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论(45)
二、公众性探险欣赏
如果说专业性探险欣赏主要侧重于欣赏探险创意思路的高妙,和探险者克服困难障碍的能力技巧的高明的话,那么,公众性探险欣赏则主要侧重于欣赏探险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神奇性,及探险者在探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巨大勇气及坚忍不拔的意志(悲壮性)。
先说第一个方面,对探险活动所具有的神奇性的欣赏。我们已经知道,探险就是到未知或陌生的地方去;这些未知的地方自然对人有一种神秘感;而人类又居然能够真的实际到达那里,这又不能不使人感到惊奇。令人感到神秘而又令人感到惊奇的事情,自然对公众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就使探险活动具有了巨大的神奇性欣赏价值。举例来说,历史上,每当探险家们从远方归来,向人们展示那些从未见过的东西时(如哥伦布从新大陆回来,向人们展示新奇的植物及怪鱼、色彩夺目的鹦鹉、印第安人独木舟、各种贝类和黄金饰物以及活生生的印第安土著人时),人们不分男女老幼、尊贵低贱,全都倾城而出前往观看。而探险者们讲述的探险经历及在未知的地方遇到的那些从未听说过的事情,又比任何一部文学小说对公众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在十五至十八世纪,探险文学(探险旅行记作品)更是风行全欧洲,经久不衰。即使在当代,在“未知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有关探险的报导,无论是文字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依然对公众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并在各种媒体的新闻报导中,占有一席之地。例如在我国,报纸及综合性杂志,每隔不长的一段时间(少则一周,多则一个月),都要有一篇探险故事刊出;电视台也总制作播出各种各样的探险节目。在欧美各国更是如此,美国电视网中甚至专门有一个探险频道,满足公众的欣赏要求。尤其是有关重大探险活动的现场直播,更是吸引了广大公众。如1969年7月,人类首次登陆月球(科学探险)的电视、电台现场直播,吸引了十几亿的观众;1988年中日尼三国双跨珠穆朗玛峰(竞技探险)的电视现场直播,也吸引了无数的观众。时至今日,即使在探险精神和探险传统比较缺乏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重要的节目新闻联手中,也开始经常出现有关探险活动的报导了。如1998年秋冬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综合性探险及1998年年底对南极内陆高原冰盖的考察、1999年7月择北冰洋的科学探险,在新闻联播中都做了相当充分的报导。
下面再来讨论公众性探险欣赏的另一方面,即对探险者在探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巨大勇气和坚强意志的悲壮性欣赏。由于任何探险活动都具有遇到极大危险和艰苦的可能性,而一旦这种可能性真的变成了现实,那么,探险者们在险恶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对于始终生活在相对安全舒适环境中的广大公众来说,就具有了巨大的悲壮性欣赏价值。公众在看到或听到探险家们在极险恶的环境中奋斗的事迹后,一方面自然会庆幸自己生活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中并更加珍惜这种舒适环境;另一方面,公众更会对探险者们产生由衷的钦佩之情,并把探险者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引为榜样,作为自己克服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困难的鼓舞力量。
具有悲壮性欣赏价值的探险例子也是不胜枚举,这里我只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1912年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和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同时冲刺南极点。斯科特虽然在冲刺南极点的探险竞赛中败给了阿蒙森,但他所领导的探险队在返回途中,遇到极大的艰难险阻时(断粮、断燃料)所表现出的奋斗精神、互助精神、自我牺牲精神(有伤病的队员自己离队,以免拖累大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极困难条件下坚持携带南极科考矿石),不能不给人以一种极大的悲壮感,给人以一种强烈的震撼。而斯科特本人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十天里所详细记载的日记,则比任何一部表现人类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文学小说都更具有欣赏价值。(《世界探险史》,页932—935)
当代中国最具悲壮性欣赏价值的探险的例子,当数1985年尧茂书金沙江遇难和1996年余纯顺罗布泊遇难了。两者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并掀起了两次颇具规模的探险热潮。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