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15年户外经验的和学英夫妇曾一度被视为这支队伍的信心与保障:2012年,和学英与丈夫木文胜在当地向导的帮助下,曾攀登珠峰(未登顶)。2015年,夫妇二人再次远赴“高山之国”尼泊尔攀登当地多座著名山峰。此外,和学英与丈夫为“鳌太之行”做了半年的功课:他们上网搜索各种攻略,并仔细研究了秦岭地势。出发前,夫妇二人准备了加起来超过100斤重的装备,且都是购于专业渠道。”
“这一夜,和学英与丈夫紧紧依偎在一起取暖,他们的登山靴内灌满了水,装备悉数湿透,致使没有完全干燥的衣物替换。“连防水层内也湿透了”——这句话在采访时曾在多名驴友的口中出现。
“有两个可能,”陈铮后来对此分析,“要么是驴友的装备不够专业,存在质量问题。要么是体感问题,因为他浑身湿透,因此触摸所有物品都觉得是湿的。””
------个人觉得描述与行动很矛盾,不知道是否记者的夸张或臆想。
“和学英提出反对,她提议大家在帐篷内休整一天,等天气好了再继续前行。提议遭到坚决反对,“没人知道坏天气会持续多久。”“趁有体力抓紧赶路吧,等到了大爷海(有景区专设营地),就安全了。”多名同伴纷纷劝诫,就连丈夫木文胜也说,“还是要跟着大部队,单独留下太危险了。”
“当时大家都冻得不行了,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只想趁着自己还有体力,尽快走到安全的地方。”俞宁回忆,大家并没有激烈的争论,“领队的已经要走了,大家就默默地跟上。”
此时,10公里外的药王庙处,来自义乌的14人驴友团队决定原地休整。前夜,团队中的驴友“王者”与“xxx”的帐篷分别被大风吹垮、大雪压垮。具有专业登山背景的领队之一“闪电”因此判断,恶劣天气可能继续,前行太冒险。“闪电”等领队说服团队休整的底气,来自他们事先对线路的多方研究:“如果天气持续不见好转,只能下撤。”——实际上,鳌太线路有多处下山机会,只要掌握当地地势和路线,一天的时间便能安全下山。”
------两支队伍对天气判断一样,采取的行动相反。
“5月2日,天气越来越恶劣,由于体力不一样,12人渐渐分成了两组,和学英、木文胜夫妇,杨黎平等在后面6人组里,这时候和学英发现木文胜和杨黎平还有一位山西的驴友,脸和嘴唇发紫,牙齿打颤有失温状态,于是找了背风的地方扎了营,烧了热水给他们喝。缓过来以后他们又继续往前走,到达东塬的时候,赶上了前面六人,扎帐会合。”
------这是来自今天媒体发表的另一篇报道中另一个队友的记录,他们其实已经知道扎营是对抗严寒最好方法。
“下午4点10分,在雷公庙以东梁上南坡30米左右的一堆石窝里,本被积雪覆盖的杨黎平遗体露了出来。她侧身躺着,空荡荡的登山包在脚边,身体半裹在睡袋里,双手乌青,身后帐篷已经打开但没有支撑起来,2米外是打开的腰包和手杖。”
------同一篇报道中遇难女驴友被发现的情景,再想扎营,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