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雷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大家谈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06-8-15 22:46:59 | 只看该作者

从上周看,大家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在主要成员未到的情况下人数超过前两期,加油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06-8-22 13:24:39 | 只看该作者

上周日的活动是在很简陋的环境里进行的,不过新老朋友会聚一堂,收获似乎更多...

 先写个题目在这里,稍后在分析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06-8-22 15:06:48 | 只看该作者

前段时间,花了很长时间,把"论语"浏览一遍,感慨多多!喜欢"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看过后,很快又忘的差不多了.
学而时习之,应该这样.
太难坚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06-8-23 11:30:35 | 只看该作者

我开始有点同意你的说法了

看了最近一个关于“从莫奈到毕加索”画展引发的“北京人素质并不高”的讨论,我开始同意你的一些判断了....唉,我总是后知后觉。

但是,又不愿意在那个帖子里再多嘴,免得遭受嘲讽,只好躲在这个帖子里面发发牢骚了,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10:56:17 | 只看该作者

坚持不懈

 目前论语刚学完第五章,这就意味着还有15章要不断学下去,这是对于一个人毅力和精神的挑战,能否最终坚持将论语学习下来,这并不是一般人能做下来的,但是只要我们能坚持到最后足以证明我们要比常人具备了非凡的能力,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老朋友继续坚持,同时新朋友不断加入,更希望更多的朋友借此检验一下自己是否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因为这种精神才是获得美好生活的最佳途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13:43:13 | 只看该作者

道与仁的同归和殊途(孙铁骑)

 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是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系统中的核心概念与关键词汇,思考与解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打开中国哲学视域的入口。

一、道与仁的本质一致性

老子言“失道以后德,失德以后仁”,〔1〕细解此语,我们可以悟得道与仁的内在逻辑关系。这要求我们不可对此语做简单的文本解读,而要从形而上学的高度分析其内在的逻辑与内涵,要从老子作为一个宇宙终极追求者的角度来体察其言词中的深刻内涵,要得意而忘言。“失”为离、为散,道为终极存在,道——德——仁,这是一个人离开本然、质朴之道而走向人为——即“伪”——的过程,也是一个道体本身由最高存在走向人伦日用的过程,是一个“朴散为器”的过程。道是终极存在的绝对要求,德则人对道的主动承接。“德者,得也”,人作为万物之灵,主动体认道的述求,遵从道的要求,即为“得道”,体现出人之德,人之有德即为仁,仁就是大道流行的产物,是天道对人的要求,也是人对天道的体认。仁已离开本然之道,由“朴”向“器”转化,但仁之“器”是具有超越性的灵性存在——人,虽已由最高的形上存在向具体的(人)类存在转化,但必竟离道不远,还具有极高的“朴”的性质,并没有转化为形而下的、功利性的、属于物性的规律,故仁仍是具有超越性的形而上的存在。

道作为最高的存在,化育人与自然万物,人只是道体流行的一部分,人作为一种类存在只是天道这张无所不在的网上的一个结点,以此一点无法知晓整张网的真实,部分无法把握整体。但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总是不满足于作为一个有限的点而存在,总是希望突破这种局限,达到对本然之道的体认,故老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人的体道、达道提供一种指引。但老子所言之道并不是对道的彻底言说,只是“强为之名”,故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仁作为道对人的要求,虽仍是形而上的存在,但却是(归)属(于)人的存在,仁就在人之中,是人之道,是人的规定性,仁与人一体存在,所以人可以把握人之道——仁,孔子贵仁就是贵道,贵属人之道。孔子言仁的本质是对道的言说,是对(属)人(之)道的言说。当我们思考“什么是仁”这一问题时就会发现,原来仁也象道一样,没有准确的定义。在《论语》中,孔子对不同的学生问仁都有不同的回答,这不是孔子在故弄玄虚,而是因为作为形而上的存在,仁与道一样都是无法定义,无法言尽的哲学语言。道是相对于人与自然万物的共同的最高哲学抽象;仁则是只相对于人而言的的最高哲学抽象,故道和仁都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精神感悟,具有一定信仰的性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3〕孔子的“罕言”既是因其难言,也是对为人之道(仁)的尊重。孔子所言之仁都是仁在人的行为中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真正的仁本身,故孔子不因为某人做了某种仁行就称之为仁者,就是说仁的本质不是要求人如何去做的行为规范,而是在仁行中蕴含的合于大道、与道偕行的人的品质,是在人的视听言动中体现出来的一种人生境界和生命深度,是道在人身的大化流行。在仁的境界中,人的行为自然产生的利他的结果能够使言说者用“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等来解释仁,但此种言说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而不是仁的本质、不是真正的仁本身。

老子所言之道是万物之道,是一种终极的、绝对的、永恒的、无限的存在,是生长、统辖、决定万物的根本力量,是对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的支配力量。仁是道对人的要求,是(属)人(之)道,也是道在人身的体现,仁的学说则是人对道的自我体认的学说,言仁的本质是在言道,言(属)人(之)道。所以说,老子与孔子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的天道观,只是彼此对天道的关注点不同,老子的用力处在于追求作为万物之始的、主宰万物发展的、亘古既存、无始无终的本然之道;孔子的用力处则在于道在人的流行——(属)人(之)道,即为仁。但是,本然之道是人的思维所不能达到的至高境界。虽然人类的思维总是在向无限处扩展,但此扩展总是停止在现实的点上,即思维的指向虽是无限的,但在现实的点上,思维总是有限的。而本然之道是无限的存在,有限的思维不能掌握无限的天道。故表达于人的言语中的天道从来都是人的有限思维对本然之道的有限认知。本然之道只能是人类思维的所指而不是能指;只是思维的一种指向,却不能真正被思维所把握。孔子则把对天道的追寻停止于人的领域,体悟天道对人的述求,或说在人的域界里把握属人的天道。所谓“天道远,人道迩”,道在人的日用伦常中的表现就是仁,所以孔子贵仁。仁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虽不是本然之道,却是属人之道,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故仁并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4〕也正因为仁的难以达到,所以孔子进一步把仁具体化为人们视听言动的行为准则,即礼的要求,以使人更明确地知道如何做才能达到仁,故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礼就是仁在人的行为中体现出来的行为准则,这已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总之,道是万物共有的,仁则是人所独有的,道与仁不是分离的,仁是道对人的言说,仁是道在人的体现,也是人对道的体认。人立于道即为仁,但不是道的全部;道蕴含仁,但不只是仁。道与仁只是共同的哲学思想在不同思维领域与不同关注点上的不同表达,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老子所言之道体现在其自身之中,表现于其行为中仍然是一仁,而孔子所言之仁客观上亦是对天道的遵循,其内在的本质亦是道,支撑仁的思想和行为的内在力量仍然是天道的流行。老子与孔子分别注重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故成道家与儒家之分,并形成不同的体道、达道之路

二、人与道和人与仁

道在中国哲学体系中具有本体论的地位,是万物之本源,但道不是实体,没有起点,亦无终点。因为万物都是一“有”,终极之“有”不会再由“有”来产生,如果存在能生终极之“有”的“有”,那么此终极之“有”就不是终极。故终极之有只能由“无”产生,此“无”即为道。但此“无”不是虚无空洞的抽象的无,而是具有生生之能,大化流行之“无”,故由“无”生终极之“有”,由终极之“有”生自然万物。而且,道的意义不仅作为产生万物的本源而存在,道就在现实的万物发展变化中,始终作为一种支配力量而存在。因此,人在道的面前总是渺小的,道对人而言在本质上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是不可望的,道的微妙玄通与博大精深是常人的逻辑思维所无法把握的。道既在我们的认识之内又在我们的认识之外,我们在认识之内只能知道有一种力量支配着我们的视听言动,知道有某种力量决定着我们的生老病死,但这种力量是神秘的,是我们永远无法把握的,我们的终极命运不是把握在自己的手里,而是某种不可知的力量,这种力量老子“强为之名”曰道。道使万物诞生又死亡,一切都只能作为一个过程而存在,但在人类的世代相续、万物的生灭轮回中又体现着大道不言的生生之德。人与道之间存在永远的距离,这是一种永恒的距离、无法超越的距离,使人无法真正的占有道,更无法支配道;同时,人又无法把此距离扩大到两不相干的程度,无法斩断人与道的联系,彻底摆脱道的控制与决定。这就是道的神秘与不可捉摸,道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若即若离的张力,无论人承认与否、接受与否,它都真实的存在着。

仁是人的本质规定性,是人的存在根据,也是人肯定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在人没有自我意识、人与天地一体的自然时代,作为(属)人(之)道的仁以道的本然存在方式与自然的人一体发用流行,此时自然的人没有仁的意识,故“大仁不仁”。当人有了自我意识,日益摆脱与自然一体的状态,不能再以本然的无知无识的状态达到对天道的自然体认与符合,也就离开了天道的自然流行,开始依靠自己的意志与欲望行事,这样人的行为就有了多种可能性,而与道相合的仁只是人作为主体选择的可能性之一,而不是必然选择,这样人就有可能违背天道对自己的要求,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不仁。而道不会主动言说对人(仁)的要求,这就需要人主动体认天道的要求,主动按照天道的要求行事以达于仁。于是出现了言说之仁。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5〕人即是仁,仁即是人。人是仁的载体,仁是人的本质。二者同出而异名。人是道体流行的实体性表现,仁是道体流行的精神性表现,实体与精神的划分又是人为的划分,二者是全然、本然、自然一体的,缺少任何一方面都是对人的否定。仁作为精神性存在,不能以具体的形象的方式为人所把握,仁作为物质性存在,就是人本身,人看到的是自己而不是仁,故人对仁的认识也是艰难的过程。但仁可以在人的视听言动的每一方面表现出来,表现为一种发自自我而指向他者并以利他为特征的自觉、自愿的主动行为,这种行为形成一种范式即为礼。孔子对周礼的推崇不是一种盲目的复古思想,而是对周礼所体现的仁的推崇。礼只是仁的表达形式,承载的是仁的丰富内涵,没有仁作为礼的内涵,礼是没有真实意义的,是故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6〕

三、不同的践行之路

老子与孔子的学说在价值取向与目的指向上是一致的,都是对天道的追寻,都是对天道的体认,都是对天道的遵循,但在对天道的体认与践行上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渠道与方式,从而行成截然不同的两种理论体系。

老子追寻的是本然的天道,用身心直接与道相互体认,让身与道一体存在,把与己分离之道重新召回自己的身心之中,让自己复归自我意识产生以前的与大道同一的境界。这一过程实际就是人类忘记自己,回复纯粹的、天性自然的本然状态,故老子把道的境界比作赤子之心。从形式上看,这种回归是人的智慧的、创造的规定性的再度丧失,人又回到了无知无欲,小国寡民的状态,这是我们批判老子思想的关键处。但当我们把老子这种思想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解时就会发现它的合理性与超越性。老子所谓“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7〕其哲学意义不是做直接的翻译所能理解的。要对之做方法论的理解,而不能做目的论的理解,即“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并不是老子真正要达到的目的,而是老子体认和求得大道的手段,这种“绝弃”,只是求索天道而进行的思维过程,并不是真正的人的行为本身,也就是说,老子的言说并不是让我们真的绝弃圣、智、仁、义、巧、利,只是要通过这一思维方式与过程,在精神境界中与天道达成一致,达到“天人合一”,听到道的声音,知晓道的真正述求是什么,从而按照道的要求行事。

事实上老子对天道的体认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过程,就是追求圣、智的过程,而老子对人性丑恶、道德沦丧的沉痛反思正是其对仁义之行的呼唤。老子的另一句话可以证明这一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8〕因为老子之学就是求道之学,故老子的为学过程就是逐步体道、达道的过程,故为“日益”,“日益”增加的是自己的学识和对道的认知。同时,学习、体认天道的过程又是解蔽的过程,是逐渐排除人的思想与行为中的离道之处,从而使道呈现出来的过程,故为“日损”,“日损”的是非道的认知与言行。“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日益”与“日损”的极至是“无为”,“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做离道之事,从而实现“无为而无不为”,做到不刻意而为就达于大道,实现人生真正的自由之境,庄子称之为“逍遥”,孔子称之为“随心所欲不逾矩”。所以老子绝弃的是人的意识中的、虚假的圣、智、仁、义、巧、利,追求的是合于大道的真正的圣、智、仁、义、巧、利。如此理解的老子的求道之路就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愚民原则,而是在精神的境界中建立的一种超越世俗的大道之境。老子的“小国寡民”,与其说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政治理想,不如说是老子对人生境界的一种形象比喻。因为老子的超人智慧不可能认识不到智慧已开的人类与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不可能倒退到原始先民的状态,所以老子的思想只能是对现实的精神性超越,即超越世俗意识的精神境界。正因为这种境界属于纯哲学的形而上学范畴,老子的学说才难以理解,才被后世误读,以至发展成消极无为,离俗避世等思想。

老子对道的体认是以退回生命本源的方式来自觉发现道的精神,也就是除去俗常的一切遮蔽人的本性的东西而让道自然显现在人的意识中。因为道是周游万物,无所不在的,人性中自有道的存在,但当人有了自我意识,意识就离道而行了,指向了道以外的他物,从而道在人的意识中被遮蔽了,但遮蔽了不等于没有了,只要人能抛却意识外求的他物,在意识中抛弃俗常的指向,即解避,收笼依附于外物的意识,从而反观人的自性,逐步回到自己的中心,自性之道就会自我显现出来,道就会在人的真性情中自我言说,人就能听到道的声音,就能真正体悟到道的存在,真正达到天人合一之境,从而实现人性的完满与至善。所以老子的学说以水为象征,主静不争,处柔守弱,这种守弱是主动的守弱,具有厚积薄发、宽厚仁慈、涵育万物的精神,体现了《易经》坤卦所言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伟大精神。至于后世道家以逃避世俗为目的的绝对无争、无为实是违背了老子的宗旨。

孔子的仁说则采取了与老子不同的体道、达道之路。仁既然是道的述求,是道对人的本性的规定,是道对人的言说,那么对仁的体认就是对道的体认,对仁的言说也就是对道的言说,对仁的践行也就是对道的践行。所以孔子不求道,只求仁,“求仁而得仁,何憾之有?”这是因为求仁也即是求道,真正的仁者即是得道之人,是得人之道者。老子虽求天地万物共有之道,但也只能是对天道进行一种体悟,而不是把握,而真正在其身之道也只能是人之道——即为仁。故孔子要求主动求仁,实为求道,仁就在人之中,仁就是人本身,“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样,既使对天道没有清楚的认识,只要求仁而得仁也就在事实上符合了道的要求,实现了人的超越性。孔子选择了与老子相反的求道之路,“求仁得仁”的过程是由己发出,向外求索的过程。仁要求在处理作为主体的“己”与作为客体的他者的关系时,主动践行仁的要求。具体到人的行为准则就是“推己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为曾参所言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仁作为本质规定性是内在于人的本性之中的,人的纯然本质就是作为形而上的仁,此仁以己为中心向外发散出去,达于他人以至万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以仁的特点就是主动的作为,主动的把自己之仁施于他人,表现为一种行动,一种活力,一种积极入世进取,有所作为的精神,体现了《易经》乾卦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孔子与老子最大的不同就是把自己的学说焦点集中在人伦日用之中,而不是从自己超人的智慧出发对所有人提出同样的天道要求。孔子言“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并不是说居高位者智,居低位者愚,而是说不同的人对天道的体认能力,对人生境界的体悟程度是有差距的,有的人终其一生也不会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天道,只有少数智者、圣人才能窥天道之玄奥,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所以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8〕老子没有考虑到人的差异,而是以自己的人生体验,以自己的超人智慧言说了天道的存在,并提出了个人的体道方法,但这种体道方法不是人人可用的公式,没有普世的有效性。这种体悟方法不是常人所能领悟的,体悟不是操作,不具有现实性,是不可复制的,故“下士闻道,大而笑之。”〔9〕针对这种情况,孔子从现实出发,对人提出仁的要求,在俗常的人与形而上的天道之间架起一座现实的桥梁,达于仁,也就在客观上达于道。故孔子言仁的实质是以另一种方式在言道,仁虽不是天地之道的本体,却是人之道,仁者即是与道偕行,顺道之意而存在的人了。正因为仁作为形而上的存在是无法定义与言说的,孔子才总是给出仁的具体表现,希望弟子能在仁的具体行为中体会到什么是仁的真义;而对无法体悟仁的真谛的人,孔子就要求其行为合于礼,从而使人的言行在客观上达到仁的要求,这也就是所谓“失仁以后义,失义以后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06-8-29 09:19:52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小组学习阶段总结

   迄今为止,论语学习小组已经开展到第七期,本周日下午在老时间和老地方将开展第八期活动。
    回顾这七期的活动感慨颇深,作为一门离我们已经两千多年的思想读物,朋友们仍能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放弃休息日共同辛苦的学习实属不易。
    从第一期真假儒学的讨论到第二期张影为大家进行的孔子生平简介,以及从第三期开始的系统学习,期期都有亮点,期期都能接触到具备一定思想深度,真诚、热情学习的新老朋友,具体的感受我想还是留给参加的朋友与我们共同感悟,下面我仅简单的回顾一下这七次课我们学习的大致情况。

第一届论语学习活动
主题:真假儒学辩论

参加者:雷滨  陈威  李炯  栾心联  宋卫东  李昊  徐银花  郑文龙
张丽辉  徐方  王红芸  刘平 王雪飞 胡德强

第二届论语学习活动
主题:孔子生平简介及第一章学而部分学习  主持人  张影
参加者:宋卫东 王红芸 张影 栾心联  郑文龙  王雪飞  武胜利
墨镜  雷滨  陈威  张娟

第三届论语学习活动
主题:学而章学习
参加者:宋卫东 王红芸 栾心联  郑文龙  王雪飞 薛慧 王伟

第四届论语学习活动
主题:为政章学习
参加者:宋卫东 王红芸  雷滨  栾心联  张娟  李昊  徐银花
王伟  胡德强  刘月朗  薛慧  高诗远  孔令昭

第五届论语学习活动
主题:八佾章学习
参加者:宋卫东 王红芸  雷滨  栾心联  张娟  王召 卢一凡  张玮

第六届论语学习活动
主题:里仁章学习
参加者:雷滨 栾心联  张娟  王召 卢一凡  杨颖  姚睿平 胡德强  王伟

第七届论语学习活动
主题:公冶长章学习
参加者:雷滨 栾心联 胡德强 李昊 宋卫东 王红芸 王召 张莉妲

曾报名参加活动但一直无缘相见的朋友:
再见 飞跃迷雾 黄昏雨 蚕宝 邢玉刚

    从主持这一活动来看,我个人感觉论语学习活动既是一件耗时、耗神却又是一件十分开心和快乐的事情。所谓耗时、耗神是指二十章我们都要认真学习,隔周一次,看似浪费时间,但是这却是节约时间的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大家在一起学习不但促进了你学习的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了你思考的能力,特别是在一群水平较高的朋友中间,对于我们尽快掌握论语包括孔子学说的精神是十分有益的,当然我们这种学习也是“急功近利”的,论语学习绝对不是短短这二十次的学习就能深刻领悟和体会的,这需要长期、不断的自我修炼,但是我们毕竟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因为论语所传达的思想却是为我们终身受益,从这一点来看这个活动又是一件十分开心和快乐的事情,正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从论语这本书的安排来看,前四章是纲,从公冶长开始将进入详细描述孔子及其思想内涵,因此各章都有亮点都值得共同学习和分享。在此,我们仍以一颗坦率的心,热切的欢迎更多喜爱孔子、喜爱论语的朋友继续支持我们的活动,大家共沐孔学光芒,为自己拥有更幸福、更快乐、更自由的生活营造一片纯正属于自己的心灵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0:56:3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日将学习雍也章

 共同学习论语的确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因为大家平时都很忙,本来利用双休日是要休闲一下的,然而,我们偏偏要聚在一起与孔子进行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况且这场思想交流将对于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将会产生一定冲击,甚至会让我们有一些不舒适的感觉,为此有些朋友对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我想这也可以理解。
    从那次共同学习完里仁章之后,我就有一个想法今后不管遇到多大阻碍也要将论语学习活动坚持下去,即使这项工作是如此的艰难和不易,然而共同学习的好处还是相当大的,至少可以促进我们认真的去学习这部经典之作,同时从中确实能找到我们未来安身立命的幸福之路,至少在前五章(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和公冶长)的学习中我已经深有感悟并从中受益非浅。
    本周日下午2点至5点又将学习新的一章雍也,和以前一样,这次活动又不是一次简单的精神快餐,而是一场难得的精神盛宴,因为这一章又出现了一些孔学精神之亮点,下面仅撷取几束,期待周日与各位朋友共享。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活动时间:周日(9月3日)下午2点至5点

活动地点:复兴门通泰大厦(由于一些骨干周日不能到场,因此人数可能不够十人,为节省费用活动地点可能在大厅,上次由于人数不够我们便在大厅,虽然条件简陋,但效果仍很好,因此本周日活动有可能仍在大厅)

活动联系人:雷滨 136610351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1:01:5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日论语学习小组之雍也章学员报名情况(第一次通报)

 截止8月80日中午11点前报名参加活动大致有四人,他们是:
  雷滨  呼儿嘿 姚睿平  金星

  请有意报名的朋友及时与我们联系,如能凑够10人,能活动地点可能移至通泰大厦B座咖啡厅,费用每人10元,如凑不够10人,则会暂时在通泰大厦大厅,免费参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1:05:4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日论语学习活动之雍也章学习材料之一(据杨伯峻版改编的学习材料)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原文】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评析】
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在《先进》篇里,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原文】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简(2)。”仲弓曰:“居敬(3)而行简(4),以临(5)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6)大(7)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
(1)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2)简:简要,不烦琐。
(3)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
(4)行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
(5)临:面临、面对。此处有“治理”的意思。
(6)无乃:岂不是。
(7)大:同“太”。

【译文】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评析】
孔子方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

【原文】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死矣(3)。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
(4)亡:同“无”。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评析】
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原文】
6·4 子华(1)使于齐,冉子(2)为其母请粟(3)。子曰:“与之釜(4)。”请益。曰:“与之庾(5)。”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6)急不济富。”

【注释】
(1)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
(2)冉子:冉有,在《论语》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3)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
(4)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5)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6)周:周济、救济。

【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评析】
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种思想符合于人道主义。

【原文】
6·5 原思(1)为之宰(2),与之粟九百(3),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4)乎!”

【注释】
(1)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15年。孔子在鲁国任司法官的时候,原思曾做他家的总管。
(2)宰:家宰,管家。
(3)九百:没有说明单位是什么。
(4)邻里乡党:相传古代以五家为邻,25家为里,12500家为乡,500家为党。此处指原思的同乡,或家乡周围的百姓。

【译文】
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评析】
以“仁爱”之心待人,这是儒家的传统。孔子提倡周济贫困者,是极富同情心的做法。这与上一章的内容可以联系起来思考。

【原文】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1)为之骍且角(2)。虽欲勿用(3),山川(4)棒舍诸(5)?”

【注释】
(1)犁牛:即耕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农代替,系红毛长角,单独饲养的。
(2)骍且角:骍:音xīn,红色。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
(3)用:用于祭祀。
(4)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层统治者。
(5)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舍,舍弃。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译文】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评析】
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

【原文】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违仁,其余则日月(2)至焉而已矣。”

【注释】
(1)三月:指较长的时间。
(2)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评析】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所以,孔子赞扬他“三月不违仁”,而别的学生“则日月至焉而已。”

【原文】
6·8 季康子(1)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2),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3),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4),于从政乎何有?”

【注释】
(1)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孔子于是对此三人做出了评价。
(2)果:果断、决断。
(3)达:通达、顺畅。
(4)艺:有才能技艺。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端木赐、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都各有其特长。孔子所培养的人才,就是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在本章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学生都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原文】
6·9 季氏使闵子骞(1)为费(2)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3)者,则吾必在汶上(4)矣。”

【注释】
(1)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
(2)费: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
(3)复我:再来召我。
(4)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译文】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评析】
宋代人儒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极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

【原文】
6·10 伯牛(1)有疾,子问之,自牖(2)执其手,曰:“亡之(3),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2)牖:音yǒu,窗户。
(3)亡夫: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
(4)夫:音fú,语气词,相当于“吧”。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原文】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注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原文】
6·12 冉求曰:“非不说(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2)。”

【注释】
(1)说:音yuè,同悦。
(2)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译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评析】
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原文】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原文】
6·14 子游为武城(1)宰。子曰:“女得人焉尔(2)乎?”曰:“有澹台灭明(3)者,行不由径(4),非公事,未尝至于偃(5)之室也。”

【注释】
(1)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2)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
(3)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4)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5)偃: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

【译文】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评析】
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都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够帮助他们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的需要。

【原文】
6·15 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释】
(1)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
(2)伐:夸耀。
(3)奔:败走。
(4)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

【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评析】
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宣扬他提出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的学说,认为这是人的美德之一。

【原文】
6·16 子曰:“不有祝鮀(1)之佞,而(2)有宋朝(3)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注释】
(1)祝鮀:鮀,音tuó。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
(2)而:这里是“与”的意思。
(3)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丽而惹起乱的事情。

【译文】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原文】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原文】
6·18 子曰:“质(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

【注释】
(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2)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4)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5)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评析】
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文】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1)之生也幸而免。”

【注释】
(1)罔:诬罔不直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评析】
“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与此相对,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并不说明他们的不正直有什么值得效法的。

【原文】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原文】
6·22 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1)知:音zhì,同“智”。
(2)务:从事、致力于。
(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评析】
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他还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原文】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范畴。此处所讲的“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与齐国相比,鲁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眷恋之情。

【原文】
6·25 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
(1)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评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原文】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1)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2)也,不可陷(3)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1)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
(2)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
(3)陷:陷入。

【译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评析】
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对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到这样一个借口。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了。

【原文】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

【注释】
(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
(2)畔:同“叛”。
(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评析】
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原文】
6·28 子见南子(1),子路不说(2)。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无厌之!天厌之!”

【注释】
(1)南子:卫国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有淫乱的行为。
(2)说:音yuè,同“悦”。
(3)矢:同“誓”,此处讲发誓。
(4)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评析】
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此外,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天”这个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孔子的观念上还有宗教意识,这只是他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

【原文】
6·29 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评析】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原文】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1)施:旧读shì,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