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没有,这几年尤其是今年,对滑行技术的不断理解让我懂得:”大多数时候的自我理解都是片面的,需要再提高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论坛Raay讲的那些道理其实挺对的。 当然,并不是说因为片面就不再发言、不再去跟别人”争论“,一个好的滑雪技术爱好者并不是自己滑的多么多么好、多么多么动感,而是有明确的进阶目标和方向。记得我之前看国外论坛一位资深滑雪校长说的话:”好的滑雪爱好者分两类,一类是滑的比较好的,另一类是对滑行技术很深入研究,能够自我提高、自我设计的爱好者,通常后者更难能可贵。“ 所以,对能够自我认知、自我学习的爱好者,其实说的太多并不必要,因为他自己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进一步讲,凡是不停改变自己的人,最终一定会滑的更好!
如果只是根据表象说:“我K腿、我弯不圆、我倒山”,但不知道如何去改那确实需要一些指导。但还有一类人对自己的问题非常清晰,好改的尽快改正,不好改的尽最大努力,改正并不一定都是最完美的,但只要有改变,一定会变好。对于这类人,我更关注效率问题,如何能更快速的抓住滑雪技术本质、如何跟自己(或他人)相结合,设计出满足自己(或他人)最合适的方法,这是我希望讨论的。之前我曾经写过追求“姿态”还是“感觉”的文章,算是做了一些小研究吧。注重姿态会把滑的更漂亮、幅度更大、节奏更快最为终极目标,这么做显然在开始阶段进步比别人快得多,遇到瓶颈找高人解决下姿态的根本问题,相信不需要太久就可以滑的非常漂亮;注重感觉的人更追求控制力,对雪板的控制,身体的控制,在弯的不同阶段每块肌肉的发力方式和反馈,这种人有点费力不讨好,因为滑雪不像跳舞,并没有镜子实时的反馈,进步会比第一种慢不少。但因为研究的更多,你会很快发现问题(自己或别人的),提升可说没有极限,乐趣也会比较多。
昨天跟某某某某聊天,你俩问题有共同点,都是在入弯的时候主动移胯,导致入弯阶段完成的不好,等板压上来已经进入滚落线了,当然这个是习惯,并不好改(雪季末已经能看出你的改变)。身体上下起伏如果合理的话不能算错,有的体系确实要求比较大的起伏来产生板压,但入弯的丢失会是你们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参加C的一二级也许没什么,但到三级就需要改了。还有个问题就是板距,我想教练应该说过让你打开双腿,因为太近的距离会让你对内腿的操控变得困难,双板同步性很难提高。我们都太注重外腿的动作了(旋转、立刃),但其实高阶进阶需要很多内腿提高的。板距窄,你的内腿承重挺频繁的。最后就是关于反弓了,身体柔韧性好的人会把它当成理所当然,我不好评价。
如果能看到雪季末跟雪季初有明显的不一样,就不必太苛刻所求,所以我确实是不想发表啥的 又扯了一堆,其实研究滑雪技术本身也挺快乐的,尤其想要看懂别人说什么,挺费脑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