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人人滑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双板技术] Crossover与Crossunder(2)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4-1-22 17:55:31 来自手机客户端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ttachments 于 2014-1-23 16:57 编辑

楼主大作终于出续集了,可喜可贺!先mark,再慢慢拜读。

编辑:另外大家不要被楼主谦虚之词所蒙骗,能写出这么有深度的技术贴,自身的滑雪水平绝对差不了,楼主的小儿子不到十岁时候就可以轻松下双黑道了…(没错,我在8264就看过楼主发的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1-27 06:55:38 | 只看该作者
神帖,受益匪浅
恳请楼主多发这样的好帖!
看帖前正好练习了一下这个技术,个人体会在向前探腿的时候并没有感觉重心后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1-23 13:16:45 | 只看该作者
果然不出所料!好帖~ 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4-1-23 21:21:54 | 只看该作者
崇拜! 精华中的极品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1-23 13:00:28 | 只看该作者
我去,终于看完,终于明白了。。。。。。我永远做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4-1-23 07:57:27 | 只看该作者
精彩!有个观点想讨论一下,那就是4~7这个阶段,所谓的重心落后于雪板。 斯以为,重心落在板子上的位置除了取决于姿势,还取决于你的小腿发力。4~7位置虽然屁股在后面了,但你仍然可以通过小腿向前发力而使得雪板与地面的等效作用点前移,移动到雪板的前半部分(此点和你说的压板尾略有矛盾,通过板尾滑加速我觉得只是自己的感觉,实际上并不会让你的速度提高,除非你能把板尾给压弯了,借助板尾弹性加速,这点我觉得是有可能的,滑行中板子往前跑是不会加速的,没有能量用来加速),可以通过脚、踝、和小腿共同发力,感觉就是把板头死命往地上压来使板子入弯。身体的重心,与板子与雪面的作用位置,是可以通过小腿调节的,这也是重心前后移动的关键!

,你的嘴派理论相当精彩,但是数量太少,要多多发贴,不辜负我等嘴派理论的声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4-1-23 08:23:28 | 只看该作者
逛来逛去 不知不觉又来了 {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4-1-23 10:29:04 | 只看该作者
100个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14:23:1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Crossunder

     师公在帖中(http://bbs.lvye.cn/thread-922898-1-1.html)已把Crossunder画龙点睛一语道破。我这里只能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继续嘴派理论,全当为师公作一个蹩脚的注释吧。师公帖中原话:“Undercross是左右的动作(Bending turn)一般滑猫跳的时候(没有Crossover)用Undercross。荡秋千一样的道理” 。这话归纳起来有两层意思:(1)滑猫跳的时候是Crossunder,(2)Crossunder的核心是左右的动作,荡秋千一样的道理。实际上第一条正是Crossunder的技术来源,第二条正是Crossunder的技术核心。下面我试着逐层说明。
     像上贴一样,仍先用图来说话。上贴中图1B里那张后坐姿势的照片取自下图(图1)中穿橘黄衣者编号为“3”的那张。开始虽觉奇怪,但只脑中一闪:教练也是人,难免有不小心后坐的时候。可再看他下一个中性点(11号)姿势又是后坐的。于是又找出Ligety和Hirscher的照片,这个后坐的姿势就更严重了,而且不分大回转还是小回转。这就不能不正视了,因为这两人可都是当今超一流选手,普天下的样板呀。我认为这三人展示的就是Crossunder。上贴说:“Crossunder是与下轻身(down-unweighting)和中性点前外腿收缩(OLR)联系在一起的”。图1中这个特征就非常明显。


(1)历史渊源
     其实Crossunder真正的精华不在回转,而在下轻身,Crossunder只是下轻身在回转技术中的一项应用。下轻身的发明最早是为过雪包而设计的,所以师公话中的第一层意思“滑猫跳的时候没有Crossover,用Crossunder”其实已点明了Crossunder的技术来源。
     下轻身更准确的名称叫Avalement,来源于法文,意思是吸收、吞食,在滑雪上原指吸收雪包的动作,由法国人Georges Joubert发明。如果滑雪史只想记住两个人的话,我觉得第一个应是奥地利人Hannes Schneider (1890-1955),他不仅创立了史上第一所滑雪学校,而且他所发展的Arlberg Technique教学法(犁式-半犁式-平行式)是我们绝大数雪友所采用的。第二个人我觉得就应是Georges Joubert(1923-2010),他所总结发明的滑雪技术奠定了现代滑雪的基础。(见拙文http://bbs.lvye.cn/thread-600943-1-1.html)。
     其实Georges Joubert本人并不是滑雪的,而是法国Grenoble大学的一个教授(终于为嘴派找到祖师爷了)。但他对滑雪技术却有着超人的洞察力和过人的提炼能力。他与运动员Jean Vaurnet合作,从Jean Vaurnet的滑雪动作中捕捉、归纳、发展出了一系列精湛的技术,再反过来用这些技术指导Jean Vaurnet,使之1960年拿到奥运金牌。Joubert在70年代执鞭法国国家队,训练出了一批世界级的超一流选手。他发展的各项技术为世界各国所学习采用,可以说在当代还没有第二个对现代滑雪产生过像Joubert那样深远影响的人。Joubert于2010年11月去世,曾长期执鞭美国队的教头Ron LeMaster在一项纪念活动中作了一个著名的演讲,而题目就高度概括了Joubert在滑雪界的地位:“教会我们现代滑雪的宗师(The Man Who Taught us Modern Skiing)”。
     在Georges Joubert发明的众多技术中最重要的也是对当代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他在60年代发明的Avalement,也就是本文所要讲的Crossunder的核心。只可惜这是个法文词,没能流行起来,以至于许多英语国家的人都不清楚,这是个无奈的事实。由于历史原因世界上通用的语言是英语。虽然滑雪技术大部分来自非英语国家,而且北美的滑雪运动也是欧洲非英语国家的教练培养起来的,但无奈的是非英文的滑雪名词最后几乎都被英文名词分解取代了。

(2)对Avalement及它在回转应用上的粗浅认识
     我查遍了字典和网络,没能找到Avalement在滑雪中的正确中文翻译。所以在这个帖子里我暂且叫它“下轻身”或“屈腿轻身”,因为轻身其实就是吸收脚下雪包压力,和Avalement法文中的吸收、吞食的意思一致。要想粗浅地理解Avalement并不难,大家肯定还记得刚滑雪包时或者不小心误入蘑菇道时的惨痛经历吧?板底一撞上雪包,身体顿时就被弹飞。被雪包弹飞是因为我们不会吸收雪包突然上顶的压力,而Avalement最初就是为吸收雪包所发明的动作:你可以放松腰膝关节任由雪包把腿顶向胸前(这叫被动的Avalement,也叫Reploiment),也可以主动屈腿轻身滑过雪包(这叫主动的Avalement)。Avalement的结果是使我们通过雪包时只有腿的伸收而重心高度基本不变(图2中第一行滑雪图)。滑过波浪的雪友应对这个动作体会更深,过一个个波浪是不是有点像双脚在不停地倒蹬自行车(假想两脚踩在同一只脚踏板上)。是的,在你身体的参照系里Avalement的膝胯动作大体就是这个倒蹬自行车的感觉:雪包从脚下一个一个的经过,而你过了包顶就脚向后蹬伸腿送它一程,过了包底就脚向前探屈腿吸收新的雪包。什么什么?“脚向前探屈腿吸收”,这不正是图1中过中性点时那个重心后坐的姿势吗?也就是图2中用红圈标出来的那个姿势吗?哈哈,原来重心后坐只是Avalement动态过程中的一个瞬间姿势,绝不是一个新的静态站姿。所以完整的Avalement除了瞬间的后坐姿势外必须还包括找回重心的后续动作。可惜照片只能反映静态而不是动态,所以单独拿出那张重心后坐的照片就难免会误导人,以为Avalement是教人用后坐的站姿来滑雪。
     历史上这可是个真实的故事。1967年美国SKI杂志介绍屈腿轻身时封面选的就偏偏是这个后坐的姿势(图2右上)。明白了Avalement的动态全过程后大家现在应该明白,单独选出这张照片是有多么的不明智!多么的误导人!!多么的不负责任!!!可当时愚蠢的编辑还唯恐天下不乱,又特意在封面上加了一个更误导人的标题:“看,他们是后坐的(Look. They’re sitting back)”。结果一时间搞得天真的美国人民一心向善,纷纷在雪场上后坐起了屁股,还美其名曰掌握了最新技术Avalement!看着漫山遍野都是坐着屁股滑雪的人,脸上居然还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把Joubert这个法国佬气得是暴跳如雷,鼻子都冒泡了!可不是吗,他当时正生着美国人的闷气呢,因为刚刚出版的书被美国佬篡改了书名。明明他的观点是滑雪技术正走向国际化,可美国佬却偏偏把他的书名改为《怎样用法国新技术滑雪》。这书名的恶气还没咽下呢,就见兴高采烈的老美又在雪道上撅起了屁股高歌猛进,还楞说是他老人家指引的,你说他能不气吗!于是愤怒的Joubert毫不留情地痛批了对Avalement的曲解,并详细阐述了Avalement的真谛及不同场合下的应用,结果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呵呵,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经过40年的发展,Avalement对现代竞技滑雪的影响越来越深远,而Georges Joubert的身影也越来越巨大了。从这点看,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感谢老美当年高高撅起的屁股。

     蘑菇道的Avalement搞明白后,那本文想讨论的机压道回转就不言而喻了。我们在机压道上回转,沿滑行方向每一点的坡度都不同:在滚落线点坡度最大,在换刃点坡度最缓。于是不断地左右回转其实就是脚下不断的“陡-缓-陡-缓”的坡度变化,这正是一条蘑菇道的地形。所以有人把机压道上的回转线路比喻成一条虚拟的蘑菇线路。既然是蘑菇道,那就有屈腿轻身,就可以应用Avalement,唯一需要改变的就是把直线蘑菇道上的双腿屈腿轻身变成回转道上的外腿屈腿轻身(图1最下一行),于是Avalement在回转技术上的应用就演化成“与下轻身和中性点前外腿收缩联系在一起”的回转,这正是我在上帖中对Crossunder的理解和定义。

(3) Crossunder的技术特点和要点
     从上贴的讨论中我们知道,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转换,重心挪移的目的就两个:(一)让重心从老弯进入新弯,(二)在入弯后外板重新咬回雪面时我们必须恢复重心靠前的站姿。这两个目的对Crossover与Crossunder都一样,区别只在实现它们的具体方式上。
     Crossover中第一个目的的实现是靠出弯时伸展内腿来实现的,即内腿的伸展把重心引申推进新弯。第二个目的的实现是靠出弯时同时把山下胯(板)往前带做到的,即在中性点已调整好了重心靠前的站姿。所以Crossover的重点在出弯。只要你能保证X交叉的交叉点在脚前就一定能找到感觉。
     Crossunder出弯时收缩外腿轻身,别忘了出弯前我们大部分力量(重力+离心力)是踩在外板上的。所以外腿的收缩就是拆顶梁柱,其结果是不用内腿伸展和重心的上下引申,重心就可以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直接射入新弯,而且更快更直接。并且外腿的收缩也同时进行了内外腿重量的转移,可谓一举两得呢。所以第一目的的实现对Crossunder是直截了当的。那第二个目的呢?即怎样让外板重新咬回雪面时恢复重心靠前的站姿呢?由于Crossunder中性点时重心是后坐的,即X交叉的交叉点在脚后,所以这个任务只能靠入弯后实现。于是入弯后让重心追回雪板成为Crossunder的技术重点。下面我想仔细探讨这个技术环节。
     首先有没有可能让中性点的站姿重心靠前呢?我觉得不可能。从客观上讲硬硬的塑料雪靴脚踝弯曲有限,不可能让我们在低站姿时还能像穿着球鞋一样地蹲在脚掌上。只要穿着雪靴下蹲,后坐姿势是铁定的。从主观上讲竞技滑雪往往在出弯时还故意有一个向前甩脚的动作(forward thrust of feet),目的是让雪板加速向前,快速通过换刃区,这就更让屁股后坐了(仔细看图1中Ligety第3-6图)。
     那有没有可能让重心在雪板滑行方向速度更快从而追上雪板呢?答案还是否定的。在没有了Crossover中伸内腿和送外胯的动作下,雪板的速度永远快于身体,而且低站姿(后坐)使得出弯时板压建在板尾,会让板子往前跑得更快更直(还记得雪板前射摔跤时的经历吧)。所以无论是向前的甩脚还是后坐的板尾压不仅对重心追雪板无助,反而是Crossunder中刻意让雪板向前加速把重心甩在后面的动作(目的后面会谈到)。当然我们可以用向前折腰的姿式来减弱板尾压于是抑制收敛雪板向前的加速,用牺牲竞速中旗门到旗门之间的加速弹射来换取S弯的线形与优雅(见图1橘黄衣教练前折的腰和Ligety、Hirscher直着的腰的区别)。但无论如何学Crossunder非常容易陷入重心后坐而难以自拔,不知害苦了多少人。
     重心追回雪板的正确答案在山下方向,即X交叉后重心必须在山下方向超越雪板,使得在雪板咬回雪面时恢复重心向前的站姿。再次拿图说话。下图是回转中各个点的示意图,先可不必考虑两板压力分配,只看X交叉的妙处。

     黄线是重心(胯)轨迹,红线是雪板压力轨迹(基本落在外板)。2、3号位是出弯,重心在雪板左侧。4号是中性点,重心与雪板在此X交叉并在脚后(后坐),绿箭头为出弯时甩脚和板尾压向前加速的方向(这个加速可以用向前折腰的站姿来减弱)。现在重点是讨论5,6号的入弯。由于雪板速度快重心速度慢,所以重心在5,6号位时在雪板出弯方向(绿箭头)越落越后,但重心在山下方向(或滚落线方向)超越了雪板。于是到达7号位雪板咬回雪面时,重心已完全恢复了相对雪板靠前的站姿。所以小结一下就是:(1)在4-6号位沿雪板方向(绿箭头)的落后没有关系,实际上是越落后越有利于在7号位建立起大倾身大立刃角。这也是Crossunder在4号位让雪板向前加速的一个精妙之处。加速越烈,旗门到旗门之间的弹射感越强。反之,抑制这个加速就换取了S弯的优雅。完全是发乎一念、存乎一心。(2)在山下方向重心超越雪板却丝毫含糊不得,是必须的。超越不了就无法从后坐的姿式里解脱出来,那样在雪板咬回雪面时只能靠外推板尾扭转雪板,霸王硬上弓地强行入弯了。
     所以Crossunder的核心是在X交叉(4号位)后必须让重心在山下方向超越雪板。由于这点在Crossunder中非常重要,我愿意换个角度再罗嗦一遍。想象我们在山下往上看滑雪者,那他从4号位到7号位的重心是落后的,而且在4号位加速越烈,7号位重心就会越落后。但这只是看绿箭头方向的一个错觉。滑雪者的胯其实可没闲着,一直朝山下方向快速超越雪板,只是在正面不容易看到罢了。假如我们换个角度从侧面看这个过程,就会一目了然地看到胯与雪板在山下方向进行了毫不迟疑的交叉换位:胯从2、3号位的雪板山上一侧经过4号位后交叉到5、6号位雪板的山下一侧,从而保证了重心在7号位的靠前站姿。这点在滑雪者的参照系里会更加昭然若揭,那就是必须坚决地把2、3号位在身体右侧(山下一侧)的雪板经过4号位后努力荡到5、6号位身体的左侧(山上一侧),从而实现重心在山下方向超越雪板。师公话里的第二层意思“Crossunder是左右的动作,荡秋千一样的道理”是对Crossunder画龙点睛的一笔。我这里罗罗嗦嗦地写了这么一大篇其实完全是狗尾续貂画蛇添足,没有任何必要的。再看段视频,来体会一下Crossunder的动态过程。
[media=x,400,300]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lgMjiw7cqc/[/media]
     由于Crossunder中可以用向前甩脚和板尾压造成雪板向前加速,所以换刃区雪板的线路可以更直更快,有利于竞速以及过旗门时建立更强的板压,加上Crossunder免去上下引申可以换刃更快,所以在小回转(Slalom)和大回转(Giant Slalom)中渐渐成为压倒性的技术。我使用一张以前用过的图(取自LeMaster书),来欣赏一下超一流选手的精湛技术。下图是世界顶尖高手Blardone(蓝衣)和Raich(红衣)在2006年一场比赛中过相同旗门时的高速照片,他们技术的微小差别只能靠重叠照片才能看出。即使这样他们在旗门处的位置、倾身、反弓等也一模一样,但第一个换刃Blardone的Crossunder比Raich的Crossover线路更直更短。这是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变的结果是这次比赛Blardone仅以0.07秒之微赢了Raich。呵呵,高手过招只差毫厘,比读金庸小说还过瘾呀!

     最后再上段视频,可以更加了解重心挪移时X交叉的核心内容。有了上面的讨论,就比较容易理解视频中的描述了。无论是伸内腿的Crossover还是收外腿的Crossunder,其核心都是重心与雪板的X交叉,而交叉的重点又是交叉后让重心在山下方向超越雪板。抓住了这个核心,就抓住了重心挪移的真谛,其他细节完全可以因人而异。雪板比重心速度快决不是你的敌人,只要你通过重心挪移把雪板和重心的相对运动方向掌握好,让雪板走远路(绿箭头方向)重心走近路(山下方向),那转换时加速向前射出的雪板其实正是你建立大倾身大立刃角的朋友。明白这点后,你换刃时不仅不会再为追不上雪板去苦恼,恐怕对加速射出的雪板连亲一口都无法表达你对它的爱慕之情了!
[media=x,400,300]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97Ikprw4Tk/[/media]

(4) Harald Harb所创立的PMTS
     讨论Crossunder,我觉得就不能不说PMTS。当然这些只是我嘴派的臆想,没有第一手经验,只是说说而已,不能算数的。众所周知,PMTS自始至终要求屈腿轻身,在众体系里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反叛(例如它所倡导的抛弃犁式的直接平行式)。PMTS的创立者是老魔头Harald Harb,这么称呼是因袭坛里称呼,绝无贬义,只是觉得这名字起得太传神了!我觉得老魔头就像金庸小说里的西毒欧阳锋,绝对是个武林奇才,特立独行又敢于与天下武林叫板。可倒练九阴真经真的只有他老人家一人能练,别人不能去碰,否则真得落个自残。可老魔头不仅眼睛一瞪硬逼着他的弟子去倒练,还直着脖子训斥天下的教练都不懂武功。例如图1中Hirscher那张照片老魔头就宣称只有他一人读懂了,而PSIA的教练们都是酒囊饭袋,完全不知所云等等。呵呵,是不是有点像老西毒呀。
     我个人觉得老魔头的PMTS就是用大头板把Crossunder发挥到了极致。具体地说,他把大头板的卡宾功能在Crossunder中真的完美地应用到图3中4号到7号位的纯卡宾上了,他可能是第一个真正发现或强调内板导引的人(不是内板承重,千万别搞混了)。他最精妙的武功“幻影移动(Phantom Move)”核心其实就两条。第一条是出弯时收外腿(Crossunder)并且把这条腿在4号位完全变轻,即两板重量转换得非常彻底。窃以为其目的就是在4-7号位为外板作最有效地加压。大头板卡宾唯一需要的就是把立刃的雪板压弯,然后雪板就自己导向卡宾了。可4-7号位加压最难,所以换刃时两板彻底的重量转换就把4-7号位的外板加压用到了极致。我私以为high-C的立刃、压力控制、和轨迹的干净往往是高手鹤立鸡群的地方(仔细看看第二个录像,刚猛之外4-7号的雪板入弯没有任何拖泥带水,干净得让人心悸),而PMTS的high-C的确滑得漂亮。第二条就是内板引导外板的功能。我们入弯当注意力放在外腿立刃时往往容易忘记了内腿的动作。于是常常内膝打不开造成K腿或者两腿换刃不同步造成内八或外八。于是老魔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直着脖子对众弟子一声大喊:都给我听好了,入弯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内腿上。由于生理结构我们双腿K腿很容易(A-frame)罗圈腿很难(O-frame),所以老魔头告诉我们入弯时要用内板主导立刃(再次强调不是内板承重),因为内板的立刃一定会把外板也自动带成立刃的(因为我们无法罗圈腿)。于是内膝打开了,两小腿平行了,双板立刃也一致了,真是一招四两拨千斤的绝妙武功!老魔头的确不愧为一代奇才!Lito Tejada-Flores对老魔头这个兰花指般的武功佩服得是赞不绝口,认为是幻影移动中最为出彩的地方。
     可太执着了往往容易走火入魔。为了达到这个纯卡宾,老魔头脑子一热居然出了昏招,一脚就把滑雪中的一大支柱“转板”给踢出了PMTS体系,因为他认为转板在换刃时很容易让雪板方向偏离滑行方向造成搓雪。可老魔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偏偏忘记了手下学员不是专业运动员,而是业余滑雪者甚至是雪道上的初学者。那控制导向角的搓雪可正是我们大众滑雪在陡坡上控速的利器啊,这么求之不得的宝贝老魔头居然一脚就给踢了出去,眼睛都不眨一下,天理何在呀!只可怜那些学员在老魔头的淫威下敢怒而不敢言,不仅要跳过犁式直接进入平行式,还要被逼着去滑什么Crossunder的鬼把式!天呀,变态的老魔头还嫌折磨不够,现在居然连转板都不允许用了,宁肯把学员摔得鼻青脸肿,也号称一定要把基础打牢。这PMTS真心不是初学者练的,完全是倒练九阴真经的路数。不过老魔头所创立的武功,特别是内板引导外板的功能被许多他的“敌人”悄悄地采纳吸收,偷偷地融入了各自的体系。只剩老魔头一人还像唐吉可德一样骑着瘦马到处去寻找风车决斗,老魔头真是太可爱了!太有性格了!!呵呵,我估计老魔头家里领导不滑雪,至少没跟老魔头学过滑雪,否则就是借他十个胆子也早就被修理了。

(5) 后话
     Crossover/Crossunder两贴只是围绕着重心挪移这一点来讨论的,没有也无意涉及其他细节,因为我觉得任何技术只要抓住了核心,具体的形式不应该太死,而是应该非常个性化的。所以如果你觉得没头没脑的派人的确滑得好,就会相信重心挪移在滑雪中的重要作用,那伸展内腿(Crossover)与收缩外腿(Crossunder)就是帮助实现重心挪移的两个方法,仅此而已。当然脑子里知道怎么做和雪场上能否做到是两回事,理论家与实践家往往在彼此的领域里都是残废。不是经常有伟大的思想家能教导我们人生的意义却厨房里做不出一顿饭的吗,更别提我等嘴派说滑雪了。就像我虽然知道了动作要领可就是突破不了重心下倒的心魔,所以多年来只能在雪道上扭着PP搓Z弯,看别人回转羡慕得流口水。我就纳闷了,这当代Joubert都哪去了?都说愤怒出诗人,既然当年老美高撅的屁股能刺激出Joubert的Avalement,咱这PP也扭了多年了,怎就没再能刺激出一个Joubert呢?呵呵,不过咱嘴派最大的能耐就是能闭上眼睛YY自己滑雪的“英姿”,即使这“英姿”和实际其实是天壤之别,但这种“自欺欺人”的想象大概也是滑雪的乐趣之一吧。
     最后想说,Crossover与Crossunder只是机压道上常用的转换法,绝不是也不该是世上仅有的转换法。不同的雪道、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目的都呼唤着不同的方法。没有绝对的,更没有唯一的。即使回到机压道上,图3中如何引导雪板从4号位走到7号位就完全没有涉及。如果你不想卡宾,当然可以搓雪,甚至可以完全轻身飘过去,有无限的空间可以发挥,这也是滑雪的魅力所在。就拿这个“飘过去”来说,在回转赛上就有一个精湛的扭转弯技术是建立在这个飘的动作上的,看上去简直迷死人了。说到这不禁又想起老魔头其实是竞技出身,当然知道转板的重要性。我妄猜只是他心里明白如果没有掌握纯走刃,那学这个扭转弯是难于上青天,所以他才把转板踢出了他的PMTS,只是他忘了我们大众压根就没想去学扭转弯。其实管他什么体系什么技术呢,我们不管是滑好还是滑坏,不管是转腿还是扭PP,只要在安全的前提下找到令自己高兴的玩法,在雪场上能放飞心情开心愉快,就是我们滑雪最大的享受了。

点评

神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7 16:31
厉害!分析得清晰明了,如果能滑到如此水平,就是专业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7 11:20
神帖,受益匪浅 恳请楼主多发这样的好帖! 看帖前正好练习了一下这个技术,个人体会在向前探腿的时候并没有感觉重心后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7 06:55
果然不出所料!好帖~ 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3 13:16
20#
发表于 2014-1-22 23:26:16 | 只看该作者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出现。顶了再看。

严重支持。跪求多创作一些好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