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 星期四
怡和午炮——上环
一晃在香港也就只有再住两晚就该滚蛋了,还有两个整天的时间也懒得再掐算,去西贡和屏山文物径的念头早已化为乌有,人突然惰性十足没了进取心。小红也成了强弩之末,连海洋公园也不想去了,咱领会了她的意图,就开始忽悠毛大夫,说海洋公园没啥东西,就有个海豚表演,咱北京动物园的海洋馆里就能看,还不要钱。
毛大夫一听海洋公园就有个海豚表演,立刻就说不去了,小红这才松了一口气,带老妈玩的任务就算画句号了。俗话说,气可鼓不可泄,到了这工夫,干劲十足的毛大夫立刻元气尽泻,哪也不想去了。毛大夫没了革命意志,小红便得逞了,立刻派了任务,让老妈在家休息养神,自己去尖沙嘴逛街淘货。
怡和午炮正午十二点才放,时间富富有余一点都不用着急,出门自然还是选择铛铛车作为交通工具。铛铛车什么都好,就是不报站让人坐着有点不塌实,对于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的外乡人来说,就要自己想办法了。路边的建筑可以作为参照,另外最有效的就是寻找地铁站的标志,香港的地铁标志特别明显,看上面的地名,见到铜锣湾就下车那肯定没错。
乘着铛铛车一路观光晃到铜锣湾,按照攻略找到地铁D1出口,几个转弯来到海湾对面的告士打道,一条快速路挡在眼前成了无法逾越的屏障。说是要从怡东酒店下的通道过马路,对面就是午炮,可是这个通道实在难找,在大楼里转了半天才算是问到了,原来这个过街通道是从地下停车场里面钻过去。
繁忙的停车场不时有车来往,行人要贴着边才能下到地下,地下停车场就像个迷宫,我们三个老太太转了好几圈也没找到过街的方向。想找个人问问也没戏,因为停车场是自助的,没有服务人员。最后好不容易才看出了端倪,原来墙上有箭头标记指示着前行的方向,看着墙上的指示标志,左转右转的才能找到出口。
钻出地下道过了马路就到了避风塘海边,怡和午炮就在地下道出口左边,一小块临海的绿地被栏杆圈起。隔着栅栏往里望去,炮台上架置着那门三磅重炮弹的速射炮,左边还有一个金光闪闪的铜铃,午炮两侧各有两门古代大炮当摆设。背后那块明光锃亮能照出人影的铜牌上,简要介绍了怡和午炮兼顾的慈善作用。
怡和午炮最早始于1841年,那时的怡和洋行从港英政府手里购买了东角岸边的土地兴建渣甸货仓,并在那里设置了货运码头,作为起卸货船上的货物之用。当时东南沿海海盗猖獗,为了对付海盗又设立炮台一座。每到有大班进港出港,都会鸣炮致意,后来有一次怡和洋行总经理罗拔渣甸从英国回到香港,员工便鸣放了代表最高礼仪的21响礼炮。
不幸的是当怡和洋行鸣放礼炮时,正好赶上英国皇家海军的军舰经过,引起了英军的极大不满,他们认为怡和洋行只是个商行,没有权力鸣放礼炮。没想到鸣了十多年的午炮竟然给自己找来了麻烦,惹不起英军怡和洋行对自己的行为表示道歉。作为自罚洋行每天中午12点鸣炮报时,表示上午工作时段结束,维多利亚两岸都能听到报时的炮声。
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1941年12月,当日军占领香港之后,大炮被抢走了,午炮自然也就无法鸣放。后来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新被英国政府接管,英国海军向怡和洋行增送了一门可发射六磅重炮弹的大炮,怡和洋行的午炮从1947年7月1日恢复鸣放。后来附近的居民嫌噪音太大,又换了一门三磅炮弹的速射炮一直使用到今天。
如今怡和午炮成了香港旅游的一大景观,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看午炮发射,我们来时还差一会才到12点,看午炮的人已经陆续上来了。大家都在寻找着最佳位置,我们也围着炮台转着,想不明白是站在哪边最为有利。站在左边可以看到摇铃,站在右边可以清楚地看到发射,最后还是选择了右边。
还差几分到12点,一位身穿制服的洋行工作人员出来了,一看他身材瘦小文质彬彬,怎么看都不像是放炮的。只见他一路走向栅栏门,用钥匙打开了门锁进去站在炮台后方看着手表,等时间一到就转身几步走到铜铃前,摇了八下铜铃,然后就上了炮台。大家都瞪大了眼睛屏住呼吸等下一个动作,只见他手上的拉绳一拽,砰的一声巨响把人吓了一跳,一股白烟冒了出来,午炮就发射完了。
放完炮工作人员转身走了,炮台开放半小时任游人参观,大家在炮台里面上上下下,一直到稀罕够了才各自散去。站在海边欣赏海湾也是不错的选择,避风塘海湾里停满了大大小小的私人游艇,锚泊的船只桅杆林立,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不时有小船驶来,靠岸之后送上人员和货物又匆匆离去,真应了那句话:船小好掉头。
附件:
DSC07459.JPG
DSC07460.JPG
DSC07461.JPG
DSC07463.JPG
DSC07469.JPG
DSC07474.JPG
DSC07475.JPG
DSC07477.JPG
DSC07478.JPG
DSC07483.JPG
DSC07486.JPG
DSC07496.JPG
DSC07497.JPG
DSC07498.JPG
DSC0750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