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奥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单板技术] 再谈cross-over,cross-under,cross-through技术和练习方式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4-2-13 19:41:40 | 只看该作者
赤色佣兵 发表于 2013-9-13 09:08
要是把双板的板腰加到120+,我觉得我们双板党人也得坐下来好好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其实这个坛子里前几年双 ...

我认为这些技术并不局限于道内道外、搓雪卡宾、单板双板。
比如Fabian的野蘑菇滑法,就是cross-through,只是他自己讲不清楚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2-13 19:30:20 | 只看该作者
好帖,收藏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3-9-18 11:15:03 | 只看该作者
龍-Priest 发表于 2013-9-17 22:05
双修啊,并且单板的 理论支持也如此扎实,佩服!

误会了~~~我只是借着单板文提一下双板的cross,因为跟单板的过渡本质是一样的,名词是统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3-9-18 11:05:32 | 只看该作者
firehawk 发表于 2013-9-13 06:55
我也觉得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对双板来说这个细节其实并不很重要,具体的过渡途径大都是无意识的。大弯o ...

双修啊,并且单板的 理论支持也如此扎实,佩服!

点评

误会了~~~我只是借着单板文提一下双板的cross,因为跟单板的过渡本质是一样的,名词是统一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9-18 1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9-12 12:35: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什么要学习 Cross-over,Cross-under,Cross-through技术

理由一:随着雪季的临近,相信受到日本滑法的影响,会有很多人追求单板滑行时Carving的效果,甚至追求那种紧贴地面的能力。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从视频里面去学习模仿,那么这种技术就失去了传承性和科学性。如果我们能够追根溯源,掌握一些原理和知识,会帮助我们从基础掌握其中的技术,并对技术进行合适的发展,更快更扎实的提高自身的能力。

理由二:以前 Yanan 兄有一片关于 Cross-over 和 Cross-under 的技术帖。我也写过一点关于 Cross-over,Cross-under 和 Cross-through 的简单介绍,现在再把三种技术在雪季之前拿出来讨论,目的就是为了希望通过这篇文字,能够让大家为在新的雪季达到一定的目标而提前做个技术准备。而且 Cross-through 技术是攻破陡坡冰面的 Carving 应用技术,是提升 Freeride 能力的必修技术,是掌握 Cross 竞赛的技术,是参加追逐比赛,越野比赛的必用的技术之一。先有了这些理论知识做准备,雪季就可以努力开练了,每年雪季中各个雪场的野雪挑战赛和追逐赛就是检验你FR能力的标准。其实三种技术都会在滑雪过程中应用,但应用的范围条件不同,Cross-through 技术是其中最难描述也是最难掌握的技术。一旦掌握,将会使你的滑行提升一个级别。

理由三:更深刻的原因也是 Carving 过程中转换技术的本质需要。谈到 Carving 技术,不是单纯的走刃,这点是要重点强调的。走刃只是Carving需要的基本技术之一。Carving 需要的是要掌握利用板边控制切雪技术,更要掌握的是转换刃的技术,也就是衔接技术。衔接技术也是Carving关键技术之一。而这三种技术也是贯穿于衔接技术的始终的,或者说这三种就是属于衔接技术。

割转(Carving turn)的转换过渡衔接技术(transaction)

在探讨三种技术之前,作为一个知识点,先概要的介绍一下 Carving 衔接技术的这个基本技术。

Carving衔接技术的要求:衔接技术是弯道技术的组成部分,在Carving的弯道过程中,全程都要用到边刃去进行切割,当入弯和出弯的换刃的一瞬间,会有短暂的板底接触雪面,这个短暂的过程会影响速度和高速稳定性,这个过程越短暂,刃到刃(edge-to-edge transaction)的转换就越快,你的刃痕就衔接的越漂亮,你的Carving就越完整。这三种技术会提升你对速度和雪板的控制能力,从容应对陡坡,冰面,掌握对速度的控制,让你更平衡,更顺畅,更优雅的过弯。

在正常的滑行过程中,我们其实是板底,前刃,后刃,交替配合着接触雪面,维持平衡的同时前进或转弯。而Carving要求在弯道过程中全程用刃,而只有在换刃的时候尽量短的用板底甚至不用板底,也正是因此,Carving的速度会比正常的滑行速度要快,也正是因此,在转换刃的这个过程中,失去控制的程度要更大,因为在这个换刃的瞬间,对于板子的速度和方向是基本没有控制力的,特别是在被动腾空换刃的时候(利用板体的形变和板尾的弹性,被崩起来腾空的过程,故意的不算),在滞空的时候,更是如此。因此要利用重心移动,压力控制和时间点的掌握迅速完成换刃的过程重新获得控制力。


Cross-over,Cross-under,Cross-through技术的历史和简介

Cross-over 和 Cross-under 是由 PSIA(Professional Ski Instructors of America)所定义,而 Cross-through 最早是由 UMaine Farmington 的滑雪教练 Tom Reynolds 在双板滑雪的卡宾教学(ski carving)中提出的明确定义的,并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竞技滑雪比赛中,Sugarloaf/USA 单板双板滑雪学校的 Erik Beckman 则于1994年将这种技术独立归类在他所写的 《Snowboarding》 一书中,成为了所有高山滑雪选手(alpine snowboarding riders,Freecarving) 发挥单板板边侧切(sidecut)威力的标准之一。

Cross-over、Cross-under 、Cross-through 描述的其实是不同的换刃技巧,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身体重心与板子的互动关系。在换刃时,我们必须把施加在板子上的压力降低,好让雪板能顺利转换边刃。身体的重心与板子相对位置要互换,要么把身体重心移过板子,要么把板子拉过身体重心。Cross-over、Cross-under 和 Cross-through 所谈的就是不同的减压转换方式。

Cross-over:通过身体重心的上下移动(通过膝盖的伸缩)对雪板减压,身体重心最高点是转换点,转换过后身体重心下降,对板刃施压切雪,进入弯道。在台湾的教程里面,这个过程叫做 up unweight:上半身的向上移动去重减压。技术特点:重心起伏大,需要调整稳定状态,转换速度慢,弯道半径大,缓坡适用。

Cross-under:身体重心在滚落线高度上基本保持不变,利用膝盖和大腿的蹬出拉回进行减压。收回的最大点将要蹬出的瞬间就是转换点。在台湾教程里面,这个过程叫做 down unweight:下半身的往两侧蹬收去重减压。技术特点:重心稳定,速度快稳定性好,弯道半径小,快速转换时,还有陡坡和蘑菇都适用,特别是蘑菇最有优势。

Cross-through:介于 cross-over 和 cross-under 之间,是综合两种方式,但尽量少的减压和施压过程,而是维持压力不变调整身体的过程。技术特点:重心稳定,控制力强,收放自如,弯道半径可大可小,适合各种地形,克陡坡、卡冰面最有优势。

其实作为我们大多数玩家, Slopestyle 的玩家,中小雪场 Freestyle 的玩家,甚至玩 Slalom 的玩家,一般情况下可能无需使用到 Cross-through 技术的,拥有 Cross-over 和 Cross-under 技术就足以滑遍雪场,但就现在国内的滑雪产业发展的趋势,每年都尽量腾出时间去大雪场玩Freeride的人群越来越多;追求高速度,刻转(Carving turn),高重力加速度G型弯(G-force,GS-style),还有越野(Cross)的玩家也越来越多。在国内的大雪场,特别是崇礼的大雪场的特点就是雪质很硬,雪场只压雪不翻雪,吃老本不造雪的现象很普遍。雪道上的蓝冰白冰遍地,高级道上的冰坨也满眼。这种情况,如果还是停留在正常使用的引申的技术当中,或者就是使用搓雪的技术来控速,用放平的技术来过冰面,作为FR或者FC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要找到一种能够适应国内大雪场硬雪雪质的方法。

三种技术,没有孰高孰低的对比,只有适合和不适合的,当然开始Cross-over可能是最先掌握的技术,但不意味着cross-over技术就是最初级的或是低端的技术,绝对不是。其中的原因请看下面对三种技术的状态描述。三种技术,特别是前两种,都是要求我们首先要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前两种完全掌握了以后,cross-through技术有可能会融会贯通。

Cross-over 技术的状态和练习

cross-over 是靠膝关节的伸缩,上下的移动重心,也就是意味着上半身是呈一个起伏的状态,这种方式在双板里面叫做引申(单板讨论的时候也这么称呼),转换的时机在重心上升到最高处,雪板压力完全被卸除的一瞬间,然后迅速移动重心到另一侧板边,降重心施压切雪。在carve的过程中,身体是压缩的,在转换的过程中,身体的伸展的。

cross-over的究极状态,就是实现空中的换刃,有的人称之为跳转,跳刃,跳换,其实不是故意用腿使劲跳的,而是被弹起来的。所以正确的称呼我觉着应该是弹换。原理是在压缩身体同时施压的过程中,雪板发生了形变(这个形变其实涉及到了一个重心后移的问题,这个在重心三轴移动中会详细分析),然后迅速的释放身体的压缩,在身体重心达到最高点时,利用雪板的形变的释放,配合板尾弹跳,使身体在过弯点腾空,实现姿态有点像个Ollie,但时间差上线要比Ollie难掌握,这个里面有几种不同的技巧,这个以后再讨论。这样的被弹起来的效果,尤其是在有起伏地形,滞空时间长,跃出的距离大,腾空的高度高,而落地时则直接以另一侧板边落地接入下一个carve过程。这个状态绝对是亮点,这种状态我在陡坡技术里面有详细的描述。如果是在 cross-throungh 技术中使用这个方法,在滞空时加上微调板头方向的技术,那么这个方法就是职业选手竞速比赛中过最难的开口旗门或者螺旋门、菱形门时(由于和其它闭口旗门的摆放角度不一致,造成了沿用上方旗门的弯道半径无法通过)的方法。

cross-over是首要学习的技术,也是要一直学习下去,不断增强下去的技术。cross-over最接近于人体的本能反应,因此会从感觉上觉得很安全,所以也相对容易练习,它也是一般 carving 情况下的常用动作和基本动作。但由于身体重心的上下移动,而且身体重心在最高点时的左右摆动,也造成了这种技术反应慢,弯道半径大,稳定性不如后两种的特点。在较硬的雪面,高速的carving以及陡坡的情况下,身体重心的大幅移动也增加了在过弯时失去平衡的概率,在狭窄的雪道,蘑菇道,坡度大的黑道,如果没有空间过弯,或者没有时间转换,那么就无法采取这种技术。

cross-over的练习方法,我就不写了,因为这是一个从入门开始就开始学习的方法,所以练习的方法就是不断的滑,不断的滑。但是如果想突破,就要有绝招了。绝招其实就是多练习Ollie会有奇效,但是我不能轻易就说。

Cross-under 技术的状态和练习

cross-under是把重心维持在水平的高度,更准确的说是把重心维持在和滚落线平行的平面高度上,或者平行于等高线,因为要算上坡度,固定住身体的重心前进,靠腿部的推蹬和拉收来给雪板施压和减压。身体重心没有明显的上下起伏和左右移动,是靠腿部的力量把雪板拉回和蹬出完成转换过程。这个姿态在单板里面叫团身,双板在猫跳技术里面会学习和使用。这个状态其实在学习小回转的时候就会用到。当然不是小回转专用的姿势,小回转除了固定重心,还固定视线以及上身的姿态朝向,cross-under大回转当然必须能用,在高速的情况下可以更加稳定快捷的转换,能够有效的控制转弯半径。

cross-under技术练习起来并不是很难,只要理解一个概念就是,对雪板施压的过程是腿蹬伸的过程,对雪板减压和转换刃的过程是腿收拉的过程。也就是说,cross-under在carve时身体是伸开的,腿是蹬出去的;在转换时身体是压缩的,腿是往回拉收的。练习时的感觉是腿用力往外蹬在弯顶,使劲的收来换刃,转换过后腿在用力的往外蹬,身体保持高度不变。

具体的练习时,可以利用想象绕桩的方法,在平整的稍缓的雪道开始练习,想象雪道中有间隔相同的锥形桶,我们要用cross-under技术绕过这些障碍物,每次切割的半径保持一致,身体不要起伏。头部的高度保持平行于坡面,身体重心沿着坡面平行,上半身基本固定朝向滚落线方向或山下,下半身大幅度的推拉蹬伸来回的摆动绕过障碍,身体的重心则会呈弧形前进,过程中,如果增加点难度,就再想象头上顶着一碗水的状态,要做到上半身平静,下半身平稳平顺平滑。

双板的猫跳,又叫做猫狗,单板称之为蘑菇,馒头,是体会和练习cross-under的好办法。当然,对比双板,单板走蘑菇或者carve蘑菇不是最擅长的,这是由于姿态和装备的限制造成的。但是也是可以走的,没有双板那么潇洒。走蘑菇的目的,一个是利用走蘑菇的侧壁体会和掌握cross-under的技术,一个是利用走蘑菇的顶部学习膝盖的吸收和释放技术,走蘑菇顶部其实还可以作为cross-through的练习方法。


Cross-through 技术状态和练习

使用Cross-through过弯时,一般出现在两种情况下,第一种情况是由于身体压的很低,贴近雪面,那么在过弯换刃时,是无法使用 cross-under 的方法把腿收回来再蹬出去的,因为贴近雪面了,完成这个动作的空间就不够了,所以只能采用 cross-over 的形式,把身体向上提向上撑,使身体升起来一点,但又要维持低姿的状态保持高速的稳定性,所以身体不能完全上升,腿部不完全撑尽,只是撑起来一点,然后直接把身体移到雪板另一侧完成换刃,身体还要接着下压下半身开始推蹬施压从而进入下一个弯道。第二种情况是使用 croos-under 时收腿拉板,在拉回的过程中,身体略微上升或者可以不上升,快要拉回的同时膝关节发力将身体重心移动到雪板的另一侧完成换刃,身体下压,下半身开始推蹬施压进入下一个弯道,这样处理看着于 cross-under 很像,但这样转换的速度更快,发力更直接,雪板的压力也维持的更长,这种情况是在做 cross-under 把雪板拉过重心时,同时又让身体重心横过雪板,同时做出 cross-over 和 cross-under 的动作,身体移动重心横过雪板和拉动雪板横过重心同时完成,但这个动作完成横移和拉动的位置在于脚踝小腿和膝关节,而不是靠上半身使劲。所以使用 cross-through 时,不必像 cross-over 要把整个身体完全升高大幅移动重心横过板子,也不必像 cross-under 把雪板完全拉过身体,而是同时作出快速的拉回和小幅的移动重心的过程,迅速完成转换,这样的好处是减压的时间短促而有效率,眼睛看着下一个弯道,身体向板子的前进方向非常轻微的转腰就可以完成换刃,快速还省空间。但要克服 cross-under 养成的蹬板施压,拉板减压的习惯,要利用整个身体拉板维持压力,把压力释放放到拉板和移动重心的那一瞬间,利用一个拉收和轻微的晃动就完成了转换。因此 cross-through 可以练出 cross-over的那种跳转换刃的技术,还能不失去对雪板的压力。这一点非常的关键。

从对雪板的施压的角度分析,cross-over,cross-under 都是有一个逐渐减压的过程,cross-over 是因为身体重心的上升,使得压力逐渐释放,cross-under 是因为下半身的收缩拉回,使得压力逐渐的减小,这个都存在减压的过程。而 cross-throungh 这个减压的过程和减压的时间都比 cross-over,cross-under 来的更短促,也就是意味着 cross-throungh 保持雪板压力的时间更长。这样是能够提高弯道中的稳定性的。但是这个压力的问题,不要从字面上单纯的理解为向下压,向着弯道外侧和雪板下方的方向的矢量,这个在陡坡和冰面的技术的时候,是要有很大的区别的,这里放在陡坡冰面技术那个段落再进行详细的讲解。

在高速的状态,或者克服高离心力的状态下,我们为了保持稳定的平衡,同时还要保持对雪板持续的压力,往往需要通过屈膝的方式压缩身体,将身体重心降低维持身体在一个低姿的姿态下进行滑行。(当然,这个是属于通常的解决方式。在瑞士人的卧转里面,他们是通过开始时伸展身体蹬出去贴住地面,在道弯道顶部猛的往回拉雪板,来反向的克服离心力形成卧转的,这个技术以后单论,在此不作提及。)这种状态下,cross-under 和 cross-throungh 的姿态上的区别就更明显一点,cross-throungh 一直保持在低位,重心要比 cross-under 的姿态要低。并且在蹬伸时也不是完全伸展,拉收时也不用完全收缩,动作幅度小,更加灵活,转换速度快,由于一直能保持在低姿,稳定性也高,并且维持压力的时间更长,因此 cross-throungh 更多应用在GS-style,G-force这种追求弯道效果是G型,追求体验重力加速度的滑法中(注意,不是S,不是C,是G,为啥是G,以后在介绍G型知识的时候会详细涉及)。

cross-through 可以看做是 cross-over 和 cross-under 的混合应用, 我们还需要再了解一个更深层次的概念:翻滚轴(roll axis)。所谓翻滚轴,又叫过弯轴线,滚动轴线,这是一条假想的轴线,在过弯换刃时,你的身体是绕着这根假想的轴线转动完成换刃的。当以 cross-over 方式进行carving的过弯换刃时,身体大幅的上下起伏跨过雪板,这条轴线的位置就在雪板上;以cross-under 和 cross-throungh 的方式,这条轴线基本位于身体的重心点上,这样在换刃的过程中就会维持一个最佳的稳定,平衡和顺畅的状态,并且由于 cross-throungh 的重心比 cross-under 的重心来的更低,因此在高速的过程中会更加的稳定。

还有一种方式,认为直接蹲在雪板上,换刃时直接将重心移动到雪板另一边不更稳定更快速,省去了蹬伸和回拉的过程。这样做也属于cross-throungh的方式。其实这样只是利用了重力来滑行,没有主动的蹬伸也就意味着没有主动的施压过程,那么这样做除了比站立着移动重心到雪板一侧换刃,然后继续站立的滑行的方式多了一点重心低的优势以外,没有其他的优势,只是依靠重力来完成加速和过弯,无法控制过弯速度以及弯道的半径。所以这并不是 cross-throungh 的技术。

当坡面有起伏的时候,cross-under是不跟随地形上下起伏的,所以在平整的雪面,cross-under 和 cross-through表现很相似,注意是表现,脚下的施力和雪板的压力是不太一样的。但是在起伏的地貌,表现就不同了。这样就涉及到了cross-through 的练习方法。我们可以利用波浪道放平板来找这个技术的维持压力的感觉。如果在波浪道上采取 cross-under 的方式通过,那么就是一种吸收波浪道反弹的方法。高姿的状态进入波浪,然后在波浪的上方利用保持身体的高度不变,通过弯曲膝关节来吸收反弹,卸掉波浪道曲面给你的推力,通过波浪后恢复身体的高姿,整个过程中身体重心没有起伏。而采取 cross-through 的方式通过,那么就是一种主动克制反弹的方法。中低姿的状态进入波浪,在波浪的上方利用弯曲膝关节,同时略微升起身体并向下施压的方法,反向克服掉波浪道曲面给你的推力,通过波浪时恢复中低姿的状态,整个过程身体有轻微的起伏。也许有人会问,这个不是 cross-through 换刃时的状态吧,cross-through 换刃时不是要拉回并且同时做重心的摆动越过雪板么?的确,这个过程是 cross-throungh 在换刃时一瞬间的状态,但是在换刃后,为了迅速的恢复对雪板的压力,身体要再次的稍稍的降下去,同时腿部蹬出进入弯道状态的,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结合了 cross-over 和 cross-under 的产物,也是充分发挥 cross-over 和 cross-under 相结合时的特点的地方。这个练习练的就是这个瞬间的感觉。因为这个瞬间的施力方式和我们的习惯或者说身体的本能反应是相反的,而其他的状态下,都是身体的一种下意识的能够识别的反应,只有这个地方是需要靠练习形成肌肉记忆的地方。



写在后面的注释

1)以上的文字描述的是一种弯道技术,这种技术不分单板还是双板,因此双板玩家也可以参考。有关这个技术的中文译文,我一直没有很好的词汇去描述,直接用英文的原文反而更好理解。特别是 through:音标:[θru],这个词不好念,也不好记,意思也晦涩,直译还是音译还是概念化都不透彻,所以保留着这三个词组的原始。

2)carving,carving turn:这个词和词组一直参考翻译成割转,刻滑,双板把这个词音译成卡宾。但我认为这些都不足以描述这个单词和词组构成的含义,所以,以后这个词还是保留原始。

3)讨论本文可以,喷也好,赞也罢,只要是技术讨论,就是好事,但请不要分派别,分门户;真的要分技法,那讲究就非常多了,现在先别分什么欧式卡宾,日式割转,北美刻滑,道格机终极切割,瑞士卧转,俄罗斯贴地,维多利亚雕刻,没有意义。咱们先窥探,再模仿,最后才是博采众长,等有了自己风格了,再叫yanan摸地,奥玛擦屁也不是不可以。

4)勿要本文作者亲自示范所有技术细节,我还是那句话,我是嘴把式,理论大于实践,只滑了一嘴的好雪,身体素质实在是有限,让我示范,容我再多练练。你如果因为本文有了进步,我由衷的高兴和赞赏,一定想看我的演示,我由衷的表示歉意,真的还不行,估计再练也顶多是个形似。先自己练起来,琢磨起来,讨论起来。

5)这些类型的文章会逐渐收录整理到一起,文中参考了很多国外的文献,在此本想一一列举,但限于篇幅,这部分将在以后的整理过程中全部放出,一些国外的文字翻译整理的工作我也在努力进行,虽然一直在摸索前进,但也逐渐有一点效果,在雪季前会公布出来,以后也会坚持一直做下去,只因热爱。

6)toe side:我参考大家的习惯,直接就用前刃这个词,直译的话或者更科学的译法应该叫脚趾边或脚趾侧。同样道理,heel side:脚跟边,脚跟侧,但是也是这个原因,直接用后刃这个词。

7)在此我用一句话捎带一下目前研究的几种Carving style的特点:美式多折叠少扭转,日式多扭转少折叠,欧式多扭转多折叠。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以后的几篇文章,分别分析什么叫扭转,什么叫折叠,什么叫反旋转,什么叫去反旋转,什么叫old school,什么叫冲浪板式,什么叫轰炸机式,还有以前大家一直热衷的但现在被遗忘的或者说认为是有异议的一个动作术语:反弓。

附上一张图,最晦涩的 cross-throungh 的状态:








16#
发表于 2013-9-12 15:58:45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好的帖子不回  奥玛 估计大伙是真没看明白。 本来CROSS-OVER  和CROSS-UNDER就把人搞晕菜了 你这还来个THROUGH, 就彻底崩溃了。哎 高处不胜寒啊。 其实我个人觉得你应该能做出这三种滑行动作 要不你怎么可能了解这么透彻呢。 期待你的视频! 还有今年有准备去云顶吗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3-9-12 16:46:37 来自手机客户端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就是转换时,你是通过伸内腿切换over,还是缩外腿切换under,或者是同时伸内腿缩外腿through。
个人拙见

点评

我也觉得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对双板来说这个细节其实并不很重要,具体的过渡途径大都是无意识的。大弯over的多,小弯under的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9-13 06: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3-9-13 06:34:58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子!学习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3-9-13 06:55:56 | 只看该作者
afsim 发表于 2013-9-12 03:46
其实就是转换时,你是通过伸内腿切换over,还是缩外腿切换under,或者是同时伸内腿缩外腿through。
个人拙 ...

我也觉得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对双板来说这个细节其实并不很重要,具体的过渡途径大都是无意识的。大弯over的多,小弯under的多

点评

个人觉得还是要深入看文章对于不同场合的应用; 从换刃稳定方面来看,cross-over可以卡宾大弯,但在较高速的卡宾大弯换刃时, cross-under或cross-through能更好满足高速滑行需要低重心的要求,也能让换刃时间进一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9 12:14
双修啊,并且单板的 理论支持也如此扎实,佩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9-18 11:05
要是把双板的板腰加到120+,我觉得我们双板党人也得坐下来好好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其实这个坛子里前几年双板也有过类似的讨论。只是近年Free Style盛行,潜心钻研道内Carving的越来越少,这个话题也就不被提起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9-13 09: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3-9-13 09:08:38 | 只看该作者
firehawk 发表于 2013-9-13 06:55
我也觉得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对双板来说这个细节其实并不很重要,具体的过渡途径大都是无意识的。大弯o ...

要是把双板的板腰加到120+,我觉得我们双板党人也得坐下来好好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其实这个坛子里前几年双板也有过类似的讨论。只是近年Free Style盛行,潜心钻研道内Carving的越来越少,这个话题也就不被提起了。

点评

我认为这些技术并不局限于道内道外、搓雪卡宾、单板双板。 比如Fabian的野蘑菇滑法,就是cross-through,只是他自己讲不清楚罢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3 19: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