.00 : 1.28 : 1.54;C. 1.00 : 1.60 : 2.33。以上三組數字的1.00代表著房間的高度,其餘二個分別為寬與長。從數字上看,您可以發現這是三個容積大小不同的空間比例,到底要用那一種比例,那就看您有多大的空間而定了。
十二、 駐波只宜智取,不要蠻幹
    駐波是什麼玩意?簡單的說,駐波就是賴著不走的聲波。賴在那裡不走呢?賴在二個對立的平行牆面之間。一個空間有三組對立的平行牆面,所以,一個音響空間就會有三組駐波混在一起。
    其實,駐波就是空間的共振現象,只要二對立平行牆面的距離等於半波長的整倍數,就會產生共振,也就是駐波。、例如,一個5公尺長的距離就是34Hz的半波長(聲音的速度每秒340公尺除以頻率34Hz就是全波長10公尺),這樣的長度就會在34Hz的2, 3, 4, 5, 6, …倍處產生駐波。也就是在34Hz, 68Hz, 102Hz,136Hz…等處產生駐波。
    假若,空間內三組平行的牆面個別所產生的駐波有相互重疊之處,那就會形成更強的駐波。這個更強的重疊駐波就是我們音響迷俗稱的駐波。例如,如果三個平行牆面恰好都有102Hz的駐波,那麼,這個音響空間中最強烈的駐波就是102Hz。
    事實上,音響空間內的駐波不僅會發生在平行牆面上,也會發生在對角線的長度上。所以,當喇叭在播放音樂時,音響空間內所產生的駐波是非常複雜的。幸好,音響迷並不需要瞭解那麼複雜的駐波,您只需要知道駐波形成的原因就可以了。
    為什麼我說駐波只宜智取,不要蠻幹?第一,駐波並不是只有單一頻率而已,它的範圍很廣,您無法以某種設施去準確的「抵銷」它們。第二,駐波的能量很強,通常會比正常音樂的音壓還高十幾dB以上。這麼強的音壓根本不是以用來「微調」的調聲秘技所能夠應付的。所以,依我多年的經驗,音響迷對付駐波最好的方法就是避開它。用什麼方法避開呢?用喇叭擺位以及變換聆聽位置的方式來避開。
    假若我硬要用某種措施來降低某個強烈的駐波,是不是可以成功?如果您想不計代價去做,當然有許多前人研究出來的方法。例如假若要吸收102Hz,就要利用公式計算,用什麼吸音材料、怎麼安置法,用量多少去吸收它。在錄音室中,多少都會有這種吸收中低頻與低頻的設施。或者,您也可以設計一個很大的二次餘數擴散器,專門擴散較低的頻段。不過,還是那句老話,吸收的量不僅無法精確的控制,還會對鄰近頻段做負面的影響。
    在此我要再度強調:對付駐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造一個比例恰當的音響空間。假若沒有機會建造,最省事、最聰明的方法就是以「喇叭擺位」與「變換聆聽位置」來避開它。許多人很「鐵齒」,偏偏不信邪,就是想要與駐波正面交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19:12 | 只看该作者
判断音质优劣有妙法
由于每个人的听觉系统不尽相同,因此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一套音响器材音质的优劣。所以一般对音响器材音质的优劣,可以从三方面考虑:
1.备有整体的平衡感。音响器材在重放时,音乐的整体必须有一种平衡感,即高、中、低音有一个相对平衡的量感;
2.具有一定的临场感(立体感)。即器材必须尽量表现出音乐厅乐队完整的声象群;
3.器材的重放声应有一定的透明感。所谓透明感即通常所说的「解析力」。
较理想的音响器材在重放时的声音就好象一股泉水清澈透亮,使人有一种一眼望到底的感觉,对音乐的细微变化表现得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19:44 | 只看该作者
几个常见音响用语
前级扩大机、后级扩大机、合并扩大机
    在音响中扩大机的作用是负责各讯源间的切换选择、播放音量大小的控制以及将讯号强度放大之后推动喇叭发出声音,仔细区分的话可以分成前级与后级两个部份,其中前级负责讯源切换及音量的控制,而后级的功用则是将前级传来的讯号放大使它足以推动喇叭产生声音,好的后级通常也设有音量控制旋钮。将前级与后级结合在同一个机箱内的就是合并扩大机,它与一套分离式前后级在功能上是完全相同的。
喇叭输出端子
    接驳喇叭的端子~~一般音响用的双声道扩大机有时在机背后会有A与B两组喇叭输出端子,用以连接两对喇叭,不过这并非意味着里面有两组放大线路,在大部分的状况下这两组端子是并联的。至于AV家庭剧院所使用的多声道后级则是货真价实的多组线路设计了,Front前方声道、Center中央声道与Rear后置声道都有各自的放大线路。
分离度
    分离度的单位是dB,以环绕处理器而言分离度可以分为左右声道的分离度与前后的分离度。所谓分离度其实就是各声道之间串音的大小,分离度较佳(数值较大)的串音会较小,对环绕处理器来说移动感会更明显,应该出现在后方的声音也更不会模拟两可。
数字讯号输出Digital Out
    CD片与DVD影盘片都是藉由雷射光读取其上讯号的,在雷射头读取之后会经过「数字/模拟转换器」把数字讯号转换成模拟讯号,如此才可以让扩大机处理放大再送至喇叭发出声音。将CD唱盘或碟影机雷射头所读取的数字讯号接往「数字/模拟转换器」可能可以得到更好的音质。比较常见的有同轴与Toslink光纤两种规格。
喇叭效率
    这是衡量喇叭是否容易推动时相当重要的依据,其单位为dB/W/m,其中dB为音压强度的计量单位,就是我们熟知的「分贝」。通常厂方在测量这个规格的时候,是采用一瓦大小的粉红讯号输入一支喇叭,然后在喇叭的正前方一米处量测喇叭所发出的音压,因此效率的规格一般还会附上﹫1W/m(一支/一瓦/一米)的量测条件。
频率响应
    完整的频率响应规格看起来应该是这个样子的:AHz-BKHz±CdB,其中A代表喇叭所能发出低频的下限,B代表高频延伸的上限,后面的±CdB则代表规格范围。由于声音每差3dB能量(音量)就增加或减少一倍,通常喇叭频率响应规格中通常是以±3dB作为范围,因为两端的音量衰减3dB时音量就只剩下平均值的一半了,如果音量再小就几乎已经听不见了。
阻 抗
    在一般状态下的导体,多少都存有阻止电流流动的作用,而表示其阻止程度者,称为「电阻」,单位值是「奥姆」,代号为「Ω」。在交流电路中,除电阻外,还有电感和电容等皆有阻碍电流作用,通常将阻止交流电流作用的部分,总称为「阻抗」。在音响器材中,扩大机与喇叭的阻抗多设计为8奥姆,因为在这个阻抗值下,机器有最佳的工作状态。其实喇叭的阻抗是随着频率高低的不同而变动的,喇叭规格中所标示的通常是一个大略的平均值,现在市面上的产品大都是四奥姆、六奥姆或八奥姆。一对一般阻抗八奥姆的喇叭有可能在某一频率时阻抗降到两奥姆,但是在另外一个频率却陡升至三十二奥姆;当然,这样的情况对于扩大机来讲负担是比较大的。
扩大机最小功率与最大承受功率
   「建议扩大机最小功率」是厂方建议用来搭配这对喇叭的扩大机输出功率的最低要求,不过厂方为了避免「惊吓」消费者通常会将这个数据标示的低一些。至于「最大承受功率」呢?许多人对这个规格也有误解,以为一对最大承受功率一百瓦的喇叭要是用最大输出功率两百瓦的后级来推可能有瞬间烧毁的危险,事实上「最大承受功率」一百瓦的喇叭是指它能够持续(请注意「持续」两个字!)承受扩大机一百瓦的功率输出,然而聆听音乐时除了极为爆棚的乐段扩大机的输出会暂时大幅提升之外,一般状况之下扩大机的输出大约只有数瓦到十几瓦而已。因此用两百瓦的后级来推前述的这对喇叭不但不会烧毁,而且在工作轻松的状况下可能可以唱出更好的声音呢!反倒是用一部输出功率太小的扩大机来推,由于时时超出它的工作范围,负担过重而更可能容易损坏喇叭与扩大机。
反射式、密闭式
    密闭式的设计就是音箱为完全密闭的,内部的空气与外界完全不相通;反射式的喇叭则在音箱上有一个以上的开口,开口以一根反射管连接到音箱内,基本上这是两种音箱结构的不同设计,并没有谁高谁低的分别,不过以相近的音箱容积与单体尺寸来作比较,一般说来反射式的低频延伸会比密闭式更低一些,效率也可能比较高(当然效率与单体的选择与分音器的设计都有关系)。至于音质的好坏,则是与密闭式或反射式完全无关。另外,有一种传输线式设计的喇叭则是反射式设计把反射管加长的变形,能够得到更低的低频,但是通常低频的速度感会变得比较慢。
Bi-Wire端子
    所谓Bi-Wire端子就是将二音路喇叭声音讯号进入分音器的途径一分为二(三音路喇叭则是一分为三,称作Tri-Wire端子),在使用时将连接在上面的跳线拿掉,这样就可以用两条喇叭线分别传送讯号给两个单体,或是使用两部后级来推动喇叭了(这种作法称为Bi-Amp),要特别的是注意这时候两对喇叭线所传输的都还是完整频段的讯号。
防磁设计
    喇叭的单体都必须有固定式的磁铁,假如喇叭必须靠近你的电视机放置(例如中央声道),那么防磁式设计是绝对必须的,否则你的电视机会受磁力的影响而变色。
相 位
    声波就像是海浪般是一种高低起伏的波动,两个声波之间的相位差会造成能量的增加或减少。因此,超低音上面的相位调整会对整体的声音产生很重大的影响,有些超低音的相位控制只有零度与一百八十度两项可以切换,有一些则是连续可调的,当然是连续可调的使用上较方便,前者如果零度与一百八十度切来切去听起来都不对劲的话,就只有移动超低音的位置来调整相位差了!
分频点
    超低音要与其余喇叭平顺地连接在一起,就是要将两者的频率响应曲线平滑地接起来。任何喇叭都有一定的工作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它可以很轻松地唱歌,但是在这个范围的高低两端它的音量会逐渐减小。超低音所要负责的,就是将它频率上端的衰减点与主喇叭的下半段连接起来,这个衰减点就是利用分频线路来控制的,大部分主动式超低音的低通分频点是使用一个旋钮无段可调的,少部份使用几个固定的频率供用家切换,由于这个频率调整关系到与主喇叭的衔接是否良好,是调整好超低音最重要的一项步骤,当然要选择可以无段调整的。

1.响度
  声音的强弱称为强度,它由气压迅速变化的振幅(声压)大小决定。但人耳对强度的主观感觉与客观的实际强度并不一致,人们把对于强弱的主观感觉称为响度,其计量单位为分贝(dB),它是根据1000Hz的音在不同强度下的声压比值,取其常用对数值的 l/10而定的。取对数值的原因是由于强度与响度的增加不是成正比关系,而是真数与对数的关系 l例如声音强度大到10倍时,听起来才响了一级(10dB),强度大到100倍时听起来才响了两级(20dB)。对于1000Hz的声音信号,人耳能感觉到的最低声压为2×10E-5Pa,把这一声压级定为0dB,当声压超过130dB时人耳将无法忍受,故人耳听觉的动态范围为0—130dB。
    人对强度相等、频率不同声音感觉是不同的;声压级越高,人的听觉频率特性越平直;声压级越低,人的听觉频率范围越小;频率 f<16—20Hz以及 f>18—20KHz的声音,不论声级多高,人耳都是听不到的。故人耳的听觉频率为20Hz—20KHz,这个频带叫音频或声频;不论声压高低,人耳对3KHz—5KHz频率的声音最为敏感。
    大多数人对信号声级突变3dB以下时是感觉不出来的,因此对音响系统常以3dB作为允许的频率响应曲线变化范围。
2.音调
  指具有一特定且通常是稳定音高的信号,通俗的讲是声音听来调子高低的程度。它主要取决于频率,还与声音强度有关。频率高的声音人耳的反应是音调高 s频率低的声音人耳的反应是音调低。音调随频率(Hz)的变化基本上呈对数关系。不同的乐器演奏同样频率的音符,音色虽然不同,但它们的音调是相同的,也就是演奏声音的基频是相同的。

3.音色
  对声音音质的感觉,也是一种声音区别于另一种声音的特征品质。不同的乐器在发同一音调时,它们的色可以迎然不同。这是由于它们的基频频率虽相同,但谐波成分相差甚大。故音色不但取决于基频,而且与基频成整倍数的谐波密切有关,这就使每种乐器和每个人有不同的音色。

4.频率响应
  音响系统能够重放的频率范围,以及在此范围内信号的变化量称为频率响应,也叫频率特性。音响系统的频率特性常用分贝刻度的纵坐标表示功率和用对数刻度的横坐标表示频率的频率响应曲线来描述。当声功率比正常功率低3dB时,这个功率点称为频率响应的高频截止点和低频截止点。高频截止点与低频截止点之间的频率,即为该设备的频率响应或频率特性;在此范围内的曲线越平坦,频率响应越好。从理论上讲,20—20O00Hz的频率响应足够了。低于20Hz的声音,虽听不到但人的其它感觉器官却能觉察,也就是能感觉到所谓的低音力度.1因此为了完美地播放各种乐器和语言信号,放大器要实现高保真目标,才能将音调的各次谐波
均重放出来。、为此,座将放大器的频带扩展,下限应延伸到20Hz以下,上限应提高到20000Hz以上。
    对于信号源(收音头、录音座和激光唱机等)频率响应的表示方法有所不同。例如欧洲广播联盟规定的调频立体声广播的频率响应为40—15000Hz时十/—2dB,国际电工委员会对录音座规定的频率响应最低指标:40—12500Hz时十/—2.5十/—4.5dB(普通带),实际能达到的指标都明显高于此数值。激光唱机的频率响应上限为20000Hz,低频端可做到很低,只有几个赫兹,这是激光唱机放音质量好的原因之一。

5.信噪比

线路中某一参考点的信号功率与无信号时固有的噪音功率之比值,用 dB表示。例如,某磁带录音座的信噪比为50dB,即输出信号功率比噪音功率大50dB。信噪比数值越高,噪音越小。国际电工委员会对信噪比的最低要求是前置放大器大于等于63dB,后级放大器大于等于86dB,合并式放大器大于等于63dB。合并式放大器信噪比的最佳值应大于90dB;收音头:调频立体声之50dB,实际上以达到70dB以上为佳;磁带录音座之56dB(普通带),但经杜比降噪后信噪比有很大提高。如经杜比 B降噪后的信噪比可达65dB,经杜比 C降噪后其信噪比可达72dB(以上均指普通带);激光唱机的信噪比可达90dB以上,高档的更可达l10dB以上。

6.动态范围

  声音中最强与最弱的比值,用 dB表示。例如一个乐队的动态范围为90dB,这意味着最弱部分的功率比最响部分的低90dB。动态范围是功率之比,与声音的绝对水平无关。如前所述,人耳的动态范围从0到130dB。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动态范围的变化也是很大的。一般语言信号大约只有20—45dB,有些交响乐的动态范围可达30—130dB或更高。但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音响系统的动态范围很少能达到乐队的动态范围。录音装置的内在噪音决定了可能录制的最弱音,而系统的最大信号容量(失真水平)限制了最强的音。一般把声音信号的动态范围定为100dB,故音响设备的动态范围能做到100dB,就很好了。

7.总谐波失真

  指用信号源输入时,输出信号比输入信号多出的额外谐波成分。谐波失真是由于系统不是完全线性造成的,它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例如,一个放大器在输出10V的1000Hz时又加上 lV的2000Hz,这时就有10%的二次谐波失真。所有附加谐波电平之和称为总谐波失真。一般说来,1000Hz频率处的总谐波失真最小,因此不少产品均以该频率的失真作为它的指标。但总谐波失真与频率有关,因此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于1974年规定,总谐波失真必须在20—2O000Hz的全音频范围内测出,而且放大器的最大功率必须在负载为8O扬声器、总谐波失真小于1%条件下测定。国际电工委员会规定的总谐波失真的最低要求为:前级放大器王0.5%,合并放大器小于等于0.7%,但实际上都可做到0.1%以下:FM立体声调谐器小于等于1.5%,实际上可做到0.5%以下;激光唱机更可做到0.01%以下。

8.立体声分离度

  指双声道之间互相不干扰信号的能力、程度,也即隔离程度,通常用一条通道内的信号电平与泄漏到另一通道中去的电平之差表示。如果立体声分离度差,则立体感将被削弱。国际电工委员会规定的立体声分离度的最低指标, lKHz时大于等于40dBl实际以达到大干60dB为好;欧洲广播联盟规定的调频立体声广播的立体声分离度为>25dB,实际上能做到40dB以上。     9.立体声通道平衡指的是左、右通道增益的差别,一般以左、右通道输出电平之间最太差值来表示。如果不平衡过大,立体声声像位置将产生偏离,该指标应小于1dB。     

10.阻尼系数

  是指放大器的额定负载(扬声器)阻抗与功率放大器实际阻抗的比值。阻尼系数大表示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电阻小,阻尼系数是放大器在信号消失后控制扬声器锥体运动的能力。具有高阻尼系数的放大器,对于扬声器更象一个短路,在信号终止时能减小其振动。功率放大器的输出阻抗会直接影响扬声器系统的低频 Q。值,从而影响系统的低频特性。扬声器系统的Q值不宜过高,一般在0.5— l范围内较好,功率放大器的输出阻抗是使低频 Q值上升的因素,所以一般希望功率放大器的输出阻抗小、阻尼系数大为好。阻尼系数一般在几十到几百之间,优质专业功率放大器的阻尼系数可高达2O0以上。

l1.等响度控制

其作用是低音量时提升高频和低频声。由于人耳对高频声、特别是低频声的听觉灵敏度差,要求在低音量时对高频和低频进行听觉补偿,即要求对低频有较大提升,对高频也有一定量的提升。换句话说,当音量减小时,信号中低频部分的减小较高频部分为少。等响度控制即满足此要求,等响度控制一般为8dB或10dB。   

12.输出功率

  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各个生产厂家有不同的标示方法,例如:额定输出功率,也称 RMS(正弦波均方根)功率:指的是在20—20000Hz范围内驱动一个8O扬声器,其总谐波失真符合该放大器指标的输出功率。音乐功率:指放大器在短时间内爆发出的稗发功率,一般为额定输出功率的3—5倍。峰值功率:指瞬间最大输出功率,为额定功率的8—10倍。后两者无实际意义。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于1974年规定了功率的定标标准:以两个声道驱动一个8O扬声器负载,在20—20000Hz范围内谐波失真小于1%时测得的有效瓦数,即为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其标示功率就是额定输出功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20:01 | 只看该作者
摆放扬声器时应考虑距离
匹配良好之高传真音响系统并非优秀音响系统的唯一因素。房间的声学条件和组件,尤其是扬声器,的最佳摆放位置,会决定音响系统的最终效果。扬声器摆放得当可使普通的系统有良好的表现,而摆放不当的话,却也能使昂贵的系统效果变得很糟。音响迷秉持的共同原则是,声音沿着房间直线投射的效果最好,而扬声器扬距离至少六至八英呎的立体音效较佳。因为扬声器是分开的,所以您的聆赏位置应离扬声器更远,而且要避免坐在后墙,以免低音太沉。
   
     扬声器与前墙的距离会影响系统的低音响应。因此,不论您使用低音反射或封闭音箱设计,最好是将扬声 器靠近前墙摆放,调整距离时,以一次移动5至10公分的程度增加,直到低音与整体声音比较之下,不会太强也不会太弱,获得最佳的声音平衡为止。扬声器最好不要贴住墙面,以免发出隆隆声。而其与墙面之距离也因特定扬声器设计和大小,以及房间陈设而异。 想要享受最佳的效果,还必须注意聆赏高度和轴向。聆赏高度是以高音喇叭离地之距离为准。最佳轴向则是在您坐下时,扬声器聆赏高度能与您耳朵的高度对齐。
   
     除了良好的扬声器摆设之外,信号源组件和扩大机也必须尽可能远离扬声器。扬声器产生之震动对灵敏之音响电子组件有不良的影响。音响组件尽量避免堆栈摆放,而应摆在稳固的架子上,要有足够的震动缓冲空间。组件间及扬声器接线要尽量短,以缩短信号路径。绝对不可与电源线卷在一起及平行摆放,以免产生电磁流,造成失真。还要确定一切接线都有接紧,因为接点松动会妨碍信号传送,造成声音不良。以上全是确保最效效果的一般性原则和作法。扬声器摆放、组件位置及注意接线都是充份发挥系统潜能的利器,最重要的是全部免费。记位,良好音响系统的高音、中音及低音必定有很好的平衡关系 - 每一种都是互补,而不是互相比较竞争。
   
    如何改进聆赏室的声学条件?
   
     从增加简单的窗帘到特殊设计之声学处理品都能改进聆赏室的声学条件,不过后者通常很贵。只要增加或移除一般的室内陈设,例如地毯和窗帘等良好吸音材质,甚至摆上一架子书,这是最好的散播体,都能提 升音质。但是不要放入太多的吸音或散播元素。因为扬声器之直接声音和墙面之反射声音混合之后才是我们听到的优美演出,如果房间内有太多吸音和散播元素,声音听起来会“死死的”,没有真实感。摆放一些不平坦的表面或对象,例如家具或结构物,尤其是在聆赏位置附近,这样可以消驻波。但是,必须记住,一切声学处理都必须先将扬声器摆对位置。
   
    什么样的房间尺寸最适合音响系统?
   
     除非是专门设计的聆赏室,否则实际上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因为每个家庭的家具、墙面等都不一样。不过,根据基本的声学原则,音响迷认为长方形的房间要比接近正方形的房好。倾斜的天花板也很好,因为天花板反射的驻波很容易就消散。有个方法可以找到良好的房间尺寸,就是您在别的地方,可能是朋友家里或经销商的展示间,听到很好的音响效果时,注意一下房间的尺寸和特性。虽然那里的音响系统可能和您自己的大不相同,但是其整体音质还是很值得参考的。大体上的原则是,大房间会比小房间好,因为影响您感受声音之房间回响比较容易散播。窗帘、地毯、盆栽及开放式书架等简单的室内陈设可将声音相处的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20:29 | 只看该作者
发烧之线材误区(转帖)
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境外厂商便蜂拥而至,很多在其本国卖不出去的产品大量推向大陆市场,售价之高,令人咋舌。论其音质,平平常常,很多还不如国产优秀器材,但却销售火爆。这与境外传媒不切实际的宣传有很大关系。个别文章也人云亦云地介绍,充当了"洋鬼子"的角色。致使报多善良的发烧友把大量技术极其落后、音质平平的洋机当成技术先进的产品花巨资购买!对中国人来说,高高兴兴地搬回家中而不自知,国人何其"苦'也!

  究其原因,外因是过于商业化的片面宣传起了误导作用,内因则是多数发烧初哥缺少鉴赏能力〔对音响产品品质优劣的区分能力地所以才落入"陷阱"之中。更可怕的是我们国内有的厂商也纷纷效仿,进行低水平重复及大量投资进行广告战,而对提高音质,没有在选件用料,采用先进的线路结构上下功夫。

笔者十七年前曾是一位废寝忘食的焊机派,现在反思当时,可笑作十足的"胡烧派"十年前得到一本香港版音响杂志便视为至室。对其文章中胡吹的玄学一概接受。被某些文章愚弄了数年之久。当熟知了主观听音评价的"十要客观标准"(也是香港人所写)听到过真正的高保真器材的声音并按标准--一对号入座,再与乐队演奏现场听感进行比较后才如梦方醒!

  为让初涉发烧的朋友少走弯路,免人误区。尽早掌握评价音响器材育质水准的科学方法。用科学代替玄学,并运用科学方法冷静地分析与评价音响器材的问题与音质水准。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方法和您已久经考验的"金耳朵'去鉴别音响器材的音质水准。如果本文能够起到使初级烧友能够区别伪发烧与科学发烧之效果,笔者会甚感欣慰。也不白走一回弯路。

           关于喇叭线品质优劣的错误认识

  大多数发烧初哥受商业广告宣传的误导,认为喇叭线股数越多音质越好,更有甚者,有些人到处去找502股的喇叭线,而对股数极少的顶级喇叭线视而不见。另有一部分人,片面迷信高纯材料制成的喇叭线,4N,5N还嫌不够, 到处去找7N喇叭线。还有人迷信洋品牌,今天用古河线, 明天又找来登高线,后天又拿来了超时空线、可是换来换去,他的音响系统还是不出好声。对于喇叭钱应该科学地加以分析,掌握其技术实质,在了解您器材特点及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对症下药",合理用线。

  喇叭线股数越多,音质越好吗?否!君不见,大凡各线材名厂商的顶级喇叭线,几乎清一色采用单股或仅3-7股 粗线,而不是502股细线。多股线(指过百股)大多是低档次 的喇叭线。喇叭线纯度越高越好吗?否!君不见,超肘空的顶级线为和谐合金材料。合金材料够7N吗?不够,连4N都不够,但其音质比有些高纯材料好得多。再例如,美国线圣(AQ)的水晶系列喇叭线天下闻名,同样是由不同材料所制成。看人家用了古河线,整个系统音质表现良好,自己也要用古河线来提高音质,换钱之后音质就一定会提高吗?未必! 因为你的器材大多与人家的器材不完全相同,所以你的器材音质特点与他人的并不相同。要知道,任何器材及线材或多或少都有个性,有些器材或线材有极强烈的个性,如果匹配不得当,个性产生冲突,反而会弄巧成拙,整个系统的声音会非常难听。大多数人认为芯钱越软,音质就越好,如果你真的见过美国线圣的顶级线,原来每根芯线都是又硬又粗,它的声音反倒比那些芯线极软的线材好得多!看到这里读者会越来越糊涂,怎么原来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概念一夜之间全部推翻。笔者所言是否为带有商业味的"新天方夜谭'?让我们本着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线材科技的实质吧。

  一、每种单一材料的线材其声音表现都有个性。材料越纯个性越明显。你可以作一系列简单的实验来证实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如您可以随便找几根铜线,铝线和铁线,代替您现有的喇叭线,会轻易地听出它们声音表现的较大区别、这就是笔者及读者得到的第一正确的理性认识;所用材质的不同带来不同的个性声音表现。

  二、每种单一材料的线材,芯线越细,股数越多,低音钻肥厚混浊,中高音的解析力及控制力越差!这也可通过一系列小小的实验加以验证。同样通过反向思维可得到另一结论,相同导线横截面积的条件下,单股粗线的解析力及控制力好于多股细线。这是我们可通过简单实验得到第二个认识。

  三、不同材料的线材混合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调整音色,改善音质,读者可自行按不同的比例适当组合不同材质的线材去试听,会得到一种或几种较好效果的组合,而区各有不同的声音特点。当然最好是使用单股粗线进行组合,这佯声音变化会非常明显。如果组合到恰到好处。其声音比任一种单一成份线材好得多。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最好的线材要用不同材质的材料所组成的合金制成。当然合金材料会造成材料晶格的不同变化,这一点只有靠高科技手段才能做到。而且可改变会成复合合金材料的导电特性。君不见超导材料全都是多种单一成份材料的复合体或合金材料吗?这是我们通过实验验证得到的第三个关干线材的正确认识。

  四、对音质有害的成份哪怕有一点点也会使音质劣化。在比较纯的铜钱表面股一一L薄薄一层高含铜量和焊锡,其音质立即劣化特别是高音失真显而易听到,从另一角度讲,开发了纯材料的城村正是为了减少对音质有害的成份的残存量,并将其除之务净、有一利亦有一害,这种方法制成的高纯线材的声音个性更加明显而不利于继续提高音质。

  五、线材的排布结构对音质有影响。如果每根线按图H方式排布,(横断面结构地可以简单地看出,A钱与其相邻的几根线都有线间电容存在,而且另外五股线都与其距离很近,这样总的线间电容就较大。线间电容的增大无疑对高频信号的衰减会更明显。甚者会严重影响高音的透明度与整个音域声音的平衡感。造成低音过于肥厚的感觉。美国线圣的水晶系列喇叭线采用如图L的排有规律,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每根芯线相邻的线只有二根、其实,线间电容明显的只有A、B两股线,这与图中H的排布规律相比,其线间电容只有H的几分之一,其它分布参数亦有较大改善。无疑L排布会比H排布有更通透的高音表现。

  六、采用高科技手段改变材料的物理结构从而改善线材的音质。我们所熟知的半导体材料是单晶硅,它是由硅经过单晶化而得到的、普通硅材料不能用于制造晶体管,而单晶硅被广泛用于晶体管及集成电路的制造。可见单晶硅与普通硅材料的导电性能明显不同。现代的高档喇叭线有些已使用了单晶铜材料以改善线材的音质。这类材料构成的线材上面标有方向,正向使用音质得到改善,反向使用声音会较难听,这是由于单晶材料对不同方向的电流导电性能不一样的原因造成的。这一点与半导体材料有相似之处亦有所不同。目前书售线材有一部分标有方向,但很多都不是单晶铜材料而是假冒的。辨别方法是变换方向去试听,方向不同声音差别较大者为真货,没有变化者为假货。

  由此得出结论:线材料技是科学不是玄学,好的线材制造技术之精良普通人难以想象:如美国城圣(AQ),超时空的顶级线,几乎用尽了各种技术手段,音质当然超凡脱俗。线材音质的好坏,品质的优劣是靠科技手段达到的,而决不是仅靠股数,软硬所能决定。本文意在用浅显的方式讲明线材科技的简单道理,力求作到浅显易懂,所以轻易搬出诸如物理化学、金属加工工艺学一等等深奥难懂的专业知识,望这方面的专业工作者见谅。

             对光纤线的错误认识

  多年以前,笔者见到香港某发烧音响杂志在评价数码线时对光纤线的评价是"硬'和"飘',并受到一致认同。近来看到国内亦有人有此怪论,并认为只有资深烧友才得出这类结论(因玩光纤线者多为拥有独立的DAC解码器者,在国内有解码器者较罕见,但其是否资深就不能以有无解码器来定了)。其实这种观点已完全错误,他们所听到的"光纤线"的"硬'和"飘"只是由于他们所拥有的音响器材,特别是转盘素质太低,丢失了大量信息,才使声音"硬"。器材相位失真太大,声像不稳,声音才'飘'。根本不关光纤线什么事。

  从理论上讲,任何同轴数码线也无法达到如同光纤线传输信号的低损耗,大容量,极高的带宽,几无电磁干扰等极其优秀的品质。相比之下,同轴线尽是缺点。如果同轴线像某些杂志吹得那样好,为什么长距离信息传输不用同轴线而只用光纤钱呢?何况同轴线亦存在反射阻抗,其相位失真不可忽视。而光纤线根本不存在这些弱点。无论从理论到实际哪一方面来讲,光纤线都是最好的数码线。境外某些音响杂志有此怪论也不足为奇,一则受其当时设备条件及撰稿人技术水平及阅历所限,二则光纤线便宜,同轴线贵,经销哪种线利润大不言自明,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也要极力推荐同轴线。

  笔者使用转盘为飞利浦 CDM12.0/12.1/ 12.4/12.6及专业转盘 CDM36,先锋 CLD-303 LD机转盘,同轴线与数码光纤钱进行音质比较,联接科力斯 HDCD DAC解码器,得到如下结果。
  l、飞利浦 CDM12.0/12.1转盘,光纤线已能听出'硬"和"飘"的感觉, CDM12.4已大有好转(改善),而 CDM12.6仅略有音染及硬的感觉。
  2、先锋LI转盘音染较重,声音硬和飘的感觉非常明显。
  3、飞利浦CDM36转盘完全没有"硬"和"飘"的现象,光纤线的音质表现与同轴线(贵价到650美元/米)相比在解码器上输入端进行反复快速切换的,几乎听不到区别,如果说有微小区别的话,只是光纤线表现更好,声音更加干净厚实,可别忘记所用光纤线只是100元/根的廉价品。

  由以上实验可知,光纤线是最中性,损耗最小,解析力最高的数码线,要么怎么能够听出来低档转盘丢失信息所造成的声音的"硬"和"飘"而同轴线就听不出这种区别来。这说明,同轴线较光纤线解析力差,不能区分这微小差别。而光纤线解析力高到了"眼里不揉砂子'的程度!这同时也告诉我们,如果您的器材不够水准,特别是转金素质较低的话,请不要选择光纤线。但反向思维告诉我们。如果花数千元买同轴线还不如将这笔资金用于购买CDM36转盘的飞利浦刻录机,仅配用廉价光纤线做数码线,您器材的素质会因此大幅度提高。不信您也可以一试便知。

  光纤线传输信号的技术指标极高,远非同轴线可比。但境外杂志竟然搬出来"不是技术指标高,音质就好"等错误观点误导了我辈很多年,而这个观点连他们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在此提醒读者,无论国内国外,信息都带有商业性,特别是受商业性影响较强的音响刊物。勿要人云亦云,要用自己的真知灼见,正确地分析与科学评价所读文章,才能去伪存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