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一直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女性诗歌征集帖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20:32:08 | 只看该作者

看一位宋代灭亡时的女诗人的作品,她生活在距今七百多年前的湖南,历史上没有留下姓名。

徐君宝妻《满庭芳》宋词鉴赏

作者:石丽君   





满庭芳  

  徐君宝妻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余宣政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据陶宗仪《辍耕录》载:在南宋亡国时,徐君宝妻被元军虏至杭州,“其主数欲犯之,而终以计脱。”后被迫投池自尽,临死前题《满庭芳》一词于壁上,寄托自己的悲痛和愤恨。所以,这是一首绝笔词,作者以自己的亲身遭遇反映了南宋亡国前后的悲惨历史,表达了一位普通女子对故国、亲人的无限怀念之情,表现了词人宁死不屈的高贵品格。

  全词上下两片,可分四段,每段五句。

  第一段:“汉上繁华……十里烂银钩。”

  作者从回忆着笔,写南宋亡国前的繁华景象。“汉上繁华”,“汉上”泛指江汉一带,这里是作者的故乡。江汉平原地处吴蜀之间,地理位置重要,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由此开篇不但概括地交待了南宋亡国前的一般社会情况,更表现了词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江南人物,尚余宣政风流。”这是说那些苟安于江南一隅的南宋士大夫,他们依然沉湎于酒色,保持着北宋覆灭前的奢侈腐化的所谓流风余韵。“宣政”是指宋徽宗宣和、政和时期。《武林旧事》曾载南宋统治集团“大率效宣和盛际,愈加精妙。”他们恣意享乐,歌舞升平。“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是写城市的繁华富庶。十里长街,“绿窗”、“朱户”衬着银光闪闪的帘钩,这是何等的富丽景象!这既表现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追求虚假繁荣,误国害民行径的不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流露出她对故乡、对往昔的留恋之情。

  第二段:“一旦刀兵齐举……风卷落花愁。”

  叙述敌军入侵,国家沦亡。由于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一味歌舞宴乐,致使兵力不强,边防空虚。度宗咸淳十年(1274),元军大举南侵,数年间就灭亡了南宋政权。“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就是这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貔貅”是一种猛兽名字,《礼记·曲礼上》:“前有挚兽,则载貔貅。”作者把蒙古兵比作“貔貅”,充分表现了她对敌兵的痛恨之情。凶猛残暴的蒙古兵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富饶美丽的江南大地惨遭践踏,南宋王朝的“歌楼舞榭”顷刻间夷为平地,犹如风卷落花一般。“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一个“愁”字,写出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深沉哀痛。

  上片从回忆开篇,写出了南宋统治者苟安佚乐,元军大举南侵,国破家亡的历史真实,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

  第三段。“清平三百载……犹客南州。”

  写国破家亡的巨大灾难。“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俱休。”叙述野蛮的侵略战争所造成的破坏。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瞬间化为灰烬。“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写自己的不幸遭遇,饱含着词人的满腹辛酸。作者曾被元军虏至杭州,受尽屈辱,于是,她还庆幸自己虽然身陷敌手,却未被北虏,还能客居杭州,不离开江南土地。从“幸”、“犹”二字可以想见,当时有更多的同胞遭遇比她更惨,他们被屠杀,或被虏掠到北国,比起他们来作者算是“幸运”的了。这“幸”、“犹”二字怎不令人心碎!

  第四段,“破鉴徐郎何在……夜夜岳阳楼。”

  抒写对丈夫的怀念,表明自尽决心。“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用陈驸马徐德言破镜重圆的典故,写自己与丈夫徐君宝相见无由,破镜难圆,只能空自悲伤惆怅。用典贴切,表情深婉。“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暗示自己决心投池自尽,愿死后能魂归故里,在岳阳楼上与丈夫相见。结尾回照开篇,表现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无限怀念。

  下片由国家民族的劫难写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出人民遭受的苦难。

  全词笔调凄婉,用典贴切,感情深沉悲凉,深刻、细腻地表现出一位承受国破家亡的女性内心的哀痛之情。(石丽君)

 

(来自新浪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20:43:08 | 只看该作者

唐代孟郊歌颂母爱的名篇——《游子吟》 晖——阳光

游子吟 孟郊 慈 母 手 中 线, 游 子 身 上 衣。 临 行 密 密 缝, 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 报 得 三 春 晖。   [注释]   1.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2. 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3.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   [简析]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来自新浪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20:48:03 | 只看该作者

杜甫作品中的一位女性形象

向弱者伸出援助手——杜甫《又呈吴郎》赏读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秋天。杜甫在夔州瀼西草堂居住时,西屋邻居有一位老寡妇常到屋前来打枣子。杜甫同情老妇人的境遇,总是任她随意食取。这年秋天,杜甫从瀼西移居东屯,把草堂让给了他的一位晚辈亲戚吴郎居住。吴郎来了以后,把房前的枣树用篱笆围了起来,防止他人前来打枣。杜甫知道了这件事,便写了这首诗当作书简,寄给吴郎,希望他善待西屋邻居老妇人。

  诗题《又呈吴郎》,是又一封写给吴郎的书简,因为杜甫曾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这里称“又呈”。

  首联说,房前树上的枣,随便西屋的邻居来打,她既没有吃的,又没有儿子,是很令人可怜的老妇人。这是对西邻整体状况的描述,无衣无食,无依无靠,她的生存状况十分糟糕,是弱者,我们应该对她施以援手。

  颔联说,她大着胆子、红着脸来邻居家打枣,是再没有别的办法的表现,不是因为穷得走投无路,她又何至于此?这个问句把西邻的窘境一览无遗地展示出来。接着诗人循循善诱地告诉吴郎,正因为她胆怯才应该对她更加亲切。这话说得入情入理,直接穿透人的肺腑。

  颈联说,老邻居换成新邻居,熟人换成远方客人,她自然要对你加以戒备,这或许是她的多虑,诗人这里替吴郎考虑,“虽多事”,字面上揶揄老妇人多虑,给足了吴郎的面子。接着笔锋一转,可是你围起篱笆来防她,她对你的戒备就会当真,就会加深。诗人先替吴郎着想,又替西邻进一步着想,并把吴郎也引入西邻的视角看问题,请他进行换位思考。

  尾联说,老妇人曾经说过,老百姓已经穷入骨髓,是官府反复压榨的结果,又赶上兵荒马乱的年头,无论过去、如今、将来都不敢想,一想就满脸眼泪湿透衣巾。(巾,衣巾,古代妇女的衣服带领巾。)《康熙字典》释“巾”,“犹衣也”。“泪盈巾”,是泪水淌在衣巾上,已经超过饱和状态,盈盈闪光。

  这首诗叙事和说理相结合,诗人娓娓道来,把自己所见、所感、所想,准确无误的传达给吴郎,叙事语调朴实,说理亲切中耳,想吴郎看了一定很感动,拆掉篱笆应当是不言而喻的事。

  向弱者伸出援助手,是这首诗的主旨。当时杜甫的生命已进入晚年,经历了多年的颠沛流离,与妻子儿女刚刚团聚,衣食不足,一些有钱财、有地位的亲戚朋友大都和他断绝了往来。他在最后的穷苦岁月,仍不忘向更弱者施以援手,正是诗人高贵人格的具体体现。仅从这首诗看,他把自己腾出的住房让给吴郎住,回头又告诉吴郎善待西邻,允许西邻打枣充饥。这都是他援助弱者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首诗体现的“援助弱者”的思想,是杜甫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徐永进
(来自新浪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21:01:39 | 只看该作者

(琵琶行》——白居易笔下的一个女性形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其实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出积极的人生意义。

<p>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船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於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p>
<h1>琵琶行 </h1>
<div id="info">来源: 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435-25<br />
<br />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作者: 白居易 体裁: 乐府 </div>
<div id="content">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br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r />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br />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br />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br />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br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br />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br />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br />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br />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br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br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br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br />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br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br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br />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br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br />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br />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br />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br />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br />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br />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br />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br />
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br />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br />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br />
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br />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br />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br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br />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br />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br />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庐苦竹绕宅生。<br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br />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br />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 难为听。<br />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br />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br />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br />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br />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div>
<div id="pagebreak"></div>
<div id="content">〔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br />
〔2〕回灯:移灯。重:再。 <br />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 <br />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br />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抹:向左拔弦,也称为&ldquo;弹&rdquo;。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玄: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br />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沉重 舒长。切切:细促轻幽。 <br />
〔7〕间关:莺语流滑叫&ldquo;间关&rdquo;。幽咽:遏塞不畅状。 <br />
〔8〕迸:溅射。 <br />
〔9〕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 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br />
〔10〕舫:船。 <br />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br />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br />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br />
〔1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王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br />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br />
〔16〕钿头云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br />
〔17〕颜色故:容貌衰老。 <br />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br />
〔19〕来去:走了以后。 <br />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形容流泪。 <br />
〔21〕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br />
〔22〕呕(音欧)哑嘲哳(音折):形容声音噪杂。 <br />
〔23〕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br />
〔24〕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br />
〔25〕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br />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br />
</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21:22:10 | 只看该作者

《长恨歌》——白居易笔下另一个女性形象。“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洋洋百二十言,有三分之二都是写对杨玉环的怀念,使作品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p>&nbsp;</p>
<p>《长恨歌》&nbsp; &nbsp;白居易&nbsp; &nbsp;<br />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br />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br />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br />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br />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br />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br />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br />
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br />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br />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nbsp;&nbsp;<br />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br />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br />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br />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br />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br />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br />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br />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br />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br />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br />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br />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br />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br />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br />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br />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br />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br />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br />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br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nbsp;&nbsp;<br />
</p>
<div class="titord"><span class="arr"><a title="返回页首"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8603.htm#"></a></span><span class="t1"><a name="6"></a></span></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08:08:39 | 只看该作者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了众多生动的女性形象。

“金陵十二钗”究竟多少“钗”  

严中  




江宁织造公子曹雪芹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于是他将这些女子的事迹原委编述历历,题名《石头记》,又名《红楼梦》和《金陵十二钗》。

该书问世后,遂形成一种独特的《红楼梦》文化,或称《金陵十二钗》文化,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戏曲、说唱、绘画、雕塑、影视、刺绣、陶瓷、邮票、火花、挂历、扑克、剪纸、书签、音乐和舞蹈,等等。

《红楼梦》第一回明言:“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本凡例中写道:“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金陵是南京的古称,顾名思义,“金陵十二钗”也就是指南京的十二个女子。

那么“金陵十二钗”都为何许人?它是《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写到警幻仙姑在太虚幻境给贾宝玉导游时引出来的——他们来到“薄命司”,“只见那边厨上封条上大书七字云:‘金陵十二钗正册’。宝玉问道:‘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警幻冷笑道:‘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边二厨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宝玉听说,再看下首二厨,果然写着‘金陵十二钗副册’,又一个写着‘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由此看来,《红楼梦》中写的“金陵十二钗”为“正册”、“副册”、“又副册”共计三等36人。但庚辰本中有一眉批说:“至末回警幻情榜(实际上此回未成),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可知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应为五等60人。

然而《红楼梦》中并没有明指谁是“金陵十二钗”中之人,仅是通过“判词”向人们暗示。而“判词”暗示也不过是“金陵十二钗正册”12人和“副册”1人、“又副册”2人。

“又副册”“判词”之一云:“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霁月难逢”:雨过天晴时的明月叫“霁月”,点“晴”字,喻晴雯人品高尚,然而遭遇艰难。“彩云易散”隐指晴雯的横遭摧残而寿夭。“彩云”寓“雯”字。“身为下贱”,指晴雯身为女奴,地位十分低下。“多情公子”,指贾宝玉。从这“判词”来看,晴雯属于“又副册”中人。

“又副册”“判词”之二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写的是袭人。袭人出嫁先于宝玉出家,故有末两句判词。续书写她在贾宝玉出家后才“不得已”嫁给蒋玉菡。从“判词”来看,袭人也属于“又副册”中人。

“副册”“判词”只有一首:“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指的是香菱。“根并荷花”,指菱根挨着莲根,隐寓香菱就是原来的英莲。“两地生孤木”:拆字法,两个“土”(地)字,加一个“木”字,是“桂”字,寓夏金桂。后两句判词言香菱的结局当是被夏金桂虐待致死。

“正册”“判词”共十一首,隐指12个女子。我们通常所说的“金陵十二钗”即指此。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指薛宝钗,“金簪”喻“宝钗”,“雪”,谐音“薛”,句意暗寓其结局之冷落与凄苦。“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指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谐“林黛玉”三字,又暗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三春”隐指迎春、探春、惜春,“初春”指元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子”、“系”合而成“孙”字,指迎春的丈夫孙绍祖。“判词”寓意迎春被“中山狼”般的孙绍祖迫害致死。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前两句写探春虽然才精志高,但时运不佳。后两句写探春远嫁海隅,一去不返。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判词”暗示惜春的结局是出家为尼,伴青灯,穿缁衣终其一生。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前两句说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家庭的富贵并不能给她以温暖。后两句说史湘云婚后好景不长,转眼间夫妻离散。“湘江水逝楚云飞”,句中嵌有“湘”、“云”二字。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洁,既指清洁,亦指佛教所说的净。佛教宣扬现实世界是污秽的,惟有佛国才算“净土”,所以佛教又称净教。妙玉有“洁癖”,又身在佛门,故云“欲洁”。“金玉质”,喻妙玉“出身不凡,心性高洁”,但“终陷淖泥中”。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合而成“凤”字。此“判词”隐寓王熙凤的结局。据脂批,贾府“事败”,王熙凤曾落入“狱神庙”,后短命而亡。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判词”前两句写巧姐在贾府势败后,被“狠舅奸兄”所卖。后两句写巧姐母亲王熙凤曾济过刘姥姥,最后也得到刘姥姥的相救。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为他人作笑谈。”首句“李”、“完”寓“李纨”二字。次句“兰”字寓李纨之子贾兰。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根据脂批,小说第十三回回目原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判词是说秦可卿与公公贾珍通奸,伤风败俗的秽行都是从宁国府开始的。

从第五回的“判词”中,我们已得知《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为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和秦可卿。但读者似乎不易记住她们。这里,我给读者一个“诀窍”:把“十二钗”分成3组:与宝玉有爱情瓜葛的黛玉、宝钗、湘云、妙玉为一组,称之为“红楼四大美女”,可与我国四大古典美人对应为:黛玉——西施,宝钗——玉环,湘云——昭君,妙玉——貂禅。或者将“红楼四大美女”称之为“双金”、“双玉”:宝钗和湘云都有金麒麟,而黛玉、妙玉的名字均含“玉”字;第二组都是宝玉的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脂批以“原应叹息”四字概括之;第三组是李纨、熙凤、巧姐和可卿,前两位是宝玉的嫂子;后两位,一个是宝玉的侄女,一个是侄媳。

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叹为“经典”人物。我将她们的性格特征归纳为:黛玉的“哭”,宝钗的“时”,熙凤的“笑”,探春的“敏”,妙玉的“洁”,湘云的“憨”,李纨的“贞”,可卿的“情”,迎春的“懦”。至于元春、惜春和巧姐的性格怎样“一言以蔽之”,我尚拿不准,只好请教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他给出的“定义”是:元春的“文”,惜春的“介(耿介)”,巧姐的“幸”。我想,如此,“十二钗”便好记了。

“金陵十二钗”多数都是才情并茂,出类拔萃的。如林黛玉“一日十行”,可谓旷世奇才,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脍炙人口的《葬花吟》、《菊花诗》、《桃花行》、《唐多令》和《秋窗风雨夕》等名篇来;怀有“中兴”之志但不幸身为庶出的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居然在大观园中领衔结社,并“兴利除宿弊”,也是很不简单的。再说南省人称为“辣子”的王熙凤,“德性”虽不怎么样,但毕竟也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又是“协理宁国府”,又是“权弄铁槛寺”,又是“抄检大观园”,没有一点魄力恐怕是不行的。还有那四姑娘贾惜春,竟敢于描绘“大观园行乐图”,如果她的那份图能画就并流传下来,那么,今天的红学家们就大可不必为“大观园”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而挠首了。

……

《金陵瞭望》2004年4月28日


(来自新浪网。最后一段中说林黛玉“一日十行”,似应为“一目十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08-2-19 10:3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21:01:10 | 只看该作者

《丽人行》——杜甫笔下的杨玉环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①。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②。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③。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④。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⑤。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⑥。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⑦。

犀箸厌饫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⑧。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⑨。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⑩。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⑾。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⑿。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⒀。


[注释]

①三月三日: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人们多到水边春游祭祀,除灾求福,实际上成了游春宴会的节日。丽人:这里指出游的贵妇人。

②态沈意远:姿色娇艳,神态高雅。

③蹙(cù):用紧线刺绣使织物起绉。

④翠微叶:镶以翡翠的头花。鬓唇:鬓边。

⑤珠压腰衱:齐腰的后襟上缀着珍珠,压垂下来,使衣服合体,腰身匀称。衱(jié):衣后襟。

⑥就中:其中。云幕:描绘着云彩的帐幕。椒房:以椒末和泥涂壁的房屋。后借指后妃。

⑦紫驼:驼峰肉为当时极名贵的食物。翠釜:翠色的炊具。素鳞:白色的鱼。

⑧犀箸:用犀牛角制成的筷子,实指象牙筷。厌饫(yù):吃腻了。

⑨黄门:即宦官。飞鞚(kòng):飞驰的马。鞚:马笼头,此处指马。八珍:此泛指各种山珍海味。

⑩杂遝(tá):形容纷乱众多。

⑾后来鞍马:最后骑马来的人,指杨国忠。逡(qūn)巡:徘徊。此处形容神态舒缓,大模大样的样子。锦茵:

锦绣地毯。

⑿青鸟:代指男女间的信使。红巾:妇女之饰,常用作定情物。

⒀绝伦:无以伦比。丞相:指杨国忠。嗔:发怒。

赏析
赏析
[赏析]

全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了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诗分三段,先泛写游春仕女的体态之美和服饰之盛,引出主角杨氏姐妹的娇艳姿色。次写宴饮的豪华及所得的宠幸。最后写杨国忠的骄横。全诗场面宏大,鲜艳富丽,笔调细腻生动,同时又含蓄不露,诗中无一断语处,却能使人品出言外之意。
(来自新浪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21:52:03 | 只看该作者

清代诗人吴伟业的《圆圆曲》及其主题——陈圆圆的命运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下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浆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只有泪沾衣。
    熏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座客。
    座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技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樽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珠连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馆娃宫起鸳鸯宿,
    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鸟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凉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圆圆曲是明清间著名诗人吴伟业所写。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其人能诗能词能文能画,以诗的成就最大,为明末“娄东诗派”领袖,尤长于七言歌行。吴伟业注重诗歌具有叙述史事、抒写个人情感的记事抒情功能,多记事诗歌,学长庆体而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其取材多用正史,不用小说家言,叙事诗多为实事。
    《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和长庆体代表作《长恨歌》很相似,也是作为一首情爱为主线的诗来写的。长庆体是指白居易、元稹等发起新乐府运动中写作的新式长诗歌行,以《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为代表。因二人诗集均名《长庆集》而得名。从内容上看,多叙写时事,一般以情爱为主题或主线。音律形式为七言歌行,属于与律诗不同的古体,格律不象近体那样严格,但又多用律句,其中也常用对仗,通常数句一转韵,平仄韵间隔使用。艺术风格婉转缠绵,音调抑扬变化且和谐圆转。
    本诗主题过去认为是讽刺吴三桂的。以往文人对政治敏感,而历史上吴三桂的名气比陈圆圆大得多,人们不论反满还是崇满都痛恨吴三桂,而《圆圆曲》开篇即推出甲申年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山海关之战,得出这样的结论似乎顺理成章。娱乐社会的好处是使文学从政治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就不难看出此诗是圆圆曲而非三桂曲。吴三桂在诗中所占篇幅很小,而大量的篇幅用来描述陈圆圆身世和遭遇,还不惜笔墨,倾注了深切的同情。尤其是本诗没有提到满汉的民族冲突,而引狼入室正是吴三桂百世莫赎的罪行。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圆圆曲”之作成,应在顺治八年辛卯初冬,即与“听卞玉京弾琴歌”為同一年之作品(《柳如是别传》)。当时满清“替明朝皇帝报仇”的谎言已被其凶残的罪行所揭穿。他们大肆屠戮汉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屠昆山、屠江阴、屠湘潭、屠大同、屠广州......除了疯狂的屠杀外,还强行剃头、圈地、掠奴,豺狼本性暴露无遗。作者作为明朝遗臣,对此只字未提,实属遗憾。由此可知作者在满清统治的重压下,不可能直数吴三桂的罪行,所以此诗主题是歌咏陈圆圆事迹。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使得本诗主题不够和谐,它虽以陈圆圆与吴三桂的关系为主线,但并不歌颂陈吴的爱情,而是一提到吴三桂,就旁敲侧击地讥刺嘲讽,可又不能写成明白无误的讽刺诗。从而影响了本诗主线--陈圆圆爱情生活的性质,说不清究竟是幸福的抑或是悲哀的。主题的自相矛盾对本诗的艺术价值有所影响。 (作者:一分流水   搜自新浪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22:00:45 | 只看该作者

《圆圆曲》赏析——文章有点长,但是写得好。没有耐心读完的读者,就看看最后一段吧。

《圆圆曲》是一首长诗,共七十八句,五百四十九字。分六大段,前五段叙事,后一段议论。
    布局谋篇是本诗的精华之处,梅村于此颇费了些心思。古典叙事诗的情节结构,都是依故事的自然顺序展开的。本诗则把叙事顺序也作为艺术构思的手段之一,运用倒述、追叙、插叙等手法,安排情节结构,通过这些精心的安排,使主题更加引人注目,而故事变化曲折,情节跌宕起伏。并且运用顶针格,以前后词句相同相似或者相关之联系,使情节的时空大转换平滑接转,而不显得过于突兀。
    前八句是第一段,该段是布局谋篇最成功之处。首先开篇不凡,先声夺人。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鼎湖,是传说中轩辕黄帝升天处,这里代指崇祯皇帝。玉关,代指山海关。出语就点出甲申年惊天动地的两件大事,崇祯之死和清兵入关。重大历史事件对人有一种自然吸引力,激发读者的兴趣。
    第二,片言居要,一语中的。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名句!此联对仗工整,对比强烈,反差巨大,讥讽入骨。“六军”统指明朝的军队,“恸哭六军”和“冲冠一怒”人数虽众寡不同,情绪倒很相似,但是“缟素”与“红颜”不仅在色彩上形成强烈对比,意义上也极为不同。“缟素”是沉痛的,如果从顺治八年乃至以后的历史角度看,“缟素”象征着对明王朝覆亡的哀痛,象征着对汉民族沉沦的哀痛,而“红颜”则明确无误地指向极端的个人私欲。片言居要,一语中的,使吴三桂的汉奸嘴脸极为丑恶,真是大快人心。诚然,作者并未提到满清,但是,山海关之战就是清兵入关,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并不因作者的忌讳而有所改变。诗中那缺失部分,读者大多都会将其补足。
    接下来模拟吴三桂的口吻加以辩解,效果是越抹越黑,实为暗讽。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下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哭罢君亲再相见”,似乎吴三桂出于忠于明室,才与李自成不共戴天,好一副正人君子面孔。其实吴先降的正是李自成。甲申年三月,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将山海关防务交由李自成派来的唐通接管,率领部下前往北京,“朝见新主”,这是吴三桂在永平府(府治河北省卢龙县)张贴的告示中说的。当吴三桂行至河北玉田县,突然获悉其父被捕和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掠走,尤其是后者促使他改变主意,“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见人耶!”于是立刻返程杀回山海关,并复信吴襄,声称“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乎?”可见吴三桂是双料叛臣加逆子,作者却安排他去哭君、亲,煞是好看。
    也有人否定红颜对吴三桂决策的意义,总觉得红颜的分量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比起来似乎太轻了。可惜历史并不永远都在追求重大价值的平衡。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但不等于历史总是必然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演成结局之前,隐含着多种可能性,历史只能实现一种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也是偶然的。否则,人就失去了任何主动性和创造性,包括恶的主动性,这就是吴三桂必须为沉痛的历史结局负责的原因。“冲冠一怒为红颜”在人类历史上也并非绝无仅有,特洛伊不是因其王子勾引了海伦而引发战争,惨遭毁灭吗?吴王夫差与西施的故事与此也有相似性,本诗多处用以比拟。尤其是本诗创作时,满清的凶残使汉民族经历了空前的浩劫,吴三桂为虎作伥,罪责难逃。
    这一段写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中战胜归来,文笔雄浑,场面壮阔,有开篇不凡、先声夺人和片言居要、一语中的优点。但是仅此两点,还不能称之为谋篇成功,因为这是圆圆曲,此段却大谈吴三桂,如果与主题没有重大联系,似有离题之嫌。梅村谋篇之妙,往往出人意料。此段的创作意图在于以战喻美,曲线归宗,这是其谋篇的第三个成功之处,也是最重要的成功之处。
    以美的影响表现美,是常见的艺术手法。以战争来表现美,却是少见的。圆圆曲所以要在篇首大谈山海关之战,看似离题,其实是为了塑照渲染陈圆圆的美丽。除此段外,全诗描写陈圆圆容貌的,就只有“宫娥拥入君王起”一句,这句的直接目的还是要联系西施故事。显然作者自认为对这一必不可少的任务已经有所交代了。首段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试看,为了一个陈圆圆,十几万汉子拼死搏杀,其人之美,就只能想象了。山海关之战,的确与争夺陈圆圆有重大关系。吴三桂杀回山海关后,李自成放了吴襄,如果放了陈圆圆,山海关大战或可避免。但李没有这样做,这就等于宣告,对于陈圆圆李军是志在必得,两家就打了起来。平心而论,吴三桂在此战中的责任不是最大的,设若日后他目睹满清兽行,能幡然悔悟,及时反正,人们还可以原谅他,可他为了荣华富贵,不遗余力扑杀抗清势力,直到兔死狗烹,才亮出反清旗号,已经太迟了。李军抢了陈圆圆,逼反吴三桂,且不愿归还,固然是重大错误,但其最大错误还是没有估计到满清是潜在的敌人。追赃助饷等属政略性错误,需要较长时间才见效果,而军事变在须臾。李自成主力部队分布陕西、湖广、河南等地,在北京的军队不多,与清军相比不占优势。只有联合吴三桂的关宁铁骑,防御满清才能万无一失。李自成调吴三桂南下,派降将唐通率八千兵马防守山海关,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假如李军能想到满清是潜在的敌人,绝无此举,甚至也不敢抢夺陈圆圆了。李自成的举措实际上是把满清当成友军对待,此事如果只是李自成一相情愿,那就太不可思议了。据顾诚《南明史》载:甲申年正月,多尔衮听说李自成已经占领陕西,便在正月二十七日派使者往陕北同大顺军联络,信中说:“大清国皇帝致书于西据明地之诸帅:……兹者致书,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驰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至于此后李满关系如何,由于满清善于篡改历史,已无稽可考了。不过,李军直到满兵杀进己阵,才确信其为敌人。
    首段渲染陈圆圆的美丽效果是显著的,大凡此曲读者都认为陈圆圆具有绝世姿容,后世文人认为陈圆圆美到难以用笔墨形容,只能用其影响表现。请看金庸《碧血剑》中的一段:
    皇极殿上一时寂静无声,忽然间当啷一声,有人手中酒杯落地,接着又是当啷、当啷两响,又有人酒杯落地。适才袁承志的酒杯掉在地下,李自成甚是恼怒,此刻人人瞧着陈圆圆的丽容媚态,竟是谁也没留神到别的。
    忽然间坐在下首的一名小将口中发出呵呵低声,爬在地下,便去抱陈圆圆的腿。陈圆圆一声尖叫,避了开去。那边一名将军叫道:“好热,好热!”嗤的一声,撕开了自己衣衫。
    又有一名将官叫道:“美人儿,你喝了我手里这杯酒,我就死也甘心!”举着酒杯,凑到陈圆圆唇边。
    一时人心浮动,满殿身经百战的悍将都为陈圆圆的美色所迷。
    ......一名将军哈哈大笑,说道:“我伸一个小指头儿,摸一摸美人儿的雪白脸蛋,那也不打紧吧!”说着伸出手指,一步一步的向陈圆圆走去。
    ......
    数十名军官一齐蜂涌过去,争着要多看一眼,直到陈圆圆的后影也瞧不见了,才恋恋不舍的慢慢归座。一人举鼻狂嗅,说道:“美人儿的香气,闻一闻也是前世修来的。”一人说道:“这不是人,是狐狸精变的,大王不可收用。”另一人道:“就算是吃人妖魔,我只要抱她一抱,立刻给她吃了,那也快活得很。”
    就其效果而言,作者渲染姿容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经历了曲折的叙述过程,依然回归了主题宗旨。这一曲折,增加了读者切磋琢磨的空间,更显得余味深长。虽然有人误会了主题但也不很紧要,诗不象论文,需要避免歧义性,只要不与作者意图大相径庭就行了。
    九至四十二句是第二段,叙述陈圆圆归吴三桂的过程。这一过程很长,一波三折,极具戏剧性。根据情节的变化,可分为四小段。
    九至十二句是第一小段,写吴陈初次相见。上面提到的首段,其后半部分除文意之外,还承担着建构情节结构的任务,要与后文巧妙地衔接。“电扫黄巾下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句很好地达成了这一目的。它借吴三桂之口说出,按照情节发展的自然顺序,顺势推出吴陈相见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晓相见的场面。可是,诗人并没有顺着自然时序叙述吴三桂如何夺回陈圆圆,与之重逢的情景,而是颠倒时序,描写吴、陈二人的初次相见。这一情节变化时空差距巨大,转换极为突然。使诗文叙事结构呈大开大阖、突兀跳荡之势,极大地加强了可读性。这一转换的相接处--第八句的末二字与第九句的首二字全同,都是“相见”,这种手法称“顶针格”。具有平缓时序逆转的突兀感和使音节圆转顺畅的功用。《圆圆曲》多处运用了“顶针格”,以此处最为吃紧。这一转换,也使全诗的叙述,从吴三桂这条副线转入主线,即陈圆圆事迹的叙述。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田窦”即西汉著名外戚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窦婴,这里代指当时的外戚,田贵妃之父田宏遇。此时主角还是吴三桂,他在田家观看歌舞。后两句点出第一主角--陈圆圆,这位田家歌妓被许配给吴三桂。细品此文,觉得其中颇含贬义。两人初次见面,就纳之为妾,可谓迫不及待矣。
    引出陈圆圆之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介绍陈的身世和遭遇了。第十三至十八句再进一步倒叙,转入了对陈圆圆身世经历的描述,是第二小段。先交代她原来的身份: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陈圆圆,名沅,字畹芬,姑苏名伎。诗中说圆圆是其小名,“浣花里”,暗示其名伎身份,元辛文房《唐才子传 薛涛传》:“涛,字洪度,成都乐妓也。...居浣花里”。陆次云《圆圆传》称其“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还填得一手好词,有《舞余词》,已失传。《众香词》传词三首,一首《有所思》:“自笑愁多欢少,痴了。底事倩传杯,酒一巡时觞九回。推不开,推不开。”写得自然清丽,柔弱多愁,委婉道出对命运无奈的慨叹。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一联以西施喻陈圆圆,明喻圆圆之美,暗讥三桂有如夫差那样好色荒政,夫差一见圆圆就坐不住了,三桂则更进一步,纳妾,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采莲人”用西施故事,李白《子夜吴歌 夏歌》: “镜湖三百里, 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 人看隘若耶。…”。“横塘”,在苏州市西南。这两句以“采莲人”、“横塘水”点染女主角身份清纯、居处优雅,命运还算不差,以与下文对比,并构成“顶针格”引出下文。
    第十九至三十四句是第三小段,接着叙述陈被贵戚抢到北京,沦落为侯门歌伎,又变成吴三桂之妾。
    “横塘双浆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风云突变,那段平静优雅的日子突起波澜。此联因果倒装,使人产生悬念,而留给读者的印象更加深刻。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只有泪沾衣。
    熏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座客。
    座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这里是陈圆圆生活经历的一大转折,可谓红颜薄命。明末江南名伎在婚配上有很大的自主权,与陈名气相当的,大都嫁与著名文人,惟独陈圆圆被抢,身不由主,岂非命运弄人?“熏天”两句写田家势力很大,把陈圆圆送入宫廷,但后宫也仗势欺人,陈圆圆虽然声色甲天下,却没人爱惜。“熏天”,《吕氏春秋 离谓》有“毁誉成党,众口熏天”,形容恶势力很大。“夺归”四句写陈圆圆沦落为田家歌伎的悲惨地位。“永巷”,皇宫中的长巷,汉朝是幽禁失势或失宠妃嫔的地方,《史记 吕太后本纪》:“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明清时也是未分配到各宫去的宫女的集中居住处。“良家”指田家。“飞觞”形容喝酒作乐。“倾”,倾倒,指座客为陈圆圆声色所倾倒。陈圆圆又从宫中被夺至田家,成为供人取乐的歌伎,内心痛苦无处诉说。此处作者为了渲染悲伤气氛,有意淡化入宫事件,写得很简略,而外戚气焰写得很嚣张。因而使陈圆圆进宫细节说法不一,一说是田宏遇购得,献于宫中。一说是周后之父周奎购得,献于宫中。还有一说是周献于宫廷,宫廷又送给了田。由于此事与故事主线关系不大,兹从省略。
    “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峰回路转,座客中出现了吴三桂这么个情种,一眼就看中了陈圆圆。“拣取花枝屡回顾”是诗人形容吴三桂爱情动作表现的唯一诗句:一副色咪咪的样子。“拣”字很微妙,唐·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以折取花枝代指情爱,这里代折以拣,一字之差,褒贬立变。“通侯”本汉代爵位名,后用作武官美称。一介武夫,不能托微波以通辞,只好拣取花枝,频频偷窥。“娇鸟”指陈圆圆,“银河”,用牛郎织女故事。吴想尽早把陈接回家中,成其好事。只恨军令再三催促,才与陈圆圆相约而别。
    第三十五至四十二句是第四小段。写陈又被闯军掠夺的经历。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相约”句是顶针格,“蚁贼”指李自成的军队,“长安”指北京。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这句写得细腻、雅致。从“蚁贼满长安”来看,这里必是明火执仗的场面,诗句却如此纤丽、文雅,可见运思之巧。“楼头柳”化用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强调思妇的贞洁,“天边粉絮”,满天游荡的杨花柳絮,意指轻浮。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绿珠”,晋石崇爱姬,权臣孙秀仗势劫夺,不从,坠楼而亡。杜牧《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记其事,这里指陈。绛树,魏文帝曹丕宠妃,诗文也指圆圆。此联对仗看似工整,实为重复。可能是诗人为了加重事态的严重性和紧迫感。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好句。“若非”二字用的巧,引导人的思绪轻轻一转,回到首段情节,干净利落的结束了这段长篇倒述,与上文衔接的密合无间,转得好!此句与“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相呼应,“冲冠一怒”终成“正果”。“全师”与“匹马”的巨大反差,把吴三桂的自私行为深刻地印入读者的脑海。那拣取花枝的“壮士”,令人喷饭。此联不仅词句引人入胜,更妙的是它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和对整体情节结构发挥的作用,堪称结构关键句。“若非”一联还省略了闯军抢夺的情节,这一省略很重要。因为“遍索”“强呼”已经把悲情推到极处,续写下去很可能画蛇添足,抵消诗文感染力。虽然这里好象看点特多,可是作者却断然裁去,细微之处体现了诗人的价值观和不媚俗从众的艺术良心。但这样一来,也使人对史实有所误会。如陆次云《圆圆传》说是李自成抢了陈圆圆,其实是刘宗敏。全祖望所记当日与圆圆同被宗敏掠去的名伎杨宛的叙述,“据杨宛叙言,与沅同见系于刘宗敏,既而沅为宗敏所携去,不知所往。”(见黄裳《陈圆圆》)。
    吴三桂如何夺回陈圆圆,异说颇多。据况周颐《陈圆圆事辑》载被闯军俘虏的明朝内监王永章的《甲申日记》所记:“四月初九日,闯下伪诏亲征三桂。十二日起程。太子定王、代王、秦王、汉王、吴陈氏、吴氏、吴氏、吴李氏、伪后嫔妃皆从行。吴陈氏即圆圆,两吴氏皆三桂妹也。念五日战于一片石,闯大败,退入关。太子与圆圆遂皆至三桂军中。” (见黄裳《陈圆圆》)从这联诗文的口气看,吴三桂是一战而胜,夺得佳人。目睹者的记述与诗文语气非常吻合。
    到这里,诗人把女主角的身世、遭遇及吴陈关系等故事主要情节一一铺述,这才重新回到诗歌开头的情节上来,续写陈圆圆与吴三桂的战场重逢以及她随军至汉中。这已是全诗叙事的尾声了。
    第四十三句至五十句是第三段。写陈圆圆的幸福生活。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吴陈重逢,“云鬟不整”、“惊魂初定”,痕迹犹存。“蜡炬迎来”,相传魏文帝迎娶薛灵芸,燃蜡烛数十里,《太平广记》记其事。场面不可谓不大。“专征”即自专征伐,诸侯有大功者可自己决定征伐,不须奉天子之命。《清史稿 世祖本纪二》八年九月,壬午,命平西王吴三桂征四川。“箫鼓”,高级官员的仪仗乐队,也借指吴的军队。“秦川”兼指陕西四川。“金牛道”,古蜀道的主干线,又名石牛道。相传秦惠王将粪金的石牛赠送给蜀王,蜀遣五丁引金牛成道,名为金牛道。“斜谷”,在陕西眉县,“散关”,在陕西宝鸡市。这段如单独来看,或可理解为抨击吴骄奢淫靡,但联系后两段,就只能理解为陈圆圆时来运转,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
    到这里故事的主要部分全部叙述完毕,似乎本诗可以结束了。不料诗人又安排了两段插叙,一段写教曲技师和女伴的感慨。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技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樽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这八句是第四段。从豪家强载到专征四川已是整整十年,消息传到江南(苏州),“教曲技师”得知她还在人世,甚感欣慰,“浣纱女伴”--实指当年名气相当的苏州名伎,忆及同行旧事。陈寅恪以为“浣纱女伴”独指卞赛,但玉京道人挟故国之悲,愤然入道,自不会艳羡别人夫婿做建州侯王,恐仍以泛指为是。“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这联写得好,衔泥燕子,飞上枝头,不仅地位提高了,形象也变了,成了凤凰。双层设喻,生动贴切,语意双关,如今流传极广,使用频繁,已为成语。“长向樽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这联不好,酸溜溜的。
    第五段插叙写陈圆圆自己的感受,是第五十九至六十四句。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珠连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俗话说,大有大的难处。名声大,反而成了贵戚名豪的猎取目标,陈圆圆就随着你争我夺漂泊来去。连城的身价,带给她的却是无限的忧愁和痛苦。“一斛珠连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此联哲理盎然,语趣横生,耐人寻味。珍珠与忧愁相连,祸福相依,珠愁概使斛量,用词尖新别致;腰肢细与衣带渐宽同意,而暗添美感。其中“一斛珠”用唐玄宗送梅妃一斛西域珍珠故事。“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斯言差矣,狂风飏落花何错之有;与如此下作之人栓在一起,何谈春色。
    四、五两段为陈圆圆故事安装了一个豪华圆满的结局,但是这两段不仅与前文的基调完全相反,而且也与后一段的调子完全不同,就象游离在全曲之外的孤章残段。两段的写法也很特殊,都是最后一联才使意义确定下来,如果改动这两联,意义便完全不同了。由此推知作者想借此增添风月浓度,以冲淡全诗的政治色彩。作者对吴三桂全无好感,对满清政权顾忌重重。
    最后一段,模仿史家纪传体,有论有赞。
    论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诗人申说己论,先写一段典故,借古讽今。“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用三国故事。《三国志 吴书九》裴松之注: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周瑜之名,得于赤壁一战,本于倾国倾城无关。但文人墨客常把漂亮的小乔拉来作陪。杜牧《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也说:“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漂亮的小乔,确使周瑜增色不少。吴伟业不似两位那么浪漫,周郎一事纯属借用,意在挖苦吴三桂为争夺倾国倾城的陈圆圆,背负了千载罪名。沉重的罪名说成“重名”,不仅平添了语趣,也加重了讥刺的语气。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名句!前两句直陈己见,“大计”实在是事关民族兴亡的抉择,岂能让色欲做主,通常性欲不应该作为行为选择的主导因素,何况是民族存亡关头,无奈吴三桂在这关键时刻被性欲牵着走了。“多情”用得妙,与“无奈”配合,看似风月情浓,却是针砭痛切。或以为“英雄无奈是多情”,乃是称赞吴三桂爱情至上的情圣精神,此论不当。为成全自己的情圣情结,就可以糟蹋自己的民族、作践自己的民族吗,就可以置数百万同胞的性命于不顾吗?为了不致误解,诗人在后一联又从另一侧面对“多情”加以注释。“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这联与“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都是对吴三桂选择的评价,“恸哭”句从国家民族的视角出发(民族的意义是隐含的),此联则从吴的家庭亲人落笔。诗人沉痛地写出吴老总兵全家的累累白骨(山海关战后吴襄及一家三十四口被杀),与吴三桂争夺红妆相对应,白骨与红妆的对仗,以视觉的强列反差,和情感的强烈反差,从另一个侧面鞭挞了吴三桂卑劣情欲作出的抉择。“照汗青”三字有文章,因山海关一战,陈圆圆名声大振,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但是光照汗青,还远远不够。显然这个“照”字是留给吴三桂的。
    最后八句是赞,诗人抒发感慨,但是即便纯是个人感慨,也还惦记着吴三桂。
    “君不见馆娃宫起鸳鸯宿,
    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鸟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凉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馆娃宫”,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香径”:采香径,相传吴王种花处,今名箭径,在苏州香山。“屧廊”,即响屧廊,屧是空心木底鞋。响屧廊,以梓板铺地,西施着屧行于上,步步皆音。诗人感慨吴王夫差宠爱西施的种种豪华设施,都已尘封湮灭。不用说是瞄着吴三桂争夺红颜来的。显然也不仅仅是感慨盛衰无常的泛泛之叹。吴王夫差是被杀而亡的,这就暗示着吴三桂也不得好死。可见诗人对吴三桂的痛恨有多深。“馆娃宫”、“采香径”、“响屧廊”与“金牛车乘”、“斜谷画楼”、“散关妆镜”可资对照,亦见诗人确有抨击吴骄奢淫靡之意,四、五两段的用意恐在诗外。“换羽移宫万里愁”,“换羽移宫”是说曲调变换,但“万里愁”与曲调变换难以接续,此句应另有寄托。是以“换羽移宫”影射改朝换代,为此,天下一片愁怨,而吴三桂卖身投靠,得益良多,官高舞侈,其乐融融。“古梁州”,指陕西汉中,吴三桂于顺治五年从锦州移镇汉中,至顺治八年一直驻扎此地。“为君别唱吴宫曲”,诗人对吴三桂说:那些珠歌翠舞你恐怕听腻了,我为你唱一支新鲜的咏叹吴宫的曲子--圆圆曲。“汉水东南日夜流”,李白《江上吟》:“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这里东南流反其词而用其意,更加确定的断言:你的功名富贵是不会长久的。
    兔死狗烹。满清容忍汉族异姓王,是因为抗清力量的存在。吴三桂不远万里,深入缅甸,索回南明永历帝,表面上进封亲王,荣耀已极,其实也动摇了自身生存的根基。当时抗清必以复明为号召。永历帝虽怯懦,却是抗清的唯一旗帜。永历逃亡缅甸,满清本不想劳师糜饷远征蛮荒,吴三桂献上这条绝后计,果然大见成效。抗清名将李定国听到永历被俘噩耗,披发徒跣,号踊抢地,吐血数升,随后病亡,西南抗清就此终结。转战敌后二十年开创夔东抗清基地(四川湖北交界)的王光恩,得知永历凶信而降,大陆最后一块明土——夔东抗清基地随后败亡(王夫之《永历实录》)。1673年,满清决定削藩,吴三桂不仅痛惜到手的权力和财富,更担心性命难保,乃于是年十一月反清。吴三桂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满清又公布了他的绝后计——那篇有名的“三患二难”的疏奏(见《清史稿 吴三桂传》),应者寥寥,相持五年后病死衡州,他的子孙被杀绝,部下副将以上不论降否,一律处死。
    陈圆圆的情状不见正史,据野史记载,吴三桂骄奢淫佚,新欢无数,陈圆圆遁入空门。昆明城破时,自沉于池。(作者  一分流水   搜自 新浪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