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论(34)
二、决定风格的因素
那么,决定种种不同探险风格的因素都有哪些呢?或者说,一种探险风格的形成是完全自发无条件的,还是非自发有条件的昵?为什么有些探险家热中于这一种风格,而另一些探险家则热中于另一种风格呢?我认为,所有探险风格的形成,都是有条件的,而且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下面我们就来分别详细讨论。
首先,不同的探险风格的形成和探险者本人的个性有关。这里所说的个性,主要是指探险者精神方面的性格特征,而不是指探险者的身体条件。仍拿十五世纪的哥伦布和航海王子亨利亲王来做例子。哥伦布的性格特征是好幻想,喜欢别出心裁,独立创新。而亨利亲王则相对来说是个现实主义者,喜欢脚踏实地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推动一项事业向前发展(他甚至从未尝试去亲自体验一下航海探险的浪漫,而只是满足于在后方的坐镇组织指挥)。正是因为两人性格上的差异(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才产生了历史上截然不同的两种伟大的——浪漫主义的和现实主义的——探险创意风格。
我们再来看一下当代中国两个旅行探险家——刘雨田和余纯顺——的精神个性的不同。我和这两人都有过交谈,深切体会到他们精神个性的巨大差异。刘雨田沉默寡言,给人喜欢冥想、不善交际的印象。而余纯顺则是开朗健谈,自信,喜欢并善于交际。由此就造成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探险风格;刘雨田较喜欢默默地出发,不事张扬,事后才被动地接触新闻媒体。而余纯顺则较喜欢热热闹闹地出发,在探险旅行过程中也尽可能与各种新闻媒体保持接触。两位旅行探险者“寂静”与“喧闹”的不同风格,完全来自于两人截然不同的精神性格。
除了探险者的个人性格特征决定着探险活动的风格之外,探险经费的多少也是决定不同探险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仍拿历史上葡萄牙和西班牙寻找新航路的探险来说,葡萄牙的探险家们之所以选择并能实施旷日持久、耗资巨大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南航探险方案,就是因为他们有葡萄牙王室成员亨利亲王的巨大财政支持做后盾。反过来看,哥伦布之所以能在最后关头获得西班牙王室的有限财政支持,来最终实施他的“浪漫主义风格”的西航探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西航探险所需的时间短而且耗费低。探险经费的多寡影响着探险风格的不同,不仅历史上如此,在当代探险活动中也常可见到。拿上一节中提到的“高科技”和“高舒适”的探险风格来说,它们的首要条件都是探险者必须具有充足的探险经费,这样才能保障他能研究、制造、购买高科技的探险装备(例如著名的富翁探险家福赛特)。相对来说,极度缺乏经费的探险者就只能选择“高原始”和“高忍耐”的探险风格了(如中国的刘雨田)。这也就是为什么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多高科技高舒适风格的探险,而东方的中国多高原始高忍耐风格的探险的基本原因。
其次,探险的不同风格,还取决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拿上面提到的“团队风格”和“单兵风格”的不同登山方式来说,崇尚集体主义的东方民族,不管探险经费充足与否,一般多选择耗资相对巨大的“团队风格”方式来登山,并奉行“只要团队中有一个人登顶,就是整个团队的荣誉”的信条。而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民族,同样,不管探险经费的充足与否,一般多选择耗资相对较少的“单兵风格”的方式来登山,并奉行“谁登顶谁光荣”的信条。还不止如此,当代东西方不同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还鲜明地表现在登山者如何对待“结组保护”措施上。由于存在着掉进冰裂缝及失足滑坠下悬崖的危险,登山者有时需要采取几个队员结组保护的方式共同前进:即几个队员前后相互之间用绳索联结起来,这样,当其中某个队员不慎掉入冰裂缝或滑坠下悬崖时,其他的队员可以借助连接的绳索对他实施保护和求助。但采取这种“结组登山”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当一个队员突然滑坠时,其他的队员也有可能猝不及防,导致整个结组被首先滑坠的队员,一起拽拉下崖壁深渊而同归于尽(登山史中这样的惨剧屡见不鲜)。那么,在这种从概率上来说,靠“结组”而挽救生命与因“结组”而同归于尽的可能性,大约各占50%的情况下,到底是应该选择“结组登山”,还是应该选择“非结组登山”呢?不同的登山者,有不同的答案。一般来说,主张“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当代西方人多选择“非结组登山”;而主张“同生死共患难”的当代东方人多选择“结组登山”。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意识对探险风格的巨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