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rz 于 2014-5-1 14:28 编辑
西域老狐 发表于 2014-5-1 03:52 ![]()
我没觉得你说得不清楚,至少我觉得我理解清楚了。其实有些标签不必过于穿凿,理解其内涵就可以了。所谓喜式 ...
你最后一段的理解是对的。我说“阿式”=“轻装”不特别妥当,必须理解为“整个”登山行动所携带的“装备”、物资较轻。 阿式的冲顶背包重 玩阿式的人最后冲顶时的背包其实不轻,因为他们不架设前进营地,必须背小帐篷;回来的时间不确定,要带足够的烧水用的燃料,吃的能量胶(举个例:2010年一美国人和一苏格兰人爬贡嘎山区的一个6千多米的次高峰,此峰在2009年刚夺走三条西方登山家的命。他们准备了6天的粮食,结果花了8天才下山);路线没走过,下山时又要硬闯,经常必须绳降,被迫把建立锚点的硬件留在山上,因此必须多带一些,绳子也得多带。不像围城式的,最后的营地离顶峰都较近,基本一天来回,不必在外过夜,带点水,能量胶足以;路上较陡的地方也已预先架好路绳,原路上下;也较不会“意外”碰到需要技术性攀岩的路段,可以少带硬件;因此背包轻多了。前者玩的是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对自己内功的自信,后者玩得是站在顶峰的快感。难怪很多阿式玩家在顶峰没有喜悦,因为下山的路更险,不知能否活着回来。 也同意没有必要对标签过于穿凿,我不是闲的吗?要不怎么发这个主题。哈。既然闲聊,那么也不妨较点儿真,因为一旦错的标签普及了,外行人顾名思义,把就把“内涵”理解错了。 现代登山是在西方炒热的,登山的名词也都沿用他们的习惯,我的印象里他们没有“喜式”的说法,为了解释他们不这么说,这才把西方登山史搬出来。你前面回帖提到的国外链接,还有这个帖里的“HimalayaAlpine Style”都支持我的说法,这个英文词的意思是喜“地区”的阿“式”,而非喜“式”。西方谈论登山活动有AlpineStyle,有Expedition Style,有SiegeStyle,唯独没有Himalaya Style。 保姆式只是远征式其中一种特殊的商业做法 你提到的保姆式特指现在人讥讽珠峰商业队的做法。商业队承袭了远征的模式,但并不“代表”喜马拉雅山的攀登模式。 当年马洛里所属的“远征队”,队长是英国派驻在印度殖民地的将军(Bruce),和你前阵子去印度碰见的Bruce (恰好同姓)是一脉相传的执行英帝国殖民扩张的职业人员,前者为武官,后者为文官。1953年成功登顶的远征队,也是由一名英国上校军官Hunt率领的,大家只知道登顶的两位英雄,却不知道他们的领导是谁。而这领队也是因为他的后勤组织军事能力被任命为领导的,他的攀爬能力远不如人。 出国打仗叫远征。中世纪欧洲的远征打法是随机的边打边劫掠,经常是路过地区遭殃的百姓死的比士兵还多。不过这么做,士兵还常吃不上饭,打不了仗。为了保证军事行动能持续进行,后来才把后勤补给作为军事行动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城时,一路高价收购物资,老百姓很高兴,当然最后他们从赔款中连本带利把花的银子都收回了。(该打住了,闲聊一说就说多了) 因为当时爬珠峰的难度太不可思议了,只有靠有计划的远征军事行动,或许能完成任务。而冲顶队员都是精挑细选的高手,由别人帮他们解决装备物资的问题,他们就负责最后一段的冲顶。能说这是保姆式的服务吗? 小结 因此,在用标签的时候,凡是最后冲顶阶段需要搬运物资、建立前进营地的模式,可以说“远征”,也可以说“围城”,这样绝对没错。“保姆式”则是一个范围特别小的商业化的远征式,而“喜式”根本无法成立,因为说完了别人不知道你在说喜山的远征式或喜山的阿式。好的用语,在谈论事情的时候不必多做解释,别人也能很明确知道具体指的是什么,不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