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mr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斟酌一下“喜式”登山的说法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4-4-30 11:06:22 | 只看该作者
mrz 发表于 2014-4-30 08:56
在我印象里西方登山界的人一般会说 Alpine Style Versus Expedition Style,刚才又特地查了一下,还是如 ...

我记得那本有名的书《走进空气稀薄地带》里有过讨论,但我现在手边没有。刚才google了一下,有这个结果:http://www.chamonix-guides.eu/30 ... n-la-difference.htm,但我看不懂德文(?)另外,还有别的说法,比如这个:http://www.unclimbed.com/how-do- ... ge-or-alpine-style/
其实传统上只有阿式登山和你说的远征式登山,所谓喜马拉雅式登山是70(?)年代那个德克萨斯人,没有受过多少登山训练,就凭着砸钱雇人登上珠峰后才变成一种说法的。登顶珠峰才在专业登山界(尤其是阿式登山圈子)变得越来越不屑了。

点评

mrz
第一个链接是法国白山夏木尼高山向导公司的网站。他们有一篇提到Himalayan的英文文章http://www.chamonix-guides.eu/302-annapurna-south-face.htm 注意文章本文里写的是Himalayan "siege" (在喜马拉雅山的围城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30 12: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4-30 11:49:15 | 只看该作者
{大笑啊}{大笑啊}{大笑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2:24:01 | 只看该作者
西域老狐 发表于 2014-4-30 11:06
我记得那本有名的书《走进空气稀薄地带》里有过讨论,但我现在手边没有。刚才google了一下,有这个结果: ...

第一个链接是法国白山夏木尼高山向导公司的网站。他们有一篇提到Himalayan的英文文章http://www.chamonix-guides.eu/302-annapurna-south-face.htm 注意文章本文里写的是Himalayan "siege" (在喜马拉雅山的围城式爬法)。第二个链接里文章写的也是Siege Style。

点评

“喜马拉雅山的围城式爬法”在那本《走进空气稀薄地带》里也有讨论,忘了是费希特还是霍尔说的。其实,不管用词如何,因为喜马拉雅山的目标太大,去那里登山的那种方式的确是和阿式登山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30 12: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4-4-30 12:42:29 | 只看该作者
mrz 发表于 2014-4-30 12:24
第一个链接是法国白山夏木尼高山向导公司的网站。他们有一篇提到Himalayan的英文文章http://www.chamonix ...

“喜马拉雅山的围城式爬法”在那本《走进空气稀薄地带》里也有讨论,忘了是费希特还是霍尔说的。其实,不管用词如何,因为喜马拉雅山的目标太大,去那里登山的那种方式的确是和阿式登山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点评

mrz
看来我帖子的重点还是没说清楚。 任何大山,不论是喜马拉雅山或是阿尔卑斯山,都可以用“围城式”爬,或用“轻装式”爬。 今天之所以“阿尔卑斯山式”=“轻装式”,是因为当代爬阿尔卑斯山的玩家基本上都用轻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30 14: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4:25:40 | 只看该作者
西域老狐 发表于 2014-4-30 12:42
“喜马拉雅山的围城式爬法”在那本《走进空气稀薄地带》里也有讨论,忘了是费希特还是霍尔说的。其实,不 ...

看来我帖子的重点还是没说清楚。
   
任何大山,不论是喜马拉雅山或是阿尔卑斯山,都可以用“围城式”爬,或用“轻装式”爬。
   
今天之所以“阿尔卑斯山式”=“轻装式”,是因为当代爬阿尔卑斯山的玩家基本上都用轻装式了,等号也是他们画上的。他们超越了先辈在阿尔卑斯山的围城式的爬法,认为他们的轻装式才是阿尔卑斯山的代表,并且很骄傲地把他们的“阿尔卑斯精神”带到世界其它的大山。这才有了“喜马拉雅山阿式爬法”(轻装爬喜马拉雅山HimalayanAlpinism)一说,为什么没有“阿尔卑斯山喜式爬法”一说呢?
   
今天不能把“喜马拉雅山式”和“围城式”划等号是因为有很多玩家在喜马拉雅山里以“轻装式”爬。喜马拉雅山是个特大山脉,它兼容并蓄,不属于“围城式”,也不属于“轻装式”,在可见的未来,这两种方式会并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4-5-1 03:52:58 | 只看该作者
我没觉得你说得不清楚,至少我觉得我理解清楚了。其实有些标签不必过于穿凿,理解其内涵就可以了。所谓喜式登山是特指那种保姆式登山方式,这种方式其他山都有,之所以有“喜”,不过是因为喜马拉雅山是世界第一高峰,目标比较大,业余玩家去那里的比较多,从而形成一种风潮和产业,故以此冠名。去喜马拉雅山登山的,当然不限于保姆式,也有很多阿式的。我看最近网上卖得挺红的一本登山书名字就叫喜马拉雅阿式登山(Himalaya Alpine Style)。
阿式登山代表了真正的户外精神。但是之所以叫阿式,也不过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登山运动起源于欧洲,大玩家都是在阿尔卑斯山玩出来的。中国古代山水诗人喜欢登山的很多,谢灵运应该是喜式,他每次出行,都会带几百家丁,替他斩木开路,弄得一些地方官以为来了山贼;孙绰许询,还有孙登等则属于阿式,自由自在,几个人说走就走型。
另外,你说阿式=轻装式,我觉得是不是理解成自助式比较好。阿尔卑斯山固然可以一两天轻装上下,但是爬喜马拉雅山或麦金利山,是不可能一般意义上的轻装的。我看登麦金利山的书,登山者必须拉着雪橇,带着可以支撑一周以上的食物跋涉;登珠峰也要预先在前面营地储备食物和氧气罐等。只不过这些都是登山者自己来,而不假手高山协作。

点评

mrz
你最后一段的理解是对的。我说“阿式”=“轻装”不是特别妥当,必须理解为“整个”登山行动所携带的“装备”、物资较轻。 阿式的冲顶背包重 玩阿式的人最后冲顶时的背包其实不轻,因为他们不架设前进营地,必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1 11: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4-5-1 06:2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4-5-1 06:26:47 | 只看该作者
这保姆忠诚度不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11:44: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rz 于 2014-5-1 14:28 编辑
西域老狐 发表于 2014-5-1 03:52
我没觉得你说得不清楚,至少我觉得我理解清楚了。其实有些标签不必过于穿凿,理解其内涵就可以了。所谓喜式 ...

你最后一段的理解是对的。我说“阿式”=“轻装”不特别妥当,必须理解为“整个”登山行动所携带的“装备”、物资较轻。
   
阿式的冲顶背包重
  
玩阿式的人最后冲顶时的背包其实不轻,因为他们不架设前进营地,必须背小帐篷;回来的时间不确定,要带足够的烧水用的燃料,吃的能量胶(举个例:2010年一美国人和一苏格兰人爬贡嘎山区的一个6千多米的次高峰,此峰在2009年刚夺走三条西方登山家的命。他们准备了6天的粮食,结果花了8天才下山);路线没走过,下山时又要硬闯,经常必须绳降,被迫把建立锚点的硬件留在山上,因此必须多带一些,绳子也得多带。不像围城式的,最后的营地离顶峰都较近,基本一天来回,不必在外过夜,带点水,能量胶足以;路上较陡的地方也已预先架好路绳,原路上下;也较不会“意外”碰到需要技术性攀岩的路段,可以少带硬件;因此背包轻多了。前者玩的是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对自己内功的自信,后者玩得是站在顶峰的快感。难怪很多阿式玩家在顶峰没有喜悦,因为下山的路更险,不知能否活着回来。
   
也同意没有必要对标签过于穿凿,我不是闲的吗?要不怎么发这个主题。哈。既然闲聊,那么也不妨较点儿真,因为一旦错的标签普及了,外行人顾名思义,把就把“内涵”理解错了。
   
现代登山是在西方炒热的,登山的名词也都沿用他们的习惯,我的印象里他们没有“喜式”的说法,为了解释他们不这么说,这才把西方登山史搬出来。你前面回帖提到的国外链接,还有这个帖里的“HimalayaAlpine Style”都支持我的说法,这个英文词的意思是喜“地区”的阿“式”,而非喜“式”。西方谈论登山活动有AlpineStyle,有Expedition Style,有SiegeStyle,唯独没有Himalaya Style
   
保姆式只是远征式其中一种特殊的商业做法
   
你提到的保姆式特指现在人讥讽珠峰商业队的做法。商业队承袭了远征的模式,但并不“代表”喜马拉雅山的攀登模式。
  
当年马洛里所属的“远征队”,队长是英国派驻在印度殖民地的将军(Bruce),和你前阵子去印度碰见的Bruce (恰好同姓)是一脉相传的执行英帝国殖民扩张的职业人员,前者为武官,后者为文官1953年成功登顶的远征队,也是由一名英国上校军官Hunt率领的,大家只知道登顶的两位英雄,却不知道他们的领导是谁。而这领队也是因为他的后勤组织军事能力被任命为领导的,他的攀爬能力远不如人。
  
出国打仗叫远征。中世纪欧洲的远征打法是随机的边打边劫掠,经常是路过地区遭殃的百姓死的比士兵还多。不过这么做,士兵还常吃不上饭,打不了仗。为了保证军事行动能持续进行,后来才把后勤补给作为军事行动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城时,一路高价收购物资,老百姓很高兴,当然最后他们从赔款中连本带利把花的银子都收回了。(该打住了,闲聊一说就说多了)
  
因为当时爬珠峰的难度太不可思议了,只有靠有计划的远征军事行动,或许能完成任务。而冲顶队员都是精挑细选的高手,由别人帮他们解决装备物资的问题,他们就负责最后一段的冲顶。能说这是保姆式的服务吗?
  
小结
  
因此,在用标签的时候,凡是最后冲顶阶段需要搬运物资、建立前进营地的模式,可以说“远征”,也可以说“围城”,这样绝对没错。“保姆式”则是一个范围特别小的商业化的远征式,而“喜式”根本无法成立,因为说完了别人不知道你在说喜山的远征式或喜山的阿式。好的用语,在谈论事情的时候不必多做解释,别人也能很明确知道具体指的是什么,不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点评

“Himalaya Alpine Style”是一本书的名字,直译成中文可以是:在喜马拉雅玩阿式登山。作者幽默了一把,同时,也是因为现在去登珠峰,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成是“喜式登山”,所以,这哥们特意点出,他是去玩阿式!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3 0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4-5-3 00:58:20 | 只看该作者
你说得对,因为回你的帖子,我在网上搜了一遍,的确,没收到什么权威的himalaya Style说法。维基百科以及其他权威解释关于阿式登山里提到的相对词语也都是Expedition Style(远征式),或SiegeStyle(围困式)。我以前一直以为,喜式登山是从西方语言翻译过来的。但是,这个词如何在中国户外界如此流行,什么时候开始的,还真值得研究。
研究语言学或哲学的都知道,任何一个词或者一个概念,背后都有其历史文化背景。从19世纪到20世纪前半叶,交通以及科技的不发达,要登上像珠峰这样的山,都得是大兵团作战,动员数百人,长途跋涉多日,建立完备的后勤补给线,才有可能实现目标。一次行动规模不亚于一次远征野战或城市包围战。中国60年代首登珠峰更是国家行为,倾举国之力把人送上珠峰。远征式或围困式就是这样来的。
但是,随着科技发达和交通日益便利,即使是商业行为登珠峰,也不需要动员大批人力物力,完全可以轻车简从,雇几个协作就上去了。原来的概念实际上已经过时。虽然文字有其历史延续性,所以在西方Expedition Style或SiegeStyle还在继续使用,但是,由于中国个人行为的现代登山起步较晚(以前都是国家行为),没有西方的那种历史,所以如果这两个词原样翻译过来,恐怕反而会造成困惑。倒不如喜式登山对应阿式登山,更简洁明了。
再其次,语言除了历史延续性,另一个特点是社会接受性,一旦形成语言习惯,约定俗成,就没什么道理可讲了。比如简体和繁体汉字,记得刚到美国来读书的时候,美国大学教中文都是用繁体字,因为那时大陆弱,台湾强,中文老师也多是台湾人,拼音用的也是韦氏,而不是国标,现在都完全反过来了。没有别的,形势比人强。电影Waterloo Bridge,你跟国人说滑铁卢大桥,没几个人知道,但说魂断蓝桥,大概都知道。一个Monroe的姓,是演员就译成梦露,是美国总统就变成门罗,跟谁说理去?
一个概念一旦形成,并被接受,就有了其约定俗成。喜式登山在中国实际上已经被接受,也不会造成误解。你去说远征式或围困式,别人不懂,还要解释半天,不如直接就说喜式登山,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当然,你去跟老外聊天,我还是建议你讲Expedition Style or Siege Style。
先发这些,害怕万一丢了,就全白写了。

点评

哈哈,你跟他讲国际通则,他跟你讲中国特色.半路出家喝洋墨水的碰见从小喝洋墨水的,真好玩 老胡讲半天语言学,用心良苦啊,最后说都不讲理跟谁讲理去,是不是想回避问题所在啊,这个连我都糊弄不了,更别说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3 13: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