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rz 于 2014-4-30 09:12 编辑
国人说的“喜式”登山,隐含的意思是,喜马拉雅山只有“一种”雇用大量人员骡马,运送大量物资的攀爬方式。这是个错误。 1920年代英国“马洛里”攀登“喜马拉雅”山的方式可以说“马氏”攀登,但不能说“喜式”攀登。国外称马洛里以及现在珠峰商业队的做法为“远征式”Expedition Style 或 “围城式”Siege Style是恰当的。因为这个做法的特点是往前方运送大量物资,长时间一步一步进攻,直到最终达到目的。当然,这也是登山史逐步演变,说法逐步形成的过程,不像“喜式”的说法是个理解错误。 新闻老是报道有关珠峰商业队的事件,包括最近冰崩夏尔巴人罹难的事故,让人误以为商业队的“远征式”做法代表喜马拉雅山的唯一攀法。事实上,喜马拉雅山里一直有轻装的做法,只是新闻较少报道这些小队伍或个人的轻装攀登。 其实,在近代登山家(如梅斯纳尔)开始用“阿尔卑斯式”AlpineStyle来形容他们轻装的攀法之前,早期(150年前)的阿尔卑斯山上也有很多登山家雇用大量的向导,运送大量的物资,还有把家具搬上去的。那时的英国贵族有钱,跟现在的富豪一样,习惯了物质享受,必须有有随从仆人,即使在爬山时也得有这个派。当时阿尔卑斯山上的向导是山里最穷的人,除了带路、搬运物资外,一切打杂的事都得干,比现在的夏尔巴人好不了多少。后来爬山普及到社会的其他阶层,连一些蓝领阶层的人也迷上了。这些人没钱玩以前贵族的玩法,于是发展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一切从简,最后玩到一种“纯粹攀爬”的极致状态,甚至于认为用工具保护都不够纯粹。后来,活跃在阿尔卑斯山上的玩家基本都是轻装攀爬的。因此,现在的人说“阿式”攀登是合理的。 如果“远征”、“围城”都不好用,还不如说“土式”,土豪的方式。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