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PP 下载 六只脚

楼主: 大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 岭南行记

[复制链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18-5-27 13:39:46 | 只看该作者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分为宗祠、家祠、合族祠等。清光绪十四年(1888),广东陈姓氏族中由48位乡绅名流作为发起人,联名向全省72县发出信函,邀请各地陈姓族人到广州商讨修建合族祠堂,筹集款项。倡议一出,立即得到广东各地陈姓宗亲的积极响应,海外陈姓华侨闻讯也慷慨捐资,很快就筹集到一笔巨资。购置风水宝地,选购名贵木材,订制优质青砖麻石,遍请能工巧匠,以最优的规划,最好的材料,最豪华的装饰承建陈家祠。随着资金的积累陈家祠逐步建设,历时七年,至光绪二十七年(1894),在陈氏族人和建筑商的努力下终于落成。清代的广州是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官衙、学府、商铺林立,广东各地官员、商人、士子以及普通百姓都经常出入省城,为满足这些人员的落脚办事需求,出现很多各姓宗祠,为到省城应试、办事、候任的同姓子弟提供居所。通常,合族祠供奉的始祖是远代的同姓名人,加入的同姓宗族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自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因各宗族祠堂间常因利益进行械斗,引发严重地方治安问题,故而官府数次禁祠,广州城内许多合族祠被禁,于是各姓宗祠为避官府禁令皆改题书院,所以陈家祠为使其合法化,从动议到筹备,从筹建到落成,均以“书院”示人,落成后大门上悬挂“陈氏书院”题匾,但民间仍称其为陈家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8-5-27 13:43:11 | 只看该作者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平面呈正方形,总体“三进三路九座厅堂”,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布局严谨对称。建筑处理以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的构局。建筑外围是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并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俗称陈家祠“七绝”,相互映托,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美的享受,不愧为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岭南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然而,一百多年来,陈家祠饱经沧桑,建成不久科举制度便遭废除,陈家祠被出租作为办学之用。1958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接收陈家祠,并以此为址,成立民间工艺馆,开始大规模的维修,对陈家祠残损严重的主体建筑进行数次复原修复。“文革”初期,陈家祠的命运岌岌可危,幸被广州新华印刷厂占用,把机器搬进祠堂,因此,陈氏书院主体建筑才幸免于难。1981年广东民间工艺馆复馆,对陈家祠进行全面勘察鉴定,聘请多家公司,数十位艺人参与建筑维修。1983年主体建筑复原修缮工作基本完成,陈家祠重新对外开放,1988年陈家祠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广州民间工艺馆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游客既可欣赏陈家祠“七绝”,也能参观广东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历代民间工艺品,感受传统民间特色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楼主| 发表于 2018-5-27 13:50:15 | 只看该作者
  陈家祠是砖木结构的建筑,建筑中的柱子、梁架、斗拱、屏门、龛罩、雀替等构件大都是原木,集构件与装饰功能于一体。对建筑构件进行雕刻是我国古建筑的传统做法,陈家祠大量使用木雕进行装饰,采用浮雕和镂雕工艺手法,统一使用深褐色与五彩缤纷的屋脊灰塑、陶塑形成强烈对比。造成外看陈家祠富丽堂皇,入内却感古朴幽雅的感官效果,可谓凝聚了清代广东木雕的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楼主| 发表于 2018-5-27 13:51:54 | 只看该作者
  陈家祠首进头门的梁架就布满雕刻,梁的两端雕刻成龙头形状,中间雕刻人物故事,斗拱、雀替也雕有精美的花纹,华丽之感甚浓。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门外东侧的横梁上,栩栩如生的展现了《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的场景,堪称精彩的木雕艺术精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楼主| 发表于 2018-5-27 13:57:17 | 只看该作者
        正门进去迎面一道巨大的木屏门,下面实体裙板阻挡着后面视线,屏门上面则是镂空雕刻,营造出内外似隔非隔,院内景观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吉祥如意的内容图案也是寓意深刻,其中一块裙板图案,一颗结满芭蕉的树下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草地上觅食,题字“创大业儿孙永发”。用叶谐音表示“业”,而树叶之大非芭蕉叶莫属,所以用芭蕉叶作为陈氏家族“创大业”的图案,八片树叶,八只小鸡,也是寄望陈氏儿孙永远发达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8-5-27 13:58:35 | 只看该作者
        屏门背面中间两块裙板雕有两个福字,一左一右,互为倒写,以竹子和仙鹤组成的福字隐含双福盈门,充分展示出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楼主| 发表于 2018-5-27 14:02:18 | 只看该作者
        中进大厅聚贤堂是当年陈姓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厅堂高大宽敞,装饰典雅,大堂后装饰12扇大型木雕屏风与第三进分隔。每扇屏风雕刻一个历史故事,以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是艺术价值极高的木雕作品,有人称赞其为“用钢刀雕刻的中国历史故事长廊”。陈家祠最后一进祖堂是陈氏宗族供奉先祖的所在,木雕神龛由基座、龛身、龛罩三部分构成。龛罩顶部中间刻有一个红日,又称为宝鉴。周边镂刻龙凤、花卉和人物故事,是广东现存最大型的清代木雕杰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楼主| 发表于 2018-5-27 14:05:55 | 只看该作者
  陈家祠中的木雕数量多,规模大,内容丰富,历经120年风雨,能留存至今实属不易。现在有些木雕上还能看到当年制作商号的标识,更具很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楼主| 发表于 2018-5-27 14:13:51 | 只看该作者
  石雕在两千多年前的南越国时期已经出现,以后被广泛应用在岭南的祠堂、庙宇、陵寝、古塔、桥梁、牌坊等建筑上。陈家祠石雕主要采用麻石石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石狮子自古就认为是瑞兽,可护宅镇邪,摆放门口两侧,雄狮一般爪踏绣球,象征权利,雌狮则蹄抚幼崽,象征家族繁荣。陈家祠门前也摆放有一对石狮,石雕艺人采用镂雕技法,在狮子口中雕了一颗光滑的圆球,比张开的嘴略大,圆球在狮子嘴里滚动自如,但不会滚出狮口,令人拍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楼主| 发表于 2018-5-27 14:18:48 | 只看该作者
        在我国宅门前抱鼓石既是建筑装饰,更是门第符号,象征地位和身份,陈家祠门口也有一对,据说,陈家祠动工开建两年后的光绪十八年(1892),族人陈伯陶科举考中壬辰科探花,朝廷特赐殊荣,允许陈氏家族在宗祠前立抱鼓石,以示彰表,于是立了这对抱鼓石,是目前已知广东省最大的一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