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晓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聊] 音响.录音.噐材.唱片.音乐知识帖子集中营

[复制链接]
231#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43:31 | 只看该作者
玩胆机的“十大理由”和“三大注意”
十大理由:
1. 同价位上,音色普遍比石机耐听,也更有韵味。
2. 声底干净,听起来特别传神,声音更富感情。
3. 玩的余地大,可以很方便地换管,从而改变音色。
4. 由于普遍采用搭棚焊接,摩机升级方便。
5. 由于普遍采用输出变压器,不大会损伤你的宝贝喇叭。
6. 即使大幅失真了,也不会像石机那样刺耳。
7. 过载能力强,不会像石机那样,过载时很容易烧机(功率管)。
8. 相对石机而言,从音色考虑,搭配音箱要容易的多,自然也更容易出靓声。
9. 与那些死沉的巨无霸的甲类石机相比,胆机一般要轻巧的多,更容易摆放。
10. 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昏暗的灯光下,胆管发出的微弱的灯点缀着房间或客厅,颇具小资情调,甚得LP或GF垂青。

三大注意:
1. 家有顽皮小孩的注意。
2. 喜欢听那种动态庞大,爆棚音乐的朋友注意,慎用。
3. 家里音箱灵敏度过低的朋友注意,慎重考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43:47 | 只看该作者
音量旋扭的-db是什么意思?
请教:表示音量衰减的-db是电流(电压)比,还是电功率比?
在-20db的刻度上,如果是按电流(电压)比计算,输出值为额定输出的1/10,而如果按电功率比计算,输出只有额定值的1/100

dB是功率增益的单位,表示一个相对值。当计算A的功率相比于B大或小多少个dB时,可按公式10lgA/B计算。例如:A功率比B功率大一倍,那么10lgA/B=10lg2=3dB,也就是说,A的功率比B的功率大3dB;如果A的功率为46dBm,B的功率为40dBm则可以说,A比B大6dB

dBm是一个表示功率绝对值的单位,计算公式为:10lg功率值/1mW 例如:如果功率为1mW,按dBm单位进行折算后的值应为:10lg1mW/1mW=0dBm;对于40W的功率,则10lg(40W/1mW)=46dBm

专业音响中一般电平以0db=0.775V作为电压增益参考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3#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44:11 | 只看该作者
空间感和定位感

玩高保真,通常有两个重要内容:一是从低音到高音的音频信号的均衡度,简称频响曲线。它是平面化的、二维的,也是烧友关心最多的内容;二是指音频信号在时间上的还原效果,就是指空间感和定位感。它是三维的。譬如播放有乐队演奏的曲目时,它呈现的“音像”应该是活生生的、有立体感的。可以说,完美的“立体声”——也就是后者——才是烧友更应该追求的目标。
   
    空间感和定位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分两段作解释。
   
    空间感通常指声音信号在一个空间内(比如你家的视听室)多次反射并衰减至无的过程。时间过短会感觉“干”;过长,则感觉“混”。
   
    在音乐厅现场聆听乐器演奏的音乐时,通常有良好的空间感。那么,优秀的录音也能将这种空间感信息录制下来并制作成唱片。接下去,在家里用保真度高的器材播放唱片时,也能将空间感如实地反映出来。遗憾的是,一般家居环境不可能按专业要求来作强吸音处理。因此,音箱的发声经过房间里多次反射后,又会产生新的空间感。
   
    既然免不了会有新的空间感,那么只能求其达到一个合适的“度”。我们不妨参照音乐厅的设计思路,即将音箱的后墙(类似音乐厅舞台)用木质材料、并贴敷高低不平的条状物以便扩散反射;在听音座位的后墙,则选用软质如布料类的吸音材料(类似舞台前带吸音功能的观众)。如果能将布料稍离墙面(类似窗帘),比如10厘米左右,那么还能有效地吸收低频能量。
   
    至于听音空间的上下两个面,考虑到美观,天花板部分可以不作处理,但地板最好铺设部分地毯以便吸音。而左右两侧墙面稍作反射即可,不一定需要吸音。
   
    需要强调的是:房间内家具摆设中最忌讳的是过多出现类似玻璃材料的硬质反射面。从物理常识上讲,声波能量的吸收主要取决于吸音材料表面积的大小而不是房间空间的大小。因此,一般家具较多的老房子的音效要比新房子好得多。所以在听音室内多些软质的、木质的物件,对音效是有利无弊的。另外,一个紧靠墙面摆放的沙发,其靠背的吸音系数几乎不起作用,而如果能将其外挪(离墙)哪怕10厘米,那么就使吸音立刻有效。同理,如果能将其他家具也如此处理,那么,额外“增加”的吸音表面积就会相当可观。
   
    烧友碰到房间里偏多的、“消化不良”的低音时,通常会怀疑是功放的控制力差所造成。其实应该先检查一下房间是否有效地做了吸音,尤其是吸低音的处理。对于吸音处理不良的房间,即使换配高等级器材,其音效也得不到改良。
   
    有些烧友会担心强吸音的房间声音会很“干”,其实是多虑了。首先是一般的家庭条件下是做不到接近“死寂”的房间的,其次,如果确实感觉声音偏“干”,很有可能是:
   
    1.唱片是在强吸音的录音棚里录制的。
   
    2.唱片里的乐器多是电声类乐器,且没有做时间延迟类处理。
   
    3.音响器材本身的质量有缺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44:30 | 只看该作者
追求靓声无止境! 常见发烧CD品种解析

广义上来讲,CD(英文Compact Disk的简称)是一种光存储介质,在这个小型化的致密光盘上,可以存储音频、视频、静态图象、数据等一切以数字信号为状态存在的文件,但从狭义来说,我们一般说CD,其实就是特指音乐光盘(声频CD):上面存储有声音信号轨道。随着发烧群体对音质的不懈追求,普通CD唱片已经经过了很多改进:24K金CD、HDCD、XRCD、SACD、DSD CD、LPCD、JSRM CD、DVD-audio等许多更加靓声的音乐载体已经出现,笔者给入门级的用户简单介绍一下这些音效卓越的发烧CD品种,有机会的朋友不妨亲自去尝试一番。现在主流CD唱片的采样频率为44.1kHz,16比特量化(25年前索尼和飞利浦制定的CD红皮书中明确规定)。理论上的频响范围是20Hz-20kHz、动态范围在90dB左右,信噪比一般也不低于90dB。由于普通CD唱片的采样频率过低,量化的比特数也不够高,所以听感上会有声音粗糙生硬,缺少丰富的高频信号,整体的空气感和音场再现不太好等缺点。对于追求音质的发烧友来说,普通CD的音质已经很难满足他们挑剔的耳朵了,市场需要一种音质能得到可观改善,价格也能普遍承受的高级CD品种,在这种情况下,HDCD应运而生。  
    HDCD是英文High Definition Compatible Digital(高解析度CD或者高精度CD)的简称,诞生于90年代初期,当时的美国太平洋音响微音公司(Pacific Microsonics)研发了HDCD技术,并受到了国际音响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美国RR(Reference Recoding)唱片公司率先推出了编号为RR-S3CD的HDCD样片。HDCD与普通CD比较,采用的是18比特的录音方式:16比特为普通全频带数码录音,另外2比特是通过专业设备记录的高频与超高频信号(包含有丰富的相位信息),在随后进行的母盘制作过程中,将全频带部分压缩成为14比特,然后相位专用的2比特单独记录,最终压制成HDCD唱片。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决定了HDCD必须在有专门解码器的CD机上播放,普通CD机只能读出14比特的全频带音频信号,丢失了很多丰富的信息,动态范围仅能达到78DB。在具有HDCD解码功能的CD机上,由于读出并复合了2比特的相位和高频信号,所以音质清晰细腻、动态范围广、有着极高的信噪比。HDCD最大的悲哀是“生不逢时”,因为HDCD的播放设备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才开始大量上市的(相信很多网友对一些DVD播放机上的HDCD标识记忆忧新),此时SACD和DVD- Audio这两种划时代的CD唱片已经先声夺人了,再加上DG、EMI、DECCA等唱片巨头不再看好HDCD,这种唱片的数量现在已经越来越少。
完美的16位CD XRCD
    XRCD(Extended Resolution Compact Disc 超解析力CD)可以说是笔者认识高品质CD的“启蒙老师”,学生时代在丹拿专卖店第一次聆听到雨果唱片风靡一时的黄红英《初次尝到寂寞》XRCD版时,那种珠圆玉润的质感真是让当时还在听磁带的笔者目瞪口呆。后来笔者也了解到,这种发烧靓碟竟然可以用普通CD机播放,而不像HDCD和SACD需要专门的硬件解码。但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制作费用过于高昂,生产该种唱片的日本JVC公司已经于2006年停止了这种唱片的供应。曾经有人说XRCD是迄今最完美的16位CD,并预言XRCD是“后CD时代”的“末代皇帝”,看样子是灵验了。不过话说回来,XRCD的停产是正常的,因为它只是普通CD的一种极致延伸,当16比特的录音技术瓶颈被突破后,这种过渡性的产品必将消亡。XRCD曾经还细分出了XRCD2、XRCD24等小类,但是其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这种1997年日本JVC公司开发研制出来的独家技术开创了录音硬件、理论的新境界。JVC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时基误差(Jitter),开发了K2接口,包括了Mastering设备、制造工续、硬件与理论等多方面成果。在数字化过程的开始,JVC先把讯号储存在Sony的PCM-9000 MO光盘上,然后进行一连串的K2编码以及K2刻盘、压片,全由JVC原厂进行,透过SDIF-2传输,整个过程中,JVC在时钟位准与电源净化上也下了大功夫,K2所用的20位,128倍超取样A/D转换,动态范围可达108dB,总谐波失真-96dB,有效频宽范围内频率误差小于0.05dB。由于XRCD的录音处理技术还是在目前的CD标准范围之内,这种追求极致,不惜工本的方法使得XRCD发烧碟的价格都过于昂贵,再加上现在XRCD已经停产,所以它更多意义上成了一种收藏品,品种会越来越少。
SACD终成王者
    SACD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性发烧CD品种,它还是由以前CD标准的制定者:飞利浦和索尼共同研制(1999年联合发布)。SACD全称是Super Audio Compact Disc,即超级音频压缩光盘,它的采样频率为2.8224MHz,是普通CD采样频率的整整64倍!由于SACD采用的是DSD(Direct Stream Digital)数字音频技术,从头到尾都是1Bit形态,不需任何转换,这与普通CD采用的线性脉冲编码调制PCM(PULSE CODE MODULATION)相比有着极高的保真度。此外SACD采用了PSP PIT SIGNAL PROCESSING,即PIT信号处理技术对版权进行了保护,所以目前还很少见其盗版,这一点也深得各大唱片公司青睐,对SACD的支持力度很大,尤其是古典唱片工业的巨头纷纷发行了新老唱片的SACD版。硬件方面:欧美和日系发烧器材厂都推出了价格不菲的SACD播放机(SONY、马兰士、金嗓子、Meridian、Krell),这对SACD来说无疑是高速发展的温床。SACD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粹的SACD,除了专用的SACD播放机之外,和任何一种播放器材都不兼容。还有一种复合盘式的SACD:下层是SACD信号,上层是普通CD(典型的单面双层式CD),这种复合盘的SACD在普通CD机上就可以播放,但只读上层的信号。SACD的记录格式有两种:一种是双声道格式,另一种是多声道(6声道)格式。目前来看SACD唱片的价格很高,专用的SACD播放机也很贵(最低价也得近万元),这给它的普及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小众化的靓碟  LPCD
面对铺天盖地的数码音源,老烧们念念不忘的是模拟时代的LP唱片(Long-Playing 即黑胶密纹唱片),虽然LP在技术指标及耐用程度上不如CD唱片(主要表现在信噪比差、频响不够宽、动态小、失真大等),但LP唱片那温润甜美的音色、极高的声音密度和极强的空气感确是数码音源一直比较欠缺的,一般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CD唱片在制作过程中反复的数模转换造成的,针对这种音质劣化, LPCD:一种能在普通CD载体上得到LP模拟音质特色的发烧CD品种。    一般的唱片制作都要经过:母带--母盘CDR--玻璃母模--金属母模--压碟--CD这个过程, 以损失最少的方式直接从母带转成CDR,每张LPCD的制作其实就是直接以制作母盘来做成CDR。LPCD的规格目前有LPCD 33和LPCD 45两种,前者是经特别处理的CD,后者是母带直刻的CDR,据说LPCD33的音质就已经超越了XRCD和HDCD了,LPCD45更是极品靓碟,但用户的CD机必须支持CDR的播放。 现在发行的LPCD45系列里面都有二张CD,一张是正常的CD版本,一张是读取深绿层的最高规格CDR版。LPCD由于对CD边缘经过了精益求精的处理,所以减轻了CD伺服系统的工作压力和信号失真,更近一步的提升了音质。
写在最后:

    关于DVD-audio这种多声道的CD品种, 但说实话,由于它的编码方式已经被恶意破解,所以现在公开发售的DVD-audio碟片非常少见, 目前都没有听过这种碟片的效果,实在是非常遗憾。此外,DSD CD也是目前常见的发烧CD,它的价格也是非常的平易近人,由于采用的是方法是经过DSD(Direct Stream Digital)制式处理后又还原成16比特,所以在普通CD机上就能播放。各大唱片公司都发行过大型的平价DSD系列CD,给广大烧友带来了实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5#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44:45 | 只看该作者
影音空间声学处理

用于欣赏重放音乐的房间,它的听音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重放声的音质,设备最好,环境不良,也难有好的效果,但这一点常被忽略。房间的声学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室内装潢及房间布置有关。理想的听音房间的形状尺寸,应按黄金分割比例,三个尺寸(长、宽、高)不成整数倍的关系,以使房间内的驻波影响降低,提高听感。其次要隔声,使房间内外不致干扰,并使声音扩散,还要有适当的吸声,以免声波往复反射激发出某些固有频率(简正频率)的声音干扰,造成声染色。但在现实生活中,用作听音房间的声学特性一般都不理想,所以若对声音的质量要求很高时,除信号源、器材外,还要对房间采取一些声学处理。
房间里声源发出的声音通过六个途径传到聆听者的耳朵,①音箱发出的直达声(direct sound),②地板的反射声,③天花板的反射声,④音箱后墙的反射声,⑤两侧墙的反射声,⑥聆听者背后墙壁的反射声。只要改变声波的任一反射条件,就会使声音发生变化。对于反射声的强度必须适当。

我国一般房间的墙面都是相互平行的刚性墙,高度都在3m以下,对16m2左右的房间而言,在低频段容易产生共振,使某频率声音得到异常加强,造成低音轰鸣声,严重影响重放声的质量,这种声染色是家庭听音室最常见的问题。这种房间共振还会使某些频率(主要是低频)的声音在空间分布上很不均匀。产生声染色可能性最大的频率为100~175Hz,以及250Hz附近。
对房间的声学处理,重点在侧墙和天花板。原则上室内声波的处理扩散应多于吸收,目的是使共振强度降低,要防止过度使用吸音材料,以免房间的混响时间太短(< 0.3秒)而使声音干涩不圆润。对音箱后面的墙壁,最好不要有大片吸声物质,通常不需作处理,砖墙或水泥墙面会使声音饱满,充满活力。
侧墙可均匀适当地设置一些吸声和扩散物,如厚重的羊毛毯就是极好的全频吸声物体,薄的地毯及壁毯只对中、高频有吸收作用。木制无门书柜则是一种很好的声音扩散物,用来调整低频有很好效果。此外,桌、椅、床垫、沙发等家具都能对声音的传播起调整作用,都可用作声学处理。最理想的声学处理是在侧墙上贴以适当的扩散板,但费用昂贵,又影响美观,一般家庭很难接受。凸圆弧是很好的声音扩散兼有吸声的装置,可以适当利用。在作吸声处理时,墙壁的下半部比上半部更重要,可使用穿孔板及薄板等共振吸声结构处理。
薄的地毯、挂帘、壁毯等主要对中、高频有吸收作用,对低频的吸声作用很小,太多使用会导致房间里的中、高频声音的混响时间偏短,使得声音缺乏色彩,不够明亮。木质墙裙等木板,可有效吸收低频,但在安装时要与墙壁间留有适当空隙,必要时在其间还要放置吸声材料。但切记不能把大量的夹板钉在墙上,也不要大量在房间里敷贴吸声毯和帷帘。否则,由于高频被大量吸收,会造成声音死板发干,细节减少,以及音量的减小。
音响器材重播声音的好坏,与聆听环境的建筑声学特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要使音响系统发挥最高性能,必须对听音房间作一定的声学处理。
对于听音房间的建筑声学特性,有4个方面需予考虑,①混响时间,②混响衰减的扩散特性,③房间的频率特性,④环境噪声声级。
听音房间的建筑声学特性各不相同,不同物体对声音的反射和吸收也各不相同,所以为改善听音环境而进行声学处理,改善声学缺陷的工作就显得十分复杂。只要可能,最好避免房间任何两面的尺寸相等,或一面恰好是另一面的两倍,也就是正方形或长宽比是两倍的房间,因为这种比例的房间会产生驻波、低频声共振,造成声染色。
房间内从墙壁、天花板、地板、家具和人身反复反射所形成的声音持续存在、逐渐衰减的现象,称为混响(rever beration,也称交混回响)。它和回声(echo)不同,回声不是一种平滑的衰减而是声音的突然返回。对于室内声学的最重要指标,首先是混响时间,它是声能衰减下跌到原有强度的百万分之一(60dB)所需的时间,对于一个已确定的房间,混响时间主要取决于吸声处理。对于Hi-Fi听音房间的混响时间,可取0.4~0.5秒。混响时间适度可使乐音丰满,语音饱满,混响时间较长声音较活泼丰润,但太长时声音容易含混不清,语音清晰度下降,乐音缺乏力度和节奏感,混响时间太短则声音较干硬,缺少生气,没有混响的声音(如室外)常有呆板感。
房间的扩散特性好,则声音的衰减平滑,室内各处声音感觉均匀。任何凸面都有扩散声波的能力,包括斜面、曲面以及凸弧面,当需要扩散声波频率受制凸面大小时,可采用扩散板进行处理。当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声音中的某一频率得到过份加强或减弱时,就将破坏房间内声音的均匀性,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声染色(sound ation)。例如,驻波能改变声音原有的特性,在某些频段出现峰值,改善的方法是室内物品摆放避免对称。
大空间的听音室不仅对低频延伸有帮助,还可使声音感觉更轻松,更具活生感。我国一般用作听音房间的居室面积约为14m2,高2.8m左右,容积约为40m3。在这种房间里,只要声学处理得当,应该是能有较好听音效果的。由于100Hz以下声音的波长大于3.4m,与房间的尺寸处在同一数量级,所以在其空间只能产生几个共振频率,低频声波的相互干扰较少,听起来显得自然圆润。但中、高频声音的波长远小于空间尺寸,将在室内产生大量驻波,在驻波的相互干涉下,房间在100~500Hz的声学特性一般都较差,而这个频段的声频能量又很高,所以要予重视,作出适当处理。
房间里在相对的墙壁之间,由于声音的多重反射而产生驻波(standing waves),当驻波发生时能产生共振,其频率取决于墙壁间的距离,可见房间实际上就是个谐振器。房间里产生驻波造成声染色最多的地方,是音箱后墙的两边墙角,它会反射不干净的低音,这种效应称为房间隆隆声(room booming)。这种低频驻波是常见的声学缺陷,造成低音清晰度下降,需要小心处理。控制驻波反射的一个好办法是利用装满书籍的书架,书籍的不规则外形和不太强的吸声作用,能使声波发生散射,从而减轻声音反射的影响。大理石和花岗岩地坪和落地玻璃是现代家居装修的首选,但却是音响效果的大敌。常会引致声音的模糊嘈吵,改善的方法是在音箱前方放置适当大小的地毯和在玻璃前加上厚窗帘。
环境噪声级是指室内没有声源时的噪声声压级,如环境噪声过高,可采取隔声、隔振等方法,或在室内铺设一定吸声材料。对于目前的居室的隔声量通常是不够的,而整个房间中以实心墙的隔声最好,门、窗的隔声最薄弱,所以决定房间隔声质量的重要因素是门和窗。
居室中的客厅用作听音室并非理想,因为一般客厅是开放式的空间,走道更造成空间的不对称,加上落地窗造成低频损失,延伸的空间使声音反射不好控制,造成声像偏移。只要没有太多的家具摆设,卧室作听音室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密闭的空间容易掌握声音反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6#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45:24 | 只看该作者
影音视影音视听房间驻波的计算和验证方法
对任何没有声学处理过的房间来说,房间尺寸就是决定驻波产生的绝定因素。听房间驻

来看看一个公式:340(米)/距离(米)/2=驻波频率
    340是声速,距离就是你房间2面墙之间的距离,除以2是因为驻波的发生是半波。下面来看看我的听音室的图纸



大家可以看见,一个房间面积最大,最多的部分有3处:前后、左右、上下。那么按照我测量的距离,用上面公式来计算下我这个屋子里面最可能发生驻波的频率:
前后:340/4.45/2=38HZ
左右:340/2.98/2=57Hz
上下:340/2.5/2=68Hz

同时我们还应该知道,驻波还会在倍频处发生,因此
38 HZ 76 HZ 152HZ   .........
57HZ 114HZ   228HZ   ..........
68HZ 136HZ   272HZ   ..........


接下来把昨天测量的东西拿来看看。紧张哦,我自己都不知道准不准哦,顺便说一下,所有驻波点的增益我都设成6dB。


这个看得更清楚,各个频率看了一下现在的温度,14度,昨天应该和今天一样可以排除温度的影响。这个测试结果其实让我很不舒服。


因为我的视听室的的装修注意了中高频的吸声(我当时要求是语录室,人声录制为主,所以可能人家没处理低频),还有混响时间的控制。而目前来看,筑波并没有有效控制,而且相当厉害。测量结果也看得出来,至少有正负10分贝的差距,所以这个听音室要想成为一个完美的空间,还需要和驻波做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阿。


下一步的打算:
仔细观察了一下实际的曲线,房间左右的距离影响在驻波的57Hz不是很明显,因为从我房间左右都摆放了桌子和柜子,的确消除了一些影响。前后的驻波影响比较厉害,不过不是很担心,因为测试的时候,音箱是放在中间的,这样相对来说,房间长度影响就厉害了点,我以后要在窗户的凹陷处放一台34-36寸的16:9大电视,连上下面的机柜,并且在听音室另一面放一张布艺沙发,应该能消除一些长度的影响。
应该说在前面的调整前提下,空间扩散会好一点,最后再根据调整后的频响去做几个2次余弦扩散板,放在天花板和四墙,相信整个屋子的频响可以控制的不错。
永田氏的口袋型共鸣器(低频陷井)
L=Q/4-A/2
L=共鸣器的高度, Q=波长 Q=V/F V=340 A=共鸣器边长
永田氏的口袋型共鸣器为正方形平面之长矩形箱体,底面不封板,四个角落长
四支30CM高的脚,可由六分MDF板制作,放于角落,其实就是像喇叭箱体底面不封板长四支脚而已。
F0=81.3HZ Q=340/81.3=4.2
设箱体边长各为50*50cm, A=0.5
L=4.2/4-0.5/2=0.8 ,
总高=0.8+0.3=1.1m
F0=
驻波频率
补充:由于我的屋子后来放进去一个大柜子,大小是60x60x90,放在窗户下面正好垫着中置音箱,根据低频陷阱的计算,刚好是能够消除60-70 HZ左右的低频,所以后来我的屋子的测量曲线有变化。63左右吸的太厉害,我用均衡还补上去2dB。
波的计算和验证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7#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46:08 | 只看该作者
玩全频喇叭,小心中毒!

发烧友也许对市面上常见的二单元两分频三单元三分频及多单元多路多频的喇叭比较熟悉,而对于全频带喇叭就相对陌生一些。这也难怪,因为世界上全频带喇叭精品少之又少,市面上极难见到,这主要是优质的全频带喇叭生产加工技术要求极高,对单元的各部件均有特殊的要求,很难实现机械化生产,大部分还要靠手工精打细做,所以比较少见。

所谓全频带喇叭:即是说,用一只喇叭单元就能实现从高音到低音的全频带播放,这种喇叭的纸盆运动范围可覆盖从低音至高音的全部变化,不需要增添另外的高音或低音单元组成放音系统。实际上,从30年代发明的第一代喇叭单体开始算起,首先出现的思路就是全频带式结构,时至今日,坚持下来的精品全频带喇叭品牌,还有美国的JBL(频带有限)、英国的lowther与Goodman、Jordan Watts,而日本的三菱与NHK广播公司联手开发的Diatone P62F喇叭单元,早在二战时期就已出现,也是日本第一代广播监听喇叭的典范。老一代发烧友提起该单元,至今难以忘却它那迷人的魅力所在。象300B一样,应发烧迷的呼声,日本在79年重新开始生产改良型Diatone P610A,改型号为P610D与P610F,可惜生产的数量太少,国内难以见到,P610全频带喇叭音色醇美,是小瓦数胆机的绝配,更是单管300B的最佳搭档。

全频带喇叭由于只用一只喇叭单元就能组成一套完整的音箱,因而显示其独特的简洁耐用的优点,全频带喇叭单元的设计简单,只要为其设计一个合适的音箱,装上单体即可,省却了复杂的分频器网络,对业余发烧友来讲,也完全能实现。由于全频喇叭不用分音器,因此从根本上杜绝了因插入分音器所带来的各种弊病。比如说因设计不当的分频器带来的负面效果。还有加入分音器所带来的的损耗,相位变差,分频电感线圈的电阻成份更会使喇叭的阻尼变坏,使放大器对喇叭的控制力大为减弱。这也是传统喇叭在配接时对放大器比较挑剔的一种原因。而全频带喇叭就没有上述的毛病,它的相位关系了非常协调,没有因分频线路而带来的额外错乱关系及分频部分的染色问题。效率相对了高,反应特别灵敏。由于放大器的输出怀用经过分频器,就可直接进入喇叭的音圈,所以放大器可轻松自如的控制喇叭,从而使喇叭的放送更加干净结实。它对放大器的输出能在不同的频段提供等幅输出,因此没有低音太少、高音太强的现象。当然,大部分胆机也有了发挥的天地。应该说,优质的全频带喇叭才是发烧的最高追求。

在全频带喇叭当中,有单纸盆结构的喇叭单体,也有双纸盆结构的喇叭单体,还有ICT耦合的同轴结构系统。而派生的多音圈同轴喇叭,严格来讲已不属于全频喇叭范畴之内,因它们的结构实际上是由各自的高低音单元组合在一起而成,也还是要用分频器才能正常工作的,因此,没有前述的优点,不在本文的论述之中。

全频带喇叭之所以没能成为发烧音响的主导产品。主要是因为全频带喇叭制作难度很大,其单体要放送出全频带的信号,低频部分就必须有一定的质量与面积来推动空气,使低频够力,而高频部分又要求振盆的强度够硬,同时必须重量很轻,这样才能快速振幅还原成高频成份。显然,这两者之间是矛盾的,因此很多全频喇叭都往往丢头去尾,极难实现真正的全频段播放(不惜成本制作的精品除外,可惜价钱在贵。)

现在市场上已有全频带喇叭上市,其中一种是阿理音响器材厂出品的高级球型全频带音箱。该音箱所使用的全频带喇叭单元是英国与德国联手生产的高级单体,把它安装在球型的箱体内,可谓珠联璧合,一是全频带为最高追求,二是球型箱体为音箱种类的最上乘做法。

早在1951年国外著名学者Harry F·01son就曾经对传统的四方型音箱做过科学的研究,结果发现传统的四方型音箱内部极容易产生令人讨厌的各种驻波与错乱的反射声干扰现象,而且大多是人耳最为敏感的中频范围内(250Hz-4500Hz)出现,从仪器的监测上表明,在这个频带内波型的起伏很大,甚至高达10分贝以上,偏偏绝大多数乐器的基音成分都在这一频带之内,因此,在放音时会改变或扭曲了录音的原来面貌,可见已产生了严重的失真。当然,把四方型音箱的边棱切削成斜角,内部设计成不规则矩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驻波与染色问题。但成本与费用也不低。而球型音箱,本身就迎合了乐器自然扩散现象,又从根本上解决了音箱内的驻波与声染干扰问题。在各类外型不同的音箱之中,经实测,只有球型音箱的频率特性曲线最平直,最接近理想,而且球型音箱对各类驻波有最大的抑制能力,没有面板的不良反射。唯一的缺点是生产制作难度极大,工艺要求特殊,因此价格偏高。实际试听表明,阿理全频带球型音箱,音色自然柔和,音场的再现能力传真准确,而低音的还原更让人惊叹不已。让人服气的是,阿理全频带球型音箱,只用了一只5寸的金属振盆喇叭单元,低频却可以轻松的去到36Hz。在上海的第五届国产音响展上,令聆听者无不为之振奋。有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评价极高,是一款可以陪伴终身的Hi-Fi伙伴,更是最优秀监听喇叭之典范。

另一种也已面市的全频带音箱,也是阿理音响器材厂所推出的产品,它就是阿理3A袖珍式“气垫音箱”,是一款阿理厂专门为小房间设计生产的全频带喇叭。该音箱只有一本16开书大小(29.5cm×14cm×25cm),是典型的气垫式结构,每只音箱上使用了两只相同的3.5英寸全频带喇叭单元并联安放,该单元的振盆是世界上最轻最薄的材料制成的。其厚度只有0.2毫米,其磁路系统加配在高频上导磁率高的磁体,经欧美音响专家的精心设计,可实现全频带音乐的连续重放,实测频宽可达65Hz-20Hz。阿理3A全频带音箱采用阿理厂一贯应用的倾斜面前障板技术,两只单元互成一定的反射角度而会合,即所谓的单“点”声源,取其对声音的重放有最精确的定位之长处。由于应用优质全频带喇叭单体,因而取消了分频器后,放大器后可直接对喇叭发生关系,从而避免了由分频电路所产生的损耗及相位的错乱关系,使放大器以喇叭的阻尼控制起到最大的作用。阿理3A全频带音箱还是一对防磁型喇叭,所以还可以做为中置放在电视机上或作为电脑的高档多媒体者箱。阿理3A初听之始,可能会使人大跌眼镜,谁都不会想象到如此细小的的喇叭仔居然十分大器,声底厚实,而音色这醇美,大可直逼世界名器LS 3/5A喇叭,最适合小空间发烧友玩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8#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46:34 | 只看该作者
如何辨别音响「真正」产地

音响迷在买音响时,往往有一个困惑?到底我买的音响是那个国家制造的呢?特别是一些不怎么出名的音响品牌更是如此
会有这个困惑的原因,并不在于看起哪个国家的生产水准,而是想为已得到一个公平的消费待遇。以今天地球村的生产关念来看,一件美国品牌产品在菲律宾或墨西哥甚至国内生产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消费者也能够接受这个事实,重点是产品上面必须清楚标示生产制造的国家(例:MADE IN U.S.A),而且售价要依生产国家的工资水准差异来订价
举例来后:同样一件皮尔卡登的衬衫,我们能够接受它在的大陆生产,但是其售价一定要比在法国或西班亚生产者便宜。这样才是公平。计算机如此,运动鞋如此,音响产品也必须如此才对。这些音响产品的零件可能来自数个国冢。资本来自跨国集团在许多国家注册,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最终组装制造地。

在此,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辨识音响产品的真正产地----负责的品牌的产品上面必须清楚标示最终组装制造国家,而且多以MADE IN XXX清楚标示,其中XXX就是所在国家。其它写着DESIGN IN XXX或DESIGN BY XXX等字样都值得怀疑,因为后二者只标示由谁计设,但并没有标示由那个国家制造组装所以消费者如果在广告上看到由某国设计、某国传统、某国注册、某国风格......等标题,那都是宣传文字而已,它们并不代表产品的最终组装地。最好还是直接询问售卖者,而且要看清楚器材的说明书及标签上写的生产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9#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46:47 | 只看该作者
玩AV的人多了,开始对光纤线多了使用

玩AV的人多了,开始对光纤线多了使用,那么一部新DVD机,机身备有光纤及同轴两个数码输出,而AV扩音机及DVD机的一组也设有这条输入,到底接上哪一条较好呢?
其实,一般来说,同轴数码输出的规格较高,Hi-Fi发烧友都爱用同轴输出,但是在一些客观因素下可能会例外,例如用了非同轴式的接线,又或是接线过长等,都会使质素下降。
因此在使用级数相同的同轴数码线与光纤线比较下,若使用同轴线的话,其音质表现会较柔和,相反使用光纤线则会较硬朗;此外,用来在听音乐时,同轴较优胜,反而用来看电影时,光纤的表现会更有刺激感,相信因个人喜好而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2:47:16 | 只看该作者
“发烧友”

“发烧友”一词俺的看法是:某某迷也,对某一事物的追求爱好如痴如醉,热衷程度超乎常人,钻牛角尖有些甚至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多属为求完美不计成本的消费类型人士。对讲究音质的HI-FI音响迷即高保真音响爱好者称之为音响发烧友。音响发烧友中流派很多,把他们(当然包括我自己而不包括专门从事音乐、音响工作的专业人士),做个粗浅的划分,典型的有以下四大流派。
   1.专门听“音”的,这类发烧友往往是电子爱好者出身,懂得不少电子、电声知识,心灵手巧,动手能力强,他们选购器材,非常注重客观指标,焊机摩机过程中,能够从更换一两个零件或从不同电路中区别出各种失真,他们把音乐软件当成考验器材的工具--高音如何,低音如何,哪个频段有峰、哪个频段有谷,至于这软件的乐队、指挥、作者、背景如何,演绎是否准确等,则不关心,只要录音够“发烧”就行,这类朋友的器材往往比较讲究,要么是高档的,要么是高性价比,而软件则少得可怜。2.专门听“乐"的,这类发烧友有一定音乐素养,甚至会使用几件乐器。他们对现场音乐会颇感兴趣,注重的是音乐本身,对不同乐器,不同乐队,不同指挥的风格特点了如指掌,他们听的是旋律、节奏、意境和内涵。他们关注的是作曲家的背景与某些音乐的曲式、结构,什么叫呈示部、什么叫展开部等等......而他们的器材往往不够档次,而软件收藏之丰富,往往叫人瞠目,有原装进口的CD,LP价值十几万!3.钻牛角尖的:听“音"派与听“乐"派都有钻牛角尖的,听“音"派最为明显,不少听“音"派专攻“噪声"二字,一张唱片听下来,你问他听到了什么,他会告诉你,钢琴踏板声、手指触键声、弓弦磨擦声、演员喘气声、乐队翻谱声、观众耳语声......真有点走火入魔!4.既听“音”又听“乐”的,他们往往兼备以上第一第二类的特长,既懂电路图,又识五线谱,既会吹拉弹唱,又能焊机摩机,他们把器材当载体,把音乐当灵魂,软硬兼烧,一套够水准的器材,几百上千张CD,一间混响适度的听音室,真如神仙下凡,当然,一定的经济基础是他们软硬兼烧的后盾。
   有的发烧友一味追求器材的如何如何顶级或是一味强调唱片的录音如何如何“发烧”都是片面的!好器材和好唱片二者兼顾,用高档器材天天听摔瓶子、扔炸弹之类,恐怕也坚持不了多久;用劣质器材播放交响乐,恐怕想听的许多东西又听不到了,听到的也是残缺的。依鄙人之愚见,不管是听音的,还是听乐的,应取长补短,走向融合!
   这里在下奉劝一些人不要单纯为了“发烧”或“档次”而盲目投入,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声音,硬件升级“需要么?不需要么!”反复思忖,量入为出。器材的搭配,升级要想做到绝对的“HI-END”一步到位是不切实际的,不仅浪费了钱财可惜还得不到真正的“HI-FI”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音响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能够踏在潮流风口浪尖上的发烧友毕竟是少数!一个音乐爱好者不一定“发烧”但一个真正够资格的发烧友一定是爱乐者!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和丰富理论知识提高艺术修养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作为一个有心人,相信在不断的聆听,对比过程中自己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也会日臻成熟。
   最后友情提醒对正准备“发烧”的朋友们在行动之前做到:1.未亲耳聆听,绝不做任何决定。2.空间与器材做合理的搭配。 3.相关附件,绝不省略。细心注意每一个组成细节(如脚架,脚锥等,线材对于一般在万元左右的系统搭配中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在非常高端的组合中表现的那么明显,只要不拖后腿,没必要在线材上投入过多金钱)4.唯材适用。(依据扬声器本身个性,以个人对音乐节目类型的喜好来选用合适的机种)5.决不预设立场。(千万别在未听之前,即主观认定何种器材的优劣。)6.媒体报导仅作参考,勿迷信任何“排行榜”“指标”或是“试听比赛”所得之结果。多读一些物理学、电声学以及有关音乐方面的书籍,别花钱追求那些客观上不存在的东西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