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查看: 144396|回复: 73

[双板技术] 滑雪中的连接技术:出弯、入弯和转换(上中下合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6 20: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了一遍,感觉受益颇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3: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滑雪是将上一个弯和下一个弯的顺畅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是核心技术,包括出弯、转换和入弯。“从初级到高级的双板换刃技术”作为本文的基础知识讨论了换刃,而本文讨论完整的连接技术。理论依据来自于Ron LeMasterThe Skier’s Edge,滑雪技术来源于Harald HarbPMTS技术体系和红花梁的滑雪视频,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滑雪实践形成本文。先看图1

滑雪中的连接技术:出弯、入弯和转换(上中下合并)

1

1Lower-C是出弯,High-C是入弯,Transition Zone是转换。先讲出弯,出弯最重要的任务是为转换和入弯做准备,最常用的引身动作就是为转换和入弯而做的。实际上出弯要做的准备工作是“轻身”,“轻身”不是使身体变轻,而是减少雪板与雪面之间的压力使身体感觉变轻的过程,雪板“飘”在雪面上的时候换刃和拧转雪板就变得很轻松,因此要“轻身”后转换和入弯。

一、“轻身”的三种方法

 “轻身”有三种方法,第一“起身轻身”,就是大家都知道并在用的引身,这种方法“轻身”的效果不是发生在蹬起的过程中,蹬起只能加大雪板与雪面的压力,蹬起后雪板向上并回落到雪面前的一段时间雪板与雪面间的压力变小;第二“下蹲轻身”,在台阶上向下跳,落地前是“轻身”,“下蹲轻身”也是这个道理,下蹲的一瞬间是“轻身”;“起身轻身”的特点是“轻身”的时间比较长,但需要蹬起后才能获得,而“下蹲轻身”的特点是立即可以获得,但“轻身”的时间短只是下蹲的一瞬间;第三“地形轻身”,最典型的是跳台,双板腾空后就“轻身”了,沟、坎和蘑菇上都可以使用“地形轻身”。

二、PMTS中的“轻身”

PMTS的方法是刻滑时外侧腿伸展、内侧腿收缩,转换时双腿收缩而不起身。请见图2HH示范回转。

滑雪中的连接技术:出弯、入弯和转换(上中下合并)

2

2中第5帧是转换的中间位置,通过比较37帧,HH即没有起身也没有下蹲,雪道也是平整的,难道HH没有“轻身”就转换并入弯了?上雪道试试,蹬直外侧腿,收缩内侧腿,滑一个C弯,在出弯时收缩外侧腿,这时感觉身体一下就变轻了,然后就异常轻松的转换并入弯,就像什么都没有做!HH“轻身”了,用的是“地形轻身”!因为平整的雪道上暗藏着一个虚拟蘑菇。

三、虚拟蘑菇

虚拟蘑菇是Ron的理论。刻滑是弧线滑行,过程中存在离心力,入弯时离心力向上,出弯时离心力向下,因此入弯时身体变轻而出弯时身体变重,这种感觉跟在蘑菇上的感觉是一样的。

滑雪中的连接技术:出弯、入弯和转换(上中下合并)

3

3中滑雪者的脚上有三个箭头,左侧箭头是重力,右侧箭头是离心力,中间箭头是两个力合在一起的作用力。图3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入弯时作用力较小,而出弯时作用力较大,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因此入弯时雪面的反弹力较小,而出弯时雪面的反弹力较大,从而形成图4的虚拟蘑菇。

滑雪中的连接技术:出弯、入弯和转换(上中下合并)

4

4中左侧是S弯,而右侧是S弯中作用力的变化而对应的虚拟蘑菇。入弯时是蘑菇的背面(面向山下的面),而出弯时是蘑菇的正面(面向山上的面)。

中级水平以上的雪友在出弯起身的时候都会感觉到来自雪面的反弹力,这个力就是虚拟蘑菇的效果。利用这个力的中级技巧是起身,夸张一点的形容是上蘑菇前下蹲,上蘑菇后起身,起身和蘑菇的反弹力相加使滑雪者腾空,这样就获得了一个较长时间的“轻身”,可以轻松换刃与拧转。利用这个力的高级技巧是采用滑蘑菇的方法滑虚拟蘑菇。

先回顾一下蘑菇的滑法,滑一个C弯,出弯时碰上蘑菇正面,双腿收缩吸收蘑菇的冲击力,雪板继续向前“翻”过蘑菇正面滑向蘑菇背面,此时身体变轻,然后迅速换刃、拧转、双腿伸展使雪板不离开雪面。滑蘑菇的最大特点就是腿部的收缩和伸展。蘑菇高手从来不认为蘑菇是障碍,而是将蘑菇视为帮助转弯和减速的工具,在蘑菇上可以滑得更轻松,因为地形在帮助他。虚拟蘑菇也是同样的道理。

再看图23/4/5HH收缩左腿,吸收虚拟蘑菇的能量,使他从第5帧开始“轻身”,然后HH换刃,6/7/8帧伸展右腿使雪板始终接触雪面。由此可见,HH用了滑蘑菇的技巧利用虚拟蘑菇,同时也说明了HH用的是“地形轻身”。利用虚拟蘑菇时,中级技巧通过起身获取能量,而高级技巧通过收缩吸收虚拟蘑菇的能量。

四、我的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      刻滑过程中存在虚拟蘑菇,立刃角度越大,蘑菇效果越明显。利用虚拟蘑菇最有效的方法是外侧腿收缩吸收蘑菇的能量,这个能量使滑雪者“轻身”,可以完成转换和入弯后小幅度的雪板拧转。这种方法不需要重心大幅度上下起伏,比“起身轻身”更省力、更流畅。

2.      PMTS中出弯始于外侧腿的收缩,快速收缩外侧腿,则虚拟蘑菇变得小而陡,使滑雪者快速完成转换;放慢收缩外侧腿,则虚拟蘑菇变得大而平,使滑雪者放慢转换的速度;也就是说滑雪者可以通过收缩外侧腿的快慢很容易的控制转换的快慢。

3.      如果入弯后需要大幅度的雪板拧转,则还需要加入起身的动作,以便获得更长的“轻身”时间。请见图5

滑雪中的连接技术:出弯、入弯和转换(上中下合并)

5

5中第2帧滑雪者收缩左腿同时身体向上起身,在第3帧大幅度拧转了雪板。PMTS中强调不起身,但恰当的起身也是高效率的方法。拧转和起身在入弯部分探讨。

4. 出弯时外侧腿伸展、内侧腿收缩是理想的腿部姿态。既可以收缩外侧腿吸收虚拟蘑菇的能量,又可以蹬起内侧腿获得起身的能量。获得外侧腿伸展、内侧腿收缩姿态最简单的方法是双板在水平方向分得开一些,雪板垂直于滚落线站在雪坡上,双板分开就可以自然获得山上腿收缩、山下腿伸展的站姿。PMTS强烈反对分腿,分腿与并腿在转换部分探讨。

五、参考视频

1,3,4来自红花梁的滑雪视频,2来自youtubeHH的视频。

1.      出弯时起身的滑行方法。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6kYva8xD8gg/

2.      PMTS的滑行方法,HH示范。注意与第一段视频比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djRrS6kHQE&feature=PlayList&p=48DC7235AE4BF197&index=13

3.      丸山贵雄的什么是纵滑,这回知道为什么纵滑重心上下起伏不大了。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Y-P6MfjqHM/

4.      山下敬介的深度刻滑,山下示范了收缩与起身的结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4xFUhdSHlaI/

六、出弯讲完了,该入弯了,请见滑雪中的连接技术:出弯、入弯和转换(中)

 

点评

专业技术贴!分析的非常细致。可惜我在雪道上实现不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16 10:39
发表于 2009-1-27 13: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够专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13: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全看懂,还是顶一下! 这两天去不了雪场,心里痒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13: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16: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技术帖~~~~~加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18: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非常的好,嘌嘌的!

XTeam对Link turns的解释非常好, 其实对与同一个动作,不同的滑雪者有不同的描述方式或者感受方式。

比如:

1. 主贴里的“轻身”,实际就是release,释放压力,或者释放雪板刃,现代刻滑板的三个特性就是,用刃,压力控制,和旋转。 大弯里,缓坡上,常用的一种转换技巧就是引申(stretch),也就是LZ提到第一种。但这不是唯一的转换技巧。其他的转换方法还有LZ提到的另外两种, LZ提到的第2种,我的理解是奔丁滑式的转换(bending),这个在佐藤刻画入门里还有井山的刻滑里都有示范。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以内腿为主导腿,转换时直接变成外腿,缩短LZ提到的transition zone。 这样的转换方法特点是,不需要stretch,速度更快。(有关外腿驱动和内腿驱动的滑法,我后续会整理心得出来)

2. 针对同一个动作,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方法, 比如LZ提到的Transition Zone, 其实就是日本技术滑雪里的“中性位置”。美国的 PSIA 也用"Neutral position"来形容这个位置或者叫做范围,即一个C完即将结束,另一个C弯即将开始,身体的重力轴垂直于水平面上的时刻,两板的分力为 5:5的时候。

3.此外,为什么出弯时需要release,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力学原因,因为,在high C里(下图中12点到9点的位置),我们是坡上往坡下旋转雪板(日语里叫做谷まわり),雪面的阻力小,这是给板子加压加速的最好时机,但是进入low C(9点到6点的位置)时,我们是由坡下开始往坡上旋转雪板(山回り),雪面的阻力增大,为了达到合力,我们需要进行释放=减少身体体重(gravity)与离心力对雪板的压力,所以要“轻身”。相反,如果这时,我们继续保持对雪板的压力,转换起来就会很费劲。

以上的解释,不知道Xteam同意否

顺便提一下:HH用虚拟蘑菇来比喻后半个弯内雪面增大的阻力(即因雪板向坡上旋转,雪面对雪板的阻力逐渐增大)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独创,特别是玩过蘑菇的人对此理解会更容易一些。

 




附件:



jpg  压力变动a.jpg
绿野户外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7 22: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似懂非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8 00: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和红教主对虚拟蘑菇(BENDing)的表述令小弟我犹如醍醐灌顶!

请教一下红教主:1.您在上面提到在high C时对板加压,在low C时要对板要减压,小弟在实际练习中滑到low C时经常发生山下板“出轨”的情况,不知是不是因为对板用力不当?2.能否详细讲解一下分别在high C和low C时如何分别对山上板和山下板发力?以及对两个板的发力是如何分配的?     PS:十分期待红教主关于内外腿驱动的心得。再次跪顶楼主如此用心的技术贴!Orz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8 05: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醍醐灌顶用在这里,实在是不敢承受,否则会有对佛祖不敬之嫌

您能不能把你的“出轨”经历详细描述一下,然后大家要么可以效仿,要么可以引以为鉴:-)

在Low C的时候出轨不是你的专利,估计很多人都有。 下面我谈一谈我个人的经历和纠正方法。

1. 山下板狂抖: 原因是两板间距过宽,特别是滑大弯的时候,后来被指点后,将板距缩窄为自己的自然间距后,明显好多了。
2. 山下板板尾加压过多,导致外板呈现半犁式转弯的样子: 特别高速滑行的时候,也会导致板子狂抖,甚至摔跤的危险。 解决办法,山下板的加压要均匀。(top control+tail control)
3. 还有一种情况,当你是以外腿为主导腿做转换时,却没有给外腿以足够的压力,外板也会抖。
(换个滑法: 如果是以山上腿为主导腿,在Low-C的时候,就该彻底释放山下腿的压力,然后,作为支撑腿的山上腿的弯曲度因为腿逐渐伸直,弯曲度减少,身体直接倒向另一侧,山上腿变为山下腿,加压前行。 括号里的描述是山上腿为主导腿做转换的滑法。如果你还做不到单板用里外刃交替滑行的话,最好不要研究这个滑法)
第2个问题

有关两只板子的分力,据我所看过的资料,有像下面这个表来分力的。 但这个参考值是否对大家有用? 可能会因人而异。原文地址:www.youcanski.iringweb.com/273/

 Greg Gurshman在他的Use of the inside ski in the modern race Turns一文里面,以大回转为例,把一个转弯分解为
Phase 1=above fall line  双板板尖到达滚落线之前 (在这个位置里,毫无疑问,山下板为主要支撑腿)
Phase 2= in the fall line  双板与滚落线相交 (在这个位置上,山下腿的力量还是大于山上腿表明这种滑法的支撑腿是山下腿,属于山下腿为主导腿的转换方法)
Phase 3=after fall line    双板经过滚落线之后  (在下表里看的出来,在这个位置时双板的分力几乎是5:5,这个位置应该是Neutral Position 中性位置)

 




附件:



jpg  大回转双板分力数据-Greg Gurshman.jpg
绿野户外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