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灰灰9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香港——让我慢慢跟你走(悠闲、省钱,五个老太自助香港半月游)

[复制链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18:26:41 | 只看该作者

83、徜徉在灭火轮展览馆

 

 

自从1841年英军登陆香港开埠后,维多利亚港就开放成为自由港,每年来往的船只逐年增加,海上意外也相应增多。1868年香港消防队正式成立,第一艘灭火船于1883年面世,名为“浮动消防车”,这是由一辆服役了19年的消防车改装而成的,最初航速只有每小时六海里,后经改进增加到时速八海里。灭火船除了海上救援外,在沿岸建筑物发生火灾时,还要在海面配合,抽取海水协助灭火。

 

1898年香港的第一艘灭火船“浮动消防车”退役,由另一艘船速较快的新灭火船取代,之后又陆续增加了几艘灭火船。直到二战结束之后的几年间,香港海面经常有船只因触动战时布下的水雷而发生爆炸,旧式的灭火船在装备和航速及射水量方面都难以应付复杂的救援工作,“葛量洪号”灭火轮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葛量洪号”灭火轮船身接近40米长,排水量503顿,航速每小时12.5海里,船上配备了八座水炮,其中一座安装在升降塔上,可以伸延到离海面约18米的高度。这艘船于1951年动工在黄埔船坞建造,次年底由港督葛量洪爵士伉俪在船坞主持下水仪式,并命名“葛量洪号”,于19537月正式投入消防灭火服务。

 

说起“葛量洪号”灭火轮,不得不提起那时的香港总督葛量洪爵士,香港总督是殖民地时期英国派驻香港的英王代表,兼任香港三军总司令,主持香港的行政机关行政局和立法机关立法局。从1841年到1997年这一百多年间,共历任了28任总督(另外3任是日本统治时期的港督,是日本人)。葛量洪爵士于1947年到1957年执政香港,是第22任总督。

 

二战以后,香港在日本的铁蹄蹂躏下千疮百孔,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葛量洪爵士就是这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走马上任的。他亲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内战中击败了中国国民党,并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之后香港在人口和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他的领导之下香港政府作出了多项重大措施,使香港成功克服困难,逐渐构筑起香港战后的格局,渐渐从转口港转型为以制造业为主的出口港。政府大量修建廉租房,用以解决贫困人口住房问题,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葛量洪爵士是继麦理浩勋爵之后香港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督,他执政时间只比这个后任少了12天,他是香港历史上声望最高的港督之一。直到七十年代,香港经历了麦理浩时代后,葛量洪爵士才逐渐被取代。他对香港的前途早就有自己的看法,认为不管是谁掌权,中国终有一天要收复香港。如果葛量洪爵士能多活几年亲眼看到香港回归,不知会做何感想。

 

“葛量洪号”灭火轮曾经作为亚洲最大的消防船在海上救援,在服役了49年后,终因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于2002年光荣退役。取而代之的是2002年投入服务的“精英号”,这是现代最先进的灭火轮,无论是排水量和航速到水炮射程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另外还有一艘高性能的“卓越号”于2005年投入服务,进一步加强了船队的海上灭火和拯救能力。

 

“葛量洪号”灭火轮退役后被吊装上岸运到船坞进行修缮,经过除锈喷漆打磨整饰一新后,被辟为灭火轮展览馆安置在这里。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看完了图片和文字展览,前面就是登船的台阶,步上甲板就可以亲手抚摩水炮的操作杆,感受灭火的那一刻。水炮旁边有三个接口,分别为不同的灭火剂,当救援船赶到火场,要根据着火的材料选择接哪个口。

 

走进消防员和船长的船舱和休息室,可以感受到船上生活的点点滴滴,回味这艘灭火轮在值勤时的情景。展览馆有时还会利用节假日向公众开放驾驶室,组织曾经和这艘船朝夕与共的退休船员或退休指挥官一起参观这艘灭火轮。还有精英号灭火轮的喷水表演和救火装备示范,还有火警调查犬的表演一定非常精彩,可惜等我知道时已经晚了好几天。

 

一队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也进了灭火轮展览馆,小朋友们在图片面前都很认真,他们的消防意识也是从小就开始培养了。“葛量洪号”灭火轮的参加的海上灭火救援,最重大的一次莫过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海上学府”纵火案了。这艘世界上最大和最豪华的邮轮,被香港船商董浩云购买来改装为“海上学府”,在改装临近完成时发生大火,连续烧了24小时后最终以沉没告终。




附件:



jpg  DSC06961.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62.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63.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66.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67.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68.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69.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74.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75.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85.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86.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87.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81.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82.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83.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94.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96.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97.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98.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99.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01.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02.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03.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73.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77.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6980.JPG
绿野户外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18:34:57 | 只看该作者

84、走近筲箕湾

 

 

从“葛量洪号”灭火轮展览馆出来,穿过居民小区没走多远就到了电影资料馆,刚才经过这里时大门还紧闭着,门前徘徊着几个人正等着进入。资料馆开门时间晚,要十点才开门,要是想顺道参观的话,最好的安排就是先去参观灭火轮展览馆,然后再回过头到电影资料馆。资料馆的资料室在三楼,乘上电梯上去看了一眼,里面坐着几个人正在埋头翻阅,里面禁止拍照,又没时间塌塌实实坐下来借阅资料,转了一圈就转身下了楼。

 

出了电影资料馆顺着海边一往东走,直奔下一个目标——海防博物馆。对于这座博物馆的位置心里也只有个大概的判断,在眼前还没看到路标的时候,就只能估摸着筲箕湾的方向尽量走海边了。如今的海湾已经是成片的居民小区,高楼似乎从海面上脱水而出,香港的填海造地工程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在海里造这么高的楼,海底打桩技术一定十分过硬。

 

眼前已经走进爱秩序湾海滨公园,左边的海湾就筲箕湾,湾里锚泊着大大小小的船舶,不时有船只进出,来来往往一派繁荣。这筲箕湾原名叫饿人湾,由于地形关系,成为一个天然避风良港,渔船常到这里停泊。据说居民觉得饿人湾这个名字不吉利,而港湾的形状看起来像个筲箕,因此把它改名为“筲箕湾”。

 

筲箕湾在一百多年前香港开埠前已为一条小渔村,到十九世纪末,筲箕湾已有数百人口,但对外交通不便,往返中环一能依赖船只。到一九零四年电车正式启用,由皇后大道经铜锣湾直达筲箕湾,为此区历史揭开新一页。太古洋行早于一八八四年已在鲗鱼涌设立糖厂,一九零七年更建成太古船坞,并兴建职工宿舍,促进了筲箕湾地区的发展.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大批的移民从中国涌入香港,骤增的人口挤住在筲箕湾至西湾河一带的山坡旁,到六十年代兴建了大量的高层建筑,这里就发展成了人口密集的居民区。海滨公园是一条沿海的走廊,这条绿化带除了花草树木和一条条休闲的座椅外,还有几个斜面的牌子,上面拷贝的老照片清楚地展现了一百年前这里的情景。

 

走过了爱秩序湾跟着路标穿过小区花园,就看到一处庙宇,转进去一看,是潭公仙庙,小庙很清净没有香客,只有殿堂顶上悬挂的塔香在袅袅燃烧。出了潭公庙继续贴这马路边往前走,来到一溜长长的铁皮房前,这是一家挨一家的小船厂,看样子应该是修船的,可是门前来修车的也不少。过了船厂就是筲箕湾鱼类批发市场,市场里冷冷清清,鱼市早就散场了。

 




附件:



jpg  DSC07011.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13.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14.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16.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19.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20.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23.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28.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26.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27.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32.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33.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34.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35.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38.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39.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40.JPG
绿野户外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18:49:28 | 只看该作者

85、走进海防博物馆

 

 

前面就是海防博物馆的大门了,总算结束了东区走廊快速公路边的行走,进了大门往前走,左前方最显眼的就是一门大炮。这门后装大炮是十九世纪末的产品,于1880年被安置在西区的卑路乍炮台,用来防守海港西面的入口。到了1930年,英军重组香港海防部署,该炮台被废弃,后来炮台所有设施都被拆除,这门大炮就成了海防博物馆的藏品。

 

在这个室外展区还陈列着坦克和战车,那辆彗星一型坦克车是英军在二战期间生产的最后一款中型坦克车,在1945年初的战事中首次使用。在朝鲜战争期间,英军把一批彗星一型坦克运到香港,最后只留下一辆放在石岗军营,直到1995年皇家香港军团解散。还有一辆雪貂二型巡逻车和撒拉森二型装甲运兵车,都是二战后的产品。

 

参观完这个展区后再回过头来走向主体建筑的大门,这是一座高高的电梯塔楼,进门后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大型油画,以靖海澄疆为主题的六百年海防史在此拉开了序幕。从这里领取了博物馆的宣传资料后,就在值班员的指引下乘上电梯到了上层。利用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鲤鱼门堡垒改建的海防博物馆,就在眼前不远的前方。

 

出了电梯塔楼立刻有一览无余的感觉,前面是苍翠的群山,右边是苍茫的大海,没顺着门前的直路去由堡垒改建成的博物馆,而是从旁边走上了炮台。这座炮台是鲤鱼门炮台的中央炮台,建成于1887年,原本这里安置的大炮是六十四磅前装线膛大炮,后来在二十世纪初炮台被废弃了。现在这门大炮是1870年制造的七英寸前装线膛大炮,出土于金钟花园。

 

炮台旁边的地下弹药库是用于储存这门大炮弹药的地方,怕零星火花引起灾难,火药筒和弹头分为两个室存放。弹药库的进门处墙上还横放着三件工具,一个是推弹锤,装弹时炮兵要用这个工具把炮弹推入炮管内,弹上的铜钉必须与炮内的膛线衔接才算装妥。螺旋杆和海绵锤都是在炮弹发射后用来清理炮膛的,把火药布的碎屑抽出,再用湿海绵锤清洁后,大炮才可以再次上弹。

 

看完文字说明后才领教了炮弹的装填过程,貌似简单还真不是件容易事,难怪这门大炮要配备七名士兵来操作。从地下弹药库出来,旁边没多远登上高高的台阶,上面有个卧下的圆槽,正中竖立着一个水泥桩,这就是射程测距器。使用的时候上面附有一具了望镜,通过瞄准敌舰的吃水线加上预知测距器离水平线的高度,用俯角算出目标的距离。

 

从中央炮台测距器向对面望去,正对着的就是那边的制高点魔鬼山,山脚下就是鲤鱼门水道。在这座堡垒的周围除了中央炮台外,还有反向炮台、西炮台和渡口炮台,依照山势由东向西分布在岬角上,各个不同射程的火炮全面覆盖了鲤鱼门水道。如今中央炮台早已嗅不出战火硝烟的味道,1941年那场激烈的战斗也随着时光渐行渐远,和平的空气真好。




附件:



jpg  DSC07041.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42_副本.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44.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49.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54.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56.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58.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60.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63.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64.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67_副本.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70.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71.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72.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73.JPG
绿野户外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18:56:34 | 只看该作者

86、海防风云六百年

 

 

博物馆的常设展览〈海防风云六百年〉布置在鲤鱼门堡垒18间原来用作营房、弹药库、炮弹装配室及煤仓的地下室里,展览厅共11个,分别为:前言、明代海防、清代海防、鸦片战争、英治时期两个、日军侵港、日占时期、义勇军团、香港驻军。堡垒中央的露天广场原来是士兵集散的地方,现在被被支上了大型的篷布,成了观众休息的地方。

 

海防风云六百年的十一个展厅,是特别值得好好看看,每个展厅不仅有丰富的图片和实物,还有影像资料轮番播放,可以自行选择粤语、国语或英语。中国从古以来主要的外敌都是来自于北方,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是以塞防为主,绵延万里的海岸线一向都是太平无事。到了明朝,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东南沿海开始不平静了,倭寇入侵,葡萄牙人侵扰、海盗横行,后来又是西方列强从海路以船舰入侵中国。

 

香港是南中国海上交通要冲,在六百年前,香港已经成为守卫中国南大门的海防要塞,中国大规模在沿海驻防,始于明代。明朝政府为了防御倭寇入侵,在沿海各地设置卫所和水寨,派遣陆军和水师巡防,形成水陆配合的海防体系。清代康熙年间,朝廷在香港境内东、西水域修建炮台,道光年间,又在九龙半岛先后兴建了寨城和多个炮台。

 

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后,香港岛和九龙相继割让给英国,英军开始驻防香港,又修筑了不少海防设施。刚开始皇家工程兵驻港指挥官爱而德克少校奉命在香港兴建军事设施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准确的地形勘察图,因此英国军器局派哥连臣中尉率领一支工程队到香港勘察地形。工程队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终于考察了全岛绘出了精准的地图,哥连臣的名字也留在港岛成为一座山的名字。

 

一九四一年底,日本成功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开始大举进攻香港,在第八展厅《日军侵港》里,一场惨烈的香港保卫战又重现在观众眼前。这是19411224日晚上香港义勇防卫军第二队将士在赤柱附近英勇抗敌的情景,里面展示的一挺303口径维格斯一型机关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至1968年期间英军最常用的武器。两个工作人员正在那里查看着,看样子是机枪子弹丢了几发,不知是何人所为。

 

最让人兴奋的还是最后一个展厅——香港驻军,展厅里回荡着背景音乐是《歌唱祖国》,那雄壮激昂的歌声让人心潮澎湃: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歌声就足以使人热泪盈眶。祖国强大了,如今香港回归了中国的怀抱,开始由我们的解放军驻港部队布防履行防务职责。

 

陆、海、空三军驻港部队虽然是支年轻的队伍,但其前身却有光荣的历史,步兵旅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红一团”, 曾参加过二万五千一长征、平型关战役和辽沈战役。海军舰艇大队前身为解放军猎潜艇第74大队,曾参加“万山海战”、“八.六海战”和“西沙海战”,曾有“海上先锋艇”、“海上英雄艇”和战斗英雄麦贤得等荣誉称号。空军航空兵团前身为解放军空军航空兵第34101团一大队,曾执行中央首长的专机任务和抢险救灾、国外救援、航空测量和拍摄等任务。

 




附件:



jpg  DSC07081.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75.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76.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77.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79.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80.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85.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95.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96.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98.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099.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02.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05.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06.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07.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09.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10.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11.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13.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16.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17.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18.JPG
绿野户外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19:04:57 | 只看该作者

87、散尽硝烟的堡垒

 

 

馆内除了常设展览外,还有个弓弩展览,看完室内展览后沿着堡垒里陡峭的台阶通道下去就到了南沟堡,这是围绕堡垒而建造的壕沟内墙的延伸。沟堡墙壁开有射击孔,当敌军进犯时守军可以从洞中伸出步枪和机枪进行阻击。走进沟堡从射击孔往外张望,只有晴空朗日绿树红花,清风徐徐令人心醉。从沟堡出来顺着壕沟溜达,高大的榕树盘根错节已经把持住壕沟的石壁,那分明就是时间的痕迹。

 

从南沟堡的壕沟出来一路向上,就又返回到堡垒展馆的上层,在这里别忘了到海防武器剧场去看一场短片,短片介绍了中、西方海防武器的发展和演变,看完之后就会对刚才看到的前装线膛大炮等等武器有了更形象的认识。旁边一隅还有个儿童角,一座折叠屏风上贴满儿童画,这些都是孩子们参观完海防博物馆后画的与海防有关的图画,海防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

 

从堡垒的上层出去,还有个布伦南鱼雷的复制品,这款鱼雷是由爱尔兰裔澳洲人布伦南在1877年发明的,是当时最先进的鱼雷,鲤鱼门堡垒的鱼雷发射站曾经装置过这种武器。鱼雷旁边不远处还有一门六英寸隐没式大炮的复制品,大炮藏在铁甲盾之下,装好弹药发射前用机械力升上去,发射时炮架的后坐力会驱动大炮重新回到炮位,大炮暴露在外面的时间很少,受到攻击的几率就随之减少。

 

堡垒上面还是360度观赏风景的好地方,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环绕堡垒上的草坪步道走上一圈,环视周遭的风光,那种感觉真是太享受了。视线随着脚步在变换着,从魔鬼山扼守的鲤鱼门水道,一直到东区走廊那条漂亮的大弧线。一边是大海苍茫一片蔚蓝,一边是群山苍翠满眼绿意,这么好的观景台你上哪去找?

 




附件:



jpg  DSC07120.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21.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22.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24.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31.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32.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33.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47.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50.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52.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55.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58.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60.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61.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62.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64.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66.JPG
绿野户外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19:16:31 | 只看该作者

88、从西沟堡到鱼雷站

 

 

从堡垒下来沿着壕沟往下走,一会的工夫就到了西沟堡,堡垒外墙上弹痕累累,1941年那场香港保卫战的痕迹还历历在目。从西沟堡下去经过西炮台,再经过储油库,下到海边就到了鱼雷发射站。发射站开凿在山洞里,洞里被黄色的灯光笼罩着,暖暖的色彩和外面的碧海蓝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枚布伦南鱼雷复制品静静地躺在那里。

 

山洞外面靠着海边还有一小段路轨的残迹,建在鲤鱼门岬角西面尽头的小码头到鱼雷发射站之间。这条长70多米的窄轨铁道是专门供运送鱼雷用的,当鱼雷从码头卸下后,就被移到特制的手推车上,然后运往鱼雷储藏室。布伦南鱼雷在布防期间从来就没有派上过用场,如今轨道早就被拆除,只剩下这段残迹留给后人凭吊。

 

从鱼雷站顺着海岸线往前走,一边是嵯峨的山岩,一边是蔚蓝的海水,走到头一转弯,就见前面空地上安置着一个船锚,这个船锚是英国皇家海军军舰“添马号”的历史文物。“添马舰”曾为运兵船,1878年成为英国驻港皇家海军的补给舰,至19411212日当日军进攻香港时被击沉。它遗下的船锚原被安放于前中环海军基地的正门,其后被移至昂船洲,至1997年再移交博物馆收藏。

 

添马舰船锚旁不远处就是鲤鱼门渡口炮台,炮台的洞窗就像一个取景框,从这里收进眼底的风景,别有一番情趣。出了炮台到海边寻一处长凳坐下歇歇脚发发呆,看着过往的快艇冲起拍岸的浪花,海鸟追逐着船后犁开的海水,一次次俯冲下去寻觅着被螺旋桨打昏的鱼儿。坐在跟大海咫尺相隔的岸边,吹着轻柔的海风,脚步一步再也不想继续挪动。

 

早晨还惦记着的那些博物馆都被一扫而光,此时想的是人生应该喜欢哪就在哪多呆会,何必非要贪大求全。真应了袁大爷她姥姥说的那句话:夜里想了千条路,醒来还是卖豆腐,出门前给今天制定的那个庞大的计划已经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九龙是肯定不会去了,就连近在柴湾的罗屋民俗馆也被放弃。

 




附件:



jpg  DSC07173.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76.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86.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89.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90.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92.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94.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95_副本.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196.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00.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01.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03.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06.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09.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11.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13.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16.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18.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27.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31.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32.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38.JPG
绿野户外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发表于 2009-3-10 19:2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19:57:55 | 只看该作者

89、夕阳西下踏归程

 

 

等在海边坐够了,已经是一个小时后,手表的时针已经指向四点半,看天边夕阳西下,这才抬起屁股动了身。回到添马舰船锚旁,又发现一条上山的台阶路,于是决定从这条上行的路返程。随着山路的上升,再不时回望筲箕湾,在夕阳的映衬下那些高耸的楼群成了一幅剪影,船儿静静地锚泊在海湾,一派和平安宁的景象,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

 

上山的路又变成了下山路,绕过大楼前面有个圆型的建筑,这就是原来的火药库,现在里面摆放着一圈陈列品,有各种大炮和纪念碑。一座英国皇家炮兵纪念碑是为炮兵南部分队第十四连的官兵树立,以纪念1887年至1889年之间在香港去世的同胞。另一座皇家炮兵纪念碑是为南部分队第十连的官兵树立的,以纪念1888年到1890年在香港去世的同胞。还有一座黑色大理石面的纪念碑,是献给加拿大皇家来复枪团成员的,用以纪念他们19411218日晚上与日军那场激战中的英勇行为。

 

等看完全部展览,已经快到闭馆时间,回家的路已经变成了轻车熟路,太阳已经下山,筲箕湾的海水变成幽暗的深蓝。一艘快艇从远处驶来,停靠进了筲箕湾码头,船上下一群年轻人,难道这里还有旅游船往来,亦或是交通船?溜溜达达回到家里,时间刚到五点半,家里的晚饭早就做好了,今儿是毛大夫包饺子,猪肉胡萝卜馅,老姐一看人回来了,赶紧跑堂端饭。

 

小红一到香港的策略是抓紧时间到处走,等把毛大夫给累趴下就让老妈在家猫着包饺子,自己好出去扫街购物。没想到的是从澳门回来还没见毛大夫说累,她老人家还兴致勃勃的惦记着还有海洋公园和迪斯尼呢。都是小红出发前野心勃勃把这两个景点都列为重点目的地了,宣传力度太大,已经深入人心。

 

从澳门回来小红自己给累趴下了,像个泄了气的皮球,听俺跟毛大夫说迪斯尼啥也没有,她也不吭声了,看老妈说不去了还挺高兴。没想到的是小红连海洋公园也不想去了,当早晨毛大夫等着出去玩时,小红就硬拉着老妈去了旺角逛街购物。结果这回可是把毛大夫给累趴下了,没走多远就给弄了个晕头转向,抬不动脚迈不开步,一个劲嚷嚷要回家。老太太在家干活干惯了,就给找了个营生包饺子。

 

今儿老姐带着刘大夫也没往远里去,就在海滨公园转了一圈,然后又跑到东边那家两蚊店里去淘货了。这几天逛两蚊店成了保留项目,老姐终于开口表扬咱了,说我此次香港之行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两蚊店。本团长遭到如此隆重的表扬,立刻恢复了信心,要不然她老是批判咱没事闹腾着来香港,好象每年来一次香港不是她说的,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附件:



jpg  DSC07245.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49.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60_副本.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61_副本.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71_副本.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72.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73.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74.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81.JPG
绿野户外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20:03:44 | 只看该作者

90、跑马地赛马场

 

 

吃饱喝足没啥事了,眼瞅着刘大夫状况挺好,精神着呢,今儿可是星期三,平常日子跑马场只有星期三晚上才有活动,来香港不看场跑马可就太遗憾了。人家小红带着毛大夫星期日出境回来去了沙田马场,已经看过跑马了,咱也不能漏了空不是?老姐和刘大夫一听说去看跑马,也都满心欢喜积极行动,穿好衣服一行人就出了门。

 

从西湾河去跑马场很方便,铛铛车有一趟是到跑马地的,上了车坐到终点站,跑马场就在前面不远了。跑马场周围都是高尚住宅区,路边的楼宇和小区一看就比西湾河的住宅好了很多。真不敢想象在港岛这样寸土寸金的中心区,竟然能有如此之大的跑马场存在到今天。跑马场在一百多年前是个沼泽,后来经过填海而建,从1846年就开始举行赛事了。

 

被包围在高楼广厦之中的跑马地赛马场,是香港第一个赛马场,也是全球为数不多的最先进的赛马场之一,可容纳35000名观众同时观看比赛。一百多年来,赌马成了香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到跑马日就像香港的节日一样隆重,连报纸都有专门的马经供赌马迷们阅读。赌马从来都是输多赢少,港人有句话赌马是:不投注一辈子穷死,投注就输死。

 

马场的大楼外墙上竖着一块巨型广告牌,一个骁勇的骑手驾御着飞奔的骏马,上面预告了沙田马场的比赛档期。跑马场入场闸口前面的广场上站着一匹骏马雕塑,人们都喜欢站在旁边留影纪念,一个老外竟然翻身上马,骑在马上做出奔腾的姿势。看来老外也有不守规矩的,在工作人员的劝阻下他才悻悻地从马上下来。

 

我们到马场门口时已经是九点过了,在公众入口门前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说再等一会第五场开始就不用买票了,一想能省10元钱,多等会也无妨,于是我们就在旁边找了个地方坐下等候。老姐和刘大夫在聊天,我就沿着看台背后走了一圈。巨大的看台像个扇型,原来看台后面有很多入口,分别用英文字母代替,有贵宾会员等专用看台。

 




附件:



jpg  DSC07284_副本.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86.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87.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91.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92.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94.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95.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96.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298.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300.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301.JPG
绿野户外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20:12:36 | 只看该作者

91、赛马也能免费看

 

 

等一圈转回来了,免费入场的时间也到了,只见门前等了不少的人,很多老外也在等着免费入场的时刻。待闸门一开,大家蜂拥而入,我们紧随其后也赶紧跟进,一进去偌大的地方看得人眼晕,也不知道该上哪去观看,就近找了个栏杆凑了上去。这个位置正好是啤酒园,紧贴着草地跑道,是最佳观赏位置。刚刚站定就听场上喊声一浪高过一浪,接着一群奔马风驰电掣从眼前掠过,还没等回过神来就没了踪影。

 

第五轮眨眼之间就跑完了,胜负以定,胜出的马被公布在大屏幕上,排名次序很快就打了出来。投过注的人都挺老到,在脸上也看不出喜怒哀乐,只见他们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在马票上圈圈点点,开始准备下一轮的投注。赌马的方式真是看得人眼晕,什么独赢、连赢、位置、过关、三宝、三重彩、六环彩等等,想知道赔率要进行复杂的计算。咱既不熟悉马,也不了解骑师,更不知道怎么投注,这水平也就能看个热闹。

 

等第六轮开始时就有了经验,手里端着相机时刻准备着,大老远的就开始瞄准,终于抓住了一个远处的镜头。等到相机能再次按快门时,马匹从眼前奔腾而过,留在相机上的竟然是一片模糊的横线,犹如一阵有影有形的风从面前吹过。马匹刚刚跑过,清理草坪的工人紧跟着上场了,只见排成横队对着草坪进行地毯式的搜索,把马蹄刨出的坑填平。

 

每一轮之间都要准备一会,马匹要喘息,人员要休整,作为不投注的看客,老趴在一个地方站着肯定是难受的事,于是大家在东张西望时就发现里面有个遛马台,一行人开始向里面转移。遛马台上刚跑完的马儿已经被拉出来绕着圈遛腿了,有的马被蒙着眼罩,看样子是怕马受了惊,看着牵来的马个个都气喘嘘嘘,就知道刚才那一圈全力奔跑不是闹着玩的。

 

遛了一会马都被牵走入场了,大家都赶紧回过头去各自在栏杆边上找个缝站定,一匹匹马儿在眼前飞奔而过,驰向起跑点。视线跟着马儿往回一转就发现第七轮跟前面的几圈有所不同了,这次起跑点被搬到了正面,琢磨着是要加半圈跑一圈半。这一轮又在雷鸣般的呼喊声中跑完了,接着出来一个乐队,在遛马台上举行颁奖仪式,获胜的策骑师上台领奖。

 

颁完奖后就又一轮的遛马就开始了,跑过了七轮,马匹显然都已经很疲惫,有一匹马边走边拉稀,扑哧扑哧弄了一串马粪。一看马又要上场了,这是最后一轮,跑完就散场,看过几轮已经有点视觉疲劳,怕等会散场人拥挤,就放弃了最后的观赏机会,紧走几步出门去坐车。门外的轨道上已经排了一串铛铛车,坐满就走发车一辆接一辆,刚才跟我们一起看跑马的那对香港母女也已经坐在车上了,比我们还捷足先登。

 

 




附件:



jpg  DSC07302.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303.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304.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311.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322.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323.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325.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328.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331.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333.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347.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366.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377.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386.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387.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388.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396.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400.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449.JPG
绿野户外网

jpg  DSC07456.JPG
绿野户外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